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y   HackMD

關於成人女性亞斯伯格光譜,個人經驗

聲明:

研究對象為作者(我)自己,下述內容為作者研究了兩星期的個人理解經驗及結論只代表作者本人,一點學術意味都沒有,更多是幫助我自己整理。本文會強調女性。

此頁面可能會刪除,越少人轉噗存活率越高。如果真的想轉,請轉載尹蘿的原噗,不要轉載這個網址。(就是沒事不要按轉噗的意思 orz)

留言我會看的,可以當作真人圖書館詢問,不用怕失禮,希望能幫助到你的心理健康。請不要認,認識我的人大概也看不到這一篇就是了。真的認出來就算了,來問我也沒關係,只是我沒有要公開出櫃而已。

如果你遇到心理健康問題又沒有錢能諮商,請務必參考這個: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

(這一篇也是對尹蘿的感謝!謝謝你!!)


基礎理解

亞斯伯格不等於柯文哲或禹英禑,但柯文哲和禹英禑可以是亞斯伯格。

亞斯可以極其擅長社交,也可以毫無才華。

亞斯伯格為什麼是光譜

本文提及的亞斯不是精神疾病,是人格特質,因此沒有痊癒一說。引述陳仁廷醫師:

「亞斯伯格不是病,它只是一種特質,會引導思考、情緒與行為表現傾向某個方向。」

心理健康提倡者通常呼籲大眾理解亞斯、稱其為另一個星球的人(作者在不知自己是亞斯時,也曾經這麼說過自己),但是本文作者認為,當作一般的性格看待即可,不需要同理或者同情,亞斯不是犯錯的藉口,你沒必要去理解另一個星球的人。聽過黑暗森林法則嗎

亞斯人不會因為有亞斯而善良或邪惡或更值得同理,所以沒必要。強調亞斯善良的文章都不是真的,說亞斯沒惡意可能是真的但不要當成通則。

作者讀過一本反社會人格的書,書中大致提及:「反社會人格的特質就像調音台,不同人每項特質的高低不同」。作者認為,這段話可以用來詮釋亞斯。即使是精神科醫師,也很有可能辨認不出亞斯特質者。為了亞斯特質者的自我認同、探索,以及學習,現今以光譜處理。

由於成長過程中的挫敗、創傷,亞斯容易患有精神疾病。

國內外都有研究認為,亞斯佔 10% 人口。參見亞斯醫師陳豐偉的文章:〈陳豐偉:台灣每十個人就有一個「亞斯人」〉

成人亞斯的心理、行為、改善方案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was uploaded to a note which you don't have access to
  • The note which the image was originally uploaded to has been deleted
Learn More →

出處:陳仁廷《當亞斯人來到地球:與兒童、青少年、成人亞斯溝通的心理書》附錄,情盲的定義請見此圖表

為什麼要區分成人女性

成人女性亞斯的生長過程較男性亞斯更容易社會化,缺乏典型症狀而被醫師否認,因此難以早療。近年國外及台灣以光譜、特質等概念幫助亞斯自我認同,並且改善生活困難。

亞斯很容易不被承認,女性亞斯更容易被否定(醫生和心理師也可能會否定你,作者在社群看過被否認的個案、諮商上百次求助多年,最近才拿到身心障礙證明的個案)。

簡易入門:
聽花媽說說話54:女性亞斯與男性亞斯的差異
"Copy & Paste’ - Hidden Asperger’s Girls with Aspergers | Niamh McCann | TEDxDunLaoghaire(有中文字幕)
推薦讀物:
陳豐偉等《女生不愛社交又如何?我不難搞,我只是有點亞斯特質》

作者個人的狀況

女,超過 25 歲。幼時看過診,未診斷出來。

共病焦慮和憂鬱,除了人際能力太低(醫生語),生活沒有大礙,可說是超輕的亞斯(醫生及他人語),另外也沒有刻板印象中的才華。

約 5 年前由諮商師(她給了一張表,說是「容易被誤會的人的特質」,給我做測驗,然後就中了)和精神科醫師判定亞斯特質。後來因故失去那段時期與治療有關的記憶,所以沒著手改善,也不認為此事重要。2024 年 4 月,旁人猜出是亞斯之後決定認真改善,大量閱讀書籍、加入亞斯社群。這是兩個星期內的事。

