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社會變遷重點筆記6~10講 此內容皆是由陳淑銖副教授所教授之PPT所整理而成 筆者:台灣科技大學_秦毓勝 信箱:[B10615018@mail.ntust.edu.tw](https://B10615018@mail.ntust.edu.tw) ---- # 第六講 戰後初期財經政策 **1950初期台灣環境惡劣原因** 國民黨政府撤軍來台、人口暴增、政局不穩,人心惶惶 經濟基礎脆弱,糖、米的農業為主 金融體制不穩,通貨膨脹嚴重 **通貨膨脹原因** 人口激增,造成失業問題、物資匱乏,貨幣超額發行,導致物價飛漲 國共內戰,大陸經濟崩潰,紙幣大量發行,造成金融混亂,法幣和金圓券大貶 國民黨撤台,大量匯入軍政費用,增加發行大額本票 **生管會成立目的(1949/7)** 名義上管理企業的生產事務,實際上業務範圍涵蓋了有關經濟方面的全部工作,為了穩定經濟的金融改革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兩次的幣值改革(舊台幣、新台幣) 抑制通貨膨脹(發行面額不超過2億元,辦理優利存蓄存款,管制外匯) **新台幣改革弊端** 對黃金發行準備,未做保證的切結。 台灣6行庫各有6千萬資本額,舊台幣兌換新台幣,結果只有1,500元;然而銀行資本額折算為500萬新台幣,新台幣發行壓力多出3千萬,十分不公平。 銀行超額放款,加發鈔票 **開源** 稅制改革、菸酒專賣,拋售日房 節流 整頓國營事業、撤掉不必要機構、裁員,土地改革 十信案(不正常貸款、放款)、中壢農會案(違法超貸三億,引發擠兌) --- # 第七講 臺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 **美援** 韓戰爆發,為了防堵共產勢力擴張,美國重新恢復對台援助,通過共同安全法 援助15億美金,發揮的穩定經濟作用,除了提供物資,還培育技術人員。 龐大的美援並不是當初就以經濟開發為重點,而是防衛臺灣不受中共滲透影響 **目的** 經濟穩定 協助美方軍事活動 促進台灣自給自足的能力 **對臺政經結構的影響** 鞏固國民政府對台統治、強化美國對台控制,傳遞美式觀念,形塑符合美方需求的政經結構的作用。 **資源分配** 集中軍事用途的援助,80%政府部門,其餘多集中公營事業,及少數民營企業 **(主要)計劃型援助**: 以特定的經濟建設為對象,提供器材設備、物質原料、技術,工礦、交通所占比例最高,以電力、交通、運輸等設施為優先。 **非計畫型援助**:以穩定物價為首的目標,進口民生消費品,抑止通貨膨脹,使得金融穩定。 **美援的內容** 電力、肥料廠、石門水庫、交通 農業(成立農復會:土地改革、鄉村衛生、水土保持、家畜生產) 訓練人才 **相對基金** 受援國家必須提列相等價值的金額存入「相對基金」帳戶中 **經濟安定委員會** 為了援台目標“促進台灣自給自足的能力”所成立 穩定國內物價 改進金融貿易外匯管理 擬定四年計畫 **貸款基金** 美方評估臺灣的經濟力已經恢復戰前水準。援助內容便從贈與轉為有償性貸款。其實這項轉變也是因應美國日益衰退的經濟,1965年美援終止。 **美援的角色** 1.促進經濟穩定發展 2.增加資本累積 3.彌補財政赤字 4.填補貿易逆差 5.無形的影響—規定經濟發展的方向。 ------ # 第八講 中國國民黨黨產問題 **黨國資本主義的台灣經濟結構** 政治上的一黨獨裁體制、經濟權利的寡占與壟斷,公營事業與黨營事業龐大 **黨國資本主義**:披著「自由經濟」的外套,穿著「資本主義」的內衣,長著「國家主義」的身軀,包藏一個「集權主義」一黨專政的經濟體制。 **黨產取得** 接收日產移轉為黨產:在黨國不分下,中央宣傳部接收了19家戲院,有的租批有的直營,獲利可觀 **黨的經費公開列入政府預算** 利用外匯管制政策,籌措黨經費 將黨組織納入政府機關:在中央政府總預算中編列「反攻抗俄宣傳」經費,補助各政黨,遍設黨部 亞盟:亞洲人民反共聯盟 世盟:世界反共聯盟,後改名世界自由民主聯盟 **土地佔用到購用** 完成產權登記的不動產,在黨國不分下,歷經免費佔用、免費借用、低價租用,最後廉價購用而取得 救國團 婦聯會 **中央財務委員會** 黨營事業在歷任財委會主委的經營下,迅速膨脹。 ----- # 第九講 1970、80年代的台灣外交與蔣經國接班 **國際外交挫敗** 聯合國中國代表權:1949年中共推翻中華民國,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到底誰才是中國合法政府?