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敏捷部落(TAT)共筆_超越敏捷轉型的阻力_Lance Zhang ###### tags: `敏捷` ## 共筆快速入門 https://hackmd.io/s/quick-start-tw <font color=#f00>**如果有需要貼入圖片可以直接螢幕截圖放到本共同筆記裡,如以下影片示範**</font> [https://youtu.be/W2tIBZiTYR0] 如果換字體顏色, 把以下程式碼拷貝來改即可 * <font color=#f00>紅字</font> * <font color=#00f>藍字</font> * <font color=#390>綠字</font> ## 主講人簡介 ![](https://i.imgur.com/YKfk6AL.jpg) # 過去二年我的經歷 從事各種不同組織的敏捷轉型。摩根史坦利,可口可樂 - 市場部,物聯網、製藥、區塊鏈。 協助各式各樣的大小組織進行敏捷轉型。 在協助敏捷轉型的過程中,遇到各種千奇百怪的情況,因此今天來和大家分享我的觀察。 # 阻力的類型 - 不想做 (覺得原來的方式就很好) - 做了一段時間,但是覺得沒有用 - 部份團隊對於敏捷很有熱情,但是小部份對於敏捷仍有抗拒 # 改變是困難的 ![](https://i.imgur.com/LGc1sYu.jpg) # 轉型變革失敗的原因 ![](https://i.imgur.com/u9fm9kz.jpg) 我們的冰山在融化,這本書中利用冰山融化,企鵝要搬家的故事,告訴讀者企業變革的過程。 冰山在融化,有些企鵝是知道的,有些企鵝是不相信的,企鵝需要搬家。這對映到企業變革的過程。 任何一種轉型變革都可以照著「領導變革」中的八步法進行。 但是我發現很多組職把這八步法當作是瀑布法的方式來進行,但這裡有一個誤區,其實這八步應該是一個循環進行的方式。這樣才能較好的讓組織完成轉型。 可參考「領導變革」這本書中。 ![](https://i.imgur.com/72cknJc.jpg) # 認知行為療法 ![](https://i.imgur.com/3g9ACih.png) 信念:是不可見的部份 - 像是冰山 如果你的信念是當事件發生時,老闆能幫你解決事情,那麼你就會告訴老闆 反之,你就不會。 信念的不同,就會導致不同的行為,進而影響到組織的變革。 # 關於人的信念 ![](https://i.imgur.com/iNkhmb7.png) 鞋子腳尺寸不合,但是它很漂亮,於是你還是買了他。 所以人是理性的,還是感性的呢? 員工培訓2個月,能夠進行 java 開發,被 HR 標注了,於是員工被當成了資源或工具。這個員工只能做 java 開發,而不能從事其他事情。 其實,人,能夠有無限的可能。 你以為同一套方法能用在每個人身上,因為你認為人都是相同的。但,其實每個人都是不同的。 你以為人是獨立的,每個人都能發表自己的意見。但是人是相互依賴的,有人說了,另一個人可能就選擇沉默,只願意跟隨。 # 象與騎象人 ![](https://i.imgur.com/821iMmQ.png) 兩者要相互配合,才能發揮改變。 # 騎象人 - 指明方向 ![](https://i.imgur.com/d2J0vgp.png) - 尋找亮點 聯合國,任務:6個月內,提昇越南健康水平 但是小夥伴沒有資源,沒有人。 該怎麼做呢? 一把尺,訪問小朋友,量身高。 篩選出家裡不富有,小朋友長的又高的家庭,然後調查發現共同點 4 頓飯,食物:小魚/小蝦/紅薯葉,教給大家。 結論: 關注做的好的地方,並把做的好的方法教給其他人。 敏捷轉型能夠找到無數個做的不好的地方,但是你要找到做的好的地方,並把它放大。 - 制定關鍵舉措 美國人減肥沒有特別的成效。發現美國人很少喝水,大多是喝牛奶。 牛奶有分全脂和脫脂。如果能讓美國人改喝脫脂牛奶,就能達成減肥的效果。 但是要如何讓美國人改喝脫脂牛奶呢? 用透明的容器,裡面放了脂肪,告訴大家改喝脫脂牛奶,就能少掉半加崙的脂肪。 這就是關鍵舉措。 - 指明目標 賈伯斯回歸 Apple ,開發了 iphone 的智能手機。 觀察到用戶痛點,有一個明確的轉型目標。 # 關注優點 ![](https://i.imgur.com/QRSCfuO.jpg) 長板原理。考慮一個團隊,讓每一個人的優點能夠盡力發揮。 # 大象 - 制造動力 ![](https://i.imgur.com/nXODSYV.png) - 找到感覺 IBM 要執行一個專案,需要外部人才。 但是因為總公司制度的改變,HR 延後發布Offer,讓人才流失了。 - 縮小改變幅度 回顧會,找到很多問題。 要一次把所有問題都解決,團隊沒力。 只改一個問題,讓團隊比較有動力。 - 打造認同感 員工執行轉型工作後必須給予他回饋,告訴他做的好,這樣才會有認同感。 就像打保齡球,如果不知道自己得了幾分,幾次後,你就不想玩了。 # 培養人設 ![](https://i.imgur.com/w73ICvy.png) 讓每個人找到自己的角色,讓大家都知道每個人對團隊的付出。 # 環境 - 營造路徑 ![](https://i.imgur.com/dB50BOE.png) 人的行為會受到環境影響的。 - 調整環境 物理環境 + 心理環境 看電影的時候,什麼狀況,能夠讓爆米花賣的更好。 調查發現:只要裝爆米花的盒子越大,爆米花賣的越好。 - 培養習慣 每天打電話 100 通,才能下班。培養好習慣後,就不需要 SM 的介入了 - 召集同伴 這就是同儕壓力。 敏捷轉型也是這樣,大家一起走,就能一起到達目的。 # 跨越鴻溝 ![](https://i.imgur.com/TLzCMOg.png) 你對早期市場所進行的策略,只對創新者、早期採用者有效。 但對早期大眾可能是無效的,中間有一個鴻溝。 要跨越到早期大眾的鴻溝,很好的一個策略就是利用「創新者、早期採用者」的同儕壓力 # 敏捷卓越中心 - 願景戰略 - 指明目標 - 制定關鍵舉措 - 改變環境 - 調整環境 - 找到感覺 - 工作方法 - 制定關鍵舉措 - 培養習慣 - 成功推廣 - 打造認同感 - 召集同伴 - 敏捷社區 - 召集同伴 - 打造認同感 - 教練輔導 - 尋找亮點 - 縮小改變幅度 ![](https://i.imgur.com/DBfiFXY.png) ![](https://i.imgur.com/aqB3v3n.png) # Q & A ## 1. 尋找亮點 陶行知校長看到一個大孩子欺負一個小小孩。 教育者讓大孩子到辦公室等他。 一段時間後,校長到辦公室找到了大孩子 給了他給一顆糖,因為他聽從師長的話,在辦公室等。 又給了他一顆糖,因為校長調查發現大孩子是因為路過發現小小孩在欺負同班同學,所以出手相助。 最後,校長問大孩子如何能夠不動手來解決問題,大孩子想了想給出了其他的方案,於是再給了他一顆糖。 總結: 校長在大孩子明顯的壞處中,找到了他的亮點,分別是 尊敬師長,見意勇為,知錯能改。 敏捷轉型也是如此,在轉型過程中,人的天性容易看到不好的地方。 所以我們要想辦法看到好的地方,並放大它。 一個小技巧,教練是這樣做的。 回顧會中,花 5 分鐘時間。團隊每一個人,都要找一個人對他說「謝謝」,並說出為什麼。 一段時間後,這個團隊的氛圍就變好了。教練也多出了許多眼睛幫助團隊成長。 ## 2。為何要縮小改變幅度 => 減少困難的程度,提高執行的動力 例如:先引入看板,工作沒有改變,只是多了可視化,然後再慢慢引入 Scrum 的站立會議。 ## 3。能多分享在 Marketing 部門做的轉型內容嗎?具體來說有什麼改變呢? 以可口可樂案例 你怎麼知道你的 Marketing 方案帶來銷售量的變化? 第一個團隊: 我們團隊的 Marketing 方案是優秀的,但是執行單位如果沒做好,那不是我們團隊責任。 =>敏捷轉型成效不佳 第二個團隊: 確實不知道,那我們應該如何知道呢?我們來找方法和答案。 關注點移到結果,而不是方法。 =>敏捷轉型順利 ## 4。如何避免每日的站會流於形式? 簡單答案是:讓每個人知道 sprint goal。 如果,sprint goal 是完成 10 個 backlog。 那麼這個 sprint goal 是錯誤的。 好的 sprint gaol 應該是一個願景 ex: 這個 sprint 要讓產品更加安全。 ## 5。老師,想請教一下:轉型過程中,難免有願意配合的夥伴跟不願意配合的夥伴,如果不願意配合的夥伴人數大於願意配合的人數(公司共五人,執行長想改變,一位員工認同也遵守,但其他3位員工不願意,用比較被動的方式應對)目前組織明顯有分為兩個派的勢力,且不和諧 ,因為有一位帶頭不配合,並影響其他人,不知可如何因應?(帶頭的同仁本身很不願意改變,也不願意回報進度,但他的工作效率跟期程控管目前是讓執行長擔憂的) 5 個人要先能形成一個團隊,才能談轉型。 團隊之間必須要能互相信任。了解能帶來信任。 推薦一本書「團隊協作的5大障礙」 ## 6。身處多個的scrum team 同時有很多個sprint進行(雖然彼此息息相關)常常站立會議切碎了deliver時間,有沒有一個可接受的項目承載數字? 要把敏捷做好,必須是「產品」思維,而不是「專案」思維。 身為 PO,職責可以是排序優先順序,工作項目的形式可能是分配 backlog 身為 DT,職責可以是開發功能,工作項目的形式是以backlog 的方式 工作以不同的方式指派到身上,或許會議可以結合起來,減少開會的時間。 ## 7。有兩個工程師對立,所以開發功能已先區隔出來,也透過SM去調解,但3個月兩個人還是互相不說話,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試的呢? 要修復兩個人的關係是很困難的工作,或許 把他們兩個放到不同的團隊,讓他們發揮各自的作用可能會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