Learn More →
Learn More →
Learn More →
Learn More →
Learn More →
Learn More →
Learn More →
Learn More →
Learn More →
tags:
FaceRecognitionUsingPCA&LDA Github Link 實作作方法與步驟: 依據資料的影像格式,讀取pgm影像檔。 每張人臉影像均為92x112=10304的灰階影像,將其轉為10304x1的向量,即成為一個樣本。 資料共含有400張影像(40人,每人10張),訓練時只用200張(每人隨機取5張)。 利用PCA計算此200張影像的轉換矩陣,設法將維度從10304降至10, 20, 30, 40, 50維 以較低維度的樣本訓練出SVM分類器來進行辨識。 比較不同維度的辨識率,並統計出混淆矩陣 以降維後的樣本,利用FLD(LDA)找出另一轉換矩陣,轉為有較佳的類別分離度之新樣本。
Jan 15, 2022實作樸素貝氏分類器用以分辨鴨子像素位置 Github Link 敘述說明 利用分類器將無人機於空中拍攝鴨子圖片(full_duck.jpeg)中的像速做為訓練data 分辨出那些是屬於鴨子的像素,哪些是背景的像素 並新建一個圖片將背景像素用黑色表示,鴨子部分則用白色表示。 運算公式
Jan 1, 2022OpenCV Installation 從 Ubuntu Repository 安裝 OpenCV sudo apt update sudo apt install libopencv-dev python3-opencv 上面的命令將安裝運行OpenCV所需的所有軟件包。 通過導入cv2模塊並印OpenCV版本來驗證安裝版本:
Mar 31, 2021數位身分證發行之資安風險 Information Security of public digital Identify Card 資安議題: 面對全球數位化浪潮,台灣規劃推動數位身分證(New eID),對於在數位化過程中所伴隨資安風險,政府也進行相關資安風險管控規範。 根據 Acuity market intelligence 全球市場趨勢調查及分析顧問機構調查,在 2017 年世界上已有 82%,約 128 個國家發行晶片卡的國民身分證明文件,到 2021年將有 89%,約 138 個國家採用eID,eID 明顯已是世界潮流。 台灣自 2015 年起再次啟動全面換發數位身分證的計畫,這是政府在 1998 年及 2005 年後,第三次正式啟動與數位身分的計畫。唐鳳表示,現在使用的身分證六代卡有兩大問題,防偽造保固只到2016年,因此辦很多重要手續就要雙證件,防偽功能越來越薄弱;第二,背面有很多別人的個資,還有戶籍地址,有時候辦住宿登記或是給大樓警衛看,馬上知道你住哪裡,個資洩漏比較多,換七代卡主要為解決防偽、個資洩漏問題。 本次製作數位身分證的政策自 2015 年發起至今歷經了多次修正。目前最新的計畫,是政府預計將現有的身分證結合自然人憑證,製作成新式數位晶片身分證,並預計於 2021年 1 月於澎湖縣、新竹市、新北市板橋區及永和區試辦, 2021 年 7 月開始全面換發。 台灣政府當前的規劃,在過去這一兩年內,引發了外界的高度質疑。主要疑慮如下: 新式數位身分證未全面評估資訊安全風險:新式數位身分證可能大幅擴充數位身分的應用範圍,但政府在考量資訊安全的風險時,卻只專注於晶片本身的生產風險,低估了其他與服務相關的系統與軟體風險,更不見其將可能儲存人民數位身分資料的單位的資安能量納入風險考量。 新式數位身分證增加個人遭受監控的風險:個人進行數位身份驗證,可能會在政府或企業端留下大量數位足跡。這些數位足跡可用於系統性地追蹤、分析個人行為。此外,T-Road 提高不同政府部門間資料交換的可能,或數位身分證所存放的高解析度照片(300dpi & 600dpi),亦引發程度不一的國家監控疑慮。針對上述風險,外界過去早有建議應同時設置反監控機制供人民使用,但政府並未採納。
Mar 31, 2021or
By clicking below,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New to HackMD?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