自認對憂鬱有抗體,也比過去積極很多,但人格太差毀了一切。

個人有的亞斯特質

  • 說不了謊,對最輕程度的隱瞞也有罪惡感,所以一定會自爆。
    例 1:如果向 A 私下提及對於 B 的看法,作者會親自向 B 提一遍,所以作者也非常不喜歡說人壞話,如果有人聽作者倒垃圾而跟著罵對方,作者會開始認真述說當事人的優點,因為那不是作者的本意。
    例 2:同時非常重視他人的隱私。曾經被諮商師說過:「即使是面對我(一個與當事人毫無聯繫的人),你還是不願意提到別人的事,甚至是取綽號。」但這一點,其實只是己所不欲而未施於人。

簡易入門:
聽花媽說說話48:簡意玲醫師眼中的亞斯伯格
推薦讀物:
簡意玲《依然真摯與忠誠:談成人亞斯伯格症與自閉症》

  • 看起來不太生氣,但只是對情緒遲鈍,必須有明確因果才能判斷情緒存在。作者個人甚至「排斥」生氣,認為這不應該。
    例 1:室友擅自借走了作者的 USB,作者客觀判斷其行為有問題,但更關心裡頭的 BL 遊戲會不會嚇到她。知道此事者義憤填膺,至今作者仍找不出生氣的理由(也不曉得自己是否生氣),因為邏輯上作者毫無損失。
    例 2:同樣的事發生在喜歡的人身上,作者會非常生氣。喜歡的人不被尊重就是生氣的理由,這是作者唯二會生氣的原因之一。

出處:陳仁廷《當亞斯人來到地球:與兒童、青少年、成人亞斯溝通的心理書》,X 為 NT(一般人),Y 為 AS(亞斯特質)。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was uploaded to a note which you don't have access to
  • The note which the image was originally uploaded to has been deleted
Learn More →

  • 只能以字面意義對話,說話時也不可能有弦外之音(簡單來說就是不會傲嬌或潛台詞),也因此恐懼被人超譯。如果看不出是玩笑,會認真回答、記住每一句話。
    例 1:認真查資料,回答他人隨口一提的假設。
    例 2:認真等待諾言成真。對自己亦然,不論花多少年,都會完成諾言。
    例 3:極少數時候,會以字面意義過度實踐對方的要求。通常不會造成自己以外的人困擾就是了。
  • 重視邏輯的連貫性以及規則。
    例 1:在眾人聊得熱絡時提醒官方規則,群組管理員和眾人皆認同,但以結論而言破壞了聊天氣氛。
    例 2:「自認為」好不容易建立起的邏輯被破壞時會出言傷人,這是作者另一個會生氣的原因。這是作者決心解決的最大問題。
  • 喜歡理解他人或釐清一件事情,會非常認真詢問不理解的地方。
    備註:為了避免冒犯,會盡力強調這是單純的疑問,希望對方可以理解此為真正的問題。
  • 聽不懂「圍繞著回答的回答」,或者「沒有回答的回答」。
    例:詢問 Y/N 時,若對方回答「我的考量是⋯⋯」(所以 N),會認為對方還在思考,沒有給出答案。
  • 無法與人對視。
    例:心理衡鑑時極力與心理師對視,衡鑑結果仍然是無法與人對視。
  • 孤獨。
    例:許多書籍會提到的老問題,但這不是特質而是必然的結果吧⋯⋯也有很多亞斯過得很好的。
  • 極度仰賴經驗法則。
    例 1:記住對於 A 有益的方法來對待 B。
    例 2:A 批判了作者喜歡的作品,作者認為無所謂,並因此認為 A 可以接受相同行為,所以作者也說出了對 A 喜歡的作品的真實想法,但 A 不喜歡這樣。(諮商師給作者的解答是,人際規則「本來」就是這樣,沒有原因。如同亞斯書籍提到,對於亞斯來說,沒有「本來」只有「因為/所以」,至今作者選擇盡可能地「以讚美取代批評」。)
  • 喜歡所有人,即使他人做錯也不喜歡收到道歉,永遠選擇原諒。
    備註:作者不確定這是否為亞斯特質,可能只是擅長看見他人好的那一面。一些亞斯有攻擊性,受傷了會反擊,或極力尋求理解。
  • 提到興趣時口若懸河,可以延伸出很多事情。但在對話中很尷尬。
    備註:這在粉絲社群就沒問題,每個人的小論文要多瘋就有多瘋。作者往後會事先詢問對方是否有興趣聽。

