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 Jiang
    • Create new note
    • Create a note from template
      • Sharing URL Link copied
      • /edit
      • View mode
        • Edit mode
        • View mode
        • Book mode
        • Slide mode
        Edit mode View mode Book mode Slide mode
      • Customize slides
      • Note Permission
      • Read
        • Only me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Only me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 Write
        • Only me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Only me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 Engagement control Commenting, Suggest edit, Emoji Reply
      • Invitee
    • Publish Note

      Share your work with the world Congratulations! 🎉 Your note is out in the world Publish Note

      Your note will be visible on your profile and discoverable by anyone.
      Your note is now live.
      This note is visible on your profile and discoverable online.
      Everyone on the web can find and read all notes of this public team.
      See published notes
      Unpublish note
      Please check the box to agree to the Community Guidelines.
      View profile
    • Commenting
      Permission
      Disabled Forbidden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 Enable
    • Permission
      • Forbidden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 Suggest edit
      Permission
      Disabled Forbidden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 Enable
    • Permission
      • Forbidden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moji Reply
    • Enable
    • Versions and GitHub Sync
    • Note settings
    • Engagement control
    • Transfer ownership
    • Delete this note
    • Save as template
    • Insert from template
    • Import from
      • Dropbox
      • Google Drive
      • Gist
      • Clipboard
    • Export to
      • Dropbox
      • Google Drive
      • Gist
    • Download
      • Markdown
      • HTML
      • Raw HTML
Menu Note settings Sharing URL Create Help
Create Create new note Create a note from template
Menu
Options
Versions and GitHub Sync Engagement control Transfer ownership Delete this note
Import from
Dropbox Google Drive Gist Clipboard
Export to
Dropbox Google Drive Gist
Download
Markdown HTML Raw HTML
Back
Sharing URL Link copied
/edit
View mode
  • Edit mode
  • View mode
  • Book mode
  • Slide mode
Edit mode View mode Book mode Slide mode
Customize slides
Note Permission
Read
Only me
  • Only me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Only me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Write
Only me
  • Only me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Only me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Engagement control Commenting, Suggest edit, Emoji Reply
Invitee
Publish Note

Share your work with the world Congratulations! 🎉 Your note is out in the world Publish Note

