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姝楠聊天
2020.4
**4.2 (附) 与姝楠关于李厚辰的讨论,先复述两⼈的⾔论,再提问和发散**
复述:
我:李厚辰是凭⼀⼰之⼒整理和收纳信息,缺乏系统的训练,尤其根据⾃⾝的实 践经验领悟和思考问题,具有极强的⾃我意识,因为他拒绝(也可能是⽆奈)加入体 系,思维的出发点是“我”。
对于李厚辰的批评,集中于他在分享时暴露出的弱点:知识薄弱,主观性强,未 将书读薄,未与其他思想者对话,未经验证,就急于传播。这也是非体系性学习所带 来的知识的谬误。更重要的是,他的⾃我意识会挑战其它强者的⾃我意识,所以倾向 于⾃我形成知识系统,或者说依附于体系形成知识系统的⼈(也就是强者),也就更 不能接受⼀个有可能有谬误的系统。
姝楠:新⾃由主义的experts系统赋予了学者的credibility, 李厚辰只是⼀个做 general comments的阅读者,所以没有系统的credibility。美国疫情也是政府甩锅专 家系统,专家系统不断地转变说法,造成⼀定的混乱和信任的可疑。
反馈: 姝楠的说法是⼀个系统的perspective,例如从新⾃由资本主义的专家系统这⼀理 论概念出发,提出李厚辰现象的⼀个社会学解释。我的想法是非常直接和经验的。 提问: 专家系统为什么是新⾃由资本主义的?历史上的精英主义、柏拉图主义跟现在的 专家系统具体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会称为是新⾃由资本主义特指的? 补充: 1、如果从专家系统解释,可以认为李厚辰算是⼀个反抗专家系统的例⼦,⽽且具 有专家系统不具备的⼀些⼒量。但李厚辰拥有这种可能的前提,是新⾃由资本主义和 技术所许可的信息开放和极⼤丰富,以及个⼈主义的盛⾏,这让⼈联想到硅⾕精英的 ⽂化氛围。
2、李厚辰遭到的非难,是⼀种显⽽易⻅的⽭盾:知识的不稳定性,与⼤众被灌输 的认知“知识是确定的,真理是唯⼀的,对错是可以分开的”。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个 评论,引⽤李厚辰⾃⼰说的⼀句话“每个阶段相信每个阶段的东⻄“,⽤那种含糊不清 的揶揄意图讽刺他读书不精, 没有领悟明⽩, 所以⽤”每个阶段相信每个阶段的东 ⻄“这种鸡汤话来掩饰。但实际上在我看,这句话格外的真⼼,正是⼀种⼈类苦难的表 达。
3、李厚辰与Lila的联系,我强调的其实是关于⼈格的联系,“Making distinction”的李厚辰⽅式, 就是翻转电台。 只是今天的系统, 不再允许个⼈英雄主 义,换⽤姝楠的观点,专家系统摧毁了个⼈可以建立的知识信任。我觉得这也就湮灭 了很⼤⼀部分作为⼈的意义,我们再也不能建立起独立的关于世界的认知,⽽只能借 助于其它来源 - 变成检索型知识分⼦。所以讨厌李厚辰的⼀部分原因应该是我们与他 ⼀样,只是嫉妒他⽽已,⽽评论中所说 “翻转电台对于李厚辰个⼈的意义⼤于观众的意 义”,也是有⼀些道理的。
3、姝楠现在的思维模式很有意思,结构感越来越强,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她所正在 思考和接受的知识痕迹,以及最重要的,学术训练。
关于Lila的⼈格真相 ⼀点关于Lila的前置讨论 姝楠:Lila就是通过Making distinction来确立⾃⾝。 我:Lila就是根据⾃⾝的经验和直觉来对抗世界业已形成的权⼒和系统。 反馈:姝楠的⾓度依然是⼀种系统的观点,将⼈的⾏为进⾏抽象概括。我的⾓度 仍然是⼈的,感知的。这很有意思,还没有完全思考清楚,可以留在视频会谈。
**4.3 Shunan回应**
- 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expertise)形成的大背景是现代性后的劳工分工细化,当宗教被拉下神坛,人类经历了一番去魅后,知识和价值系统开始剥离。
古代哲学将知识和智慧融为一体,亦即:知识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会形成怎样的智慧来引导人们的生活。这种认知背后的世界观出发点是人是目的而人类对自然世界的知识是人的一部分。在这样的世界观里,理论和实践,知识和智慧,因果解释和对存在意义的追寻都是有机合一的。
而进入现代社会后,从17世纪开始,这种有机合一开始分裂。 从笛卡尔哲学沉思录里(1641)写的“the customary search for final causes is utterly useless in physics’. The universe expresses no human purpose, it is simply governed by physical laws that we can do our best to ascertain, but which are indifferent to human striving. The universe is vast, cold, inhuman and mechanical。帕斯卡尔说“the eternal silence of infinite spaces fills me with dread”.
