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在这一部分,列斐伏尔假想了日常生活可能遭遇的各种各样的质问和挑战,并一一加以反驳,为日常生活进行辩护,从而使日常生活批判成为可能,找到日常生活批判的价值和意义。 列斐伏尔首先回应了“常识反对派”Common sense objections,这些人区分了Common sense和Good sense,前者考虑的是微不足道的琐事,后者是笛卡尔意义上的理性,强调逻辑推理。他们认为,日常生活属于常识的领域,日常生活作为整体而言并不存在,everyday life does not exist as a generality(不存在是因为不同文化地区的人们,生活方式往往大相径庭。但,如果仅仅考察那些所有人每天都会重复的动作,比如吃、喝、开门关门,这样的研究又毫无意义)总之,这些人站在笛卡尔理性主义的立场上,认为研究日常生活是一种庸俗的唯物主义。 在随后的反驳中,列斐伏尔提醒我们关注日常生活的深层含义。日常生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具有社会历史性和民族差异性的现象,而不是仅仅指向人们的物质生理需求。他对日常生活的界定如下: It is a question of discovering what must and can change and be transformed in people’s lives It is a question of stating critically how people live or how badly they live, or how they do not live at all. 正如文中所说,Critique implies possibilities, and possibilities as yet unfulfilled. 批判是为了改变。通过批判,去寻找那些尚未实现的可能性。为此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是社会活动与创造性的策源地。 其次,列斐伏尔面临历史学家的反对。在历史学家看来,日常生活只是历史的一个面向,但实在是微不足道。如果仅仅为了日常生活之故而研究日常生活,就会流于表象,难以揭示出事件背后的原因和道理。 列斐伏尔回应道,历史是一门根本的学科,但并非一门可能穷尽与囊括全部社会生活现实的学科。列斐伏尔还提到historical drift,亦即,人的意图、行为和结果之间往往存在巨大的鸿沟。因此,没有对于历史本身的批判,就不会有历史学。最后列斐伏尔强调,日常生活不是一种历史学意义上的民俗研究。历史只是一系列既成事实(faits accomplis)的综合,它是必要的,但对于理解问题而言不是充分的。 随后是哲学家的质疑。每个学科都有它特定的领域、词汇、概念和分析工具。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既不属于社会科学又不属于哲学,不能被放进人类知识的框架里。此外,在哲学家看来,日常生活只不过是一个不断流变的表象世界,研究日常生活不能认识到事物的真相与本质。 作为回应,列斐伏尔重新定义了哲学。他首先说明了哲学在当下的困难境地:哲学始终在系统与实验之间摇摆不定,在国家意识形态和无政府主义批判之间摇摆不定philosophy finds itself in a difficult situation. It goes on seesawing between system and experiment, between state ideology and anarchizing critique。列斐伏尔对哲学的界定如下: It is an attempt to bring the greatest possible quantity of present-day human experience, the experience of our so-called “modern” era, along with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love, political action or knowledge, into a set of reflections and concepts. 换言之,哲学不能蔑视日常生活的经验,一种总体性的哲学就是包括一种日常生活批判的哲学。马克思讲过,哲学不能仅限于解释世界,而是要改变世界,改变世界也意味着改变人类世界亦即日常生活的世界。马克思所说的哲学的实现,就是将世界的哲学化转变为哲学的世界化。哲学的实现也意味着日常生活的转变,而日常生活批判就是为了促成这种转变。 局部科学(fragmented science)研究者的反对: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历史、心理学等)应该专注于实证研究,以精确、定量的方式解决具体问题。“日常生活”是一个整体概念,与社科研究的专业化相违背;“批判”暗含了价值判断,与价值中立的原则不符。 对此,列斐伏尔反驳道,具体科学的实证研究不能代替对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经济、历史、心理等局部科学只能发现表面或局部的事实,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社会。 文化主义者(culturalists)和结构主义者(structuralists)的反对:他们认为,任何领域的知识都应该融贯一致,有内在结构,成体系。但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并不是一门整体性的知识。 列斐伏尔则认为,任何概念和方法都有其局限性,一味地坚持,会使人走向教条主义。用一句黑格尔的格言来说:the moment a dogmatism triumphs is the moment its end is nigh(near).文化和结构,是临时的(provisional)或值得质疑的(questionable),而不应该被作为绝对的(absolute)。日常生活可以被定义为总体之中的某种社会实践,这个总体应该得到辩证的看待。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对日常生活的指责: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没有任何共同点,因此不可能用同一个概念和标准来衡量两个阶级的日常生活。社会学家不应忽视阶级矛盾。 在列斐伏尔看来,上述观点有阶级主观主义(class subjectivism)的弊病。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无论差别有多大,毕竟生活在同一个社会。这种教条主义忽视了一点,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共同的需要、劳动和享乐,被同样的技术与消费体制所支配。教条主义者不能将无产阶级的存在仅仅简化为劳动这一个维度。 政治学对日常生活的批评: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日常生活绝不相同,因为政治意识足以完全改变日常生活。 列斐伏尔认为,这种观点夸大了意识形态的作用,以致于抹去了知识、意识形态、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界限。而且和政治运动、社会变革相比,日常生活是改变得最慢的,甚至抵抗改变。列斐伏尔认为要回到马克思的方案,马克思的改造世界也意味着改造日常生活,马克思的两套方案都位于乌托邦和实践之间,都暗示着彻底的革命性实践。 其一是伦理秩序(ethical order),它要求人们认识到需要(needs)和渴望(desires)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把两者的关系透明化。 其二是美学的(aesthetic in nature),马克思认为,艺术是更高级的创造性活动,艺术必须实现,然后超越,最后消失At one and the same time, art must fulfil itself, and then supersede itself. Ultimately it must disappear. 总结:马克思的理论意味着对日常生活的彻底改造。 至此,列斐伏尔说明日常生活批判是可能的。 8-10 在这一部分,列斐伏尔对日常生活概念进行了界定。 总结:日常生活不是由一系列孤零零的实体或事实构成的,也不是一种实体性的思维方式能理解的。日常生活的每个部分均是和其它部分交叉扭结的,并不存在社会的人类的终极实体,而只有心理的、经济的等等平台上的现象与事实。 日常生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本质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而是流动的、动态的、包含多种可能性与创造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