Your note will be visible on your profile and discoverable by anyone.
Your note is now live.
This note is visible on your profile and discoverable online.
Everyone on the web can find and read all notes of this public team.
See published notes
Unpublish note
Please check the box to agree to the Community Guidelines.
View profile
Engagement control
Commenting
Permission
Disabled Forbidden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Enable
Permission
  • Forbidden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Suggest edit
Permission
Disabled Forbidden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Enable
Permission
  • Forbidden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Emoji Reply
Enable
Import from Dropbox Google Drive Gist Clipboard
   owned this note    owned this note      
Published Linked with GitHub
31
Subscribed
  • Any changes
    Be notified of any changes
  • Mention me
    Be notified of mention me
  • Unsubscribe
Subscribe
# 教檢考試重點 [Sharon 筆記](https://drive.google.com/drive/u/0/folders/0ByfyIBZIiLHFfkVXWDhpVEZsbjB3clpDNDB6TU1aY1VLVnpDTlBjQk1XYmZGdE05QTdDbnM) # 教育哲學 ## 理想主義(觀念主義) <!--S5--><!--Ch8P34--> Plato, St.Augustine, Dwscartes, Hegel, Kant 1. 教育目的:促進主體自我實現及品格發展。 2. 觀念論:宇宙與世界的存在,本質是精神或觀念。 ## 理性主義 <!--S6--><!--Ch8P35--> Spinoza, Descartes, Leibniz 1. 知識來自於理性。 2. 注重理性的啟發和領悟。 ## 經驗主義 <!--S7--><!--Ch8P37--> Locke, Berkeley, Hume, Bacon 1. 知識起源於感覺經驗的連結。 2. 推崇歸納法(感官→經驗→知識)。 3. 採實物教學(設計教具來輔助教學)。 4. 教育的過程是由外而內。 ## 批評主義 <!--S8--><!--Ch8P41--> Kant 1. 融合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 2. 知識由先天形式與後天經驗所構成。 3. 沒有內涵的思想是空的,沒有概念的直覺是盲目的(學思並重)。 ## 自然主義(浪漫主義) <!--S9--><!--Ch8P44--> Rousseau, Spencer, Frobel, Montesori 1. 解除束縛,返回自然。 2. 實物教學:與大自然接觸。 3. 自然懲罰:讓行為的結果自然發生懲罰效果。 ## 人文主義(人本主義) <!--S10--><!--Ch8P49--> Maslow, Rogers - 以人為中心。 ## 實證主義 <!--S11--><!--Ch8P50--> Comte, Mill, Spencer - 透過觀察、感覺、經驗去認識事物。 ## 實用主義 <!--S12--><!--Ch8P51--> Perice, James, Dewey 1. 強調實際經驗、有效用者為真。 2. 知識的獲得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歷程。 ## 實驗主義 <!--S13--><!--Ch8P52--> Dewey 1. 教育是經驗不斷重組與改造的歷程。 2. 教育即生長:教育無目的,生長本身才是目的。 3. 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非未來生活的預備。 4. 做中學:提供實際經驗給學習者。 ## 進步主義 <!--S14--><!--Ch8P57--> Paker 1. 以兒童為中心。 2. 教師是學生的顧問,站在輔導的地位協助學生學習。 ## 永恆主義 <!--S15--><!--Ch8P58--> Hutchins, Adler 1. 傳授永恆不變的真理。 2. 以教材為中心,強調經典原著。 ## 精粹主義 <!--S16--><!--Ch8P61--> Bageley, Kandel, Horne 1. 學生應學習精粹的知識。 2. 教師是教室的權威。 3. 重視基本學科知識,傳統經驗是社會文化的精華。 4. 加強基本能力(3R):讀(Reading)、寫(Writing)、算(Arithmetic)。 ## 重建主義 <!--S17--><!--Ch8P62--> Brameld, Counts, Toffler, Illich, Rugg - 教育目的:重建社會、促進社會改革、解除現代文化危機。 - 強調社會文化對於兒童、學校及教育本身的影響。 ## 存在主義 <!--S18--><!--Ch8P63--> Nietzsche, Kierkegaard, Jaspers, Heidegger, Sartre 1. 存在先於本質:本質非先天存在,是後天建構出來的。 2. 師生互為主體的互動:吾-汝關係(I-Thou)。 3. 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個人的自由與責任。 4. 注重遊戲:使學生充分表達自我。 5. 重視人文學科:有助於存在的實踐。 ## 文化主義 <!--S19--><!--Ch8P69--> Dilthey, Litt, Spranger 1. 教育是一種倫理、理想的文化活動。(文化傳承、文化創造) 2. 方法論:精神生活的體驗或了解。 3. 價值類型論:教育工作需以「教育愛」來完成。 ## 觀念分析學派(分析哲學) <!--S22--><!--Ch8P74--> Russell, Peters, Scheffler, Connor, Hirst 1. 語言文字的解析:解析哲學與科學的命題,目的在釐清觀念。 2. 重視邏輯經驗:要使用邏輯符號語言使命題更正確、清晰。 3. 教育規準:價值性、認知性、自願性。 4. 倫敦路線:重視理性的啟蒙、強調認知的廣博性。 ## 結構主義 <!--S23--><!--Ch8P77--> Saussure, Althusser, Levi-Strauss, Piaget 1. 探討知識的結構、學科的結構與學生認知結構。 2. 認為整個世界套在某種結構框架下。 ## 後結構主義(解構主義) <!--S24--><!--Ch8P78--> Derrida, Foucault 1. 強調「解構」的概念(重視多元、應該去中心化) 2. 強調語言意義與權力息息相關、培養師生批判反省能力。 ## 建構主義 <!--S25--><!--Ch8P79--> Piaget, Vygotsky, Dewey - 知識由主體主動建構,個人所建構的知識代表生活經驗的呈現。 ## 批判理論 <!--S26--><!--Ch8P80--> Marcuse, Habermas, Althusser, Freire, Giroux, McLaren, Apple, Horkheimer, Adorno, Mollenhauer 1. 把社會整體當作批判的直接對象,批判重點放在意識形態。 2. 批判是一種自我反省的檢視能力,透過批判,主體才能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3. 強調批判意識的重要性與價值,透過教學,啟發學習者的批判意識。 4. 教學是主體解放的過程,教師應扮演轉化型知識份子的角色。 5. 受壓迫教學論:對抗教育中的種族、性別、階級的歧視、壓迫。 ## 詮釋學 <!--S29--><!--Ch8P91--> Heidegger, Gadamer, Schleiermacher, Dilthey, Habermas, Derrida 1. 詮釋的對象以意義為主。 2. 詮釋歷程即是一種教育實踐。 ## 後現代主義 <!--S32--><!--Ch8P93--> Lyotard, Faucault, Rorty, Derrica, Lenzen, Freire 1. 主張文化多元,尊重差異性。 2. 去中心化、反體系性、反後設敘述、反再現主義。 ## 功績主義 <!--S41--><!--Ch8P109--> - 以個人能力和成就作為階層化的指標。 ## 泰勒主義 - 強調科學化管理,講求標準、效率、利益。 ## 集體主義 - 個人從屬於社會,較無個人想法。 ## 認知主義 - 強調學習策略的運用。 ## 行為主義 <!--Ch2P32--> 1. 古典制約:刺激-反應。 2. 操作制約:強調增強物。 3. 社會學習論:觀察學習、模仿、楷模 ## 新自由主義 1. 強調自由市場的機制。 2. 支持私有化,反對國家的干預。 ## 社會行為主義 - 強調社會需求的滿足。 ## 社會主義 - 公共利益優先於私人利潤的利益。 ## 中國哲學 ### 儒家 - 教育目的:明人倫 - 荀子性惡說:化性起偽 ### 道家 - 提倡自然無為的教學 # 教育心理學 ## 記憶 <!--Ch2P72--> ![](https://i.imgur.com/u6U9nxg.png) 工作記憶:對訊息深一層理解,暫時保留於記憶中。 語意記憶:一般知識的事實與概念的了解。 情節記憶:一種自傳式的記憶,包含時間、地點、情感。 程序記憶:有關「如何做」的記憶。 複習:重複學習目標知識。(又稱複誦) 意元集組:將訊息的小意元,集合成大意元,再以大意元作記憶。 多碼並用:將訊息作不同的編碼(意碼、聲碼、形碼)作記憶。 主觀組織:將已知的觀念與將學的概念作連結。 編碼特定:訊息儲存時的編碼包含學習情境。 訊息壓抑:訊息對個體有傷害而壓抑。 訊息記憶痕跡:經過學習後,會留下痕跡,經一段時間過後會消退,形成遺忘。 順攝助長:舊的經驗助長新的經驗。 倒攝助長:新的經驗助長舊的經驗。 順攝抑制:舊的經驗干擾新的經驗。 倒攝抑制:新的經驗干擾舊的經驗。 水平遷移:難度相同或同一階層的學習互相影響。 垂直遷移:難度不同或不同階層的學習互相影響。 ## 大腦 <!--Ch3P36--> 額葉:學習、記憶、思維、運動。 頂葉:軀體感覺、運動區 顳葉:聽覺、語言、情緒。 枕葉:視覺。 ![](https://i.imgur.com/AiEPcs4.png) ## 內分泌 <!--Ch3P33--> 松果體:晝夜節律,青春期縮小。 腦下垂體:控制其他腺體的分泌。 甲狀腺:促進全身細胞氧化作用。 副甲狀腺:調節血液中鈣與磷的濃度。 胰臟腺:分泌胰島素、控制血糖穩定。 腎上腺:分泌腎上腺素、興奮交感神經系統。 性腺:分泌性激素、影響第二性徵。 下視丘:發出訊號刺激腦下垂體。 皮脂腺:長青春痘。 睪固酮:刺激體毛生長、皮脂腺分泌。 助孕素:黃體素、幫助懷孕。 泌乳激素:乳腺發育、製造乳汁。 黃體成長激素:刺激黃體、排卵。 ## 神經 灰質:中樞神經系統中大量神經元聚集的部位。(青春期灰質減少) 白質:中樞神經系統中被髓鞘包覆的神經軸突所組成的區域。(青春期白質增加) 髓鞘化:隨鞘發展過程,使神經傳導速度加快。 突觸增生:常使用,神經元的連結變強。 突觸修剪:不常使用,神經元的連結變弱。 # 教育社會學 ## 和諧論(又稱結構功能論) <!--S1--><!--Ch4P10--> Durkheim, Parsons, Merton 1. 以功能互惠原則來解釋社會運作。 2. 將人安置至適當位置、強調社會各部門各司其職。 3. 學校的功能:社會化、選擇。 4. 專業特質論:專業行業具有共存的特質。 5. 社會分工論:機械連帶→有機連帶。 ### 社會分工理論 強調集體意識 ## 衝突論 <!--S2--><!--Ch4P14--> Marx, Dahrendorf, Bowles, Gintis, Bourdieu Berstein, Gramsci, Giroux, Apple, Willis, Collins 1. 強調社會關係的強制性和社會變遷的普遍性。 2. 認為衝突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 ### 再製理論 <!--Ch4P16--> Bowles, Gintis, Althusser, Bourdieu, Berstein 1. 社會再製:教育制度受到階級背景的影響。 2. 文化再製:透過階級之間文化資本進行社會控制任務。 3. 霸權再製:複製階級的意識形態霸權。 ### 抗拒理論 <!--Ch4P20--> Giroux, Apple, Willis - 文化創生:勞工階級的學生抗拒學校文化,終身是勞工階級。 ### 批判教育學 <!--Ch4P21--> Apple, Giroux 1. 學校是文化政治的場所、教師是社會變遷的觸媒、教學是主體解放的過程。 2. 教師應扮演轉化型知識份子的角色。 ### 新韋伯主義 <!--Ch4P24--> Collins - 文化市場:強調文憑,教育被用來限制角逐經濟有利地位的人數。 ### 師生衝突論 <!--Ch4P24--> Waller - 師生是一種「支配-從屬」的關係。 ## 解釋論 <!--3--> Habermas, Young 1. 重視學校與班級日常生活活動。 2. 解釋人們所賦予行為背後的「意義」。 ### 現象學 Husserl 1. 真相的獲得不能完全依賴現象的本身。 2. 存而不論:將特殊經驗放入括弧,如此才能找尋事物的本質。 ### 象徵互動論 Blumer - 互動過程中以象徵的符號來表達意念、價值、思想。 ### 俗民方法論 Garfinkel - 主要研究常識性知識,探討生活中的態度與行為。 ### 知識社會學 - 認為教育知識的傳遞與社會權力分配有關。 # 青少年發展與輔導 ## 精神分析治療 <!--S2--><!--Ch3P2--> Freud 1. 治療目標:將潛意識化為意識、強化自我功能。 2. 治療者負責傾聽、了解、於適當時機做詮釋。 3. 移情作用:將對重要他人的情感轉移到分析師上。 4. 夢的解析:接露當事人的潛意識。 ## 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 <!--S4--><!--Ch3P4--> Adler 1. 人具有主動性:強調人的自由抉擇。 2. 自卑與超越:克服自卑感→超越動機。 3. 家庭星座:出生序、家人互動影響生活型態。 4. 治療者主要在評估當事人的功能。 5. 治療核心在幫助當事人學習修正錯誤的假設與結論。 ## 意義治療法(又稱存在主義治療) <!--S5--><!--Ch3P6-->  Frankl 1. 協助當事人發現生活中的生命意義。 2. 矛盾意象法:過度使用焦慮事件,治療焦慮感。 ## 行為治療 <!--S6--><!--Ch3P7--> 1. 輔導員協助當事人界定問題所在、解決不適當行為、並扮演當事人模仿的對象。 2. 行為改變:正增強、負增強、懲罰、消弱。 3. 系統減敏感法:訂出焦慮階層表、鬆弛訓練、循序減敏感法。(應用古典制約)(又稱暴露法) 4. 內爆法:請當事人想像焦慮的情境及可怕的結果,暴露在刺激下。 ##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 <!--S7--><!--Ch3P8--> 1. 重視個案的成功經驗。 2. 聚焦於問題解決而非問題的本身。 