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但承認赫拉克力圖斯的,感官世界都是變動的,並且沒有辦法作為知識的基礎,那麼知識就必須用靈魂的理性去掌握知識。
傳統上,在古典哲學的分類中,靈魂的討論是歸屬於物理學。這是因為物理學討論的最核心的議題就是「變化」,而靈魂就是變化的主體。身體可以從狀態 A 變狀態 B,就是因為人有靈魂。而靈魂又牽涉到人生活的全面。所以古代靈魂會吃現在兩個領域:物理學跟倫理學。雖然柏拉圖沒有去分學科,但在他的對話錄中也可以看見靈魂在這兩個領域。
會出現四個是因為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對這四個德性做探討,而後來的學者就把這四個德性作為輸德(所以是之後的詮釋)。
在古代認為:德性會跟靈魂的狀態有關。之所以會被稱作德性,是翻譯的問題。羅馬人把這個字翻譯成 virtus,所以就影響到後面印歐語言的所有翻譯。事實上在希臘文當中,他所要指涉的事「一件事物的好狀態」。所以古代他們在討論德性時,實際上是在討論「靈魂的狀態」,所以會有一個跟他對反的狀態就是 kakia,也就是靈魂的不好的狀態。
因此在柏拉圖的對話中,至少在理想國中,會提到「在正義的人(或說好的人身上),至少可以看到這四種狀態」。
柏拉圖後期提到靈魂三分的概念,不僅僅用來提到靈魂的組成結構,也是城邦的內在結構。兩者有相似上。而這四個德行在靈魂三分的劃分中個自有對應。比如說:智慧展現在靈魂的理智成分,勇氣指的是跟榮譽對應到靈魂的組成成份(thumos),因為是跟競爭結合再一起的,有很重的軍事成份; moderation 並沒有對應到哪個靈魂的哪個份,而是對應到 3 個部分的和諧,好的部分應該去統治不好的成份; 正義指得是 3 個部分都有屬於他的角色,每一個部分從事他本質是上所適合的角色,而且不僭越自己的職分。
當靈魂當中有這四個理想狀況的時候,靈魂就處在一種優秀、好的狀態下(aretē)。
柏拉圖在這個德性的用法上面,大步份都用在倫理的脈絡下。雖然這個概念可以適用於所有事物的好狀態(比如說一支筆可以幫忙寫好字,那這隻筆就具備好狀態,某些程度來說就是一支筆的德性)。不過如果說「一隻筆的德性」大概沒人會知道在供三小。但如果說是「筆的好狀態」就會比較清楚在幹嘛。所以有的學者會用 exellence 而不是 virtue 來表示德性的意涵。
這些德性是在比如卡麥地等等的對話錄中,以 aporia 的討論作結。不過,理想國第四卷中給出了明確的答案:這些沒有結論作結的對話錄可以在馬鞭找到答案。
柏拉圖強調的這些德性,有非常濃郁的畢達哥拉斯傳統(節制等等),這樣可以說他是個禁慾主義的倫理學家嗎?雖然有這樣的說法,不過柏拉圖也有提到「追求快樂」,要讓城邦中的三個階級或是靈魂中的三個部分,要能享有本質所應該享有的快樂。柏拉圖並沒有說「讓理性的部分去統治非理性的部分」,因此需要徹底禁絕非理性部分的欲求。柏拉圖比較主張不同階級或不同部分中,會有不同的需求。應該要在理性與非理性的成份上可以得到各自適合的滿足。
某些程度來說柏拉圖一直沒有忘記人是靈肉混合的個體,一定會受到是斯的干擾,是一定要去處理的。柏拉圖並沒有否定人存在的物理性,所以在他的對話裡面可以非常清楚呃看到:對於人的物理的關心,其實是有助於人精神層面的影響的,在教育中也會展現出這種思維。所以,可能不適合把他描繪成「凡是慾望,都必須斷絕」的禁慾主義者。
所以講到德性這個概念,既然是講到靈魂的好狀態,可以看到柏拉圖對「幸福」的理解就會完全圍繞在這上面。而德性本身可以促使靈魂處在和諧有序的狀態上,而這樣的靈魂可以進一步支援人的幸福生活。因此,理想國中提到「正義的人(或哲學家),在生前死後都會得到好的對待」。這邊有趣的是,柏拉圖賦予這種好狀態現世的報賞,也有來世的獎賞。正義的人會在城邦中受到好人一切應該要有的獎賞,在死了之後受到的對待,跟靈魂的瑕疵會有非常的不一樣。不管是「擁有身體」還是「沒有身體」,靈魂的好狀態都是報賞。在「擁有身體」的狀態下,好靈魂可以有世俗的報賞; 在「沒有身體」的狀態,在來世生命的旅程中,好靈魂最後的去處就是與神為伴。這可能就是柏拉圖對於「照顧靈魂」的最大的獎賞。