聯合國裡面中國席次應由何方代表? 阿爾巴尼亞「排我納匪案」:因為為重要事件需2/3通過,導致沒有通過,至隔年1971年10月25日通過阿爾巴尼亞決議案,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中美斷交:1978年12月16日,美國總統卡特宣布,美國將在隔年1月1日與中共建交,並終止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817公報 要求美國逐步減少對台灣的武器出售,但此公報在布希總統出售F16戰機給台灣時,正式名存實亡。 **蔣經國時代** 1972年蔣中正就任第五任總統,蔣經國為行政院長 本土化啟用台籍政治菁英:省主席由謝東閔出任 不再執著於反攻大陸,以務實態度進行台灣建設 開放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 **務實的台灣建設** 蔣經國上台的時機,台灣處於剛被退出聯合國,許多國家相繼斷交,經濟隨外交挫敗而不穩定,資金嚴重外流,此刻還遇上了兩次的石油危機。 蔣經國決定繼續推動十大建設,在日後的台灣經濟奇蹟上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1980年設立台灣矽谷—新竹科學園區,宗旨在建立及孕育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基地。是支撐國內經濟發展的關鍵。 ---- # 第十講 1970、80年代的「黨外」 **黨外運動** 在長期的戒嚴與白色恐怖政治下,台灣人民沒有集會結社的自由,但選舉一到,政見發表會變成了民主的假期。 **台灣政論** 康寧祥、黃信介與張俊宏共同創辦。在批判官僚制度的行徑下,閉鎖環境中所造成的各種不合理的事,發揮掃除髒亂的功能。 發行至第五期停刊,言論因選舉而升高,導致當局介入停刊處分 **郭雨新落選案** 在立委選舉中落選,由於開票結果在郭雨新選區中出現大量的無效票,被宜蘭民眾懷疑選舉舞弊,控告林榮三賄選。 **黨外** 原本指非國民黨籍的泛稱,早期無黨籍人士多用無黨無派自稱,少用黨外一詞 自從黃信介、康寧祥崛起後,黨外一詞大量使用,黨外成為無黨籍的政治異議分子的代號。 **中壢事件** 中壢國小投票所發生選舉舞弊,民眾憤而包圍中壢分局,要求處理,當局不理會一味拖延,引起群眾不滿,破壞警局、警車,警察開槍不幸擊斃民眾,憤怒民眾,放火燒警局。 蔣經國下令選舉要照規矩來,以免發生類似暴動 **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 提出12大政見做為黨外人士的共同政見 1.徹底遵守憲法 2.解除戒嚴令 3.尊重人格尊嚴 4.實施全民醫療失業保險 5.廢除假保護企業政策 6.興建國宅 7.廢田賦、實農業保險 8.制定勞基法 9.保障漁民的安全生活 10.制定國賠與環汙法 11.反對省籍、語言歧視 12.大赦政治犯 **橋頭事件** 余登發父子因吳泰安匪諜案遭逮捕,黨外人士走向街頭要求釋放余登發父子,許信良南下參加導致遭停職。 中泰賓館成立美麗島服務處,引起極右派人士不滿雙方引起衝突 **美麗島事件** 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美麗島雜誌人士舉辦紀念大會,必沒有獲得治安單位許可,強行舉行,警總司令同意演講會舉行,但遊行應取消,而激進群眾仍持火把遊行,鎮暴部隊將群眾包圍,終釀成警民衝突。 在進行軍法大審時,林義雄家發生慘絕人寰的滅門血案,使黨外運動跌入谷底,美麗島事件受國際關注,國際新聞媒體來台採訪,執政當局同意可將審問過程公告至各大報,審問重點在叛亂、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層面,給台灣民眾上了一次政治教育。 **民主進步黨成立** 從起初黨外公政會設立各地分會(黨外黨的雛形),1986年9月28日在圓山飯店正式成立民主進步黨,新興的社會運動也層出不窮的展開。 蔣經國見時勢潮流不能完全的反對,開始採取開放態度,在中常會中宣示:執政黨必須以新觀念、新作法推動革新。 **蔣經國晚年** 1986年戒嚴統治開始解定,各種禁令逐漸鬆綁、外匯放鬆、屠宰稅取消、政治犯假釋出獄。 1987年7月15日解除戒嚴訂立國家安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