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gs: `Book`
[Humanity] 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
===
### 世界不如我們想像的這麼糟
- 過去 20 年脫離赤貧的人多了 50%
- 有超過 80% 的 2 歲兒童接種過疫苗,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兒童死亡率是上升的
- 錯誤的理解並非來自假消息, 而是大腦運作的方式 (直覺性、結論式根深蒂固的思維)
### 二分化直覺
- 已開發、未開發國家的概念已消失, 多數國家位在中間
- 多數人認為全球有 50% 生活在低所得國家, 但只有 9%
- 舊標籤的橫行就算連拿出數據也無法撼動, 因為他簡明清楚, 並透過媒體渲染
- $2|$8|$32 每日收入分級
### 求真習慣
- 扭轉二分化直覺偏誤需要尋找多數
- 留意平均值與極值
- 留意對下層的眼光 (富有的人看貧窮都一樣, 貧窮沒有分級)
### 負面直覺偏誤
- 認為世界越來越糟, 但死亡率, 貧窮等都在近 10-20 年內大幅進步
- 對過往的錯誤記憶、新聞媒體的選擇性報導、把壞事說是在好轉顯得冷血
- 扭轉方法
- 記得糟糕與持續變好會同時存在 (短期悲觀, 長期樂觀?)
- 壞消息通常被渲染
### 直線型直覺偏誤
- 地球的人口並非直線增加, 聯合國預測 2100 年人口約 110 億, 兒童(生育率大幅下降), 老人不增加, 主要組成是成年人口
- 舊平衡: 與自然**平衡共死** (生多死多);新平衡: 與自然**平衡共生** (生少死少)
- 脫貧進展越慢, 人口上升越快
- 扭轉方法
- 不假定會是直線, 世界趨勢多數不是直線, 例外: 財富vs壽命
### 恐懼型直覺偏誤
- 恐懼型直覺有助於世界去除可怕的東西, 如核彈
- 文明進步的速度遠大於人類生存恐懼的演進速度
- 現今天災死亡人數為 100 年前的 6%
- 扭轉方法
- 評估風險, 風險=危險x暴露
- 恐懼時不做決定
### 失真型直覺偏誤
- **"在最貧窮的地方, 你絕對不該追求完美, 否則等於竊占了原本能運用得更好的資源"**
- 在貧窮國家對兒童存活率幫助最大的並非院內資療, 更多的是院外的預防與當地診斷
- 不成比例與誤判大小、把眼前個案想得過於重要是失真型偏誤的來源
- 扭轉方法
- 比對數字: 不要看單獨數字, 要多個比對
- 80/20 法則: 先聚焦 80% 的項目, 了解 80% 的組成與意涵, 避免過多資源耗費在 20% 上
- 善用除法: 除以總數, 使用比例衡量
### 概括型直覺偏誤
- 有問題的概括就會成為刻板印象, 簡單的分類容易導致錯誤, 須時時檢視
- i.e. 誤把電梯夾到東西會自動開啟帶到全世界, 認為全世界都是一樣的
- 扭轉方法
- 尋找同一類別裡的相異之處, 不同類別裡的相似之處
- 當心 "多數": 51% VS 99%
- 當心特例
- 不假設自身背景為 "正常", 他人為 "不正常" (**一個標準套用不同群體**):
- 突尼西亞有很多二樓蓋到一半的房子, 並非建商跑路, 而是無法貸款加上現金存款容易被偷, 因此有錢就一點一點往上蓋
- 仰睡 (昏迷者被嘔吐物嗆死) VS 趴睡 (套用到嬰兒後卻造成窒息)
### 宿命型直覺偏誤
- 認為固有特質決定未來所有命運, 並無法擺脫, 常見如大洲、宗教、文化或國家永不改變
- 非洲、亞洲的經濟成長與投報率遠大於歐美, 卻乏人問津
- 媒體自由不保證文化快速轉變能獲得報導
- 扭轉方法
- 緩慢改變, 但不是沒有改變: 別對微小改變嗤之以鼻
- 樂於更新知識
- 蒐集文化改變的例子: 現在的狀況不代表以前的狀況
### 單一觀點直覺偏誤
- 滑坡歸因, 將單一解方(**意識形態?**)推導到所有問題上
- 專家通常只在自己領域擁有專業, 對跨領域的見解常有錯誤
- 社運人士則通常將所關注的議題放大 (ex: 女性與男性的教育程度不相上下, 甚有過之)
- **槌子 vs 釘子: 拿著槌子的人, 會覺得到處都是釘子**
- 拯救赤貧孕婦的方式不是訓練當地醫護人員, 而是提升交通, 讓孕婦能到醫院
- 提升教育的方式不是更多學校、老師或是書, 而是讓家家戶戶有電
- 扭轉方法:
- 要使用整個工具箱, 而非只有槌子, 在不同的情境下用不同的組合觀察
- 專業有侷限, 別 "只" 看數據
- 小心去脈絡化的簡單想法
### 怪罪型直覺偏誤
- 替某件好事/壞事找出一個簡單/直接的關聯, 而忽略解決問題的本質
- 西方人怪罪第一、二級國家使用排碳能源
- 怪罪地中海人口走私源自於販子, 然而卻始於歐盟移民政策
- 扭轉方法:
- 尋找原因而非戰犯
- 尋找體制而非英雄: 當有人宣稱促成某些好事, 應檢視是否為體制的功勞
### 急迫型直覺偏誤
- 利用人類對於生存的直覺: 恐懼
- 行動不該出自於恐懼, 而是數據與分析, 了解最壞情況的同時也要了解最佳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