3. 協助個案得到他們想要的目標。 ### 介入技巧 1. 例外問句:你何時電動打的少一點? 2. 差異問句:打電動跟不打電動有什麼差異? 3. 奇蹟式問句:醒來,奇蹟發生,問題解決了,事情有什麼不一樣? 4. 水晶球問句:水晶球內有美好的未來,會看到什麼? 5. 記憶錄影帶式問句:當幾個月後,問題解決了,這卷錄影帶記錄解決的歷程,會看到什麼? 6. 評量式問句:你想控制自己不打電動的決心是幾分? 7. 外在化問句:當你做什麼時,打電動的慾望沒有辦法勾引你? 8. 關係導向問句:你的父母希望你怎麼做? 9. 因應式問句:你是怎麼在打那麼多電動下還能想去學校? 10. 追蹤性問句:你打算怎麼提醒自己打電動的時間? 11. 讚美:你很棒喔! 12. 家庭作業:回去想想別人是怎麼處裡打電動問題的。 ## 個人中心治療 <!--S8--><!--Ch3P10--> Rogers 1. 人有向善發展的可能。 2. 協助當事人能認識、使用與統整他們的資源、並發揮潛能。 3. 協助當事人澄清自我概念。 4. 治療者的三種特質:一致性、無條件的正向關懷、正確同理的瞭解。 ## 理性情緒治療 <!--S9--><!--Ch3P12--> Ellis 1. 人們的困擾來自於本身的非理性思考 2. 治療目標:徹底的重新評估這些概念。 ### ABC 理論 ![](https://i.imgur.com/QCLbPxR.jpeg) ## 認知療法 <!--S10--><!--Ch3P13--> Beck 1. 基礎假定:認知是決定我們如何感受與如何表現的主因。 2. 治療方法:矯正錯誤觀念、錯誤自我暗示。 ## 完形治療 <!--S12--><!--Ch3P16--> Peris 1. 治療目標:環境的覺察與接觸。 2. 治療者扮演引導、催化、設計實驗、分享觀察的角色。 3. 未竟事物:未完成的事物、以許多方式在生活中出現。 4. 內在對話的練習:空椅法、雙椅法、三椅法。 ## 現實治療 <!--S13--><!--Ch3P19--> Glasser 1. 治療目標:協助當事人面對現實,以合理的方式做合理的選擇。 2. 強調當事人的責任。 3. 拒絕移情作用的觀點。 ### WDEP 1. Want(需求):探討當事人的需求。 2. Doing(行動):探討當事人的方向、行為。 3. Evaluation(評估):協助當事人評估行為是否有效。 4. Plan(計劃):擬定一個行動計劃。 ## 敘事治療 <!--S14--><!--Ch3P21--> White, Epston - 傾聽故事,以問句引導個案探索,以開放、正面態度聆聽。 ### 問話類型 1. 解構式問話:是什麼阻饒你不快樂? 2. 開啟空間的問話:你什麼時間感到安全? 3. 較喜歡的選擇的問話:這是個有用的做法嗎? 4. 發展故事的問話:你做這件事採取哪些步驟? 5. 意義性問話:這個新觀點讓你對自己有什麼認識? ## 溝通分析學派 <!--Ch6P99--> - 自我的人格結構:父母、成人、兒童 ## 社會建構主義(後現代取向) - 包含敘事治療、焦點解決短期治療。 ## 魏氏智力測驗 1. 平均數=100、標準差=15 2. IQ = 100+15Z 3. 採等距量尺、離差智商 # 教育行政 ## 型態 中央集權:中、俄、法、日 地方分權:美、加、英、德 ## 美國教育 1. 行政層級:聯邦、州、地方學區。 2. 單軌制,無分流措施。 3. 特許學校:公辦民營,允許家長對子女就讀的公立學校選擇權。 4. 邁向巔峰:提升美國學校的教學與學習水準。 5. 沒有落後的孩子:縮減中小學的學習落差、提升弱勢兒童的學習。 ## 法國教育 - 分為中央、大學區、省、縣市。 - 高中:里賽、高職:職業里賽。 - 大學區總長由教育部長提名並由總統任命。 - 教師由大學區總長薦請教育部長任命 ## 英國教育 - 教育行動區:改善社區所有不利於學校教育的因素。 - 教學的重要性 2010 學校白皮書:中小學校校長與教師是學校進步與學校鬆綁的核心人物。 - 夏山學校:強調自由、愛、自律以及自我教育。 - 第六級學院:為升大學而準備。 ## 德國教育 1. 定向學級:五年級、六年級,銜接基礎學校及中等教育。 2. 文理中學:以升學為主,培養學術人才。 3. 主幹學校:以就業為主。 4. 實科中學:介於升學與就業之間,目的為傳授實用的知識。 ## 日本教育 1. 小學校→中學校→高等學校。 2. 文部科學省:中央省廳,負責教育、科學、學術、文化、體育事務。 # 教育法規 ## 教師法 中央主管機關:教育部 ### 停聘且終身不得聘任為教師 1. 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犯內亂、外患罪,經有罪判決確定。 2. 服公務,因貪污行為經有罪判決確定。 3. 犯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二條第一項所定之罪,經有罪判決確定。 4. 經學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或依法組成之相關委員會調查確認有性侵害行為屬實。 5. 經學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或依法組成之相關委員會調查確認有性騷擾或性霸凌行為, 有解聘及終身不得聘任為教師之必要。 6. 受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規定處罰,或受性騷擾防治法第二十條或第二十五條規定處罰, 經學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確認,有解聘及終身不得聘任為教師之必要。 7. 經各級社政主管機關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九十七條規定處罰, 並經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確認,有解聘及終身不得聘任為教師之必要。 8. 知悉服務學校發生疑似校園性侵害事件,未依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定通報, 致再度發生校園性侵害事件;或偽造、變造、湮滅或隱匿他人所犯校園性侵害事件之證據, 經學校或有關機關查證屬實。 9. 偽造、變造或湮滅他人所犯校園毒品危害事件之證據,經學校或有關機關查證屬實。 10. 體罰或霸凌學生,造成其身心嚴重侵害。 11. 行為違反相關法規,經學校或有關機關查證屬實,有解聘及終身不得聘任為教師之必要。 ### 資遣 1. 對於現職工作不適任 2. 現職已無工作又無其他適當工作可以調任者 3. 經公立醫院證明身體衰弱不能勝任工作者 ## 師資培育法 普通課程:學生應修的共同課程 專門課程:教師認教學科之專門課程 教育專業課程:教師所需教育知能之課程 教育實習課程:半年期的教育實習課程 ## 教育基本法 教育的根本大法 ## 少年事件處理法 - 保護管束、感化教育不得超過三年 - 輔導處分、保護處分至多執行至滿二十一歲為止 ## 原住民族教育法 教育行政主管機關:中央-教育部、地方-縣市政府 原住民族主管機關:中央-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地方-縣市政府 ## 家庭暴力防治法 通報不得超過 24 小時 ## 性別平等教育法 通報不得超過 24 小時 加害人需上 8 小時之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 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 女性委員:1/2以上 ## 實驗教育三法 法源基礎:教育基本法 公布時間:103 年 - 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 (包含個人實驗教育、團體實驗教育、機構實驗教育) - 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 -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委託私人辦理條例 ## 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 **中輟生** 未經請假、請假未獲准或不明原因未到校上課連續達三日以上。 轉學生因不明原因,自轉出之日起三日內未向轉入學校完成報到手續。 ## 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組織及評議準則 **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 委員:15-21人 未兼行政:不得少於2/3 任一性別:不得少於1/3 ## 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 精緻:提升教育全面品質 創新:激發教育多元活力 公義:彰顯教育深度關懷 永續:促進教育長遠發展 ## 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 **教師圖像/核心內涵** 富教育愛的人師:洞察、關懷、熱情 具專業力的經師:國際觀、批判思考力、問題解決力 有執行力的良師: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實踐智慧 ##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願景: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 總體課程目標:啟發生命潛能、陶養生活知能、促進生涯發展、涵育公民責任。 核心素養: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三大面向和九大項目** 1. 自主行動:規劃執行、系統思考、身心素質 2. 社會參與:多元文化、人際關係、道德實踐 3. 溝通互動:符號運用、科技資訊、藝術涵養 **部定課程** 領域學習課程(國中小) 一般科目、專業科目、實習科目(高中) **校訂課程** 彈性學習課程(國中小):與學科學習較有關的活動 校訂必修課程(高中):由學校安排的特色必修課程。 選修課程(高中):由學校安排的特色選修課程。 團體活動時間(高中):與學科學習較無關的活動 彈性學習時間(高中):與學科學習較有關的活動 ## 中華民國教師專業標準指引 ![](https://i.imgur.com/OYBeqD9.png) ## 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 **違法懲罰** 1. 體罰 2. 誹謗 3. 罰款 **違法物品** 1. 槍砲、彈藥、刀械→通報 2. 毒品→通報 3. 化學危險物品→沒收 4. 猥褻、暴力書刊→沒收 5. 菸、酒、檳榔→沒收 6. 其他物品→暫時保管 ##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補救教學作業要點修正規定 提報參加篩選比率:「年級不合格率」加百分之五 ## 人權兩公約 -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 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 ##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 已取得公費生身分,其服務年限依公費生行政契約辦理。 ## 教育部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要點 初任職三年內之正式教師或代理教師 新進至學校服務未滿一年之正式教師或代理教師 有意願接受協助與輔導之教師 經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認定需要協助之教師 ##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建置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學生學習歷程檔案作業要點 每學年應自行登錄至多十項多元表現。 每學期得自行登錄課程學習成果,件數由學校定之。 ## 教師請假 事假:7日/學年 病假:28日/學年 婚假:14日 產假:產前8日、產後42日 喪假:15日 ## 教育課程 每學期應實施4小時性別平等教育課程。 每學年應實施4小時家庭教育課程。 每學年應實施4小時性侵害犯罪防治法課程。 每學年應實施4小時環境教育課程。 ## 日期 一學年:8/01-7/31 上學期:8/01-1/31 下學期:2/01-7/31 會計年度:1/01-12/31 ## 年齡 兒童:0-12歲 少年:12-18歲 無刑事責任能力:0-14歲 限制刑事責任能力:14-18歲 完全刑事責任能力:18歲- 無行為能力:0-7歲 限制行為能力:7-20歲 完全行為能力:20歲- ## 組織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包含國民教育、中等教育。 ## 團體 教師評審委員會:教師聘任。 課程發展委員會:自編教材審查。 國教輔導團:實施國民教育的教學輔導。 ## 計畫 樂學計畫(國中小、高中):學習東南亞語言與文化(曾經指免試升學管道) 火炬計畫(國小):增進學校與新住民家庭間的文化交流 教育優先區計畫(國中小):落實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 學習扶助計畫(國中小) 針對學習低成就的學生進行課外輔導(補救教學計畫前身) 科目:國語文、數學、英語文 # 人物重點 ## Adler 美感判斷 主觀:令人愉悅的美(立即滿足) 客觀:令人激賞的美(透過知識領略) ## Atkinson 期待理論 競爭的情境→追求成功的動機、逃避失敗的動機。 高成就動機者:傾向選難度適中的工作。 ## Ausubel 意義學習論 <!--Ch2P68--> 1. 強調學生的先備知識。 2. 講解式教學。 3. 先備知識:學習新知事前所具備的相關知識。 4. 前導組織:先提出新知識的概念,與學習者的先備知識相結合。 ## Bacon 偶像謬誤 <!--Ch8P39--> 種族偶像:自我中心觀點。人人共同的錯誤。 洞穴偶像:井底之蛙。個人持有的私人成見。 市場偶像:人云亦云。人與人溝通後的謬誤。 劇場偶像:盲目崇拜權威。 ## Bandura 社會學習論 <!--Ch2P44--> 觀察學習、模仿、楷模 三元取向:環境、個人認知、個人行為 替代學習:觀察他人,間接產生學習。(又稱替身效應) ### 觀察學習四階段 注意階段:注意楷模表現行為 保持階段:將觀察保留在記憶中 再生階段:以行動表現行為 動機階段:願意在適當時機表現行為 ### 模仿形式 直接模仿:直接模仿他人的行為。 綜合模仿:綜合自己的觀察而形成的行為。 象徵模仿:模仿他人的性格。 抽象模仿:觀察學習到的抽象原則。 ## Bandura 自我效能論 <!--Ch2P46--> 親歷的成敗經驗:自己過去成功經驗。 替代性經驗:他人成功經驗。 言語說服:言語上的鼓勵。 情緒與生理的影響:身心狀態。 ## Banks 多元文化課程模式 <!--Ch6P25--> 貢獻模式:將焦點置於英雄、節慶等文化因素上。 附加模式:不改變課程結構,附加有關的文化內容。 轉化模式:從不同文化的觀點,建構自己的觀點。 社會行動模式:於議題討論中,澄清觀念並採取行動。 ## Baumrind 家庭教養方式 <!--Ch3P59--> 威權型:低關懷、高要求、嚴格執行家規、唯命是從。 威信型:高關懷、高要求、有家規、也有溫暖。 放任型:高關懷、低要求、不具有權威。 放牛吃草型:低關懷、低要求、不抱任何期望。 ## Belkin 危機處理模式 <!--Ch2P24--><!--Ch3P26--> 持平模式:危機發生在個體心理失衡時,透過適當策略協助個體回復心理平衡。(又稱平衡模式) 認知模式:危機發生後產生非理性認知,透過改變思維協助。 心理社會轉變模式:危機是經由社會、遺傳及環境交互作用所產生,透過社會、環境協助。 