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OpenMediaVault 配置儲存裝置&使用者 ## 功能敘述 ### 儲存裝置 在Web-UI左側選項 **儲存裝置** -> **磁碟** `可以看到目前安裝於系統上的硬碟裝置` **儲存裝置** -> **S.M.A.R.T** -> **裝置** `可以看到目前硬碟狀態資訊` **儲存裝置** -> **軟體RAID** `如有多個硬碟設置陣列可在此設定,類型如下:` - **分條** (Stripe 又稱 RAID 0) *不建議使用* `多個硬碟合併成一個儲存集區,沒有冗餘,速度快,安全性低,當其中一個硬碟發生故障即磁區毀損很難重建及復原數據` - **鏡像** (Mirror 又稱 RAID 1) *可考慮用於系統磁區* `2~4個硬碟合併但只有最小單一硬碟的容量,每個硬碟同時寫入相同資料,只要一個以上的硬碟處於正常狀態依舊能保持數據完整,安全性高、成本高、速度慢` - **線性** (Linear 又稱 JBOD) *不建議使用* `類似RAID 0,順序寫入沒有冗餘,當其中一個硬碟發生故障即失去該硬碟數據,安全性低` - **RAID 10** `將四顆以上的硬碟整合為單一的儲存集區,硬碟數量必須為雙數,兼具 RAID 0 的效能和 RAID 1 的資料保護等級,可使用容量 = (最小硬碟容量) X (總硬碟數 / 2)` - **RAID 5** `將三顆以上的硬碟整合為單一的儲存集區,允許最多一個硬碟損壞能保持數據完整,可使用容量 = (硬碟數量 – 1) x (最小硬碟容量)` - **RAID 6** `將四顆以上的硬碟整合為單一的儲存集區,允許最多二個硬碟損壞能保持數據完整,可使用容量 = (硬碟數量 – 2) x (最小硬碟容量)` *註:設置陣列將會清空原有硬碟數據* **儲存裝置** -> **檔案系統** `管理儲存集區,類似windows的C槽、D槽概念` 可以在此選擇單一硬碟或是硬碟陣列來新建檔案系統,推薦使用 `EXT4` 或是 `BTRFS`,新建檔案系統將會進行格式化並清空硬碟數據 也可以掛載原有檔案系統 (不建議直接掛載 `fat`、`ntfs` ,可能有支援性或是權限問題,建議備份資料後新建成推薦格式) **儲存裝置** -> **共享檔案夾** `管理共享檔案夾,可以設定使用者存取權限,只有該頁面列表的資料夾才能進行分享` --- ### 共享檔案夾設定方式 點擊 **新建** - 輸入**名稱** `檔案夾名稱` 比如:`appdata` - 選擇**系統檔案** `這決定該檔案夾存放位置` - 輸入**相對路徑** `可以輸入已存在資料夾,若不存在將自動建立` 比如 `docker/appdata/` ,可以點擊右側 icon **瀏覽目錄** - **標籤**,可輸入方便辨識內容,比如:`容器存放區` #### 配合需求建立共享檔案夾項目如下 - appdata `容器檔案存放位置` - compose-stacks `容器佈署設定存放位置` - docker-backup `作為容器資料備份復原使用,非必須` - downloads `下載` - 其他所需共享項目... 資料夾路徑可參考 [OpenMediaVault 資料夾配置](/UAlKnWkZRluMGBj26YYcng) --- ### 用戶 在Web-UI左側選項 **用戶** -> **用戶** 可以需求建立使用者,例如: - user1 `名稱自行設定,可以當作管理者擁有所有資料夾讀寫權限` - user2 `名稱自行設定,使用者僅提供特定資料夾讀寫權限` - user3 `同上` - media `多媒體用身分,僅針對media資料夾讀寫,並提供給特定docker容器權限` - download `下載用身分,僅針對downloads資料夾讀寫,並提供給特定docker容器權限` - docker `docker容器用身分,僅針對docker資料夾讀寫,提供給其他docker容器權限` 用戶的`PID`、`GID` 可以在SSH連線輸入 `id "使用者名稱"` ,例如: ```shell= id user1 ``` --- ### 設定權限 使用者及共享檔案夾建立完成後 回到 **儲存裝置** -> **共享檔案夾** 選擇已建立檔案夾,點擊**權限**,設定各別使用者讀寫權限 --- #### [回目錄](/LP5R8Z3RQxid04Z0kxoQn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