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squs: yueswater --- # 凱因斯主義、霸權穩定理論與朝貢貿易理論 {%hackmd @themes/orangeheart %} <style> .likecoin-button { position: relative; width: 100%; max-width: 485px; max-height: 240px; margin: 0 auto; } .likecoin-button > div { padding-top: 49.48454%; } .likecoin-button > iframe {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left: 0; width: 100%; height: 100%; } </style> ###### tag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 歐洲的百年和平 拿破崙戰爭結束、維也納會議召開後的 1815 至 1914 年間歐洲出現百年和平,總計在歐洲大陸發生武裝衝突時間僅有18個月。學者 Karl Polanyi 認為百年和平源於以下四個因素: 1. 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現實主義所解釋之歐洲均勢。 2. 自由主義國家體制(liberal states):民主和平論認為,當國家採取民主制度之後,因其在內部存在制衡機制(如選舉),且領導人存在和平信念,不若非民主國家之領導人爭強好鬥;外部則是民主國家為了保持其信譽,故釋放決策訊號較為清晰。 3. 金本位(gold standard) 4. 自律性市場機制(self-regulating market) ### 金本位(Gold Standard) 英、法、德在 1820 至 1870 年分別採用金本位,大幅調降關稅高達80%,促進國與國之間的自由貿易,而此舉正中自由主義的下懷。論金本位的內涵,其係指一個好的國際貨幣需要有高度流動性、資產持有者對其有信心、能以最小成本調整收支失衡等要件: - 金本位:一國貨幣與一定成色的黃金維持等價,含金量比率即匯率。 - 金幣本位:以金幣為一國貨幣,並允許紙鈔可自由兌換金幣,金幣亦可自由輸入輸出。 - 金塊本位:以紙鈔為一國貨幣,並規定紙鈔有條件兌換金塊,金塊亦可自由輸入輸出。 - 金匯兌本位:以紙鈔為一國貨幣,但禁止紙鈔直接兌換金幣或金塊,不過允許依照固定匯率與其他國家兌換紙鈔。 以下透過 IS-LM-BP 模型(又稱為 Mundell-Fleming)分析金本位與國際收支平衡之概念。當國際收支平衡時,隱含下式成立: $$ B = \text{NX}(Y, Y^*, e) + K\left(R-R^* - \frac{dE^e}{E}\right) = 0 $$ 或可表達為 $$ \text{NX}(Y, Y^*, e) = -K\left(R-R^* - \frac{dE^e}{E}\right) $$ 若令資本淨流出帳為 $$ F = -K\left(R-R^* - \frac{dE^e}{E}\right) = F\left(R-R^* - \frac{dE^e}{E}\right) $$ 且 $F_{\Delta} < 0$,由於資本帳為 $$ F = f_{\text{in}} - f_{\text{out}} $$ 為資本流入與資本流出之差額,故可表達為 $$ F = -K = -(f_{\text{in}} - f_{\text{out}}) = f_{\text{out}} - f_{\text{in}} $$ 故在國際收支平衡時,下式必成立: $$ \text{NX}(Y, Y^*, e) = F\left(R-R^* - \frac{dE^e}{E}\right) $$ 稱為國際收支平衡曲線,或作 BP 曲線(如下圖所示)。 ![](https://i.imgur.com/mR4zxOe.png) 在實質所得 $Y_0$ 之下,國際收支平衡時的利率為 $R_0$,隱含 $$ B = \text{NX}(Y, Y^*, e) + K\left(R-R^* - \frac{dE^e}{E}\right) = 0 $$ $B$ 點則顯示在 $Y_0$ 之下,市場利率 $R_1$ 高於均衡市場利率,此時資金將會淨流入本國導致資本帳盈餘增加或赤字減少,致使國際收支盈餘。 $$ B = \text{NX}(Y, Y^*, e) + K\left(R-R^* - \frac{dE^e}{E}\right) > 0 $$ $C$ 點則顯示在 $Y_0$ 之下,市場利率 $R_2$ 低於均衡市場利率,此時資金將會淨流出本國導致資本帳赤字增加或赤字增加,致使國際收支赤字。 $$ B = \text{NX}(Y, Y^*, e) + K\left(R-R^* - \frac{dE^e}{E}\right) < 0 $$ ![](https://i.imgur.com/2oB4sPy.png) 金本位存在自我調節的功能,利用國際收支之調整模型可以整理成下表。注意到以下表格之標頭係給定之條件,下方的經濟現象或政策則是使國際收支達到平衡之方法。其中國際收支赤字可以對應到上圖的 $C$ 點,而國際收支盈餘則對應到 $B$ 點。 $$ \begin{array}{ll} \hline \textbf{一國有國際收支赤字} & \textbf{一國有國際收支盈餘}\\ \hline 黃金外流 & 黃金流入\\ 貨幣供給減少 & 貨幣供給增加\\ 利率上升、物價下跌 & 利率下跌、物價上升\\ 吸引外資、出口增加、進口減少 & 外資流出、出口減少、進口增加\\ 國際收支恢復平衡 & 國際收支恢復平衡\\ \hline \end{array} $$ 金本位如果成功運作,可**避免國家因相對收益的擔憂,而趕在差距拉大前盡快發起戰爭**。這也是一戰前許多國家均主張先手優勢(first-strike advantage),即發起第一擊者擁有優勢,亦稱攻擊崇拜(cult of the offensive)思維,各國擔憂其實力與他國出現差距,從而造成他國容易趁虛而入。此種思維體現在一戰前與戰間期的[施里芬計畫(Schlieffen Plan)](http://lawdata.com.tw/tw/detail.aspx?no=352060)。在國際安全上則有以下幾種概念,國家屏棄了原本的先手優勢思維,改以下列兩種方式對付他國: - 相互保證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被核武率先攻擊的一方,有能力與對方同歸於盡。 - 網路攻擊的攻方優勢(offense dominance):網攻匿蹤與低成本的特性,使得防守者難以進行嚇阻。 但黃金數量有限,國際貿易越發達,對黃金流動性需求越高。因此在戰爭期間,尤其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各國希望保有越多黃金越好,故禁止黃金流動。上述原因導致金本位規則逐漸不符需求,金本位匯率僵化,無法立即反映各國經濟發展水準的變動,僅有英鎊遵守金本位,但法郎刻意降低對黃金的價格而持續貶值,法國藉由操縱匯率取得大量順差。 ### 自由貿易的經濟危機:失業與經濟大蕭條 古典自由主義者認為失業是自然發生,也可以透過市場機制自然化解。一般來說,失業可以區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 摩擦性失業(frictional unemployment):職業轉換、創造、消失而產生的失業現象 - 結構性失業(structural unemployment):產業結構改變後產生的失業現象 - 循環性失業(cyclical unemployment):景氣循環變化時產生的事業現象 經濟學的古典學派所強調的賽依法則(Say’s Law)即是**供給自創其需求(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當勞工數量超額供給時,工資會持續下降,帶動資本家聘用需求提升,直至超額供給為零。然而,經濟大蕭條期間失業與總體需求並未自然恢復,儘管工人自動降薪仍無法進入工廠、公司上班。除了失業的狀況之外,市場中的投機行為亦導致了自由貿易下的理論逐漸崩潰。Hyman Minsky 認為錯位(displacement)改變金融市場中,對某些項目投資獲利能力的預期,導致投資者的投機或恐慌。[美國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2%86%E5%93%AE%E7%9A%84%E4%BA%8C%E5%8D%81%E5%B9%B4%E4%BB%A3)描述的就是歐美各國在一戰後的經濟表現,表面上是存在成長的趨勢,其反映在 - 汽車產業:車用量從 1922年 227.2 萬輛,成長至 1929 年 458.8 萬輛 - 電器產業:發電量從1920年43.56億千瓦小時,成長至 1929 年 95.94 億千瓦小時 - 房地產產業:新建總面積從 1920 年的 4.02 億平方公尺,成長至 1929 年之 7.8 億平方公尺 1926 至 1929 年經濟已出現小幅衰退,但股市仍然大幅上漲,從平均 105.6 至 152.3 點,甚至一度高達 237.8 點。另外一項造成經濟大蕭條的因素是關稅壁壘。一國的總體支出可以寫作 $$ AE = C + I + G + (X - M) $$ 作為自由主義信奉者的 Woodrow Wilson 提出之 14 點和平原則第 3 條,要求消除國際貿易障礙,引起美國國內保護主義者憤怒;Herbert Hoover 於 1930 年 6 月簽署《斯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引發世界各國報復。