社會資源工程模式:透過教育、訓練、支援系統等,來協助個體克服危機。 ## Bem 性別角色型態 <!--Ch2P30--> 雙性化:男女特質皆顯著者 男性化:男性特質顯著者 女性化:女性特質顯著者 未分化:男女特質皆不顯著者 ## Bendict 社會文化理論 強調社會文化決定了青少年的人格發展。 ## Benson 資產 內在資產:個人內在、不被看見的資產。(包含學習投入、正向價值觀、社會能力、正向自我辨識) 外在資產:個人外在、可被看見的資產。(包含賦權、支持、界線與期望、建設性地使用時間) 賦權:掌控自己相關事務的力量,提昇生活品質。 ## Berstein 學校的教育過程 有效的知識→課程內涵 有效的傳遞→教學方法 有效的理解→評鑑 ## Berstein 語言律則 <!--Ch4P18--> 精緻型符碼:大量修辭,清楚邏輯關係。(高社會階層) 抑制型符碼:粗糙,不符合邏輯。(低社會階層) 聚集型課程:以老師為中心、培養不同階層人才。(強分類、強架構) 統整型課程:以學生為中心、消弭社會階層。(弱分類、弱架構)(又稱統合型) 架構:師生間的「教學關係」 分類:學科間的「學科關係」 ## Bloom 認知領域層次 記憶→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 ## Bronfenbrenner 生態系統論 微系統:直接影響(家人、老師、同儕) 中系統:微系統間的聯繫(懇親會) 外系統:間接而具體(父母工作環境) 巨系統:間接而抽象(文化、習俗) ## Bruner 發現學習論(發現式教學) <!--Ch2P63--> 1. 強調學生主動探索。 2. 先備知識→結構性的教材。 ## Bobbitt 社會適應觀 協助學生適應社會現狀與環境。 ## Bourdieu 文化資本論 - 文化資本為語言與社會的能力。 - 教育隱藏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 ## Canter 果斷紀律 果斷紀律:老師對學生表現出來的行為要有果斷的堅持。 ### 果斷紀律步驟 1. 辨認並移走果斷常規訓練的障礙:點出不當行為 2. 練習使用果斷的反應方式:說明老師期望 3. 學習設限:破唱片法 4. 學習去追究所設的限制:不當行為的影響 5. 實施一套積極、果斷的制度:達成要求、給予獎勵 ## Cattell 智力型態論 <!--Ch2P114--> 流動智力:先天遺傳,抽象推理的能力。 晶體智力:後天影響,可以被學習的知識和技巧。 ## Clifford 動機理論 內在動機:發自內心。 外在動機:外在的獎勵、威脅。 ## Corey 團體發展四階段 <!--Ch3P1--> 1. 初級階段:建立團體的認同感、信任感。 2. 轉換階段:角色的衝突與掙扎。 3. 工作階段:探討重大問題、採取有效行動。 4. 結束階段:將所學內容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 Cooley 鏡中自我 <!--Ch4P8--> 每個人對自己均是一面鏡子,反映他人所表現過的一切。 ## Costa 人格五因素論 <!--Ch3P54--> 開放性(O):心胸寬大、大膽冒險。 謹慎性(C\):謹慎小心、思慮周到。 外傾性(E):善於交際、主動活躍。 友善性(A):和藹可親、彬彬有禮。 神經質(N):容易緊張、憂鬱挫折。 ## Covington 自我價值論 <!--Ch2P111--> 1. 價值是個人追求成功的內在動力 2. 成功來自於能力的展現(非努力) ## Dewey 反省性思維 目標性:達成教學目標。 主動性:提升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 完整性:讓學生有完整的學習結果。 繼續性:使學生的學習、思考得以繼續。 ## Dreeben 學校班級的功能 <!--Ch4P42--> 獨立:自己做,並依特定方式做。 成就:盡力求得最好的表現。 普遍性:接受自己是團體中的成員之一。 專門性:只投入局部個別性於特定活動。 ## Dreikurs 目標導向理論 <!--Ch6P104--> 分析學生行為的錯誤目標 獲得注意:以不當行為獲得想要的注意。 尋求權力:以反抗老師、做其他事情,來尋求自己的權力。 尋求報復:給自己惹的麻煩越大,越覺得正當。 表現無能:拒絕參與活動,不與他人有互動。 ## Dunphy 青少年同儕團體發展 1. 前聚群期:男女團體互相隔離,沒有交往。 2. 初聚群期:小團體間有往來,開始異性交往。 3. 聚群過渡期:開始個別異性交往。 4. 完全發展聚群:男女交往最頻繁。 5. 聚群互解期:成雙成對後,團體瓦解。 ## Durkheim 社會分工論 <!--Ch4P12--> 機械連帶:傳統社會,強調同質性,每個人知道自己的社會位置。 有機連帶:現代社會,強調差異性,每個人有各自的功能,必須互相配合才能生存。 ## Dweck 目標取向 <!--Ch2P108--> 學習目標:挑選難度適中的任務,努力可以提升能力。(又稱精熟目標) 表現目標:挑選難度偏易或偏難的任務,能力是天生的,力求表現。 ## Eisenberg 利社會道德推理 層次一:自我享樂取向→對自己有利的情形才幫助他人。 層次二:他人需求取向→別人有需求才幫助他人。 層次三:尋求認同取向→在意他人的認同。 層次四:同理心取向→具有同理心。 層次五:內化價值取向→道德標準。 ## Eisner 課程取向 <!--Ch5P5--><!--Ch5P13--> 認知過程取向:強調學習的認知歷程。 教學組織取向:有效安排呈現教學內容。 自我實現取向:提供學生自我實現的經驗。 社會重建取向:強調社會問題的探討。 學術理性取向:強調學術知識的教學。 ## Elkind 青少年期自我中心主義 <!--Ch3P44--> 個人神話:強調自己的獨特性。 假裝愚蠢:假裝自己愚蠢來戲弄他人。 想像觀眾:認為自己是眾人矚目的焦點。 明顯偽善:虛情假意、表裡不一。 ## Erikson 社會心理發展階段 <!--Ch2P20--> 1. 0-1:信任與不信任 2. 2-3:獨立自主與羞愧懷疑 3. 4-6:自動自發與退縮羞愧 4. 6-11:勤奮努力與自貶自卑 5. 12-18: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 6. 19-30:友愛親密與孤獨疏離 7. 31-50:積極生產與自我頹廢 8. 51-:完美無憾與悲觀絕望 ![](https://i.imgur.com/6WqwhHx.png) ## Fiedler 權變理論 <!--Ch5P21--> 領導是否與情境相配合(包含:人際關係、工作結構、職務權力)。 ## Flanders 互動分析系統 教師語言行為 1. 接納學生的情感 2. 稱讚或鼓勵 3. 接受或利用學生的想法 4. 發問 5. 講課 6. 指示 7. 批評學生或維護權威 學生語言行為 1. 反應 2. 自發 ## Gagne 學習階層 1. 訊號學習:古典制約 2. 刺激反應聯結學習:操作制約 3. 連鎖化:數個刺激反應聯結,串聯成複雜行為。 4. 語文聯結:多個單字聯結。 5. 多重辨別:辨別大同小異。 6. 概念學習:將共同屬性事物,用概括性文字或符號表示。 7. 原則學習:理解數個概念構成的原則。 8. 問題索解:靈活運用概念與原則,解決問題。 ## Gagne 教學事項 1. 注意力警覺:引起注意 2. 期望:告知學生學習目標 3. 檢索至工作記憶:喚起舊知識 4. 選擇性知覺:呈現學習教材 5. 語意編碼:提供學習輔導 6. 反應:引發行為表現 7. 增強:提供回饋 8. 線索恢復:評量行為表現 9. 類化:加強學習保留與遷移 ## Gardner 智力多元理論 <!--Ch2P117--> 1. 語文智能:聽說讀寫 2. 邏輯數學智能:運算、推理 3. 空間智能:物體的空間關係 4. 音樂智能:感受、表達音樂 5. 身體動覺智能:四肢、軀幹 6. 內省智能:反省自身的能力 7. 人際智能:與人相處的能力 8. 自然觀察智能:辨別環境的特徵 補. 存在智能:掌握人類存在課題的能力 ## Gesell 發展螺旋論 - 發展過程呈螺旋狀 - 內在生長因素比外在環境影響更具重要性 ## Gilligan 道德發展理論 <!--Ch2P31--> 個人生存的道德:順從規定、獲賞避罰。 自我犧牲的道德:自我犧牲、滿足他人。 均等的道德:共同犧牲、沒有人會受到傷害。 ## Gintto 和諧溝通理論 傳遞理性的訊息,不攻擊人格、品德。 ## Ginzberg 生涯發展階段論 <!--Ch3P51--> 1. 幻想期(0-10歲):逐漸表現對職業的興趣,憑直覺或想像了解實驗。 2. 嘗試期(11-18歲) 興趣(11-12歲):覺察與培養職業的興趣。 能力(13-14歲):培養自己興趣方面的能力。 價值(15-16歲):了解職業價值,考慮社會與個人需要。 轉換(17-18歲):統整資料,了解其未來方向。 3. 現實期(19-歲):親身體驗做進一步選擇。 ## Glatthorn 課程類別 <!--Ch6P4--> 建議課程:學者推薦的課程。 書面課程:依據課綱出版的教科書。 支持課程:學校投入資源或提供條件,受老師支持的課程。 傳授課程:教師實際進行教學。(又稱教導課程) 習得課程:學生學習經驗的課程。 施測課程:透過測驗考試的課程。 ## Glasser 選擇理論 自己是行為的主人、人們能選擇自己的行為。 ## Goodlad 課程層次 <!--Ch6P4--> 理想課程:依課程理論設計的課程。(又稱理念課程) 正式課程:教育行政機關推行的課程。 知覺課程:教師對正式課程的認知。 運作課程:教師所運作的教學。 經驗課程:學生透過學習獲得經驗。 ## Gordon 教師效能訓練 <!--Ch6P97--> 給予關懷、接納、支持的環境,建立師生間和諧的氣氛。 ## Gottfredson 事業抱負理論 <!--Ch3P54--> 1. 大小和力量導向:職業是大人負責的角色。 2. 性別角色導向:用性別觀念來衡量環境和職業。 3. 社會評價導向:將職業視作地位的象徵。 4. 內在、獨特自我導向:可以用自我概念思考職業,找出適合自己的職業。 ## Gramsci 文化霸權論 <!--Ch4P19--> 主流文化為統治階級的產物。 ## Greene 教師即陌生人 透過哲思來釐清自我意識。 ## Habermas 溝通行動理論 可理解性:用對方可以理解的方式溝通。 真實性:陳述的事實必須是真實的。 真誠性:真誠表露意向,沒有虛假。 適切性:符合應遵守的規範,接納他人理論。 ## Hargreaves 教師規範 <!--Ch4P44--> 教室自主:教師的教學自行決定、不受干涉。 忠於同事:同事之間互相信賴,以維護群體利益為重。 平凡的規範:同事之間步調一致、不刻意求表現。 ## Hargreaves 學校文化類型 <!--Ch4P42--> 傳統型:要求高、融洽度低。注重傳統規範。(又稱正式型) 福利型:要求低、融洽度高。以學生為中心。(又稱福利者型) 溫室型:要求高、融洽度高。 紊亂型:要求低、融洽度低。掙扎求生存。(又稱求生者型) ## Harter 青少年的自我概念 <!--Ch3P47--> 1. 學業能力 2. 工作能力 3. 運動能力 4. 身體外表(最能預測) 5. 社會接納 6. 親密友誼 7. 愛情吸引力 8. 品行 程度:外表>學業>社交能力>行為表現 ## Hoffman 管教方式 誘導法:強調行為如何影響別人。 權威法:使用權力去控制行為。 撤回關愛法:出現不良行為,不給予注意、贊同。 ## Hoffman 心理分離向度 <!--Ch3P58--> 態度獨立:有自己的價值觀、想法。 功能獨立:不需他人幫忙,有能力處理個人事務 情緒獨立:不再需要父母的讚許、情緒支持。 衝突獨立:對父母免於過度的焦慮、罪惡感、不信任。 ## Holland 特質因素理論 <!--Ch3P53--> 實際型:需要動手、完成有實際用途的作品。(機械、電子) 研究型:追根究柢、提出新的想法和策略。(生物、化學) 藝術型:無拘無束、表達創造力和感受。(音樂、寫作) 社會型:對人和善、喜歡傾聽和了解別人。(教師、輔導) 企業型:冒險競爭、善用說服力和組織能力。(管理、銷售) 事務型:個性謹慎、做事按部就班、精打細算。(銀行、金融) ## House 社會支持 情感性支持:同理心、關心、信任、愛 工具性支持:適切的幫助和服務 資訊性支持:忠告、建議、資訊 評價性支持:提供正面的回饋和肯定 ## Kalafat 自殺警告信號量表(FACT) <!--Ch3P75--> 情緒感受(Feeling):無望感、無價值感。 行動或事件(Action):藥物濫用、書寫有關死亡的情節。 改變(Change):無法專心、沒有胃口、睡眠不穩定。 預兆(Threats):語言(想死)、計畫(送東西)。 ## Kant 美學觀 <!--Ch8P42--> 優美主要指的是藝術品,引起單純快感。 壯美主要指的是大自然,可以撼動人心。 ## Keating 青少年思考能力發展 <!--Ch3P31--> 可能性思考:具體問題解決 透過假設性思考:進行實驗,考驗假設 有計畫的思考:思考各種步驟 對思想的思考:思考自己的思想 超越固有限制的思考:考慮各種層面 ## Keller ARCS 理論 <!--Ch5P60--> 激勵學生學習動機的系統化設計模式 Attention(注意):引起注意,刺激好奇心。 Relevance(相關):聯結與學生相關的事物。 Confidence(信心):幫助學生建立信心。 Satisfication(滿足):給予鼓勵和報償。 ## Kerchensteiner 工作陶冶說 透過勞動教育,培養成為公民。 ## Kilpatrick 同時學習原則 <!--Ch5P56--><!--Ch8P56--> 主學習:直接達到的教學目的。 副學習:與教學目的有關的思想或概念。 輔學習:學習時所養成的理想態度。 ## Kohlberg 道德發展階段 <!--Ch2P25--> ### 道德成規前期(0-9歲) 1. 懲罰服從:逃避懲罰 2. 相對功利:得到利益(又稱工具取向) ### 道德成規期(10-20歲) 3. 尋求認可:避免他人不悅 4. 遵守法規:避免法律制裁 ### 道德成規後期(20-歲) 5. 社會法制:社會規範 6. 普遍倫理:道德判斷 兩難困境問題:道德衝突的情境。(角色取替) ## Kounin 教學管理理論 掌握全局,預防問題的發生。 ## Krathwoh 情意目標分類 價值接受:對事物表示關心。 價值反應:經由參與的形式表示事物的反應。 價值判斷:對事物表示贊成或反對。 價值組織:遇到多種價值時,可以組織並決定孰重孰輕。 價值品格:將行為融入自己的品格中。 ## Krumboltz 生涯麻煩信念 世界觀的類推:工作的性質、條件。 自我觀察的類推:以我為主體。 決定方法與結果的類推:方法、結果。 生涯滿意所需條件的類推:他人的期待、自己的標準。 ## Lewin 場地理論 <!--Ch2P88--> 解釋人的行為與周圍環境之間的交互關係。 青少年處於成人與兒童間的「邊際人」。 ## Lewin 社會互賴論(又稱團體動力論) 每一成員均會對其他成員造成影響。 ## Mahler 分離-個體化過程 <!--Ch3P63--> 「分離」是指個體一開始與母親有共生關係之後,就開始了分離的過程。 「個體化」是個體在分離-個體化歷程中,形成自我特質的過程。 ## Marcia 自我統合狀態 <!--Ch2P22--> 定向型(辨識有成):經歷統合危機,確定未來方向。 未定型(辨識遲滯):經歷統合危機,尚未統合。 早閉型(辨識預定):未經歷統合危機,由父母或長輩決定未來方向。 迷失型(辨識混淆):沒有認真思考未來。 ## Maslow 需求層次理論 <!--Ch2P98--> ![](https://i.imgur.com/KVLJL9z.png) ## Mead 文化決定論(文化制約) <!--Ch4P36--> 人的行為受文化所制約。 ## Mereno 社會計量法 社會計量法:同儕關係的評量方式 受歡迎:正向評價多、負向評價少 受爭議:正向評價多、負向評價多 被拒絕:正向評價少、負向評價多 被忽視:正向評價少、負向評價少 一般:正向評價一般、負向評價一般 ## Noddings 關懷倫理學 <!--Ch2P31--><!--Ch8P18--> 倫理學的價值在於發展「關懷」的關係 身教:教師的身教具有示範作用。 對話:學會溝通、決定並維持關係。 實踐:透過練習、實踐,獲得真正的技巧。 肯定:鼓勵、讚美、肯定學生。 ## Parsons 價值導向的抉擇 <!