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y   HackMD

智慧城市的黑色沃土:數位藝術與社會的美麗邂逅

  • 李士傑,宏華環境保護與數位未來基金會執行長
  • 於桃園《TAxT 科技藝術節》2017.10.15 專題演講
  • 歡迎使用 hypothes.is 加入線上討論(請以網址 hackmd.io/s/BJIKcKdiZ 為準)
  • 目前所有註記輔助符號乃是為了 10/15 演講當天呈現。請點擊前往檢視,一週後拆除回覆筆記模式。

房間裡的大象:空間與科技物怎麼對話?





  • 我們運用科技,但是我們看不見我們的科技
    • 「抱歉,科技物不在這一層」
    • 數位落差:非黑即白的想像
    • 科技的「語用」往往處於「全有全無」的權力層


  • 網路社會,於空間無處下箸
    • Saskia Sassen:全球城市(global city)


  • 亞洲如何連結矽谷:如何落腳於桃園?
    • 園區、走廊、聚落,生態系統,通道
    • 賴火旺教授:「數位群落想像力」

  • 科技是充滿異國情調(exotic)的(標案)標的物
    • 那是一種總是來自於遠方,我們沒有的東西
    • 硬體思維:我們那麼急切地需要他,馬上就要握在手心
    • 我們無法忍受失敗,務必得要成功
    • 育成(中心),孵化(器),加速器,農場,集線器(hub),實驗室:卻沒有空間與文化

  • 數位藝術走進房間:能幫助我們搞定大象嗎?
    • 表現基於文化脈絡的美感形式
    • 呈現看不見的結構與關係
    • 中介與促成改變

智慧城市是什麼?

  • 來自於產業界的跨國商業-科技-產業論述
    • 巨大儀表板的譬喻

​​​​![Siemens Copenhagen](http://w3.siemens.com/topics/global/en/intelligent-infrastructure/cities-on-the-move/PublishingImages/blog/Copenhagen-graphic.jpg)

​​​​![IBM Smarter Cities](https://www.ibm.com/smarterplanet/us/en/smarter_cities/images/380x330_wheel.jpg)

​​​​![Japan METI: Smart Community](http://www.meti.go.jp/english/policy/energy_environment/smart_community/images/smart_community.jpg)

​​​​![Spanish Sensor and Smart World Solution Company](http://www.libelium.com/wp-content/themes/libelium/images/content/applications/libelium_smart_world_infographic_big.png)

​​​​- 由上而下的鳥瞰視野
​​​​- [經濟學人「智慧城市是否為炒作?」大辯論](https://www.facebook.com/ilyaericlee/posts/10152340186516746)


  • 另種取徑的智慧城市
    • 過去:理論徑路重新檢視日常生活
      • 列斐伏爾(H. Lefebvre)與空間批判

​​​​- 現在(個體層次):由下而上重新組裝:走動工作坊,基進科技,物聯網與新覺知

​​​​    - Adam Greenfield 與 Nurri Kim:〈感受城市:系統/層次走動工作坊〉(Sensing The City: Systems / Layers Walkshop)
​​​​    <iframe src='https://bookleteer.com/book.html?id=1748&ui=embed#mode/1up' width='580' height='430px' frameborder='0' ></iframe>

​​​​    - Adam Greenfield,底層仰望,人與都市的尺度,與基進諸科技(條列如下)
​​​​        - 智慧型手機:自我網絡化
​​​​        - 物聯網:感知與回應,全球化的混搭
​​​​        - 擴增實境:世界之上的互動圖層
​​​​        - 數位編織列印:物質的政治經濟學
​​​​        - 加密貨幣:計算保證的價值
​​​​        - 超越比特幣的區塊鏈:後人類機構的棚架
​​​​        - 自動化:工作的消滅
​​​​        - 機器學習:知識的演算法生產
​​​​        - 人工智慧:人類審度的黯然失色
​​​​        - 基進科技:設計日常生活

​​​​    - 「覺知之盒」:Dyne.org 的 [Dowse.equipment](http://dowse.equipment/) (04:02) 
​​​​    <iframe width="560" height="315" src="https://www.youtube.com/embed/wDLyYk_TQtI"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 現在(集體層次):從位元重新回到原子:黑客松,科學與實驗

​​​​    - Anthony Townsend,《城市的未來,應該要是什麼樣子?》(Smart Cities: Big Data, Civic Hackers, and the Quest for a New Utopia)