1930 年,西班牙、義大利、瑞士、加拿大率先發難,到了 1931年,英國、法國跟進報復;德國放棄自由貿易市場,追尋軍國主義。 $$ \begin{array}{llllll} \hline 國家 & 佔美國總出口比例 & 1913年平均關稅 & 1928年平均關稅 & 1932年平均關稅 & 1949年平均關稅 \\ \hline 加拿大 & 18.2\% & 26.1\% & 23.3\% & 27.4\% & 15.7\% \\ 英國 & 16.5\% & 4.3\% & 9.9\% & 23.1\% & 35.7\% \\ 德國 & 9.1\% & 6.3\% & 7.9\% & 23.8\% & 7.3\% \\ 法國 & 4.7\% & 9.2\% & 8.7\% & 17.5\% & 10.9\% \\ 義大利 & 3.2\% & 7.4\% & 6.7\% & 23.5\% & 7.9\% \\ 荷蘭 & 2.8\% & 0.4\% & 2.1\% & 4.7\% & 4.8\% \\ 澳洲 & 2.7\% & 17.9\% & 22.4\% & 41.2\% & 18.6\% \\ \hline\end{array} $$ ## 簡單與軍事凱因斯主義 ### 簡單凱因斯模型 所得支出模型(income-expenditure model)指出在市場參與者購買當前與最終商品或服務的支出多寡,決定整體經濟的產出水準。假設一封閉經濟體系之顯函數模型可設定如下: $$ \begin{array}{ll} AO: & Y\equiv C+S+T = C(\underset{+}{Y_d}) + S(\underset{+}{Y_d}) + T(\underset{+}{Y_d})\\ AE: & E = C+I+G = C(\underset{+}{Y_d}) + I(Y) + G\\ C: & C = a+ bY_d = C(\underset{+}{Y_d})\\ Y_d:& Y_d = Y-T+R_G\\ T:& T=T_0 + t \cdot Y=T(\underset{+}{Y}) \\ R_G:& R_G=R_0-f \cdot Y=R(\underset{-}{Y}) \\ I:& I=I_0+e \cdot Y \\ G:& G=G_0 \end{array} $$ 在均衡條件成立之下,此經濟體系滿足 $AO \overset{*}{=} AE$: $$ \begin{aligned} C+S+T \overset{*}{=}& C+I+G\\ S+T\overset{*}{=}& I+G \end{aligned} $$ 從而可求出 $Y^*$。另外,總合支出函數可以改寫如下: $$ \begin{aligned} A E=c+I+G &=\left[a+b\left(Y-T_0-t Y+R_0-f Y\right)\right]+\left(I_0+e Y\right)+G_0 \\ &=\left(a-b T_0+b R_0+I_0+G_0\right)+[b(1-t-f)+e] Y \end{aligned} $$ 我們可以更進一步求出均衡所得: $$ \begin{aligned} & Y \stackrel{*}{=} C+I+G=\left[a+b\left(Y-T_0-t Y+R_0-f Y\right)\right]+\left(I_0+e Y\right)+G_0 \\ \Rightarrow & \;{[1-b(1-t-f)-e] Y=a-b T_0+b R_0+I_0+G_0 } \\ \Rightarrow & \;Y^*=\frac{1}{1-b(1-t-f)-e}\left[a-b T_0+b R_0+I_0+G_0\right] \end{aligned} $$ 根據一階微分,可得下列乘數(multiplier): - 自發性需求項目乘數:$\frac{d Y}{d a}=\frac{d Y}{d I_0}=\frac{d Y}{d G_0}=\frac{1}{1-b(1-t-f)-e}(>1)$ - 自發性租稅乘數:$\frac{d Y}{d T_0}=\frac{-b}{1-b(1-t-f)-e}(<0)$ - 自發性移轉支出乘數:$\frac{d Y}{d R_0}=\frac{b}{1-b(1-t-f)-e}(>0)$ - 稅率乘數:$\frac{d Y}{d t}=\frac{-bY^*}{1-b(1-t-f)-e}(<0)$ 由上述推論可知政府支出的增加減少可以製造乘數效果(multiplier effect),其中乘數係指整體經濟產出的變化與自發性支出的變化比率。