--Ch4P44--> 感情性-感情中性:付出感情成分? 廣布性-專門性:人格教育?學有專精? 普遍性-獨特性:公正無私?考量特殊狀況? 成就-歸因:實際表現?本質? 自我導向-集體導向:個人得失?整體教育發展? ## Parsons 學校主要功能 <!--Ch4P13--><!--Ch4P41--> 社會化功能:使個人獲得社會上的各種價值、行為模式。 選擇功能:依性向、能力分配到社會上適合的位置。 照顧保護功能:滿足學生的身心健康。 ## Peters 教育規準 <!--Ch6P53--><!--Ch8P75--> 1. 認知性:對真理的認知。 2. 價值性:對生活或社會具有價值。 3. 自願性:尊重學習者的自由意志。 ## Peterson 訊息處理層面金字塔 ![](https://i.imgur.com/VV3wEfH.png) 後設認知:自我覺察、監控監督。 生涯決定:溝通、分析、綜合、評價。 職業知識:對職業的了解。 自我知識:對自我的了解。 ## Piaget 道德發展理論 <!--Ch2P59--> 無律(0-5歲):無道德意識。 他律(5-8歲):他人設定的外在標準。 自律(8歲-):自主的道德判斷。 ## Piaget 認知發展論 <!--Ch2P57--> 感覺運動期(0-2歲): 1. 憑感覺、動作。 2. 物體恆存性:了解物體從眼前消失,並不是永遠消失。 前運思期(2-7歲): 1. 能使用語言、符號。 2. 知覺集中傾向:只能看件事物的外顯表像,不能依內隱實質瞭解。 3. 自我中心傾向:只以自身的觀點去思考事情。 具體運思期(7-11歲): 1. 以具體經驗解決問題。 2. 守恆概念:物體特徵隨外在環境變化而變化。 3. 類包含:分類時能區分主類別與次類別之間的關係。 形式運思期(11歲-): 1. 能進行抽象思考。 2. 以邏輯法則解決問題。 3. 假設演繹推理:假設→實驗→答案。 4. 命題推理:憑一個命題,進行邏輯推理。 5. 組合推理:由多項因素組合的複雜情境,可提出假設、組合因素、系統驗證。 ## Piaget 基模理論 <!--Ch2P55--> ![](https://i.imgur.com/I7pKkMW.jpg) 基模:用以了解世界的認知結構。 同化:吸收新知識到既有的基模中。 調適:修改既有的基模。 平衡:在同化、調適間取得平衡。 ## Plato 洞穴寓言 在洞穴中,相信影子就是真相。 教育在於協助人類達成正確的認知。 ## Rath 價值澄清法 <!--Ch2P96--><!--Ch5P67--> 重視價值獲得的過程。 選擇→珍視→行動 選擇(C\):從各種可能中選擇 珍視(P\):重視自己的選擇 行動(A):為選擇採取行動 ## Redl 團體動力學 <!--Ch6P102--> 團體間會出現的各種心理學、社會學現象。 ## Rice 情緒類別 <!--Ch3P48--> 喜悅:積極情緒(快樂、愛) 敵意:較具侵略性的負向情緒(憤怒、恨) 抑制:偏內心悲苦的負向情緒(恐懼、擔憂) ## Seligman 習得無助感 <!--Ch2P39--> 經歷失敗後,表現出消極的心理狀態。 ## Selman 友誼發展理論 <!--Ch3P31--> 階段0:暫時性玩伴(3-7歲):以利益為基礎 階段1:單方面協助(4-9歲):滿足我的需求 階段2:公平氣氛下的合作階段(6-12歲):雙向的付出與獲得 階段3:親密與相互分享(9-15歲):相互合作、彼此承諾 階段4:自主相互依賴(12歲-):相互尊重、彼此依賴 ## Selman 角色取替論(社會認知論) <!--Ch3P31--> 階段0:自我中心未分化(3-6歲):以自我為中心。 階段1:主觀觀點(5-9歲):能分辨有意或無意的行為。 階段2:自我深思熟慮(7-12歲):能以第二者的觀點反省自己。 階段3:相互觀點取替(10-15歲):能以第三者的觀點看待事情。 階段4:深層與社會觀點取替(15-歲):將社會規範加入人際關係中。 ## Senge 學習型組織 <!--Ch5P41--> 自我超越:積極心態、追求突破、邁向卓越。 心智模式:跳脫框架、反觀自省。 共同願景:凝聚組織,形成共同的願景。 團體學習:集體思考、創造出集體卓越。 系統思考:綜觀全局的思考能力。 ## Simpson 技能領域目標分類 1. 知覺作用:用感官注意物體、性質、關係。 2. 心向作用:達到生理、心理的準備狀態。 3. 引導反應:在他人指導下,模仿、嘗試後所表現的行為。 4. 機械反應:反覆練習,使動作熟練。 5. 複雜反應:操作複雜的動作。 6. 技能調適:改變動作,適應新的情境。 7. 創作表現:創造新的動作。 ## Skinner 操作制約 <!--Ch2P35--> 正增強:給對方想要的東西。 負增強:移走對方不想要的東西。 懲罰:給對方不想要的東西。 消弱:移走對方想要的東西。 內在增強物:因為內在動機,使個體自發性的從事特定行為。 外在增強物:因為外在動機,使個體願意去從事特定行為。 原級增強物:直接滿足個體需求。 次級增強物:間接滿足個體需求。 物質增強物:物質。 活動增強物:活動。 符號增強物:數字、乖寶寶章。(又稱代幣增強物) 社會增強物:社會互動。 替代增強:藉由楷模的獎賞或懲罰後,透過觀察達到增強。 普墨克原則:利用較喜歡的活動作為較不喜歡的活動的增強物。(又稱老祖母原則) ## Socrates 詰問法(又稱產婆法) 問學生一些有引導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 Spearman 智力二因論 <!--Ch2P114--> 普通因素:先天遺傳並表現在一般生活 特殊因素:某一方面異於常人的能力 ## Spencer 生活預備說 <!--Ch3P23--><!--Ch8P50--> 教育的目的在預備將來完美的生活。 1. 衛生保健:與自我生存有直接關係的活動 2. 職業技能:與自我生存有間接關係的活動 3. 家庭親職:繁衍種族的活動 4. 公民教育:維持社會關係、政治關係的活動 5. 休閒教育:利用休閒時間滿足趣味的活動 ## Spranger 教育愛 <!--Ch8P70--> 強調以愛為教育的中心、對學生無條件的付出。 ## Sternberg 三元智力理論 <!--Ch2P119--> 組合智力:善用記憶、分析,找出問題答案。(又稱分析智力) 經驗智力:從經驗中獲得啟發。(又稱創造智力) 適應智力:因應環境而隨機應變的能力,應用於生活中。(又稱實用智力) ## Sullivan 人際關係論 <!--Ch3P29--> 人格是人際互動的結果。 ## Super 生涯發展理論 <!--Ch3P52--> 1. 成長期(0-14歲):發展自我概念。 2. 探索期(15-24歲):試探職業特性。 3. 建立期(25-44歲):尋獲適當職業。 4. 維持期(45-64歲):維持既有地位。 5. 衰退期(65歲-):發展個人角色。 <!--separate--> 1. 具體化階段(14-18歲):試探職業偏好、建立工作基本態度。 2. 明確階段(18-20歲):決定職業偏好。 3. 執行階段(21-24歲):執行職業偏好。 4. 穩定階段(25-35歲):在工作中穩定發展。 5. 鞏固階段(35歲-):工作已穩定,獲得地位。 ## Thorndike 學習三律 <!--Ch2P33--> 準備律:刺激與反應的聯結隨個體準備狀態而異,在準備反應的狀態感到滿足,滿足自會繼續反應。 練習律:刺激與反應的聯結隨練習次數增多而加強。 效果律:反應後獲得滿足效果者,反應將被強化,刺激反應間之聯結加強。 ## Thorndike 智力多因論 <!--Ch2P114--> 社會智力:人際關係 機械智力:工具、機械 抽象智力:語文、符號 ## Torrance 創造能力的特徵 <!--Ch2P53--> 變通性:隨機應變、舉一反三。 獨創性:獨具慧心,想出特別的意見。 流暢性:短時間舉出不同的概念。 精進性:注重細節,思考縝密。 ## Tyler 目標模式(工學模式) <!--Ch6P19--> 四個基本問題 1. 目標:學習的目標是什麼? 2. 選擇:提供哪些學習經驗達成目標? 3. 組織:如何組織學習經驗? 4. 評鑑:何以確定學習目標已被達成? 缺失:忽略師生互動,學生較不主動學習、對情意方面沒幫助。 ![](https://i.imgur.com/aJjTExb.png) ## Vygotsky 社會文化認知發展論 <!--Ch2P61--> 強調社會文化的影響 鷹架作用:協助者幫助學習者。 可能發展區:學習者自己能做到到學習者做不到之間的區域。(又稱近側發展區) ![](https://i.imgur.com/7ACyTvd.png) 自我中心語言:對自己說話,引導自己思考的過程。 ## Wallas 創造的歷程 <!--Ch2P53--> 準備期:發現問題。 醞釀期:百思不得其解。 豁朗期:靈光一現,豁然開朗。 驗證期:理解判斷,實驗證明。 ## Weber 科層體制 <!--Ch5P4--> 機關內分別負有專責處理事務的行政體系。 ## Weiner 歸因理論 <!--Ch2P110--> ![](https://i.imgur.com/wDwoonN.png) ## Withall 教師口語行為 支持學習者的陳述:支持學生的話語。 接受與使學生明白的陳述:使學生明白老師是了解他們的。 形成問題的陳述:以客觀的方式提出問題。 中立的陳述:沒有必要性的話語。 指導或督促的陳述:使學生依命令去做。 責罵或駁斥的陳述:組織學生的不當行為。 教師自我支持的陳述:支持教師的地位。 ## Witkin 場地論 場地獨立:從事判斷,不受周遭刺激影響,專注力強。 場地依賴:從事判斷,易受周遭刺激影響,專注力弱。 # 其他重點 ## PDCA 循環圈 <!--Ch5P55--> 規劃(Plan):分析需改進的目標。 執行(Do):進行小規模的計畫試行。 查核(Check):檢核小規模的計畫試行使否達到預期成效。 行動(Act):試行成功後,進行大規模的計畫。 ## PISA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測驗單位:經濟合作暨開發組織(OECD) 測驗時間:每三年 測驗對象:15歲 測驗內容:閱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全球素養 ## SWOT 分析 <!--Ch5P57--> 優勢(Strengths):組織內部的有利條件。 劣勢(Weaknesses):組織內部的不利條件。 機會(Opportunities):組織外部的機會。 威脅(Threats):組織外部的威脅。 ## 教科書規準 物理屬性:紙質、印刷 內容屬性:正確性、時效性 教學屬性:教學型態、可讀性 發行屬性:作者、服務管道 ## 品德教育 6E 教學方法 <!--Ch6P86--> 啟發思辨:對品德的核心價值進行討論與思辨。 典範學習:建立學習典範。 勸勉激勵:透過影片、故事、體驗教學活動等,常常勸勉激勵師生實踐品德價值。 環境形塑:校長與行政團隊的典範領導。 體驗反思:服務學習、社區服務。 正向期許:自行設定品德目標、並自我激勵。 ## 演繹法與歸納法 <!--Ch2P53--> 演繹法:將一般事件推演到很細緻的過程。 歸納法:將很細緻的事情總結成一種說法。 ![](https://i.imgur.com/hB8Q5at.png) ## 提問技巧 延伸:要求學生多說一點。 釐清:要求學生解釋清楚一點。 證明:要求學生說出理由與證據。 提示:引導學生說出正確答案。 ## 成癮 顯著性:成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活動。 耐受性:需要增加行為,才能達到同樣的滿足。 戒斷現象:減少行為時,會產生心理、生理上的不舒服。 強迫渴望:難以自拔的渴望與衝動。 ## 教育機會 <!--Ch4P31--> 教育機會均等:學生具有同等的教育機會。 相同入學機會:在入學機會上的公平待遇。 相同教育過程:在課程、學校上的公平待遇。 相同教育資源:弱勢學生獲得較多資源。 相同教育結果:在學業成就上的公平待遇。 ## 早熟與晚熟 早熟的男孩:較會贏得成人的信賴。 晚熟的男孩:容易受到同儕的輕視、缺乏自信。 早熟的女孩:面對較多性成熟的困擾。 晚熟的女孩:較為可愛、容易受到照顧。 ## 隱喻 教育即接生:問問題,將觀念引出。 教育即塑造:塑造品德、特質。(忽略受教者個性) 教育即雕刻:視個別差異,因材施教。 教育即生長:顧慮學生主動求知的興趣。 教育即鑄劍:重視教師權威。 教育即扣鐘:學生主動提問,老師回答問題。 # 輔導名詞 ## 思考 誇大:將負面事件解釋成很誇張。 極端化的思考:思考用全有、全無的方式。(不是...就是...) ## 作用 <!--Ch2P16--> 認同作用:無法成功轉而崇拜成功的人。 退化作用:遇到挫折,恢復幼稚行為或扮演弱者。 隔離作用:將痛苦的感覺從意識層面中加以區隔。 否認作用:將不愉快的經驗否定。 補償作用:有缺陷→發展其他特點補償。 昇華作用:將不被社會接受的動機以正向的行為表現出來。 投射作用:將自己無法接受的想法與情緒,加諸在別人身上。 替代作用:將壓抑的感受轉移到較安全的對象上。(又稱轉移作用) 文飾作用:從一堆理由選一個合理的解釋。(又稱合理化作用) ## 探索 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事情。 環境探索:認識職業世界、了解外在環境。 ## 預防 <!--Ch3P70--> 初級預防:普通教師輔導(又稱發展性輔導) 次級預防:輔導老師輔導、諮商輔導、偏差學生輔導(又稱介入性輔導) 三級預防:危機小組、臨床工作(又稱處遇性輔導) ## 生涯工具 生涯彩虹圖:![](https://i.imgur.com/uRsz12f.png) 職業組合卡:共六類,每類十張職業卡片,分為喜歡、不喜歡、不知道三堆。 工作價值觀量表:評估與工作有關的價值觀。 生涯決定平衡單:評估各種選擇的利弊得失。 ## 策略 認知改變策略:改變學生的非理性信念。 行為改變策略:透過增強作用,增加良好行為、減低不當行為。 環境改變策略:調整學生的生活環境。 自我管理策略:讓學生可以自我控制。 ## 性 忠誠性:建立相互信任與信賴的合作關係。 真實性:誠實。 獲益性:增進當事人的福祉。 無害性:避免造成傷害。 ## 權 隱私權:受憲法保障的隱私權,應予以尊重。 受益權:以當事人最佳利益著想。 免受傷害權:避免對當事人造成傷害。 知後同意權:充分說明相關事項後才進行諮商。 ## 團體輔導 普同感:認知到其他成員與自己有類似的經驗。 利他性:透過協助其他成員,發現自己對其他人員的價值。 注入希望:因其他成員的進步帶來鼓勵作用。 行為模仿:模仿其他成員的行為。 ## 化 合理化:賦予合乎情理的解釋。 個人化:與自己發生關聯的傾向。 理智化:以理智做分析、逃避焦慮。 標籤化:給予事物貼上一個負面的標籤。 過度類化:局部的部分→全部的觀點。 ## 團體 會心團體:促進個人發展,改善人際關係。 正念團體:降低身心壓力。 夢工作團體:描述夢境,引出對話。 存在主義團體:關注與存在相關的核心議題。 團體結構:團體成員間的關係。 團體規範:團體彼此訂定的規範和標準。 團體動力:團體互動時所產生的動力。 團體凝聚力:使成員樂於參與、分擔、留在團體中。 ## 病症 憂鬱症:長時間嚴重憂鬱表現。 解離症:出現兩個以上不同的人格。 躁鬱症:經歷情緒的亢奮期和抑鬱期。 疑病症:擔心自己身患一種嚴重的病。 強迫症:陷入重複的想法與行為當中。 體化症:心理問題→生理症狀。 肥胖症:脂肪累積過多、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暴食症:無法控制的暴食、試圖進行淨空行為、與焦慮、憂鬱有關。 厭食症:擔心體重過重、約束自己的進食量。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遭遇重大事件→極端情緒反應。 反應預防:使強迫症忍耐強迫行為。 ## 諮商技巧 摘要:將當事人說的內容做一個整理。 阻止:阻止成員不當行為。 設限:訂定團體規範。 專注:保持眼神接觸、積極傾聽。 面質:指出不一致或矛盾之處。 引導:以當下的狀態,促進當事人表達他的想法。 解釋:以專業說明當事人的想法、感受與行為。 澄清:對不清楚的表達,說出自己的理解,請當事人核對。 連結:將成員說的話加以統整,促進成員間的互動。 投入:引導成員主動參與及投入團體的活動。 重述:重複敘述當事人的內容。 具體化:協助當事人具體描述。(何時?何地?) 結構化:說明諮商開始到結束所涉及的事項。 立即性:於當下正在發生的狀況,即時的討論。 