無關亞斯的個人議題,以及它跟亞斯的可能關係

不談議題形成原因。

  • 希望喜歡的人快樂,不希望喜歡的人受傷,否則會極度內疚,導致相處時過於小心翼翼。長年下來稍微改善。
    關於亞斯的部分:如果是接在憤怒之後,作者得花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發現自己有所歉意。作者目前的理解是,將負面情緒施加在喜歡的人身上,是矛盾的、沒有邏輯的,在矛盾解決前不可能認知到其他感受。近日花了近兩星期才認知到自己的一切行為(毫無原因哭泣、簽了 rTMS 療程到帳戶全空等)都是因為歉意、懊悔和內疚,但認為這些情緒很自私、自相矛盾,邏輯上不可接受因此無感。請見上面那張「一頁成人亞斯」,差不多是那個狀況。
  • 極其嚴重的 Trust Issues,不相信自己以及自己說的每一句話,也不相信他人會相信自己,因此不相信他人。正在改善。
    備註:正在按照How to Deal With Trust Issues解決問題,希望這個影片能幫助需要的人。不要詢問你想相處的人:「請問我可以相信你嗎?」這是無效問題,我是白痴問過,很失禮。其實作者還是很容易相信別人,會給出 iCloud 密碼那種,這很矛盾。
  • 永遠將自己視為加害者、侵略者、剝削者,被視為「朋友」時會有罪惡感,因為無法給予對方好處,自己卻因對方而得到了快樂。正在改善。
    關於亞斯的部分:作者去年努力交到了一位朋友。近日為了處理社交問題,向他提問朋友的定義,得到的回答是:「you both enjoy each other company and vibes, thats what a friend is」。作者發現牛津辭典也這麼說。作者與朋友的定義糾結了近 10 年,正在試著接受這件事,All I need is google?
  • 無法理解善意。
    作者不曾給予他人什麼,認為他人無條件的善意不符合邏輯,因此特別感謝。
  • 雙重標準:絕不原諒自己,無法接受自私的行為,不希望受害者再看見我而受傷。我不認為可以改善,但還是會努力。
    關於亞斯的部分:如上,作者永遠選擇原諒,因為根據過往經驗,那都是值得的,你可以說作者是個幸運的人。但是,作者傷人之後,花了至少一星期與他人討論道歉的定義,以及「加害者的道歉是否為社會對受害者加諸的集體暴力」。
    中文世界的資料皆著重於加害者道歉的好處、教導加害者如何道歉,忽視了受害者的位置(是否遭受二度傷害),作者認為「對於加害者有益(如:期望改善關係、求得原諒)的道歉沒有資格稱為道歉」,而且要為道歉行為蒙受風險的只有受害者,不明白這個行為是否對受害者有好處。
    不過,得知「道歉有助於受害者重建尊嚴」等,以及閱讀完他人獲得道歉、重建關係的良好經驗後,知道「道歉」和「必要範圍內的解釋」並不是自私的行為,所以決定很認真地道歉。
    作者正在努力接受「想要修復關係」是人性的一環而非自私的說法,看似合理但有哪裡怪怪的。(可能是不認為自己有價值吧,但因為接下來那一項,我會試著去做)
  • 社交退縮。感受事情開始變糟,就會離開群體,避免更進一步的傷害。我決定永遠不再這麼做。(應該,如果這對他人有好處)
    關於亞斯的部分:我不知道這跟亞斯有無關係(書裡是有提到),但這應該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亞斯社團的前輩提點,作者缺乏的是:1. 對自己不重犯的信心、2. 對與他人重建關係的信心、3. 他人再次接納你的信心。作者還不曉得維繫與自己的關係對他人是否有益,但會朝著這個目標前進。
  • 選擇性注意,拒絕注意對自己有益的事。
    備註:這很難,要很認真很認真地改,否則旁人會很辛苦。作者不喜歡否定旁人的肯定(否認別人的感受很壞),但不知怎的就是很難注意到或記得。希望 rTMS 對此有幫助(順帶一提,rTMS 不能治亞斯,前面也說了不是病所以治不了)。
  • 低自尊。
    備註:老實說,作者找不到改善的理由,優先改善事項都是以對他人有益的為主。關於這一點,不要過度反省就好。應該。