在 Gorgias 中,每一個死掉的人,靈魂都會處在一種裸體的狀態(因為沒有身體了),在冥府的判官中無所遁形。每一筆做的錯事,都會是靈魂的傷疤。所以看到靈魂的傷疤就會知道是誰沒把靈魂照顧好。而在 Phaedo 中,沒有照顧好的靈魂,就會在冥府中碰到恐怖的狀況。這些狀態不好的靈魂就會在冥府當中哀求她曾經傷害過的人給予原諒,直到得到原諒,或是一定的時間到了之後,才可以進入其他身體。只有最乾淨的靈魂可以與神為伍。
這種來世生命的幸福觀,既沒有在之前的先蘇哲學家中出現,也沒有在後來的雅里斯多德中出現。
注意:在古希臘的傳統中,沒有什麼冥府判官的這種傳統,頂多只有一個冥府的守門人。不過在 Phaedo 這些跟來世生命有關係的對話錄中,都提到冥府有三個判官,人死之後都要去見這三個判官去驗證有沒有把靈魂照顧好。幾乎可以說是柏拉圖自己的神話。雖然說這些概念未必都是原創,可能是從各方宗教傳統中擷取來的,但確實想像了一個比荷馬史詩傳統中更複雜的冥府。
柏拉圖的倫理學中,帶著一種宗教的氛圍:除了要在現世中追求好人,這樣的好人在另外一個空間中,也會受到好的對待。這就牽涉到柏拉圖的宗教思想。
柏拉圖的宗教觀念,在「哲學上」是一個一神(就像「善的理型」某些程度來說就是萬物存在的基礎)。柏拉圖有一個很不同以往的,對神的理解。古希臘中神可以做任何事,可以變成任何東西,做的事情有好有壞。但在理想國第二卷末了到第三卷提到:神是一切善果的原因,神只能是善的(相較於荷馬史詩中神常常勾心鬥角,為了小利包庇罪惡)。這樣一來,神跟善的理型之間的關係,就不言而喻了。特別有趣的是,當他講到這個書法時,代詞都變成單數,而不是用「諸神」來作為主詞。
這樣可以說:柏拉圖徹底跟古希臘的宗教傳統決裂了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在諸多的對話錄中,柏拉圖其實都還是訴諸傳統的宗教信仰。比如說他說要為了宗教立法時,還是要對褻瀆神祇、掠奪神殿這些行為判死刑。因此,還沒有完全跟古希臘的宗教神話拉出那麼明確的距離。儘管講到善或是神應該為什麼事情負責時,語言可能跟傳統的宗教認定的神祇很不一樣,但這仍然不能說柏拉圖否定傳統的希臘宗教。又比如說在 Phaedo 中,有提到「主神」(宙斯、希拉等等)以及其他比較附屬的神。就這方面來說,也很難說他否定了古希臘傳統。不過,有一件事情柏拉圖式堅決否定的:他認為人一定要有信仰,不接受無神論。這與古希臘生活中,城邦政治與生活緊密結合有關係。否定宗教就是否定雅典的政治生活。在理想國中也有主張立法:主張無神論的人,應該要被判處死刑。
另外一個概念在 phaedro 中有提到類似的概念:天上的星體都是神祇。並且認為天體的運行是和諧的,這也是為什麼柏拉圖會說:人的頭的形狀,是在模仿天空的天體運作。因為這是最完美的運動模式。
最後,柏拉圖認為宗教本身不是迷信、不僅僅是信仰,而且宗教還具有道德教育的功能。因此柏拉圖在教育文本中有提到神時,柏拉圖會特別品敏感。特別是他認為荷馬與赫西赫德的作品並不適合作為小朋友的教材
柏拉圖用靈魂三分作為稱幫中階級的劃分。整個的提議是:如果想要知道靈魂中的結構是什麼,最好找一個跟靈魂很類似的東西,他覺得是城邦。他覺得可以從「大寫的我」也就是城邦,去理解「小寫的我」,也就是靈魂。
城邦中分成三個階級:人最多的是生產者階級,就是那些從事日常生產的人; 第二的是「輔助階級」,比如說軍隊,用來輔助領導者,對應的靈魂部分是 Thumos; 而最高級的階級則是「統治者階級」,對的靈魂部分是「理智」。