詢問問題:針對當事人的情況進行詢問,對事情進一步了解。 自我表露:把自己個人的想法傳遞給當事人。(又稱自我揭露) 情感反應:察覺當事人的情緒,並給予反應。(又稱反映) 積極傾聽:全神貫注傾聽當事人陳述。 簡述語意:用自己的話再次陳述當事人的陳述。 工作同盟:建立一種互相合作的信任關係。 此時此地:將團體引導進此時此地,不追溯過去或討論抽象問題。 贊同與再保證:認同當事人的情緒、行為,讓當事人感覺自己被接納。 同理心:以當事人的角度思考,反應當事人的感受。 初層次同理心:反應當事人基本的感受。 高層次同理心:反應當事人深層的感受。 ## 其他 諮詢:專業人員→當事人有關係者。 諮商:專業人員→當事人。 轉介:轉向給其他專業人員。 保密:發展信任與具生產性治療關係的核心,且同時包含法律與倫理的議題。 警告責任:當事人的行為有嚴重危險時,諮商師有向他人預警的責任。(又稱預警責任) 知後同意:藉由教育當事人有什麼權利與責任,諮商員能增加他們的權利,同時與他們建立信任關係。 雙重關係:發生於諮商師與某當事人同時或連續承擔兩種(或以上)的角色。 情感轉移:個案將情感投射於助人者身上。 價值影響:諮商師的價值觀影響到個案。 社會技巧訓練:訓練個人與他人的互動,適應社會環境。 # 教學名詞 ## 教學法 <!--Ch6P62--> 微型教學法:對一小組學生進行一小段教學,接受教學技巧的回饋。 講述教學法:傳統教學,透過講述介紹知識。 直接教學法:教師採用解釋、舉例和練習等形式進行教學。 概念教學法:舉正反實例,使學生獲得概念。 定錨教學法:固定於情境中,引導學生利用資料解決問題。 發現教學法:學生對知識的發現。(教材情境) 編序教學法:教學的程序,循序漸進。(教材細目→問題→學習) 精熟教學法:設定精熟的標準,使學生達到此標準。 設計教學法:有目的、有計畫、有活動的教學單元。 協同教學法:兩個以上的老師進行教學。 探究教學法:讓學生主動探索問題,並解決問題。 欣賞教學法:欣賞學習情境中的事物,培育學生欣賞能力。 交互教學法:透過師生對話互動,建構概念。 個案教學法:針對案例,讓學生閱讀相關資料,並分析案例。 分組教學法:分為多個小組來進行教學。 練習教學法:在老師的監督下,反覆練習示範的技能或程序。 批判思考教學法:對問題蒐集證據,進行反省,並實踐行動。 創造思考教學法:啟發學生創造的動機,鼓勵學生創造的表現。 道德討論教學法:討論兩難困境問題,引發學生的道德衝突。 合作學習教學法:讓兩個以上的學生一起學習。 拼圖法:小組成員負責一部分作業,各組負責同一份作業的成員一起練習,回到各組教導其他人。 團體探究法(GI):讓各組選擇不同主題,教師促進小組溝通與輔導小組探究。 小組遊戲競賽法(TGT):加入遊戲、競賽的成分。 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AD):全班授課→分組學習→實施測驗→計算個人進步分數→小組表揚。 差異化教學:顧及學生的個別差異所實施的教學。 闡釋型教學:顧及學生的先備知識,使其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建構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學習,自行建構知識,老師在旁鷹架協助。 啟發式教學: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去解決、分析,並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歸納法:教師提供實例→學生進行討論→歸納出概念。 演繹法:教師說明概念→學生經驗實例。 翻轉教室:學生在家預先學習、到學校進行討論。 解決問題法:就實際生活的問題或情境,協助學生蒐集資料,解決問題。 矛盾事件法:透過展示,顯現矛盾事件或現象。 角色扮演法:扮演情境中的各種角色、真實體驗相關的人、事、物。 腦力激盪法:集體思考,使想法互相激盪,引導出更多想法。 觀察-思考-發問法(O-T-Q):Observe→Think→Question ## 學習 精熟學習:設立精熟的標準進行學習。 配對學習:兩兩一起學習。 合作學習:兩個以上的學生一起學習。 共同學習:兩個以上的學生共同完成一項學習任務。 情境學習:讓學習者置身於教學情境中。 探究學習:讓學生主動探索問題,並解決問題。 體驗學習:親自體驗,並進行反思。 問題導向學習:利用真實的問題來引發學習討論。 專題導向學習:利用特定的專題來引發學習討論。 內隱學習:無意識的學習過程。 外隱學習:有意識的學習過程。 ## 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ㄇ字型座位、小組學習。 生命共同體:強調個體和群體的關係,榮辱與共、禍福相依。 # 課程名詞 ## 課程分類 <!--Ch6P3--> 實有課程:包含內隱課程、外顯課程。 內隱課程:身教、言教、環境。(又稱潛在課程/隱藏課程) 外顯課程:包含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又稱顯著課程/顯性課程) 正式課程:課表有的課程。 非正式課程:課表以外的活動。 懸缺課程:應該教,但沒有教的課程。(又稱空無課程/虛無課程) 空白課程:學生能自由從事學習或休閒活動。(又稱彈性課程) ![](https://i.imgur.com/y4FdXLX.png) 核心課程:以社會問題為中心,統整其他學科。 活動課程:以學生為中心,進行相關的活動。 相關課程:將多個科目間互相聯結,但各科目保持獨立。 融合課程:將有關係的科目合併。(社會科) 廣域課程:課程分為幾大類,打破科目界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螺旋課程:配合學生認知結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新不包含舊) 同心圓課程:課程大致相同,但逐漸擴大其範圍。(新包含舊) 社會重建課程:以社會問題為中心,建立新的社會文化。 學生中心課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興趣、需求。 主題統整課程:將課程做統整,忽略學科的界線。 科目本位課程:以學科知識為主。 經驗本位課程:以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為主。 ## 課程統整 <!--Ch5P8--> 多學科課程統整:由學科出發,保持學科界線,找有關的主題做統整。 超學科課程統整:由主題出發,沒有學科界線,提供方向引導學生學習。 科際整合課程統整:由主題出發,保持學科界線,找有關的概念做統整。 ## 課程觀點 <!--Ch6P35--> 課程忠實觀:依循課程設計。 課程調適觀:依對象不同,修改課程內容。 課程落實觀:師生互動、同事共事、課程行動的落實。(又稱締造觀) ## 課程比喻 <!--Ch6P2--> 課程即學科:強調學科知識。 課程即計畫:課程為一種教學計畫。 課程即目標:課程為一連串有意的行為目標。 課程即經驗:強調學習經驗。 課程即假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以驗證的研究假設。 ## 課程取向 <!--Ch5P15--> 學科取向:強調學科知識。(課程即學科) 學生取向:強調學習經驗。(課程即經驗) 專業取向:強調教師專業。 科技取向:應用科學方法解決。(課程即目標) 社會取向:以社會問題為核心。(課程即計畫) ## 課程中心 教師中心:以教師為主、教師是學生的指導者。 學生中心:以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為主。 學科中心:以學科知識為主。 主題中心:以主題為主、各科圍繞主題進行教學。 社會中心:以社會問題為主。 ## 課程本位 國家政策本位:不改變課程的原貌。 教師教學本位:因應實施情境加以調整。 行動研究本位:師生互動、課程的落實。 ## 模式(課程本身) <!--Ch6P19--> 目標模式:強調教學的目標。 統整模式:強調課程的統整。 情境模式:強調學校所處社會情境和文化因素。(又稱學校本位模式) 寫實模式:課程立場考慮不同價值、慎思、設計。(又稱自然模式) 歷程模式:強調教學的過程與方法,師生才是課程發展的設計者。(又稱過程模式) 慎思模式:一種推理方法,從問題開始,到擬定計畫,及最終的問題解決。 批判模式:對問題蒐集證據,進行反省,並實踐行動。 體驗學習模式:透過活動的體驗進行學習。(經驗→反思→類化→內化) ## 模式(課程發展) 草根模式:由下而上。 目標模式:由建立目標開始。 社會重建模式:針對社會問題做改進。 中央-邊陲模式:由上而下。 ## 模式(課程評鑑) <!--Ch6P45--> 外貌模式:課程的先在因素、過程因素、結果因素。 感應模式:注重觀察、討論、協商。 差距模式:標準和表現之間的差距。 認可模式:符合認可標準。 目標模式:達到目標的程度。 鑑賞模式:感知課程方案的品質。 對抗模式:對課程問題,採取正反兩方立場討論。 ## 評鑑 <!--Ch5P47--><!--Ch6P38--> 內部評鑑:由內部人員進行評鑑。 外部評鑑:由外部人員進行評鑑。 交流評鑑:強調課程設計者與評鑑人員的互動。 學校本位評鑑:學校層級的評鑑。 成果導向評鑑:只看成果,檢核原先設定的目標是否達成。 學生成就的評鑑:學生的表現。 依據目標的評鑑:課程目標是否達成? 不受目標約束的評鑑:脫離課程目標,檢視課程學習成果。 ### CIPP 評鑑 <!--Ch6P48--> 「背景、輸入、過程、產出模式」 (Context–Input–Process–Product Model) 背景評鑑:確定課程目標的依據。 輸入評鑑:如何運用策略、資源達成目標。 過程評鑑:提供定期回饋給實施人員。 成果評鑑:了解教育系統所獲得的課程結果。 # 評量名詞 ## 評量 <!--Ch7P33--> 安置性評量:教學前。 形成性評量:教學中。 總結性評量:教學後。 診斷性評量:診斷學生的學習困難。 預測性評量:預測學生未來的可能表現。 統整性評量:強調觀察、會議,利用情境蒐集資料。 紙筆評量:將測驗題印在紙上,受試者用筆作答。 動態評量:結合教學與評量,測驗→教學→再測驗。 實作評量:根據學生完成一項特定任務所作的評量。 檔案評量:顯示學生學習成就的一連串表現、作品、評量結果。 真實評量:測量學生如何應用知識到真實世界。 概念圖評量:將腦中的知識以概念圖方式繪製出來,評量學生的認知層面。 檢核表:檢核表現是否出現,以是否作為紀錄。 評定量表:通過觀察,評定分數的標準化方式。 自陳量表:多以自我報告的形式呈現,編制測驗題,受試者逐項答出。 軼事記錄:依時間順序,簡要的將事件記錄下來。 系統性觀察:遵循一定的規則加以觀察、記錄分析。 Q技術:依照符合自己或他人的程度,排列描述行為特質的紙卡。 強迫選擇法:在兩個選項中,強迫選擇其中一個選項。 語意差別法:使用一組極端對立的形容詞,測量受試者對某一事物的知覺。 投射測驗法:給予模糊刺激,使受試者自由反應,投射自己的內在情感。 ## 測驗 <!--Ch7P24--> 常模參照測驗:分數 標準參照測驗:通過/不通過(又稱效標參照測驗) 典型表現測驗:典型行為(沒有標準答案) 最大表現測驗:最佳反應(有標準答案) 結構化表現測驗:測驗表現、情境具有結構性。 情意測驗:測驗人格特質。 非文字測驗:不用文字呈現的測驗。 能力測驗:預測可能的表現。 成就測驗:測驗特定的知識。 文化公平測驗:以符號和圖形來測量受試者的認知能力 ## 常模 地區常模:和地區性學生相比。 全國常模:和全國性學生相比。 發展常模:和不同年齡/年級的學生相比。(包含年齡常模/年級常模) 年齡常模:和不同年齡的學生相比。 年級常模:和不同年級的學生相比。 組內常模:和相似團體相比。 ## 信度與效度 <!--Ch7P6--><!--Ch7P12--> ![](https://i.imgur.com/1B816kK.png) 增加信度的方法:增加題數、難度適中、評分客觀 折半信度:測驗試題分成兩半,這兩半之間的相關係數。(又稱內部一致性信度) 複本信度:兩個等值的測驗,同時施測的相關係數。(又稱等同信度) 重測信度:相同測驗,重覆測量的相關係數。(又稱穩定信度、再測信度) 評分者信度:多個評分者給同一批人的答卷評分的一致性程度。 建構效度:以心理學概念來分析測驗分數的意義。(又稱構念效度) 區辨效度:兩個測量工具,不同概念,相關很低。(又稱區別效度) 聚歛效度:兩個測量工具,相同概念,相關很高。(又稱輻合效度) 效標關聯效度:指測驗分數和效標之間的相關係數。 同時效度:分數與效標同時完成,其分數與效標間的相關。 預測效度:分數與效標不同時完成,其分數與效標間的相關。 內容效度:測驗內容的代表性程度。 專家效度:請專家評估測驗的內容效度。 內在效度:實驗的干擾變項,干擾越多,效度越低。 外在效度:實驗結果類推到其他群體的有效性。 表面效度:以主觀判斷此測驗是否能達到其所宣稱的目的。 ## 評量指標 <!--Ch7P21--> P(難度)=(高分通過率+低分通過率)/2 D(鑑別度)=高分通過率-低分通過率 Z 分數 = (分數-平均)/標準差(又稱標準分數) T 分數 = 10Z+50 標準九分數 = 2Z+5 測量標準誤 = 標準差\*√(1-信度係數) 百分等級:平均每100人裡可以贏過的人數 百分比一致性指標:((兩次精熟)+(兩次非精熟))/總人數 ## 統計 <!--Ch7P23--> 常態分布:![](https://i.imgur.com/JJ2Jn7T.png) 正偏態:眾數、中位數<平均數 負偏態:眾數、中位數>平均數 # 名詞解釋(一字) ## 學 人智學:教育目的為促進身心靈全面發展,教學應因材施教。 人權教育學:重視人權維護與人權觀念的培養。 實證教育學:透過觀察、感覺、經驗,認識事物。 ## 師 經師:具備教育專業的知識、能力。 人師:追求人類的進步與改善。 良師:經師兼人師。 ## 權 參照權:人格。 法職權:法律。 專家權:專門知識。 獎賞權:給予獎賞。 關係權:特殊關係。 ## 化 涵化:兩種文化接觸後互相影響的過程。 類化:由舊經驗引發出的新動機。 社會化:經學習後,逐漸適應社會的過程。 組織化:將訊息加以組織。(大綱、心智圖) 精緻化:要學習的訊息與舊訊息連結。(聯想、諧音) 序列化:依據特定屬性進行排序。 自動化:熟練到可以不假思索的反應。 角色人格化:調整個人角色,以適應人格。 價值個人化:將某些價值觀內化成自己的價值觀。 人格社會化:改變行為,以適應團體規範。 需求制度化:當需求提出時,以制度進行管理,並加以記錄。 ## 論 <!--Ch8P14--> 德行論:習慣養成。 習性論:某種條件或環境中長期養成的特性。 義務論:關心行為的動機。(主內派) 效益論:關心行為的結果。(主外派/功利主義) 正義論:個人的權利應予以平等尊重。 關懷論:彼此關懷、幫助他人。 實證論:透過觀察、感覺、經驗,認識事物。 重建論:解決社會問題。 觀念論:啟發心智、追尋永恆真理。 建構論:知識由學生主動建構。 認知學習論:學生的主動學習,因應環境進行認知結構的改變。 文化陶冶論:教育是培養個人人格的文化活動。 批判教學論:造就具有批判意識的公民,轉化社會的不平等。 社會交換論:人類的行為受到報酬的交換活動支配。 經濟決定論:社會發展是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 社會契約論:每個人同意遵守共同的規則。 倫理利己論: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行為。 心理利己論:做對他人有益的事,也是因為對我也有利。 自我決定論:一個人擁有自主性的知覺,以此選擇一個人的行動。 ### 真理 <!--Ch8P5--> 符應論:在客觀世界可以找到與之相應的現象,即為真。 貫通論:與既成的信念或命題相一致,即為真。(又稱一致論) 實用論:可以成功解決問題或得到利益,即為真。(又稱實效論) ## 性 ### 課程 <!--Ch5P12--> 繼續性:基本重要的內容重複出現。 順序性:由簡單到複雜。 銜接性:課程與課程之間的關聯。(又稱統整性) ### 情緒 <!--Ch3P48--> 隱藏性:外部表達與內部感受的不一致。 差異性:少男傾向憤怒、少女傾向悲傷。 延續性:情緒的延續時間達數小時之久。 豐富性:情感豐富、不只單一情緒。 兩極波動性:情緒表達上的兩極化。