​​​​    > 「...此所以全球各大城市的市長要與科技產業的大廠合作,這些公司 --- IBM、思科、西門子等 --- 紛紛提出誘人的口號,告訴我們科技是過去二十五年全球商業擴張的動力,使用同一套科技便可以靠運算力解決地方的問題。只要能讓他們重新設計城市,他們就可以讓交通堵塞成為過去式。只要讓他們重新建置基礎設施,他們會很有效率地將水電送到我們面前。」

​​​​> 「....雖有資源短缺與氣候變遷的問題,不代表我們必須節省用度。智慧城市自然可以運用科技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馴服並綠化混亂的繁榮都市。

​​​​> 這些大言不慚的承諾只能靠時間來驗證。但你不需要照單全收;因為這不是工業革命,而是資訊革命。你已不是大機器裡面的小螺絲釘,而是智慧城市本身大腦的一部分,代表你有能力形塑未來。」

​​​​- 未來:資料結構與空間結構(傅勒取徑,後面會詳述)

錯解開放資料:深埋的三根樑柱

  • 我們所努力的開放政府資料
  • 開放公共資料的三根樑柱
    • 政府監管:政府效能提升,資料交換更為專業正確
    • 民眾賦權:受到影響的民眾可以透過資料獲得權力
    • 科學研究再現:為了他者與未來,提供完整的實驗數據資料,以便重現結果,延展科學研究

  • 數位藝術可以扮演什麼角色?
    • 介入與重新生產歷史與過去
    • 鑲嵌個體與集體的現在
    • 拆解工具與重新想像世界

誤解新科技與技術

  • 技術的社會性(群聚,交換,網絡,社群)

  • 以為技術的角色仍然跟過去一樣:Dr. Neil Gershenfield 2006 年的 TED 演講結語 - 援助從由上而下,變成由下而上;未來 20 年,科技也可以如此。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 低估了技術對現在與未來世界所引起的風暴
    • 線上學習與教育環境
    • 科學研究與實驗文化
    • Uber 與未來無人車
    • OTT 與各種娛樂產業及商業模式

黑色沃土 Tech Noir

  • 黑色沃土是指稀少的流失表土,能夠吸納二氧化碳減少氣候變遷,與孕育萬物的肥沃土壤。
  • 這個比喻帶領我們檢討智慧城市中除了冷冽的計算理性,邏輯功能及其視覺化之外,還有哪些真正跟有機城市孕育與發展,與社會互動生活及人性的再生產有關的「暗黑」區塊

TECH NOIR


  • 數位黑暗(digital darkness)的多重意義
    • 相較中世紀的「黑暗時代」
    • 無法在網路上被重新還原文脈語意資料
    • 因為網際網路的「啟蒙允諾」,但卻完全改變私有化

  • 社交媒體的人際關係、對話大數據資料作為一種 tech noir
    • 認同政治,資訊過度負載攻擊與「假新聞」:系統性操作,情感動員的黑箱
    • 案例:俄國介入美國 2016 總統大選
    • 案例:台灣民政府的桃園總部

  • 逆轉氣候變遷:農業部門的真實「黑色沃土」
    • 藝術不只是再現部門,同時也滲透到社會的生產部門
    • 生物藝術,奈米生物學,土壤監測的社會串連

​​​​- 土地的變更用途如何逆轉?農委會:[農業及農地資源盤查結果查詢圖台](https://map.coa.gov.tw/farmland/survey.html)
​​​​> 「...如果圖台顯示農地上有未持有合法建照的建築物,再結合即報即拆,能確保農地不再流失,這就是圖台要扮演的功能。陳吉仲說,哪些違規使用的案件,地方政府不處理,大家可以一目了然。」

​​​​- 環保廚餘堆肥,社區支持性農業,土壤環境元素與腐植土等「環境的再生產」
​​​​- 如何重新縫合城市與周邊鄉鎮的農糧生產,織就具有智慧的新社會關係?

