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先蘇哲學家都沒有留下什麼作品。沒有人知道這東西是他本人寫的,或是別人幫它記錄下來的。所以這邊有很多是仰賴先前研究者的慣例來延續下去。如:“B” sources according to Diels and Kranz’s Die Fragmente der Vorsokratiker。常常會用 DK BXX 來編號,(編號 "B" 的內容被認為是出自「先蘇哲學家本人的斷簡殘篇」),或是 "A" Sources (Doxographical Literature,由別人紀錄的,某哲學家的思想)(比如說雅里斯多德會提到之前某某哲學家提到的論述)。
1)From Muthos to Logos
2)The Pre-Socratic Period
3)The Critical Period
4)The Hellenistic Period
5)The Transcendental Period
主要有 5 個時期。其中,2, 3 這兩個時期在古典當中有所對應。在西賽羅的對話錄中,他做了希臘哲學史的簡單勾勒,裡面提到:如果把畢達哥拉斯前當成一個「智者的時代」(七賢人、何馬、赫希赫德等等。大概就是神話跟詩人的年代),而到蘇格拉底之前又是一個時期(先蘇),他認為蘇格拉底的出現是一個希臘哲學由「自然的研究」轉成「對於自身的研究」,即對於倫理學的關懷的時代(Critical Period),而蘇格拉底被認為是 Critical Period 的第一人。
第四個分類其實就是西賽羅自己在的那個時代。接著到基督宗教興起之後,以及與伊斯蘭教興起後,彼此互相影響的「超越」時期。
這個說法說是十八世紀(1788, )的時候提出來的,有得到尼采的認同。並且由 Dies & Krantz 的資料得到佐證。
這些分期其實都是人為的,所以如果與一些說法有出入,或是這些時期的斷點各自在哪,其實是有各種說法的,特別是先蘇哲學是一個很模糊的時期。不少哲學家跟蘇格拉底同期,但是他們仍然關注在自然的研究。如果歸類在先蘇哲學,似乎暗示他們是在蘇格拉底之前。另外,蘇格拉底本人似乎不只專注在倫理學。比如說柏拉圖的作品中,就有提到蘇格拉底本人自述「年輕時對自然有興趣」「曾經浸淫在宇宙發生的問題」。因此,要說蘇格拉底是只關心倫理學的哲學家,有點言過其實。所以,許多英美哲學家不喜歡「先蘇哲學家」這個名詞,而是使用「Early Greek Philisophers」,或是用亞里斯多德提到蘇格拉底以前的哲學家的說法,「First Philosophers」,來稱呼。也就是不太用 1788 年以來,德國發展出來的那套傳統。或許可以比較免除理解上的混淆。
對古代哲學的研究一直以來都分成兩派。這兩派的問題是在「究竟古代哲學的精神是什麼?」理論?觀念?龐大的哲學系統?還是生活?
比較當代的一些想法認為:哲學思想不是只是「系統的建構」,而是反應出「人的生命」。Pierre Hadot 在 What is Ancient Philosophy? 提到:古代哲學家討論得並不只是在建構一個系統,還有對於生命的關注,即人的生命該如何過?人該怎麼擁有好生活?古代哲學家關心的未必是系統的建構,還有關心「人要怎麼活?」「生命該怎麼過得好?」。這些問題聽起來像是很雅里斯多德的問題,他認為也是古代哲學家所關注的問題(跟傳統上覺得蘇格拉底以前都在關心自然,蘇格拉底才開始關心倫理不同)。
因此,理解古代哲學有兩種角度:當代的一種理解方式是認為「他們關注的都是同樣的,貼合生命的問題」,只是用不同角度討論; 另外一種是傳統的作法,把他們分成很多相異的學派,然後彼此之間在 Agones (Argues,爭論)。
米利都學派。
尋找 archē
米利都學派的其中一個核心,就是尋找萬事萬物的 archē。archē 這個字有很多意思,比如:
第一種解釋是「時間上面的優先」,如說十二點是一點、兩點的起點。那十二點就是一點、兩點的 archē
另外一個是一種「causal sense」,即有一種「因果關係」在裡面。如果某個東西具有 archē 的身份,表示他對後面的某些事情有一種影響力,而且是直接的因果關係。
這個上面的意義看起來不太一樣,但也有重疊的部分「原因先於效果」。比如說打雷,就會問「雷電的 archē 是什麼?」然後就想到有一種解釋方法是「雷電來自宙斯」,所以宙斯就是雷電的 archē 。
第三種解釋意義是「主導」的意思。其中一個衍伸的意思是 archon,即雅典的「執政官」的意思。反正就是某種「主導的力量」
上面三個解釋不太相同,但取聯集的話,就是「事物發生之前,造成他發生的原因,而且這個原因是有主導力量的」。
代表是 The Ionians (The Milesians)。