以政府普發 5,000 元現金為例,假設民眾邊際消費率(MPC)為 0.8,則 $$ AE = 5,000 \times (1 + 0.8 + 0.82 + 0.83 + \cdots) = 25,000 $$ 或假設在 $t = f = 0$ 之下,政府支出之乘數為 $$ \frac{dY}{dG_0} = \frac{1}{1-b} = \frac{1}{1-\text{MPC}} = \frac{1}{1-0.8} = 5 $$ 故知在 $dG = 5000$ 時,$dY = 5 \times dG = 25000$。簡單凱因斯的基本主張即是鼓勵民眾消費,故在凱因斯學派出現節儉的矛盾(paradox of thrift)之理論,認為儲蓄意願提高,反而使得整體收入下降,故整個經濟體若要使產出增加、經濟成長,應由人民不斷消費帶動之。 #### 羅斯福新政 而 F. Roosevelt 總統透過新政(New Deal)解決經濟大蕭條所帶來的經濟問題,首先其透過紓困(bail out)銀行,提供重建金融公司貸款(reconstruction finance corporation loans),但也導致企業大到不能倒。此外,其為了刺激經濟復甦,擬定大規模投資案,例如設立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一方面為當地的農地增加資金,另一方面更間接地使當地產業的勞動需求增加,降低失業率。新政的另一項措施係通過農業調整法(*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ct*),承諾以 1909 至 1914 年平均價格收購農產品,但農民必須減產。成立聯邦緊急救濟總署(Federal Emergency Relief Administration),撥款各州發放失業救濟金,提供臨時工作。對此,我們可以大致勾勒出凱因斯主義的當代政治意義:**象徵性展現政府有所作為**、**增加就業以避免出現社會騷亂**。 #### 賠款(reparation) 賠款之概念並非自由主義所致,而是可視為帝國主義所留下之後果。侵略者賠款天經地義,但也形成軍國主義國家刻意發動戰爭的誘因。古代中國之蘇洵在《六國論》中曾表示: >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 [name=蘇洵《六國論》] 近代歐洲的一次世界大戰之《凡爾賽和約》(*Treaty of Versailles*)故技重施,1870年德國在普法戰爭後索求的 50 億法郎賠償,《凡爾賽和約》要求德國賠款約1,320億馬克,但德國只能從財政、煤礦、黃金、關稅等處籌備約20億英鎊賠款,造成德國戰間期因此出現惡性通貨膨脹。[^1]有了第一次世紀大戰的教訓後,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便不要求日本「賠償」,而是以「**發展援助**」取代之,一方面能夠說服日本之納稅義務人,另一方面亦可以使日本國內企業產生正面評價。 ### 軍事凱因斯主義 一般認為,軍事支出亦為一種政府支出,對國家經濟能夠產生排擠效果,但是軍事凱因斯主義認為,政府提高軍事支出,能夠促進經濟成長,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 軍事支出屬於政府支出,可以直接刺激總合需求 2. 軍事支出刺激總體需求,可間接地產生乘數效果 3. 如果缺乏刺激,勞工會大量失業 乘數效果的關鍵是政府支出之增加能否投注資源在軍、民兩用商品、技術、人員,若無法有效的挹注在上述幾項商品,則乘數效果將不顯著。 ### 大轉型 社會上永遠存在兩種對立的運動,兩者互動的結果推動社會轉型,即 Polanyi 所稱之雙向運動(double movement)。大體來看,世界經濟的發展可以分為以下兩個局面。首先是自由放任(laissez faire),政府為了擴張市場與利潤,規劃以下措施: * 競爭性的勞動市場 * 自動調整的金本位 * 國際自由貿易 而干預政策則是政府為了減緩自由放任造成的社會傷害: - 土地與勞工的商品化是社會衝突的根源 - 經濟發展可以脫離政府的掌控,但發展的後果只能由政府承擔 - 政府失效的保護政策將產生新一波的政治經濟危機 ## 霸權穩定理論 學者 C. Kindleberger 提出之霸權穩定理論(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指出 1929 年出現經濟大蕭條,是因為英國無力、美國無意提供公共財所導致的結果。其主張霸權應該承擔以下供給公共財的任務,並且 1. 維持自由開放的市場以利商品流通 2. 保有提供長期穩定貸款的條件,以抗衡景氣循環(countercyclical)造成的經濟波動 3. 監管國際匯率以確保公正 4. 協調各國總體經濟的差異,以免發生關稅壁壘 5. 在經濟危機期間擔任最終貸款人(last resort),以防全球經濟走向崩潰 因此,霸權藉由創設、支持國際建制(regime)與組織,展現自我克制(self-restraint)精神,以取得領導地位和穩定國際秩序。