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線通訊中,有的節點可能可以移動(mobility)。除此之外,每個節點能夠涵蓋的範圍有限(即:partial connected),所以單一節點有可能無法涵蓋到所有其他的節點。
802.11 中,把節點依照「可否移動」作為分類。其中一類是可以移動的,比如說個人的筆電; 另外一類與有線網路結合在一起而無法移動的,這類節點就把他作為 Wi-Fi 基礎建設的一部分,稱為 AP (access point)。無線裝置可以藉由這些分散各處的 AP 與網路基礎建設做連接,形成 802.11 中的「分散式系統」:
每一個可以移動的節點中,若希望使用網路,則必須連接某個 AP。而若一個這樣的節點需要跟另外一個節點通訊,則必須藉由 AP 當中介。
舉例來說,若 希望傳送封包給 ,則必須先送給 AP,再由 AP 轉送給目的地。比如說若 希望傳送封包給 ,一個可能的方法是先傳給 , 再傳送給 :
上述的例子中,目的地在同一個 AP 的範圍內。而若兩者不在同一 AP 的範圍內,則需借助分散式系統。
舉例來說,若 希望傳送封包給 ,則須先傳遞給其所屬的 ,接著 藉由分散式系統將封包傳送給 所屬的 ,最後 將該封包轉送給其下轄的 節點:
上述過程中,其實做了一些簡化。首先,在傳輸封包的過程中,會期待「有去有回」,意思是送了一個封包之後,就期待對方會回覆一另外一個封包(比如說 ACK)。而如果沒有在規定好的間隔時間,那麼就會視為封包發生了碰撞,需要重送。
收到資料之後,一定要立刻回一個 ACK。對於發送端來說,如果在傳送給發送端之後一段時間沒收到 ACK,那麼他就認定發生了碰撞,要在間隔某個時間之後重傳。
「收到資料之後,一定要立刻回一個 ACK」這句話更明確地說,是收到 Data, Poll, Request, Response 四種類型的封包時,一定要立刻回覆 ACK。而這邊所說的「立刻」,其實也不是在收完的瞬間就要傳,而是間隔一段「frame 與 frame 可能間隔的最短時間」。這個時間是定義好的,稱為 short inter-frame space,SIFS,是 802.11 規範的四種「封包間隔時間」中的其中一個。
封包與封包的接收或傳送之間,有一段規定的間隔時間,這段時間稱為 inter-frame space。這個間隔時間會有 4 種長度,分別是 SIFS, PIFS, DIFS 與 EIFS:
舉例來說,收到一個訊框,準備回覆 ACK 時,在「收到訊框」與「回覆 ACK 訊框」之間,必須間隔 SIFS 長度的時間。又或者準備傳輸時,必須確認沒有其他節點朝目的地傳輸 DIFS 長度的時間,才可以傳輸。
訊框之間的時間間隔越短,表示越有可能搶在另外一種訊框被傳送前先送出去。一但先被送出去,在 CSMA 的機制底下,其他人聽到這個訊框時,就只能繼續等待。藉此可以作為優先機制。因此,有越短 inter-frame space 類型的傳輸,就自然可以越優先傳輸的優勢。舉例來說,考慮以下情境:
在這個例子中,因為等待 ACK 的 SIFS 短於等待 Data 的 DIFS,所以 ACK 可以比 Data 更快地傳送給目的地,因此就造成了「ACK 有更高優先權」的現象。因此,越短的 IFS 會造成更高的優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