不過作者目前沒參與社群,也沒有正常社交(也不太敢主動社交),所以⋯⋯先從決心和計劃,還有賺錢開始吧。至少三個都有了。

作者認為精神疾病是有好處的,如上,它逼迫我自省、不做壞事,亞斯特質 AKA 我的人格才是對他人有害的。所以請別祝福我治好,2024 年了不要什麼都推到精神疾病身上,這是污名化,而且我這叫人品問題。

4/28 追記:談談自救(或救你身邊的人)

只是想來個女性經驗的自我揭露,但這篇確實寫得對亞斯不太友善。所以好吧,寫一下作者之後如何處理自己⋯⋯

改善計劃包括原諒自己嗎?

沒這打算。說不定我永遠不會原諒自己,也沒有人會再給我機會。

但那不是重點,重點是怎麼改善,不管你是為了別人還是自己而改都好。你可能跟我一樣沒有交友機會了,但有改比沒改好不是嗎。我也相信世上還存在著你愛的人,即使那些人可能不願意再說話了,但改吧。

亞斯社團的前輩說,為了不傷人而逃跑是截肢,不是止血,重點是改善,假如你逃跑了,就永遠無法身在群體之中,沒有人會見證/相信你改變。至少在下一次社交(人類無法逃避社交,聽起來很可怕我知道,但你仍會無可避免地遇見那些你喜愛的人)發生時,不要犯錯,或者止血。

例如憤怒問題。如果你自認有亞斯特質,明明平常都很好,卻會在奇怪的時間點爆炸,而且事前、後都不知道為什麼,甚至連爆炸的原因都不太清楚,那可以往下讀試試看。

你不是定時炸彈,而是這張圖: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每個人都是這張圖,不過人通常會在水快滿出來之前倒掉。但是情緒覺察力超差的亞斯(還有一些普通人)不會,自以為快樂積極地過日子,可能還會想把快樂分享給喜歡的人。(然後就更鬱悶,這是我的狀況)

你可以由外而內觀察自己的情緒,例如用 Daylio 記下每天發生的事情,至少你能建立資料庫,得知徵兆和因果關係。以前為了記憂鬱情緒用過,有效,壞處是把自己攤開很痛苦,如果辦不到,那就強壯一點再做吧。

圖源:林仁廷心理師貼文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was uploaded to a note which you don't have access to
  • The note which the image was originally uploaded to has been deleted
Learn More →

至於爆炸了碎片把人刺得流血怎麼辦,就,道歉、修正(讀書、尋求專業、請教他人都好,別靠自己),盡力而為,順其自然,並且接受 Bad End。

人際關係有很多事是所謂的資料庫、邏輯、定義解決不了的,因為事情「本來」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必然失敗,但要接受。我接受了,也接受自己爛得徹底,我是個百分之百的壞人。

我也在接受自私這件事。我討厭自私的自己,之所以如此嚴苛,不希望一般人同理亞斯,就是因為自厭。

過了一夜,我還是得羞愧地承認:我想要原諒,想要和好,想要理解。(光是打出這行話就覺得該被千刀萬剮,所以我還是會叫讀到這篇的普通人不要原諒不要和好不要理解亞斯,抱歉)

假設這些能夠實現,我不見得會接受,因為那是我自私的願望、對方沒有邏輯的善意。可是我會學的,我決定要學了,試著放棄該死的邏輯。我要接受自己「本來」就很自私、善意「本來」就沒有原因。

