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材]第九週筆記 >以下為上週上課複習 * 退火(annealing): * 完全退火、軟化退火(製程退火、再結晶退火) * 正常化、均值化處理 * 淬火(為了$\alpha$麻田散鐵) * 淬火鋼的硬度 * Ms, Mf溫度與含碳量關係 * 淬火溫度----深冷處理(subzero treatment) * 淬火裂痕:熱應力、變態應力 * 淬火液:水、油、鹽浴等等 * 質量效果 > 以下為這週上課內容 * 回火 * 回火時發生的變態及組織變化 * 第一過程 * 第二過程 * 第三過程 * 回火性能曲線 * 回火抗性 為了一次大量得到麻田散鐵,可以摻入合金,讓TTT圖的鼻部往右移。這可以延後到<b>連空冷都可以得到麻田散鐵</b>(叫做空硬鋼)。 # 回火 ## 觀察:長度變化 最一開始淬火得到的麻田散鐵,還有很多殘留沃斯田鐵,這對材料性質會有不良影響,所以要想辦法消除。消除的方法就是回火。首先看一下如果把剛淬火完的共析鋼加熱之後,長度會怎麼變化: ![](https://i.imgur.com/O4MX73N.png) 這裡要先知道一個觀念: 「沃斯田鐵是密度最高的相」 所以,當碳鋼由++沃斯田鐵變態成其他相時,體積就會顯著膨脹++。換句話說,如果觀察到體積突然膨脹,而碳鋼中又有沃斯田鐵,那就有可能是沃斯田鐵發生變態。 接著看這張圖,可以注意到: 1. 大概在100~200度會有一個變態,長度突然收縮,因為沃斯田鐵密度是最大的,所以不會是他發生變態,而麻田散鐵密度較小,變成其他東西只會體積變大,所以可以猜++這裡麻田散鐵發生了一些變態++,變成密度比較小的相。 2. 接著230 ~ 270度時,換成體積膨脹了,所以猜換沃斯田鐵出了一些事。 3. 最後在270 ~ 430左右又突然收縮。而在這之後,變得跟普通的共析鋼性質類似了。 ## 過程 剛剛講述變成波來鐵的過程,剛好分成3個階段。這3個階段,分別就叫「第一過程」「第二過程」「第三過程」。實際上,這3個階段發生了像下面這個樣子的事: ![](https://i.imgur.com/0C5rC1a.png) > tl;dr > 溫度逐漸升高時,依序發生: > 第一過程:$\alpha$麻田散鐵$\rightarrow$ $\beta$麻田散鐵 + 碳化物 > 第二過程:殘留沃斯田鐵$\rightarrow$ $\beta$麻田散鐵 + 碳化物 > 第三過程:所有$\beta$麻田散鐵 + 碳化物$\rightarrow$肥粒鐵 + 雪明碳鐵 ### 1. 第一過程 生成一些碳化物與低碳麻田散鐵。低碳麻田散鐵的密度在$\alpha$麻田散鐵跟沃斯田鐵之間,所以密度變大,長度收縮。 還記得剛剛淬火下來得到的「$\alpha$-麻田散鐵」嗎?他是個「想從FCC變成BCC,但是面上的C來不及移動,只好卡在邊上的BCT結構」: ![](https://i.imgur.com/N5PedQO.gif) 在這個階段實際發生的事情就是「卡在邊上的$C$逐漸移動,和其他$Fe$產生$Fe_{2}C$碳化物」。++從$\alpha$-麻田散鐵BCT移走邊上碳原子之後,形成的東西就叫$\beta$-麻田散鐵++。因為碳原子移走了,所以這個東西又叫做「++低碳麻田散鐵++」。 ### 2. 第二過程 換沃斯田鐵變成碳化物跟低碳麻田散鐵,所以體積變大(沃斯田鐵密度最大)。 ### 3. 第三過程 前兩個階段生成的<b>「低碳麻田散鐵」+「$Fe_{2}C$」一起變成「肥粒鐵」+「雪明碳鐵」</b>。不過實際上不是在第三過程瞬間完成變化的,而是隨著溫度上升,$Fe_{2}C$漸漸聚集成大顆粒,然後再變成$Fe_{3}C$跟肥粒鐵。 > 吳:這個不是突然變成的,要經過一段時間。我覺得這個應該要叫「第四過程」。 變成$Fe_{3}C$跟肥粒鐵?那不就跟波來鐵一樣了嗎?沒錯,**回火過後,組織就會從麻田散鐵變成組織像波來鐵那樣的組織了,也就是「回火吐粒散鐵」跟「回火糙斑鐵」了**。