網路時代的數位藝術

回顧千禧年的網路藝術


​​​​- 鄭淑麗的最新作品:[The Fluid](http://fluidthemovie.com/cms/scenario)
​​​​    <iframe src="https://player.vimeo.com/video/205040815" width="640" height="360" frameborder="0" webkitallowfullscreen mozallowfullscreen allowfullscreen></iframe>

​​​​    ![](http://fluidthemovie.com/cms/img/fluid0-poster.jpg)

  • 著名網路戰事:Etoy.com 與玩具戰爭平台


  • 藝術對話:nettime 與 rhizome 及其他
  • 荷蘭「運動的藝術」:阿姆斯特丹 waag,next5minutes,hybridmedialounge,歐洲文化骨幹,南斯拉夫廣播電台 B92 救援行動,鹿特丹 _v2


  • 巴西的開放部長,與自由軟體 / 數位文化運動(魯拉是食人族!)

Remixofagia - Allegories of a revolution from Cultura Livre on Vimeo.


YoHa:藝術作為一種叩問現實的方式

  • Graham Harwood: Rehearsal of Memory

  • Mongrel: Natural Selection

  • Mongrel: 民族傳承(National Heritage)

​​​​![](https://d1v7jayx2s9clc.cloudfront.net/user/pages/heritage-gold/Selection_999(075).png)

​​​​<iframe src="https://player.vimeo.com/video/11793720" width="640" height="480" frameborder="0" webkitallowfullscreen mozallowfullscreen allowfullscreen></iframe>

  • 自由媒體運動 Mediashed:低預算創造自由

  • 鋁 Aluminium

  • 鉭紀念祭

  • 碳火電腦 Coal Fired Computer


  • 資料庫:看不見的空氣 Invisible Airs,資料庫上癮 Database Addiction,無止盡的戰爭 Endless War



  • 遇難 Wrecked,塑膠筏 Plastic Raft
    Wrecked


社會藝術的新面孔



  • g0v 台灣的黑客社群擁抱社會

藝術科技交織:媒介化的反省

  • 科技媒介化的凝視
    • 科技作為一種思想的表現形式,與其他的形式相比並無特權
    • 甚至因為其更隱微的政治狀態,更需要被對應到社會與接受端被思考
    • 此處我選擇更遠離社會一些,較為純粹地檢視藝術家與其作品的技術對話關係,或者從技術分類來建立論點
    • 這些共處於「嬰兒期」的科技,仍舊擁有太大的潛能


​​​​- 飛行的模式:[Flight Patterns](http://www.aaronkoblin.com/project/flight-patterns/)
​​​​- 聲音的歷史藝術作品:[Bicycle Built for Two Thousand](http://www.bicyclebuiltfortwothousand.com/)
​​​​- 手繪影像致敬:[Johnny Cash Project](http://www.aaronkoblin.com/project/johnny-cash-project/)
​​​​- 空中的畫布:[Unnumbered Sparks](http://www.aaronkoblin.com/project/unnumbered-sparks/)


​​​​> 「很神奇的是,他們觀察人們在做的事情,然後它們就這樣:『喔...我應該加一些那些啥』,然後他們就加進去了,令人驚奇的原因是,你所加的東西都行!」Koblin 說。「當你開始走進多重的地點、多重序列與所有新的環境與改變的故事線與劇本,這個動作變得越來越困難。最終我認為這就是我們要朝向的目標:我認為未來將會是全然沈浸的故事與完全互動的環境。」






​​​​- 重新思考 AR 的意義
​​​​    - 人人都是鋼鐵人:「计算物件如何进入空间中,把空间用作某种隐喻」
​​​​    - 混成(不同程度的)現實(mixed reality):「...把空间当成界面的隐喻,把图形用户界面(GUI)拓展到城市中、世界中,把关系性范畴用于社交关系」
​​​​- 別種擴增的方式?遊戲性寫實主義與資料庫動物,新政治介面






  • 區分他們還有什麼重要性?
    • VR AR MR 都是 R,只是不同程度與方式的 R
    • 不同 R | 相同 R:人們怎麼溝通?(《新世紀福音戰士》碇真嗣的寂寞)

重新回到城市:空間與計算混雜集成

  • 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Matthew Fuller 的觀點
    • 「计算的形式和结构,如何具有一种特殊的空间维度」
    • 「计算系统中最最基础的元素,如何变为城市的形式」
  • 藉由拆解空間,用計算的語言來重新描述,帶來全新的語言

試解說傅勒教授的論述

  • 紋理問題:文化的語言
    • 建築物作為一種空間混成,揉和水泥與其他肌理

    在一栋建筑中有大量纹理编织进建筑织物中,形成一种现代主义式对物质材料的整合的美学,这里有混泥土、泥浆、墙面,物料和空间的关系清晰可见,物质、纹理和空间性的互动产生了建筑」