我们对知识的追求变成“objective & teleological” 式的。也就是韦伯会说的,当代的知识从不告诉你最重要的问题: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而只进行“know-how”式的知识灌输。韦伯对这一点有很清晰的分析,他指出以前的人是“literati”, 而在现代社会,需要“specialized expert”, “a professional man qualified for the accomplishment of a special career within pre-scheduled channels. Men is thus prepared for his absorption in the clattering process of the bureaucratic machinery.
所以从这个角度,李厚辰这类“自由职业/自媒体”,还没找到一个社会有力的组织镶嵌,出发点是“我”的知识就和当代知识系统由专家界定的体系相悖,所以进入学术界或许会困难重重。就是我之前说的最大的问题“我凭什么信你讲的知识“。 这个问题哪怕当代学术圈内的质性研究学者都常常感到危机就是“凭什么读者要阅读并相信以你的视角讲述的故事”,更别提这类自由人士对艰深知识的阐释。比如我导师一直觉得古典&经典理论是“not open to interpretation”, 如果如此,那么又回到了知识的权威性的问题。
我觉得听他中文讲那些别扭不也就是觉得那些词语难以在我头脑里找到对应么。所以我一向把翻转定义为走路时听的podcast, 从中能攫取些许观点和灵感。就像Milan说的研究重要性的问题。他说他研究塞尔维亚就是因为他是塞尔维亚人,可在高度理性的美国学术圈,这就不能成为研究重要性诠释正当的理由。我觉得李厚辰是一个很好的反抗专家体系的例子,这说不定是打破institutional power 很重要的可能性力量。就像我们都觉得波士顿是一个已经被历史规则建立好的地方,你只能靠自己撬开一扇扇门恳求别人给你一个职位。李厚辰或许也可以证明富兰克林那类靠自学的勤奋和“把所有人类走过的道路都当做我的道路”的胸怀也能产生大家。可大家如何评判呢,一定还是要看高质量系统性的思想著作产出而不是靠翻转电台来证明。所以我更愿意把李厚辰看作是读友,看看他是怎么理解这个文本的,给我提供一种alternative的视角。
“区分下与历史上的精英主义、柏拉图主义跟现在的 专家系统具体的区别是什么?”
【这个可以另外写一篇文章细谈,专家系统也可以再写一篇文章深入谈,能谈的很多,比如这次美国专家系统如何操纵大众对口罩的看法,而政府和专家之间又如何互掐】
- 李厚辰和Lila的人格联系
人格联系我还是觉得lila和苏珊桑塔格比较像,都自我意志强到可以封神的地步。苏珊桑塔格说她的风格是凭强大的个人意志让世界为她打开一扇扇门,而她分文未花。我没太想清楚李厚辰和Lila的联系。但我的感觉是一个是知识体系建立的特立独行(李),而另一个是对自我意志的绝对忠贞,这属于做人行事风格(lila)。做学术思想上完全独立只凭自身感受与经验,不受古往今来思想者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但Lila这种天生具有破坏性和杀伤力的风格渗透骨髓。
“我觉得这也就湮灭 了很⼤⼀部分作为⼈的意义,我们再也不能建立起独立的关于世界的认知” 这很像我跟你说的那次读书会,读了本天马行空的人类学著作然后社会家们把它狠批 了一顿。然后那个人类学教授问“我们是否都要有这样被学术训练后的标准化的反应”。这就是我们掌握了学术界的词汇,用语,说话的方式,so what?
目前大浪淘沙能留下的著作一定都是在独立有原创性地认识世界。我觉得在思想市场有很多人都在独立地写下自己的想法,然后相互竞争,看谁的观点能把当代世界刺得最深,用最精准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赢得更多的观众。
- 我的思维方式:
也就正好处在被系统裹挟,掌握系统语言的阶段,下一步是结合自身思考感受的特点,形成自己系统性的思考。我现在好像很难纯粹感受性地阅读文本,总会加入些分析的眼光。非常害怕成为lila口中说的鹦鹉学舌的知识分子以一种抽象的方式,在理解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