對於生產階級,柏拉圖並沒有太多生活方式的要求。但對於軍隊或握有權力的階級來說,有很多嚴格的要求,比如說:不能擁有家庭。這方面可能的政治上的考量是,哲學家沒有家累,可以專心在政治上面,不用擔心養家活口。另外,這兩個階級也沒有私產,而且房子不能有倉庫存在,所有的財富都由國家提供。社會生活的所需都由國家提供(也就是下層的那些生產者階級),提供恰好一年份的用量,不要有用不完可以賣掉,或是私藏從中牟利的可能。所有的生活都要攤在陽光下,一切都要是透明的。這些制度的設計都有一個很清楚的目的:希望藉由這些社會生活規範的設計,去消除你我之別,讓整個城邦手足相稱,能夠分享一切。有小孩的話,要稱呼城邦所有的人為父母。
可以看見:柏拉圖對抱有權力的人,始終抱著戒慎恐懼的態度。讓他們避免追求財富、追求裙帶關係。
這種哲學某些程度也在洞穴喻中出現,要照顧城邦中的人們,要負擔起自己應該負擔的責任。
因此,在柏拉圖的教育中,有分成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 - 文學跟體能訓練:剛剛也提到對於荷馬史詩很有意見,甚至應該要對這些神的作品進行言論審查,去審查這些言論是否褻瀆了神。第一階段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年輕人培養「勇氣」與「節制」這兩個德性。可以發現這方面的教育,最主要是在訓練未來的軍人。除此之外也提到食衣住行都要非常單純,一切以簡樸為前提。
這個階段的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看讓年輕人的靈魂可以保持在好狀態,而且未來哲學家必須要從這些年輕人中篩選出來,進行下一個階段的教育。
第二階段 - 數學、幾何學、天文學、辯證:在辯證之前的東西大多都是跟「數字」有關。天文的部分也包含了音樂,就是 harmonia 的概念。這些學科由可以具象的數數,到幾何,到肉眼不可能看完的宇宙空間。柏拉圖試圖藉由數學的學習,讓那些有哲學氣息的人,能夠正式成為哲學家。這個教育順序也反應了「線喻」中,由「具象」慢慢過渡到「抽象」的過程。在這個階段中,柏拉圖強調靈魂的「轉向」,從對感官世界的關心,轉到非物質的實體上,也就是「理型」。
在第七卷中他三反兩次地讓蘇格拉底與對話者說:如果這個轉向要發生,就必須讓這個人整個改變。接下來就說:向後轉這種事情的發生,可以藉由什麼樣的方式?然後就提出了這幾個學科。
在這邊柏拉圖也強調: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哲學家。這些第二階段的人們,是未來城邦的統治階級。而軍隊就由第一階段的教育來擔任。至於最低的生產階級,柏拉圖一句話也沒有說。或許柏拉圖認為這種技藝的教育交給傳統的師徒制自然的發生就好,不用借助國家的力量。
對柏拉圖而言,他的宇宙論幾乎都在 Timaeus 中。Timaeus 這個人是一個數學家,這些宇宙論的思想幾乎都出自這個人的口中。
柏拉圖不接受多元主義的傳統,也不支持這個機械論的傳統。柏拉圖認為:宇宙與人所處的世界,是被刻意創造出來的,而且這個創造有理性的基礎。因此,這裡面只少有兩個觀點,跟以前的哲學家的宇宙思想不同。首先,柏拉圖提出了「被創造」的宇宙觀,而且在這之後也沒有人提出創生說,直到基督宗教興起。其二,這個世界不僅僅是被創造出來,還是被一個神聖的理智創造出來的。原因跟效果要相呼應,因此宇宙必然體現出理性的結構。從這兩電大體可以看到:他跟以往的宇宙論的自然哲學家,都不一樣。就算是 Anaxagorax ,他的 Nous 還是不知道在幹嘛,但在Timaeus 中,有明確地知說出這個 Nous 在做什麼。