​​​​> 「...其中不同层面的 **采样率** 产生了时间值、颜色值等等、产生了反馈的系统。 我们把这些理解为 **文化形式** 。我们需要把这种理解植入计算形式中,而这在设计和艺术中已经非常发达的。我们要开始把计算的元素理解为富有文化意涵的,决定性的,它跨越了不同的文化实体。
​​​​> 

  • 計算本身理解成文化:媒介化過程

    必须把计算本身理解成文化,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功能主义的东西


​​​​> 「我们目前对计算的描述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点,当然也不能止步于此,艺术家、设计师特别能把计算形式引向那种体现其文化价值和牵引力的方向。这样的理解的一个根基需要通过现代数学中的代数、信息论、拓扑学、集合论、逻辑,它们已经渗透进日常生活。这些数学形式在20世纪初浮现出来,而哥德尔是一个关键事件。」

​​​​> 
​​​​> 「...当计算进入外部世界,进入到社会、经济、城市的形式中,我们需要认识到 **计算形式(或者叫做数学的物质性形式)的同一性的多样性**。」

  • 範例
    • 網絡的多重表現
    • 布林運算(控制)進入城市

  • 計算的空間形式
    • 計算對人的影響 -> 更退遠一點,討論「計算如何形成空間,不只是對空間的影響,而是計算的空間形式」
    • 需要對新物質形式的計算

    「一种唯物主义的进路,它不仅要理解我们周边的物体、元素,还要理解数字、文字、概念也是一种物质形式,它们有自身独特的抽象等级。」


​​​​>  「...我们正在经历这样的时期,社会进程、政治进程、美学进程都 **转译** 进了软件中,这些转译都基于在具有莱布尼兹式同一性的实体与符号序列或其他流程之间的等值兑换。这是如何发生的? **社会关系如何变得可以被一系列的网络所标定**,语言如何变得能描述出这些转型和它们需要的纹理?」

  • 文化過程
    • 應該包含進機械學習的網絡加權關係,尺度映射,與編碼轉換等的關係

    转变数据的模式,就像这个反馈系统所做的,这些都涉及到不同的纹理的生产,就像音乐中的音色被理解为发声的纹理,这些不同形式的编程、不同形式的数学转译,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纹理,这些都需要相应的文化分析和文化实践。」


  • 當代計算形式的多樣性

​​​​- 計算的社會性(官僚系統)
​​​​- 計算的商品性(渲染的速度)
​​​​> 「...计算不是一个统一的实体,没有稳定的同一性,相反它是多变的、异质的,为了从文化上回应计算,为了与之工作,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要看到有非常多不同类型的计算在运作。」

  • 文化本性的斷裂

    但计算同样造成了文化本性的断裂,我们从一个 基于文本的文化 转向了一个 基于符号程序的文化。但计算也拓展到了空间中,比如在克拉克(Andy Clark)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计算已经进入了认知和经验中的具身、生成和生态的广泛维度。空间形式开始卷入心智的成形,我们也可以说心智的成形卷入了计算结构的成形中。」


  • 傅勒的哥德爾解讀
    • 數學的現代主義運動
    • 對數學之外的世界產生重要意義
    • 對映法則

    「任何形式化系统都能在映射过程中转译为另一个具有更高或更低精确性的系统」

    「这一可映射性基于一下认识:系统在形式上是不完全的;在不同尺度间的转译和不同集合之间的合取都可能包含悖论。」

    • 代碼配置命題:「將不可计算性系统化,也就是说为处理、认识数学中的活的空提供了方法,甚至是整合了空。」
    • 作为文化形式的计算 :这个系统根本上说是不连续的,其中有大量的空,但仍旧是系统化的。这正是哥德尔提供的作为当代文化形式的计算所具备的能力:既是不连续的、充满空点,能产生大量活的空,同时又能被系统化。
    • 範例:資料結構(數據結構)

  • 拜占庭化過程

    哥德尔在数学中应用的映射方法展开在城市的形式中;哥德尔引入的转码方式也造成了数学系统、符号系统的精神分裂,这是一种 拜占庭式的过程,也就是说事物总是在不同层面上运作,可以从不同层面上解释,这增加了解释的焦虑。