而所謂國際建制,係指一組國際行為者認可的明示或暗示原則、標準、規則、以及決策程序,例如金本位、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 等。國際組織與建制的差異大致可以區分為 * 常設的官僚組織與預算 * 具有直接執行任務(direct implementation)的權力,甚至具備懲處會員國的能力 * 擁有獨立於國家之外的利益與目標 * 經常設置獨立於組織之外的法庭或法律體系 而最著名的建制係 1944 年始、1973 年結束之布列敦森林(Bretton Woods)體系。布列敦森林會議後建立三個支柱 1. 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 世界銀行(World Bank) 3. 國際貿易組織(International Trade Organization)(但遭美國國會否決) GATT 本來是國際貿易組織的規範貿易活動文件,後來卻成為替代方案。GATT在1994年的烏拉圭談判(Uruguay Round),決議成立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 朝貢貿易理論 朝貢貿易理論是政治、經濟學界於近十幾年不斷討論的議題,其試圖解釋東亞區域的互動、貿易與和平問題。以下我們試圖探討東亞與西方國家之資本主義不同之處,以及其政治、經濟後果為何。 ### 勤儉革命 英國經濟史學家 N. Needham 提出的李約瑟難題(Needham's Grand Question),其主要探討的是**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 中國勤勉革命(industrious revolution) | 西歐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 | |:----------------------------------------------------------------------------:|:----------------------------------------:| | 以改善人力資本為目標,但是造成高度均衡陷阱(high-level equilibrium trap) | 以追求科技發展為目標 | | 勞力密集型態造成馬爾薩斯陷阱(Malthusian Trap) | 資本密集型態擺脫馬爾薩斯陷阱 | | 重視農業、儲蓄、國內(朝貢)貿易 | 重視商業、消費、國際貿易 | | 人力資源過度競爭使得社會內捲化(involution),儒家思想不利於移民 | 資本與生產過剩導致帝國主義 | Needham 提出了高度均衡的概念,其指出由於古代中國的人口增長快速,而農業社會的產出無法養活如此多人,平均每人能夠分得的國民所得較少,如此情況亦對於資金累積不利。然而,對於彼時的中國統治者來說此局面為其所樂見,代表不存在藏富於民的現象,避免人民勢力過於龐大足以與當權者抗衡。上述資本無法快速累積之問題造成中國僅能在小技藝上得到更精緻的發展,但無法大量地進行發明。在高度均衡陷阱之下,古代中國人僅能透過更加**勤**奮地工作,換取能夠**勉**強生活的所得,從而使中國形成勞力密集的型態。更進一步地說,由於中國人民注重勤奮工作的型態,其重視儲蓄,避免辛辛苦苦賺得的所得流失。 ### 儲蓄與儲蓄效果 上述提到,在中國勤儉革命的現象之下,中國人民會相較於西方社會的消費,選擇在辛苦獲得所得之後進行儲蓄。儲蓄在經濟學上的定義是可支配所得扣除消費支出後剩餘的數額,即 $$ S = Y_d - C $$ 其中 $S$ 稱為儲蓄,$Y_d$ 為可支配所得(disposable income),而 $C$ 則是個體之消費。其中一個解釋儲蓄的理論稱為時間偏好假說(time preference hypothesis),主張一個個體會將其生命分為兩期,且個體考慮在兩期進行消費或儲蓄,若一個人在第一期勒緊褲帶,省吃儉用,為的是能夠在第二期進行更多的消費,代表較遠的時間對該個體而言效用更大;反之則代表該個體較重視當前時間之下消費所帶來的效用。時間偏好假說利用 $\rho$ 代表時間偏好率(time preference),令 $\beta = 1 / (1= \rho)$ 為折現因子(discount factor),從而衡量一個體在經濟體中對於時間之偏好如何影響其跨期消費決策(intertemporal consumption decision)。如給定以下效用極大化問題(utility maximization problem): $$ \max_{c_t, c_{t+1}} \; u(c_t) + \beta u(c_{t+1}) $$ 即是時間偏好假說之下的模型設定。