柏拉圖認為:世界在被創在之前,是在一個雜亂無章的狀態。這個概念不是柏拉圖的獨創,赫希赫德的神甫也有提到這樣的思想。另外一方面,也反應了 Democritus 中,原子混亂碰撞的成份。因此,可以說是結合了神話與原子論者的說法。
接著,「出於必要」,產生了地水火風四種元素,區分出四個區域。火在最高,氣再次高,接著是水,最後是大地。這四個區域聰中劃分,可以分成天上跟天下。然後這四個元素再進行各種變化。這方面來說,柏拉圖並沒有否認「從無到有」的創造,而是仍然接受「從有到有」。
另外,這個被創造出來的自然,必然體現被創造者的理性。因此自然法則也必須是理性的。這方面跟 Democritus 的想法也漸行漸遠,因為 Democritus 的物理法則是物理性的,而柏拉圖的法則是理性的。某些程度來說影響到後面的斯多葛的傳統:人的法則、理性的法則、自然的法則是一樣的,並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包含的關係。
柏拉圖稱這個理性的創造者 Demiourgos,也就是「工匠」的意思。這個創造者的原型可能是 Hephaistus,打造阿基里斯盾牌的瘸腿工匠神,是一切精美事物的製造者。在 Timeaus 中,工匠神在創造世界時,參考了「理型」。因此,在柏拉圖的描述中,似乎可以認為有一個世界之外的另一個世界,「理型」的世界,作為工匠神創造的世界藍圖。因此,這個工匠神的概念,會跟 Hephaistus 與基督宗教的神非常不一樣。因為基督宗教中,上帝創造世界與人時,並沒有參考其他東西,而工匠神參考了理型。另外也不知道這個工匠神,究竟是不是全知全能全善。
而柏拉圖描述這個創造的過程中,提到了一個既定的過程:一定是某個理性原則先被創在出來,接著才是那個被理性限制的東西被創造出來。因此,最先被創造的是世界魂,接著才是世界的世界的身體,然後用世界魂去包裹世界的身體。因此,世界之外,有一個理性的原則,包裹著世界的運作。接著工匠神剩下的材料,去製造人的靈魂,接著才製造人的身體。因此,人的靈魂跟世界魂,是同樣的材料做出來的(但柏拉圖說精純度有差),接著才放到身體裡。不過,塞到身體裡的過程中,這個靈魂的精純度會受到影響,會產生各種不適,要花一段時間來適應。因此,在柏拉圖的思想中,人的靈魂跟世界的靈魂、人的靈魂跟世界的理性是一樣的,所以人要依據自然而活。靈魂被放在不同的區域:理智在頭,情緒在胸腔,慾望在橫隔膜以下。這樣的解釋並不是認為「人用大腦思維」,而是因為頭離天比較近,而離「情緒」又有一段距離,可以保護。所以算是比較生理上的考量。
柏拉圖去世之後,學院由柏拉圖的外甥 Speusippus 接管。為什麼叫做老學院是因為後來的新學院慢慢轉向懷疑主義的思想,與先前有所區隔。
柏拉圖去世之後,又回到了一個先蘇時期的狀態:沒有完整的文獻。柏拉圖留下的那麼完整的作品,幾乎可說是個異類。後面老學院的哲學家,幾乎都沒有留下著作。
他接了柏拉圖的學院,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大家都以為是雅里斯多德,柏拉圖本人也說到:雅里斯多德是他最優秀的學生。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為:雅里斯多德並不是雅典人,甚至不是希臘人,而是馬其頓人。而古希臘的學院大多都是公有的,不方便給外國人主持。
相較於柏拉圖,Speusippus 的思想把更多重心放在感官知覺中,相較於柏拉圖認為感官知覺會欺騙人,Speusippus 認為感官知覺可能是知識的起點。除此之外,他把柏拉圖的「理型」用數字來代表,某些程度來說更接近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傳統。另外一方面,柏拉圖提到「實體」時,一般來說是指理型。而 Speusippus 則提出了 10 個實體的概念,不僅僅是用在理型上面,而是可以用在個種感官事物上。