​​​​> 如果事物都在多个层面上编码、解码,这也意味着我们已然生活在信息走私、程序走私的时代。有大量的事物在多尺度上运作,两周前我们看到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 attacks)的大平台变成了简单的网络摄像头,相应的,民主变成了选出煽动家的拜占庭式系统。我们必须在这种编码、解码的精神分裂式的层次中理解计算的功能。」

結論

我们从一个 基于文本的文化 转向了一个 基于符号程序的文化。」

Matthew Fuller


  • 黑色沃土在何方?
    • 社交媒體的關係網絡與對話之中
    • 大數據裡面
    • 科技的媒介化
    • 重新拆解跟組裝既有世界

  • 科技如何在空間中落地?
    • 擁有與複雜對話的能力(語言性)
    • 走向社會:政治經濟(社會性)
    • 創造不同程度的現實(哲學性)

  • 重新建構城市中的智慧
    • 城市為何是今日的面貌?如何可以重生?
    • 組裝多重智能
    • 個體層面的深度
    • 集體層面的合作

謝謝各位的聆聽!


其實沒有那麼難啦

  • 請自己修改

參考閱讀

  • Bret Victor
  • 馬修·傅勒
  • 葛蘭·哈伍德
  • 黃孫權導讀: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之一

    空间理论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成熟的社会科学理论,在社会科学中最早被承认拥有学术地位的是历史,从十四世纪有大学开始就有历史系。而到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后,都市产生了很多聚集的问题,才开始有了社会系(学)。但“空间”一直到70年代以后才被承认是一种学问。这跟两个人很有关系,一个是列斐伏尔,另外一个是福柯。

    自列斐伏尔写了《空间的生产》之后,空间才被抬到台面上来,算是一个真正必须理解的学问。我们脑中可以浮现出一个三角形——“历史、社会、空间”,对列斐伏尔来说,如果不理解空间,就不可能理解历史和社会,反过来也成立。这是列斐伏尔最重要的贡献。他的后继者,如大卫·哈维,有非常多的理论追随列斐伏尔,可以说他们两位是首次将马克思主义“重新灌入”到地理学和空间的讨论中,将空间思考马克思化,这两人构成了非常重要的传统。这也是为什么我会特别受到列斐伏尔的影响。

    我们的确需要一个结构的、整体上的认识。列斐伏尔用了很多和总体性(totality)相关的字眼,比如作为总体性的城市(City as a totality),你必须全局地来认识这个革命的力量,你要把日常生活当做一个总体性,而不只是分析和拆解日常生活呈现的各种单一面相,因为那不见得有用,这大概是列斐伏尔最特别的地方。他的哲学位置,以及他分析事情的方法,都在这个总体性里头,从而重新在日常生活里面找到力量。这是列斐伏尔非常重要的贡献,与之前提到的两派都有所区别。

    什么叫接近城市的权力呢?就是人们有接近差异的权利(right to the difference)以及接近资讯的权利(right to the information)。

  • 黃孫權導讀: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之二

    由于这种二元思考,就涉及一个麻烦,比如产品(product)和Oeuvre。都市因为劳力分工,因为资本主义发展,因为工业发展的累积,以至于最终让城市变成一个产品,而不再是一个让人类居住的住所,也不再是一个人类经过时间和空间的漫长累积而形成的如艺术品一般的东西,称之Oeuvre。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艺术作品。列斐伏尔是用传统的辩证性的概念,以前大家居住在一起,通过长期累积的劳动与互动,我们产生了文化、艺术,这个叫做Oeuvre;可是在都市化过程中它很快变成了一个产品,都市变成了一个消费的地方,也是对地方的消费。

    「人类有一个最美好的原型是城市,可是这个城市慢慢消失,变成了都市,最终所有的新人类、新文化都从都市社会中产生。」他一开始就到达最核心的部分,再慢慢展开。大家要熟悉这种写作方式。列斐伏尔说阅读马克思要当他是个可能性的思考者,而非现实主义者 (“ reading Marx as thinker of possible, and note a realist. ”)。

    马克思一开始就谈资本主义运作的核心,商品。而空间最核心的部分,对列斐伏尔来说就是都市生活和都市社会。马克思如果是用“商品”来拆解所有资本主义运作的话,那列斐伏尔就是用都市生活和都市社会来拆解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