這時候主要的活動是在 Miletus 這個城邦,出了三個哲學家。有時候會稱呼叫做「米利都學派」,但他們只是剛好在同一個地方,他們之間完全沒有關係所以看到這個名詞請用立可白把他塗掉
有一個細節是:雖然這邊我們一直說「哲學家」,但 Philosophy 這個字在當時是不存在的概念。在這個概念出現之前,他們都被稱作 hio physikoi,指得是「研究自然的人」;或是用 hoi peri physeōs,即「一群跟自然有關的人」; 還有 hio physiologoi ,即「一群對自然的學問有興趣的人」。
Philosophy 這個觀念一說是畢達哥拉斯提出來的,不過當代有各自的說法。
這三個哲學家分別是:
傳說中幫 Lydia 國王導水過河,然後土炮算出金字塔高度,還成功預測日蝕的人。
可以發現這些東西都跟自然有關。之所以是愛奧尼雅而不是希臘其他地方做出這些科學的貢獻,可以從愛奧尼雅的位置觀察出來:東有巴比倫,南有埃及,這兩個地方比希臘有更高的科學成就。
Thales 說過的其中一句話是 "Water is the first principle (archē) of everything",不是將各種事物的 archē 訴諸於神話,而是訴諸於某種「common sense」,用自然的解釋來解釋自然(相較於荷馬跟赫希赫德用神話來解釋)。除此之外,還試著用一個單一的自然原則去解釋所有現象。
那個 archē 的翻譯要嘛說成 beginning,要嘛學雅里斯多德,說成 "first principle"。
關於他的斷簡殘篇有:
- The earth rests on water. (de caelo 294a28)
- Water is the archē of all things. (Metaph. 983b18)
Roses are red
上面 1. 跟 2. 合起來看起來像是想要說什麼萬物的起源,但他其實是想要解釋:地震是這樣產生的。Thales 用一種不是超自然的解釋去解釋他:大地在水上,一但起風起浪,大地就會跟著地震。地震歸根就底是產生的風浪太大,地面跟著搖晃,而不是因為波賽頓暴怒在揮三叉戟這種超自然的解釋。
接下來的斷簡殘篇有:
- The magnet has a soul. (de anima 405a19)
- All things are full of gods. (de anima 411a7)
這聽起來不太對勁,因為靈魂聽起來很不科學。不過他想要說的比較像是「靈魂是自己會動的 archē」。然後不幸的是 soul 這個詞是基督教之後才出現的東西,但希臘文裡面的靈魂意思是 psychē,而羅馬人的翻譯是 anima,反正就是跟「動」「活力」有關的概念。具備跟「動」有關的原理原則。
第四點看起來又更怪。有的說法會說 Thales 的哲學中有泛神的概念,不過是不是有必要需要解釋成這樣,實際上是有待討論的。如果想要退一步不要解釋成相荷馬的傳統那樣,那這邊的 gods 要怎麼解釋呢?其實也沒有人真的知道。有一種說法是:這句話想表達的是「萬事萬物都有適其所適的原則」。
他只做了三件事:做了日晷、做了天象儀,然後畫了世界地圖:
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是 apeiron,就是某種沒有邊際的概念。
The source from which existing things derive their existence is also that to which they return at their destruction, according to necessity; for they give justice and make reparation to one another for their injustice, according to the arrangement of Time.
他的思想不訴諸基礎的元素,訴諸於一種叫做 apeiron 的東西。The source 的意思就是 apeiron。第一句話跟我們說:apeiron 的當中,有萬事萬物,然後萬事萬物死亡之後,會回到那之中。而他本身也是一個不虞匱乏的混合。他什麼都不是,但可以是任何事物一就是全,全就是一。
前面他想要說的是生滅有某種必然的自然律存在。分號後面的內容聽起來可能有點奇怪,不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生滅的概念也會用在自然中,任何破壞自然律都會受到懲罰。自然本身會有自然調節的功能。
其他斷簡殘篇有一些細節,比如說:
The Earth is like a stone column.