也希望犯下錯誤,但真心想要改善的你,有一天能好好愛人和被愛。

下面那段是初稿時寫的結語。


希望可以幫助到任何人,有幫助的話我會很高興。其實不太確定有何幫助,但是國內外皆鼓勵女亞斯書寫,我想一定是有益的。

書寫的目的不是同情和理解(因此才匿名,另外請不要誇獎我,請先假設並同理被我傷害過的人看到你的話會有什麼感受,誇我是惡劣的行為,如果是要批判我那完全可以),而且沒有人有義務去理解另一人,再說我的經驗和分析只代表自己。我也不希望別人花時間理解我(理解我沒好處),請把你的心理健康放在首位,真的。

這麼說對其他亞斯可能不太友善,這篇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寫的,只把自己當作實驗體之類。我希望遇到亞斯的一般人能對自己更好,所以沒有寫如何與亞斯相處。非得要說的話,如果亞斯人傷了你,請你明白,絕對不是你的錯。該恨就恨,該遠離就遠離,你需要原諒的對象只有你自己。

如果你選擇愛,謝謝你。(但該離開還是要離開,真的,這是一篇勸退文,別再強迫自己溫柔了)

這篇是趁感覺不到痛的時候寫出來的,可以的話請不要公開備份,我已經開腸剖肚了。

參考書目(大部分都有電子書,而且便宜):

  • 簡意玲《依然真摯與忠誠:談成人亞斯伯格症與自閉症》
  • 馬大元《孤獨的勇者:亞斯精神科醫師所寫的「亞斯全解析」》
  • 陳仁廷《當亞斯人來到地球:與兒童、青少年、成人亞斯溝通的心理書》
  • 陳豐偉《我與世界格格不入:成人的亞斯覺醒》
  • 陳豐偉等《女生不愛社交又如何?我不難搞,我只是有點亞斯特質》

相關文獻、資源、影片慢慢補,大概不會補多少(那種典型亞斯特徵的文章我不太想補,就個體差異,而且我比較想聚焦在女性):


回留言:

女性有主見就要被貼標籤?
可以理解你的反應,但我不確定你是否只看了那一張圖。我的理解是跟刻板印象不同的有主見,或更甚於普通的有主見,比較像是頑固⋯⋯可以想像成瑞典環保少女(她也確實是),如果她是男性,不會那麼多人覺得她「有主見」,所以你可以這樣辨認。另外,這個標籤滿難被貼上去的,而且貼上去以後也不會怎樣,就是找到自我改善的方向而已。很多亞斯想要這個不被承認的標籤,覺得「這麼一來,我的人生就說得通了」而開闊很多,但我個人沒這個感覺。

看完覺得中很多?
不代表你就是,也不要急著自我代入,中了也不會怎樣,你過去也是這樣活過來的啊。但不管是不是都沒關係,只要你在這方面有重大困擾,都可以參考更多資料以自我改善。也可以讀 PEERS 青年社交技巧訓練,但我的狀況不適用。順帶一提,有些範例的嚴重性我想展開來說,但不想被認(這對於受害者不公平,而且這對我來說是他人的隱私,跟我對談過的人包括亞斯社團的前輩也根本不知道我發生了什麼事,就是我對隱私的固執這樣)就淺淺帶過。抱歉沒辦法給更具體的例子。

作者應該算是嚴重的(恕略)
醫師覺得還可以⋯⋯就像此噗(建議追蹤作者,河道也有提及高敏等議題,希望高敏與亞斯那篇可以有更多人擴散出去,雖然我不是高敏)所提,只是其中幾項刷到一百分而已⋯⋯另外謝謝你提出家族史,亞斯會遺傳,對,像花媽(亞斯倡議者)的丈夫和兒子都是亞斯。作者有很多事確實來自獵奇的童年經歷,這邊先不提。作者會先跟周遭的人出櫃,找諮商師協助,然後嘗試交第二個朋友看看(可能會從偷偷說問,當然會把預防針打好打滿),希望把失敗率從99.9%開始慢慢降低,也希望你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