再來就是,他不強調柏拉圖的「目的才是完美的」,而是認為「起點才是完美的」。除此之外,也不認為世界是被創造出來的,而是一直存在著,沒有經過「被創造」的過程。因此比較貼近先蘇哲學家,或是雅里斯多德的傳統。那要怎麼解釋 Timaeus 中「被創造」的說法呢?Speusippus 覺得這種說法只是教育意義,只是要說有一個世界之外的大的理型的存在。
柏拉圖著重在靈魂的理性部分,而 Speusippus 認為:不只理性的部分,慾望、情緒的部分的靈魂也是不朽的,在死亡的時候會一起離開身體。這方面直接參考的對話可能是 Phaedrus 中馬車夫的意象:馬車夫代表理智、白馬代表情緒,黑馬代表慾望。要盡量讓馬車長出翅膀,飛到天上觀察理型。注意這邊是整輛車一起飛上去的,不是只有馬車夫飛起來,所以 Speusippus 這方面的說法可能是這樣來的。
就幸福方面,跟柏拉圖的思想也是類似的,幸福是建立在德性之上,依據自然而活。越到希臘話時期,「依照自然而活」的這種想法會越來越明顯。只有依據自然而活,才能免於靈魂受到干擾,而且只有德性可以讓人活在這種免於干擾的狀態之下。
他成為學院的主事者也是跌破大家眼鏡,因為雅里斯多德第一次沒有當上,第二次總會當上吧?結果他當上主事者之後,雅里斯多德就離開了。不過這是不是因為雅里斯多德心生怨恨?現在有越來越多研究認為:其實學院並沒有傳統上認為的那麼鬥爭嚴重。
這個人最富盛名的一點大概是第一位幫哲學分科的哲學家。他把哲學區分成 3 個:辯證(跟邏輯、知識論有關的)、物理(自然有關的)、倫理。他認為完整的哲學教育應該要包含這三個面向。這個分科重要的地方是:這個分科到後來的希臘化時期,也沿用了這個劃分。
他認為世界劃分了「月亮以上」跟「月亮以下」的區塊,形而上的物體是在「月亮以上」,而以太這種比火更精純的元素也是在月亮以上。這方面也影響到了雅里斯多德,也是採用這樣的話份。
接著他強調:在這個世界當中,天上、地上、地底,完全充滿了神靈。看起來像是萬物有靈,不過他想要強調的是:世界上不管哪邊,都有好的 daemon 跟不好的 daemon。daemon 也有命運的意思,因此這種好的命運跟不好的命運也會影響到個人。
除此之外,他也支持靈魂中不理性的部分,跟著靈魂的理性部分一樣是不朽的。最後,他也認同德性足以使人獲得幸福。
知識論方面,不同於柏拉圖。柏拉圖在對話錄中,幾乎沒有提到理性中可以分「實踐智慧」跟「理論智慧」,通常只用「智慧」來稱呼。但在 Xenocrates 把智慧區分開來。實踐智慧是指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倫理判斷,跟社會倫理、政治生活有管; 而實踐智慧指的是理論上,如形上學、哲學思辨的學習有關。兩種智慧分別代表理智的兩種優秀狀態,也代表兩種不同的生命樣貌。在柏拉圖中,這兩者是可以很輕鬆的嫁接的。不過這樣的區分碰到的問題就是:理論跟實踐之間要怎麼橋接起來呢?
雅里斯多德進一步區分出這兩種智慧的區別,甚至提到「理論智慧未必跟實踐智慧相關聯」,自然的運作未必有道德的意義在。
這個人幾乎沒有留下倫理學之外的主張。大致上來說,他認為至善一定跟倫理有關。在他的傳統中,至善一定是道德,一定是倫理,是一種依據自然的生活方式。由於他是斯多葛學派的創建者的老師,所以斯多葛學派幾乎把這套移植到了他們的傳統中,然後再加上犬儒的傳統。因此,既有柏拉圖的傳統,也有犬儒的傳統,除此之外還有雅里斯多德的傳統
他認為有三件事物能使人脫離現世的不幸:數學、天文學,與德性。他認為這三樣具備了倫理學上的功能,可以讓人脫離苦難。
這整個後續老學院的傳統,其實都侷限在文獻上的不足。所以只能用斷簡殘篇來進行研究。幾乎無法直接接觸到哲學家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