這樣聽起來會掉下去,不過他們覺得這塊大石頭離宇宙的各個方位等距,因為距離一樣,所以彼此之間的力量就會抵銷,他就會靜止不動。這聽起來是一個超糟糕的理論。不過,他們已經開始訴諸去神話的解釋(比如說不再說這是蓋雅的功勞)。而且,雖然聽起來跟 Thales 差不多怪,但他找出了一個比 Thales 的說法更完備的說法,而且可以更清楚地用來解釋地震(比如:可以說是那個圓柱歪掉,所以受力不平均)。
這更進一步,有了「把任何東西作為萬事萬物的根源」是有問題的,比如大地在水之上,那水要在什麼東西上呢?但用 apeiron 這種東西「infinite」或「indefinite」的概念解釋,apeiron 的旋轉會分離出組成晚事萬物所需要的元素,而這些元素又組成萬事萬物。當這些萬事萬物死亡之後,又回到那些元素,然後回歸 apeiron 中。
除了表面上的自然變化之外,還關注他的形式與動力。
- Air (aēr) is the archē.
- As our soul, being air, holds us together, so do breath and air surround the whole universe. (DK B1)
這邊可以看得出來回到了荷馬的傳統,用空氣解釋人的靈魂。人的靈魂是由氣形成,這個概念除了用在個人的,小宇宙的指導原則,還包含了大宇宙的運作,指導整個世界的運行。另外,這個解釋有內外之別:人的動作是被包在裡面的氣所指導的,但自然運動是由包在外面的氣來主導。雖然有內外之別,但都是「氣」來主導的。這邊的氣不是指空氣,而是更精純的概念,而不僅僅是物質性的風。不過,為什麼要用氣當作第一原則呢?因為氣是一種接近非物質的狀態,感覺的到但看不到。
「氣有帶給人生命力」的這種特質。氣離開人就會死亡; 氣離開世界,世界就會死亡。氣包覆著大地,成為世界的第一原則。世界是個有生命的有機體,不是純然的無機物。
由這個來看,氣不僅僅是個物質概念,裡面或許也包含了理性的原則在裡面:人因為有氣,所以依照某種理性運作; 世界有氣,因此會照某種原則運作。
另外一種意涵是氣具有某種「規範」的意涵在裡面:當人有靈魂時,這個靈魂本身不僅僅只是活著,而且還讓我們活得像人; 宇宙的運作也是如此。
管理宇宙如何運作的原則,跟管理人運作的原則,是來自同樣的來源。
所以古希臘人並沒有把自身抽離出自然,作為一個旁觀者觀察自然。古希臘人在了解自然如何運做時,也在了解人如何運作。自然法則不是僅僅用在規範自然怎麼運作,也在規範人怎麼運作。「人依照自然而活」。
人跟自然是緊密結合的,自然的運作就是人的運作。
- Air is near to the incorporeal. (DK B3)
- … For as it is condensed and rarefied it appears different: Fire, air, winds, cloud water, and stone.
氣如果是萬事萬物的根源,那我們還是要問:氣是如何變成其他萬事萬物的?Anaximenes 在她的斷簡殘篇裡面,這些作用背後是兩種力量:一個是凝結,一個是稀釋。比如說風凝結變成水,凝結就變成石頭之類的,氣又可以稀釋成火等等。
如果是「帶有生命力的氣」應該會有某種溫熱,甚至是潮濕的成分在。
這種「什麼物質變成哪些物質」這件事中並沒有在 Thales 或 Anaximander 的說法中出現,但是 Anaximenes 有開始提到。
- The earth is a flat disc and rides on air; in the same way the sun and the moon and the other heavenly bodies, which are all fiery, ride the air because of their flatness. (Hippolytus, Refutation of All Heresies I, vii, 1-9)
這個跟水支撐大地有什麼差別呢?氣不需要支撐,所以他不用去問「如果是水支撐,那水游誰支撐?」這個問題。除了這個之外,太陽月亮星星的運作也可以依此解釋,這些星體也是扁平的飄在氣中。所以這個理論有可能是比之前進步的。
古希臘人常常把物質與性質用一種模糊的界線,即把「性質」當作是一種「東西」。比如說東西會掉下來,是因為具有 heaviness,所以會往下掉。但 Anaximenes 有一種「量」的概念,像稀釋跟凝結。
不過,這種概念也是他自己想像出來的,建立在一種 speculation 的基礎上。很難說他是建立在一個實驗觀察基礎上,也很難說有什麼科學的元素在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