(開心-悲傷) ## 法 德菲法:匿名對專家徵詢,反覆整理意見,達成一致結論。 社會計量法:測量人際關係的技術。 ### 溝通 我訊息法:強調「我」,著重自我心理感受的表達。(行為事實、影響、感受) 你訊息法:強調「你」,含有價值判斷的陳述。 破唱片法:一再重複最初的訊息,以對付學生抵賴的行為。 鑑賞式稱讚:讚美其行為表現。(又稱為欣賞式稱讚) 評價式稱讚:讚美其人格。 三明治技術:優點→缺點→優點、學生行為→老師努力→家長配合。 迂迴溝通術:透過其他途徑拉近彼此的關係。 ### 行為 區分增強法:透過增強物消除不當行為。 償付代價法:不當行為發生後,付出相當的代價。 過度矯正法:要求學生塑造一個比錯誤發生前更好的情境。 # 名詞解釋(二字) ## 環境 物理環境:教室配備 心理環境:班級氣氛 ## 邏輯 市場邏輯:私有財貨、迎合顧客需求。 教育邏輯:共享知識、充實學生能力。 ## 論述 垂直論述:傳輸系統性、層級關聯性的專門學科知識。 水平論述:傳輸具體化、可視性的常識。 ## 後果 自然性後果:行為本身所導致的自然結果。 邏輯性後果:人為安排於行為之後的結果,且結果與事件有所關聯。 ## 教育 囤積式教育:教師單方向的傳遞知識給學生。 提問式教育:教學是透過問題形成的,師生相互進行討論。 ## 地位 <!--Ch4P30--> 歸屬地位:先天決定 成就地位:後天努力 ## 遷移 正遷移:學習的結果導致正面的判斷。 負遷移:學習的結果導致負面的判斷。 ## 道德 道德認知:認知自己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 道德情绪:因應社會規範、行為準則所產生的情緒。 ## 正義 分配性正義:能力強報酬多 補償性正義:能力弱補償多 ## 組織 <!--Ch6P34--> 心理組織:根據學生的興趣、能力,組織教材。 論理組織:依照教材自身邏輯做系統性的安排。 ## 欣賞 簡介性欣賞:概略介紹資訊→呈現作品。 結構性欣賞:部分→整體。 ## 認知 認知學徒:經由專家的講解,引領新手學習。 認知資源:研究領導者如何獲得有效的群體領導。 ## 思考 聚斂性思考:依一定方向進行思考,有固定答案。(又稱複製性思考) 擴散性思考:想到數個可能的解決方法,沒有固定答案。 定程性思考:不斷嘗試每種方法直到找出一正確答案。 ## 思維 聚斂思維:縮小範圍,尋求唯一答案 擴散思維:擴大範圍,從多種答案找最佳答案 定向思維:有組織的問題,按照一定程序思考 試探思維:沒組織的問題,按照個人經驗思考 ## 提問 封閉式提問:用簡短的話與就能回答、偏記憶類問題。 聚斂式提問:重組過往經驗,需要更長的解釋回答問題。 擴散式提問:需要透過較高層次的思考,在題目範圍內回答問題。 開放式提問:沒有標準答案,要依照自己的認知去回答。 ## 關係 「吾-汝」關係:對等的師生關係。 「吾-它」關係:將學生當成利益工具。 單向關懷關係:教師對學生單向的關懷。 不對稱教育關係:老師就像學生的「替代父母」。 ## 價值 內在價值:物體本身的價值。 外在價值:得到內在價值的手段,包含工具價值、貢獻價值、本有價值。 工具價值:物體本身的實用功能。 貢獻價值:對一個整體的價值有貢獻。 本有價值:潛藏在物體之中,而能產生內在價值。 ## 策略 記憶策略:加強記憶的方法。 認知策略:運用既有知識經驗,獲得新的知識。 後設認知策略:對自己認知歷程的認知。 後設記憶策略:知覺自己處理記憶學習的能力。 情意動機策略:控制自己的情緒、態度。 ## 流動 <!--Ch4P29--> 水平流動:職位改變,階級沒變。 向上流動:階級由下往上流動。 向下流動:階級由上往下流動。 代內流動:一代內的流動。 代間流動:兩代間的流動。 贊助性流動:透過贊助的方式,獲得社會資源。 競爭性流動:透過競爭的方式,獲得社會資源。 ## 理論 <!--Ch5P50--> 內容理論:從內在心理狀態來探討成員行為的原因。 程序理論:詮釋成員如何選擇工作行為及其選擇過程。 公平理論:強調報酬分配的合理性。 需求層次理論:生理→安全→社會→尊重→自我實現 激勵保健理論:滿意、內在→激勵因素、不滿意、外在→保健因素 規訓權力理論:強調知識及權力。 不成熟-成熟理論:發展從不成熟到成熟。 ## 性格 <!--Ch2P13--> A 型性格:個性急躁。 B 型性格:個性隨和。 C 型性格:缺乏主見、姑息讓步。 T 型性格:追求冒險、複雜刺激。 t 型性格:逃避冒險、複雜刺激。 內控型:以內在意識控制自己的行為。 外控型: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行為。 ## 性別 性別角色:社會認為特定性別所應有的行為。 性別分化:學習社會認可的適當性別行為。 性別認同:對於自己性別的認同。 性別區隔:將不同性別分開活動。 性別強化:不想被認定有異性特質。 性別刻板印象:對於性別角色所具有之錯誤見解。 ## 霸凌 霸凌:長時間對個人心理、身體的攻擊。 性霸凌:以性別、性取向、性徵做攻擊。 肢體霸凌:肢體行為。 言語霸凌:言語攻擊。 關係霸凌:排擠弱勢同儕。 反擊霸凌:受虐後的反擊行為。 網路霸凌:網路上的攻擊行為。 ## 角色 <!--Ch4P43--> 角色衝突:角色間的矛盾和衝突。 角色間的衝突:不同角色之間的衝突。 角色內的衝突:同一角色之內的衝突。 角色轉換:從一個角色到另一個角色的過程。 角色期望:角色應有的行為模式。 角色分化:依據地位特性或不同任務,將權責與工作加以劃分。 角色扮演:扮演角色的情景模擬活動。 角色距離:個人本身與扮演角色之間的差距。 ## 研究 <!--Ch6P43--> 課程基本研究:建立課程理論。 課程應用研究:解決實際課程應用問題。 課程行動研究:於教學過程中實踐。 科學行動研究:科學的方法。 實務行動研究:實際的行動。 批判行動研究:了解、改進、反省。 研究價值:研究涉及價值的判斷。 研究假設:研究的假設是否能成立。 研究設計:研究設計的內容是否適當。 研究範圍:研究範圍的大小。 ## 資本 <!--Ch4P17--> 物質資本:長期存在的生產物。 社會資本:人際關係。 人力資本:投資在人力上的教育、健康。 文化資本:家庭背景。 經濟資本:收入、財產。(又稱財務資本) 象徵資本:名望、地位。 內在化的文化資本:經過內在化所獲得的(家庭、個性、喜好) 客觀化的文化資本:物質性的文化財產(圖畫、雕刻) 制度化的文化資本:被社會制度所承認(證照、文憑) ## 知識 <!--Ch7P54--> 事實知識:所需具備的基本概念。(又稱語意知識) 概念知識:連結不同概念的相關知識。 程序知識:依一定程序操作從而獲得結果的知識。 陳述性知識:可用陳述方式表達。 後設認知知識:對自我認知的知識。 課程知識:對教材、課程安排的理解與掌握。 教學知識:教學相關的知識。 內容知識:學科內容的知識。 實踐知識:於實踐中,個人經驗的累積。 自我知識:個人對自我的理解。 背景知識:了解一個理論時,所需要的知識。 ## 懲罰 施予式懲罰:給對方不想要的東西。 剝奪式懲罰:移走對方想要的東西。 報應性懲罰: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懲戒性懲罰:殺雞儆猴。 感化性懲罰:強調犯錯後的補救。 恕道性懲罰:公平的差別待遇。 惡因說:人性本惡、內心存在邪惡的動機。 病因說:生理或心理生病、產生偏差行為。 ## 領導 <!--Ch5P25--> 知識領導:提供適切的環境,利於知識的建立、分享、創造。 科技領導:強調數位科技的運用。 文化領導:透過領導,影響成員的信念、價值觀、規範。 正向領導:正向的領導,營造正向氛圍與付出愛心關懷。 交易領導:若成員需求獲得滿足,就會替組織貢獻心力。 轉型領導:利用影響力,轉化成員的觀念、態度。 放任式領導:處於被動地位,由部屬自行決定。 規範式領導:重視團體的期待,不重視個人的需求。 ## 社會 社會變遷:社會依時間發生變化的過程。 社會再製:下一代的階級受上一代的階級影響。 社會適應:社會間彼此協調、互相接納的關係。 社會批判:批判社會中的各個面向。 社會重建:關注社會議題,提出解決辦法。 社會流動:個人在社會階層的流動情形。 社會分化:社會分割、重組的過程。 社會閒散:多人共同負責,個人傾向付出較少的努力。 ## 自我 自我應驗:事情的發展如同預期。 自我認同:依據個人經歷所理解到的自我。 自我監控:個體對自身的心理與行為的主動掌握。 自我增強:個體依自訂標準評判自己的行為之後,在心理上對自己所作的獎勵或懲罰。 自我效能:根據過去成敗,評估個體對自己從事某工作的能力。 自我覺察:知道自己現在的想法、情緒、行為。 自我調節:個體進行模仿行為的認知歷程。 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興趣、價值觀。 自我抗拒:透過貶損自己來懲罰自己或表示謙虛的行為。 自我跛足:為了逃避失敗,預先找好失敗的藉口。 自我參照效應:接觸新東西時,如果與自身有密切關係,學習時比較有動力。 ## 文化 <!--Ch4P39--> 教師文化:教師本身的文化。 學生文化:學生本身的文化。(追逐偶像、閱讀漫畫) 社區文化:社區本身的文化。(都會文化、鄉村文化) 成員文化:學校內成員本身的文化。 行政文化:行政人員本身的文化。 物質文化:因物質產生的文化。(校地、建築) 制度文化:因制度產生的文化。(儀式、典禮) 心理文化:因心理產生的文化。(價值觀念) 觀念文化:基本假定、潛藏的特質。(風格、意識形態) 傳統文化:歷史上傳承下來的文化。 主流文化:大多數人認可的一套價值觀與行為模式。 次級文化:次級團體所形成的一套特殊價值觀與行為模式。(又稱非主流文化) 文化剝奪:缺少教育,而被侷限於低認知。 文化消費:用文化產品、服務來滿足人們的一種消費模式。 文化差異: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差別。 文化貧乏:缺乏文化的刺激,而無法獲得相關訊息。 文化衝突:與文化相關的衝突。 ## 原則 <!--Ch2P8--><!--Ch5P32--><!--Ch5P56--> 效果原則:提供滿足感、成就感。 動機原則:學生自身對學習的渴望。 能力原則:合乎學生能力範圍。 指導原則:提供學生模仿或操作的標準。 彈性原則:教師安排多面向的情境。 經濟原則:使學生一次達成多個課程目標。 自動原則:自動自發進行學習。 準備原則: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 熟練原則:徹底的學習並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時近原則:時間越近,越容易反應。 符應原則:學校複製了勞動結構。 代幣原則:使用代幣增強物進行操作制約。 社會性酬賞原則:使用社會增強物進行操作制約。 增強相對立原則:用相對立的行為相互抑制。 ## 權威 傳統權威:社會所賦予 世襲權威:世襲所賦予 法理權威:法律所賦予 專業權威:教師能力 魅力權威:人格吸引力(又稱感召權威) 行政權威:行政權 學術權威:學術、專門領域 道德權威:人格、德行 行政職階權威:行政權 行政法理權威:法律賦予 學術認知權威:學術真理(又稱學術專業權威) 道德涵養權威:人格情操 個人魅力權威:人格吸引力(又稱神化崇拜權威、精神感召權威) 傳統習俗權威:傳統習慣、尊師重道 ## 效應 <!--Ch2P8--> 羊群效應:有樣學樣,盲目效仿別人。 蝴蝶效應:微小變化帶起巨大的連鎖反應。 漣漪效應:糾正學生不良行為時,對其他學生造成的影響。 霍桑效應:知道自己成為觀察對象,而改變行為傾向。 替身效應:觀察他人,間接產生學習。(又稱替代學習) 破窗效應:不良現象放著不管,情況會越來越糟。 比馬龍效應:對他人期望,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又稱自我應驗預言) 約翰亨利效應:控制組不甘示弱,有超乎尋常的表現。 初始效應:最初的學習材料比較容易記憶。 時近效應:最後的學習材料比較容易記憶。 感官效應:以感官的方式記憶。 自我參照效應:接觸新東西時,如果與自身有密切關係,學習時比較有動力。 天花板效應:題目過於容易,大部分個體得分普遍偏高。 地板效應:題目過於困難,大部分個體得分普遍偏低。 月暈效應:對受試者一般印象影響個別的評定。(以偏概全) 溜滑梯效應:較早批閱的試卷,批改標準較寬鬆,分數較高。 遺留效應:前一項影響後一項。 文字操作效應:批閱試卷無法單就內容評分。 ## 目標 <!--Ch2P109--><!--Ch7P56--> 具體目標:具體的目標。(又稱行為目標) 表意目標:運用各種感官系統,獲得經驗與感受,確立學生所經歷的情景。 趨向表現目標:追求表現、證明自己能力。 趨向精熟目標:學好學會、追求自我成長。 逃避表現目標:維持形象、避免他人指責。 逃避精熟目標:避免犯錯、逃避學習知識。 ### 行為目標五要素 行為主體:學習者 行為本身:例如寫出、列出。 行為條件:例如一小時的平時測驗、全班面前。 行為標準:例如答對了百分之八十五。 行為結果:例如一篇文章、一篇小說。 ### 目標面向 認知面向:對理論的理解及應用。(又稱知識面向) 技能面向:學習到的實作能力。 情意面向:對知識、技能的價值判斷和個人感受。(又稱態度面向) # 名詞解釋(雜) 實然:事實上的狀況。(你牙縫有菜渣) 應然:應該要如何的狀況。(你應該用一下牙線) 隔離:因應特殊情況、將學生安置於隔離環境中。 行為塑造:行為的逐步養成。 印象整飾:試圖操控他人對於自己的印象。 權利倫理:人們有基本的權利,而其他人則有義務來捍衛這些基本的權利。 集體意識:社會成員共同的價值或心理傾向。 不證自明:需同時探討組織的結構與功能。 觀點取替:以他人觀點看待事情。 彼得定律:升遷到不適任的位置,產生負面影響。 寡頭鐵律:科層體制越來越大,全力被少數人掌握。 身體意象:別人對自己身體樣貌的看法。 工作世界:各式各樣的工作。 工作人格:符合特定工作的人格特質。 個別差異:因成長與發展,使每個人之間有所不同。 社會環境:活動範圍內,社會條件的總和。 職業興趣:對職業的個人興趣。 生涯成熟:個人生涯發展任務之發展情形。 人際學習:學習社交技巧。 個人績效:每一個人的表現。 感官察覺:透過感官去學習。 理性批判:以理性態度思考問題,以事實證據做判斷。 直覺領悟:直接領悟事物本質。 權威服從:接受權威人士的要求。 特徵整合:組合個別特徵→識別出物體。 自主選擇:人能自由做出自己的選擇,要弄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實質正義:合乎法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認知能力:儲存、提取訊息的能力。 成就動機:追求成就的內在動力。 精熟水準:達到精熟程度的標準。 聯結學習:不具意義的事物與其他事物聯結後賦予新意義。 理性說服:用理論、邏輯、數據去說服他人。 團體警覺:點名前營造懸疑氣氛,使學生對於點名產生警覺。 進度管理:教學活動的流暢轉換。 過度飽和:花太多時間教同一課,會使學生厭倦。 認知資源:個人的認知能力。 教育擴張:大學教育由菁英型走向普及型。 鏡中自我:把別人當作鏡子,自我建立於別人對自己的反應。 謹言慎行:言談小心,行事謹慎。 和諧溝通:向學生傳達理性的訊息。 團體後效:團體行為得到強化時,團體成員在以後同樣情境再度表現該團體行為。 控制信念:分為內在控制信念(自己控制)、外在控制信念(環境控制)。 投射調整:將參與活動的外在理由內在化。 集體效能:團體成員對團體能力的判斷。 博雅教育:基於社會中的人的通才素質教育。 延宕滿足:抑制立即獲得滿足的慾望,換取日後更大滿足。 後現代處境:電腦與科技的應用。 教育符號學:具體與抽象的結合。如:校名、校歌、校徽、銅像石雕、教具、建築...等等。 選擇性注意:只注意某些訊息,忽略其他訊息。 彌賽亞情結:覺得自己是人類的救贖,遇到弱者不由自主伸出援手。 德行倫理學:強調實踐及習慣養成。 背後長眼睛:全面掌控的能力,知道任何時刻、任何地方的事。 批判性思考:以理性態度思考問題,以事實證據做判斷。 選擇性注意:只注意受刺激的訊息,忽略其他訊息。 教育優先區:經濟貧乏的地區,優先予以改善。 生命中心倫理:將所有生命,看成具有天賦價值的理論。 全景敞視機制:能看到全景的機制。 社會操控技術:使個人符合社會規範,社會逐漸產生一個操控機制。 刻板印象威脅:焦慮自己的行為,驗證所屬群體的刻板印象。 喜好活動時間:一種增強物,讓學生做不同的活動。 導引學習心向:準備好學習的心態。 學校本位管理:把學校相關的事務授權由學校自主決定。 性向與處理交互作用:強調學習者的個別差異。