若以總體的角度觀之,凱因斯學派認為,當總體儲蓄提高,會降低乘數效應與國民所得(上述提及的節儉的矛盾),其用一個例子說明:如果孤島上的鳥蛋過多,就會從絕壁上的巢穴落入大海。不過,其他學派認為若總體儲蓄提高,雖然貨幣供給提升,但如果可以同時帶動財貨供給,將抵銷通貨膨脹率;總體儲蓄提高,能夠透過融通投資,有條件促進經濟成長。若投資有助於經濟發展,但如何取得投資所需的資源?學者 Matthew C. Klein, Michael Pettis 在 "*[Trade Wars Are Class Wars](https://www.jstor.org/stable/j.ctv10sm96m#:~:text=Book%20Description%3A,interests%2C%20but%20as%20Matthew%20C.)*" 中利用高儲蓄與高工資兩個模型進行解釋。 #### 高儲蓄模型(high saving model) 從國內民眾身上轉移資源,以日本為代表勞工減少消費、增加儲蓄,讓政府與企業獲得資金,轉換投資為公共財與資本財,加強出口競爭力。在不提高工資與消費力的前提下,需要較為集權的經濟模式,以推動繼續投資,直到投資邊際報酬率為零。 #### 高工資模型(high wage model) 從世界其他國家轉移資源,以美國代表:勞工增加消費、減少儲蓄,以提升總體需求,吸引外資與移民適合較為分權的經濟模式,但高工資不利於出口,造成貿易逆差。 #### 臺灣的例子 近年來蔡政府不斷地提高勞工的基本工資,有一部分原因在於其可能已經意識到我國目前的經濟型態比較偏向高儲蓄模型,因此希望藉由提高工資,使得人民能夠增加消費、擴大內需。不過,蔡政府的該項政策仍存在諸多爭議,其中一項便是在提高工資後,許多人並非將額外的薪水進行消費,而是投資房地產,造成我國房價不斷攀升。 ### 朝貢體系 在談論朝貢體系時,吾人將考慮以下三個彼此環環相扣的環節,依照跟中國關係的親疏遠近,決定下列事項: 1. 華夷秩序中的地位與名分 > 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 > [name=小野妹子] 使得 - 中國領導、冊封、賞賜 - 屬國臣服、朝覲、貢獻 2. 集體防衛的責任與承諾 在朝貢體系中,集體防衛是一個重要的現象。面對外侮時體系內的屬國要一同抗爭,並由霸主(中國)帶領之。如萬曆朝鮮之役(1592-1598)。 - 中國履行安全、不干預內政的承諾 - 屬國換取安全、自主性的保障 3. 貿易障礙的多寡 - 中國賜予互市的機會 - 屬國接受抽分等管制 ![](https://i.imgur.com/p3p5dnZ.png) 朝貢的階層關係可以歸納如下 * 土司,西南少數民族 * 羈縻,東北遊牧民族 * 一級朝貢國:朝鮮、日本 * 二級朝貢國:琉球、越南 * 三級朝貢國:泰國等 * 互市國:俄羅斯、歐洲各國 #### 朝貢貿易內容 朝貢貿易的運作如下。由貢使攜帶的貢品、中國回賜的禮物構成之互惠行為,貢使與隨行人員在京城官辦、限定規模的會同館展開之貿易。隨同貢使而來的商人團體,在境內指定市場與沿海港口之貿易。然而,朝貢貿易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明清中央政府以海禁限縮民間貿易,造成走私、海盜盛行;地方政府負責管理市舶司,但是不能取得抽分收入,導致貪污、監管與協調困難;政府保障海內外人民財產、貿易是政治決定,而非法律規定。 #### 朝貢體系碰撞帝國主義 萬曆42年(1614 年)中國與葡萄牙簽訂《澳夷禁約》,包括禁蓄養倭奴、禁賣人口、禁兵船編餉、禁接買私貨、禁擅自興作;同時提供葡萄牙人優惠,例如 200噸位以上的船隻入港,須繳納1,800兩白銀,之後每次只須繳600兩;其他國家則須繳5,400兩,而且沒有後續優惠;購買貨物的稅金,只需要其他國家的1/3;如果遭遇害難,由官府出資與出兵救援,並且提供補償;其他國家沒有同等待遇。後到的西班牙、荷蘭、英國運用外交手段不成,便採取武力叩關乾隆皇帝[頒給英咭利國王勅書](https://zh.m.wikisource.org/zh-hant/乾隆皇帝頒給𠸄咭利國王勅書)。 <!-- ## 附錄 --> <!-- #### 簡單凱因斯之隱函數模型證明 --> <!-- #### 節儉的矛盾之數理證明 --> [^1]:德國政府需要以馬克換取外國貨幣,且民眾預期德國政府徵稅以彌補財政赤字,引發資金外逃,最終導致德國政府稅收減少,只能發行更多馬克彌補財政虧空。 <div class="likecoin-embed likecoin-button"> <div></div> <iframe scrolling="no" frameborder="0" src="https://button.like.co/in/embed/xiaolong70701/button?referrer=hackmd.io"></iframe>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