不過這兩個東西,美國統稱叫「回火麻田散鐵」。 啊最後都變成波來鐵類的組織,那幹嘛不一開始就把直接把它做成波來鐵就好?這就要看「回火性能曲線」來看看回火過後機械性質的變化了。 ## 回火性能曲線 就是在各種溫度下回火,再把回火過的金屬做各種測試得到的曲線: ![](https://i.imgur.com/uxyHq9s.png) 有一點要補充的是:經過。++<b>淬火再回火的材料,$\frac {降伏點}{抗拉強度}$的比值會變高</b>++,如果只用正常化、均值化大概只有0.7,但是淬火回火過的可以到0.9(!)。因為機械設計都是用降伏點作為可靠使用的依據,所以這非常有利。 ## 回火脆性 回火的目的是要取得**回火麻田散鐵**。**回火麻田散鐵韌性比麻田散鐵好**。但是注意一下剛剛的衝擊值: ![](https://i.imgur.com/0OPicHU.png) 本來期待火溫度越高,材料韌性越好,也就是衝擊值越高。但是衝擊值並不是隨著回火溫度一路上升,而是有一些波動。像這裡就有兩個低谷。他們分別是「低溫回火脆性」及「高溫回火脆性」。 由高溫往低溫冷卻時,大概400 ~ 500度有個最低點,這叫「高溫回火脆性」。大約100~200度又會有一個低點,叫「低溫回火脆性」: * 低溫回火脆性:成因是第二過程中,++殘留的沃斯田鐵變成更多的麻田散鐵,所以變得更脆++。這個是無可避免的,因為就是想要他得到回火麻田散鐵嘛~ * 高溫回火脆性:如果再500度左右回火太久,韌性會下降。是++因為Sb, Pb, Sn這些不純物會在500度左右析出,凝固時集中在晶界,讓晶界處變的脆弱++,所以就變脆了。而在更高溫的時候,他們又會固溶回去,所以就又不會在晶界堆積了。改善的方法是++不要讓鐵在500度回火太久++。 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如果回火完之後,冷卻的速度超級慢,那根本跟回火有87%像++,所以到500度左右,還是發生了一樣的事。所以仔細看一下回火時放「爐冷」的衝擊值曲線: ![](https://i.imgur.com/0XyPewW.png) 可以發現不管怎樣,他的衝擊值都不怎麼好看,而其他方法冷卻就不會有這種狀況。就是因為爐冷太慢了,經過500度左右的時候太慢,就讓不純物有時間析出了。 除了避開500度以外,另外一個大家都猜得到的方法就是(again)加合金,比如說$Mo$與$W$,調整性質,就可減少這種狀況。 ## 恆溫熱處理 因為現在科技很發達,所以自己愛用什麼冷卻曲線,就可以用什麼冷卻曲線。其中有幾個很特別的可以用: ![](https://i.imgur.com/bDakETI.png) >以下是上一堂複習 * 退火 * 淬火 * 回火 * 回火時的性質變化 * 第一過程 * 第二過程 * 第三過程 * 回火麻田散鐵 * 回火性能曲線 * 回火脆性 * 低溫回火脆性:500度左右 * 高溫回火脆性:$Cr, Mn$合金 * 低溫回火和高溫回火 > 以下為這次上課內容 ## 應用TTT曲線的熱處理 * 恆溫回火(沃斯回火)(Austempering):變韌鐵 * 麻回火(Martempering):沒人用 * 麻淬火(Martempering):中斷淬火 ![](https://i.imgur.com/bDakETI.png) * 恆溫回火:是為了得到++變韌鐵++,和之前一樣,不適合大量製造,所以通常是用在比較小的零件(比如說割草機葉片)。 * 麻回火:會得到「回火麻田散鐵」+「下變韌鐵」。聽起來很猛,不過因為要維持的時間超久(不要忘記下面是log-scaled),所以只是理論上的東西。 * 麻淬火:這個比較常用,是在淬火過程中,++快到麻田散鐵變態溫度之前先停下來,保持恆溫,確定整塊鋼鐵溫度都均勻,再去淬火++(當然之後會再做回火)。 ## 熱機處理 「塑性加工和熱處理適當配合,以便改善機械性質者稱之。」 白話文就是++一邊加工一邊熱處理++。 ![](https://i.imgur.com/ZJd7lhw.png) * 沃斯成型波來鐵(Ausformed Perlite): 通常是用來做++鋼琴線++(高強度的鋼索的通稱)或鋼索。 圖中的曲線3。先加工,「加工後再做熱處理」。這個好處是++加工量有利再結晶++,所以加工之後再做熱處理,機械性質就可以提升很多(還記得加工量越大,再結晶的晶粒越小嗎?)。 本來的製程是曲線3,把他順序對調一下,改成「先變態再加工」,這個過程叫patening(韌化處理)。 > 助教:「有人問甚麼是靭化處理:就是將鋼線加熱到約950度而得沃斯田鐵組織,再立刻丟到鉛浴裡淬火(約500度),會形成結晶細小的糙斑鐵(sorbite),具有高強度及延性。」 * 沃斯田鐵變態途中的加工 做Hadfied鋼(含Mn 12%, C 1.2%)。 Hadfied鋼的特色是因為加了很多的錳,++所以$A_{1}$變態溫度被壓在常溫以下,常溫結構還是沃斯田鐵++。特色是常溫時不會變態,但是會++一邊加工會一邊變態成麻田散鐵++。好處是可以做成防彈鋼盔或防彈相關用途(因為子彈射過來打到會硬化)。不過要加工一定要一次到位(因為打下去就變硬了嘛)。 <br><br><br><br><br> # 碳鋼 碳鋼跟他的名字一樣,就是鐵跟碳的合金。碳是影響鋼鐵最重要的因素。 碳鋼含碳量對機械性質的影響,大家國中都學過:碳越多越脆 ![](https://i.imgur.com/NXRvcE4.png) 因為含碳量對機械性質非常重要,所以大概每0.05就會分一種規格(現在更細,0.025一種)。 鋼鐵中可以加一些金屬 > tl;dr > $Mn$:好的。鼻部右移,減緩變態、抑制晶粒 > $Si$:好的。表現類似碳,越多越硬脆 > $P$:不好的。讓晶粒變粗,並形成$Fe_{3}P$顆粒 > $S$:超超超超超不好。所有性質變差,並形成$FeS$與$\gamma-Fe$共晶顆粒。 * $Mn$:好東西。可以把$S$除掉變成$MnS$,其他的錳可以混入合金,++<b>使變態變慢,TTT鼻部往右移</b>++,質量效果影響就變小。另外,還可以 ++<b>抑制晶粒生長</b>++,使晶粒變小,機械性質變強。是還不錯的金屬。不過太多有可能會讓淬火裂痕變得更容易出現。 * $Si$:也算好東西。大致上跟$C$一樣(同一族嘛~),越多$Si$會越硬,但是相對的也會越脆。 * $P$:最好除掉他。他會++固溶在肥粒鐵中,變成$Fe_{3}P$,會讓晶粒變粗++,而且會 ++<b>讓常溫下衝擊值變低</b>++,叫做 ++<b>常溫脆性</b>++。而且磷就算到高溫也很難擴散,所以含磷太多,加工時就會看出磷在那裡的痕跡(魔線)。 * $S$:無論如何都要除掉他!!他會++讓所有性質變差++,不管硬度還韌性通通都會變差。因為++$FeS$跟$\gamma$鐵會共晶++,而且共晶點在998度左右,所以在碳鋼變態前,就會先有一堆$FeS$跟$\gamma$鐵共晶的<s>晶粒</s>超級巨大不純物出現在鐵水中,最後這些超級大粒的不純物很理所當然的就會卡在晶界,讓材料性質變差。 ### 一般結構用碳鋼 「一般構造用碳鋼」就是你只是想要一根很長很硬的東西(但是不會拿他來做奇怪的事)(比如說高頻率的震盪),除此之外沒什麼特別要求,就會用到它。比如說鋼筋,就是把一塊硬硬的東西放在那裡然後就不理他了。 所以一般結構用碳鋼只對強度有要求。除了這個之外就沒什麼要求了。 ### 機械構造用碳鋼 如果是用在機械的話,那就需要根據使用的時機來決定該用什麼性質的鋼了。詳見課本。 ![](https://i.imgur.com/5uUAPFy.png) ![](https://i.imgur.com/bpSnwok.png) ![](https://i.imgur.com/aJeMUYg.png) > 可以發現SXXC(或是AISI中的10XX), 中間XX數字+-3大約就是該型號碳鋼大約的含碳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