Import from clipboard

Paste your markdown or webpage here...

Advanced permission required

Your current role can only read. Ask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to acquire write and comment permission.

This team is disabled

Sorry, this team is disabled. You can't edit this note.

This note is locked

Sorry, only owner can edit this note.

Reach the limit

Sorry, you've reached the max length this note can be.
Please reduce the content or divide it to more notes, thank you!

Import from Gist

Import from Snippet

or

Export to Snippet

Are you sure?

Do you really want to delete this note?
All users will lose their connection.

Create a note from template

Create a note from template

Oops...
This template has been removed or transferred.
Upgrade
All
  • All
  • Team
No template.

Create a template

Upgrade

Delete template

Do you really want to delete this template?
Turn this template into a regular note and keep its content, versions, and comments.

This page need refresh

You have an incompatible client version.
Refresh to update.
New version available!
See releases notes here
Refresh to enjoy new features.
Your user state has changed.
Refresh to load new user state.

Sign in

Forgot password

or

By clicking below,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Sign in via Facebook Sign in via Twitter Sign in via GitHub Sign in via Dropbox Sign in with Wallet
Wallet ( )
Connect another wallet

New to HackMD? Sign up

Help

  • English
  • 中文
  • Français
  • Deutsch
  • 日本語
  • Español
  • Català
  • Ελληνικά
  • Português
  • italiano
  • Türkçe
  • Русский
  • Nederlands
  • hrvatski jezik
  • język polski
  • Українська
  • हिन्दी
  • svenska
  • Esperanto
  • dansk

Documents

Help & Tutorial

How to use Book mode

Slide Example

API Docs

Edit in VSCode

Install browser extension

Contacts

Feedback

Discord

Send us email

Resources

Releases

Pricing

Blog

Policy

Terms

Privacy

Cheatsheet

Syntax Example Reference
# Header Header 基本排版
- Unordered List
  • Unordered List
1. Ordered List
  1. Ordered List
- [ ] Todo List
  • Todo List
> Blockquote
Blockquote
**Bold font** Bold font
*Italics font* Italics font
~~Strikethrough~~ Strikethrough
19^th^ 19th
H~2~O H2O
++Inserted text++ Inserted text
==Marked text== Marked text
[link text](https:// "title") Link
![image alt](https:// "title") Image
`Code` Code 在筆記中貼入程式碼
```javascript
var i = 0;
```
var i = 0;
:smile: :smile: Emoji list
{%youtube youtube_id %} Externals
$L^aT_eX$ LaTeX
:::info
This is a alert area.
:::

This is a alert area.

Versions and GitHub Sync
Get Full History Access

  • Edit version name
  • Delete

revision author avatar     named on  

More Less

Note content is identical to the latest version.
Compare
    Choose a version
    No search result
    Version not found
Sign in to link this note to GitHub
Learn more
This note is not linked with GitHub
 

Feedback

Submission failed, please try again

Thanks for your support.

On a scale of 0-10, how likely is it that you would recommend HackMD to your friends, family or business associates?

Please give us some advice and help us improve HackMD.

 

Thanks for your feedback

Remove version name

Do you want to remove this version name and description?

Transfer ownership

Transfer to
    Warning: is a public team. If you transfer note to this team, everyone on the web can find and read this note.

      Link with GitHub

      Please authorize HackMD on GitHub
      • Please sign in to GitHub and install the HackMD app on your GitHub repo.
      • HackMD links with GitHub through a GitHub App. You can choose which repo to install our App.
      Learn more  Sign in to GitHub

      Push the note to GitHub Push to GitHub Pull a file from GitHub

        Authorize again
       

      Choose which file to push to

      Select repo
      Refresh Authorize more repos
      Select branch
      Select file
      Select branch
      Choose version(s) to push
      • Save a new version and push
      • Choose from existing versions
      Include title and tags
      Available push count

      Pull from GitHub

       
      File from GitHub
      File from HackMD

      GitHub Link Settings

      File linked

      Linked by
      File path
      Last synced branch
      Available push count

      Danger Zone

      Unlink
      You will no longer receive notification when GitHub file changes after unlink.

      Syncing

      Push failed

      Push successfu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