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ckmd SybccZ6XD %} ###### tags: `社會研究法` # 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TOC] # 質性研究的基本概念與資料分析 ## 質性研究的定義 質性研究是處於一種特定場域的活動,而此活動乃是將觀察者置於此特定的場域之中,其包含一套詮釋及資料的實踐,使所觀察的場域清晰明白。研究的活動是將研究的場域轉化成一系列的圖像,這些圖像包括田野記錄、訪談、會話、相片、錄音及研究者的備忘錄,質化研究者在自然的情境中來研究其所欲探討的事情,試圖去尋找或解釋研究現象中人們所付予其的意義。 ## 質性研究的特徵 * 研究在「自然的情境」下進行,而其也是資料的來源 * 研究者本身是資料蒐集的一項重要工具 * 所蒐集的資料通常是以語言或圖像的方式來呈現 * 研究的過程是研究的重要成果而非研究的產品 * 以歸納的方法來分析資料,並關注在有特殊意含的資料 * 研究聚焦在被研究對象對事物的觀點及其如何解釋事物 * 研究通常使用「表達性的語言」 * 提供理由或推論來做為研究事務的解釋或說服別人的基礎 ## 質性研究的哲學假設 * 知識是存在於人們所建構出來的意義 * 知識是透過人們說明其意義而獲得的 * 知識的產生包含著個人的偏見及價值 * 知識是透過個人的方式來撰寫的 * 知識演化、產生,並且繁複的與所研究的情境脈絡連結在一起。 # 質性研究的傳統 ## 傳記研究 (Biography) 傳記研究是一種針對個人的研究,可從口述或文件資料中取得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透過蒐集被研究對象的生活文件,而這些文件可以描述被研究者的重要生活轉折時刻。 * 傳記(biography) * 自傳(autobiography) * 生命史(life history) * 口述歷史(oral history) ## 現象學(Phenomenology) 描述許多個人的生活經驗,呈現出一個現象的重要基礎或本質(共相),將研究者的成見暫時擱置(bracket),透過觀察、訪談、文本的整理,以詮釋的循環不斷地進行辯證,再回到哲學的省思。現象學者乃在探索人們經驗中意識的建構。 * 必須回歸傳統哲學的任務,智慧的尋找。 * 必須是建立在「沒有假設」的哲學之上,暫時停止何為真的判斷。 * 體察意識的意圖性,意識是一種指涉性的目標。 * 事實「無關於主觀或客觀」,事物存在於意識。 * 「拒絕二元論」的看法。 ## 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 紮根理論是立基於於田野(field)資料所發展出的理論或模型。透過系統性地蒐集資料,登錄田野調查紀錄、訪談紀錄或其他重要文件,進行逐字逐句分析,並廣泛地比較以「建構出一個良好適用的理論」。 ## 民族誌(Ethnography) 原為社會人類學者以參與觀察的方法,對特定文化及社會蒐集製作資料、紀錄、評價,並以社會或人類學的理論,來解釋此類觀察結果的一種研究方法。 * 「長時間參與」(田調需六個月到兩年或更久的時間)。 * 一對一的訪談。 * 人、事、時、地、物各因素之交互影響過程。 * 蒐集人工製品(文件、遺跡)。 * 實證研究者多質疑民族誌研究的呈現方式。 ## 個案研究 (Case Research) * 以「社會單位」做為觀察對象。 * 是一個「有界限的系統」。 * 系統中存在著某種「行為型態」(the behavior patterns of the systems)。 * 研究者不控制整個事件的發生。 * 深入瞭解關於發生事件當時的過程與原因。 * 所研究具有「啟示性」(revelatory),希望研究結果提供整體性、深刻描述與即時現象的詮釋。 * 重視生活情境中,現象發生的意義。 ### 個案研究的資料蒐集 * 文件:信件、備忘錄、公報、會議記錄、報紙、簡報。 * 檔案記錄:日常記錄、組織記錄、地方圖表、地圖,與文件的性質類似,但是精確性更高。 * 訪談: * 開放式訪談 * 焦點訪談(focused interview) * 結構式訪談 * 訪談的功用: * 協助研究者捕捉只有透過口頭表達才能獲得的經驗和觀點。 * 補充觀察和文獻缺乏的資料。 * 有助於研究者和研究對象對話,立即確認了解的程度。 * 透過訪談可以擴展問題的層次。 * 直接觀察:觀察現象或情境。 * 正式觀察:會產生觀察報告。 * 非正式觀察:取得一些研究所要運用的資訊。 * 參與觀察:研究者親自參與所欲觀察的事件當中,除了是觀察者,也是事件的參與者,然而完全的參與觀察不見得是最理想的方式,參與過程中必須不斷的協商與調整參與的程度,以獲得有意義的資料。 * 人工製品:人工製品可以讓人了解文化的內涵、技術、發明、藝術等,如工具、藝術品、技術發明。 ### 個案研究的內涵 * 多樣的資料來源:包括觀察、訪談、文件。 * 研究的脈絡:個案所處在的脈絡包括背景環境。 * 個案的確認:單一研究場域或多個研究場域,一個個案或多個個案。 * 抽樣的方式:立意式抽樣。 * 資料的分析: * 整體性分析:將個案視為整體作為分析 * 切入性分析:透過資料蒐集和對個案詳細的描述便會逐漸浮現重要的議題 * 多個案的比較分析: * 個別個案(within-case):同一配對中,組織的比較 * 跨個案(cross-case):不同配對,跨組織的比較 * 個案研究的類型: * 本質性的個案研究:獨特的事件。 * 工具性個案研究:議題的倡議者。 * 集體性個案研究:一個以上的個案。 ### 個案研究的挑戰 * 確認個案:確認研究體系的「場域與界線」。 * 選擇個案數量:單一個個案或多個個案(不超過四個個案)。 * 樣本的豐富性:對於所抽取的個案必須要有合理性。 * 資料的豐富性:資料的限制為何。 * 如何界定個案:不容易產生界線的個案,可能會面臨挑戰。 ## 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 行動研究是社會情境的研究,是以改善社會情境中行動品質的角度,來進行研究的研究取向,是「行動」與「研究」結合的一種研究途徑。 ### 行動研究的歷程 1. 觀察:蒐集資料、數據,建立起議題情況之圖像。 2. 思考:探索與分析此議題為何會發生於這裡,並推論到理論層面上。 3. 行動:計畫、執行、評估,之後就進入繼續再觀察、繼續思考並分析、修改後再行動之循環。 # 質性研究的資料蒐集方法 ## 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s) ### 深度訪談的觀點 * 客觀主義(discover):知識被理解成埋在礦區的貴金屬,訪談者(礦工)要不斷的挖掘。 * 建構主義(negotiate):知識是被創造與協商出來的,旅行者在旅程當中遇到了受訪者,故事的意義是經由旅行者解釋而發展出來。 * 後現代: * 創造性的訪談:研究者強調受訪者「自由表達」的方式、自由的抒發,而非在冗長的訪談方式中重複訪談。 * 辯證性的訪談:社會與物質世界之中自相矛盾的事物,了解潛在的行動或改變的可能性,可以在訪談當中促成改變與行動。 * 詮釋取向:強調受訪者「個人經驗」,並視為是雙方合作的過程,分享想法與詢問。 * 女性主義:更多的反省跟互動,非科層式的取向來「避免把參與者客觀化」(抹煞主體經驗),也不用跟參與者保持客觀距離,可以保有雙方的主觀性,且可以自由的在研究行動之中表達自己的觀點。 ### 深度訪談的特徵 * 結合結構與保有彈性。 * 訪談的本質就是自然互動的過程。 * 運用不同的技術來探索答案。 * 從表面開始探索至深度。 * 面對面的產生新知識的過程。 ### 深度訪談的歷程 1. 到達訪談地點:破冰、禮物的選擇 2. 介紹研究內容:取得錄音同意 3. 訪談開始:提出脈絡性的問題或聊天 4. 訪談過程:使用訪談大綱 5. 訪談結束:使用結束用語,確定雙方都沒有特殊的訊息要表達 6. 訪談結束後:表達謝意,並重申保密原則 ### 深度訪談的問題類型 * Content mapping question:描繪研究的問題範圍、問題內涵,開啟研究範圍跟領域。 * Content mining question:存在議題或面向內的詳細內容,從受訪者觀點產生深入的了解。 ### 深度訪談的完成重點 * 傾聽跟記憶 * 促進與受訪者的關係 * 表達強烈的興趣跟注意力 * 對受訪者的語調或者肢體語言保持高度的敏感 * 將對回答的假設與干預轉化成詢問的問題 * 必免假設、評論、總結或打斷受訪者 * 保持中立與避免自我揭露與情緒介入 * 對不同訪談情境的回應 * 確認保密原則 * 避免變成心理輔導者 ### 深度訪談的問題處理 * 回應受訪者的情緒 * 回應焦慮與沉默 * 回應閒聊式的回答 * 回應受訪者主導研究討論的狀況 ### 深度訪談的實務考量 * 時間:2個小時內 * 地點:安靜、隱私與舒適 * 參與者:研究者的助理、贊助商 ## 焦點團體(Focus Group) * 焦點團體訪談法起源於社會學的群體訪談和歷史學的口述史研究。 * 受到建構主義流派之影響,訪談中的知識獲得是訪談者與受訪者間之一種「共同建構」。 * 團體訪談比個別訪談更能達成知識建構的效果,但訪談者本身非權威,而是平等地交談。 * 由於傳統的學術研究使受訪者落入被研究的陷阱。 * 由6-8人組成,進行約1.5-2小時,成員僅參與一次,若對問題熟悉度不夠可再增加。 ### 焦點團體的應用 * 獲得有興趣主題的背景資料 * 產生可用於比較量化的方法檢驗和進一步研究的研究假設 * 刺激新想法和有創意的概念 * 調查新方案、服務或產品等問題的潛在性 * 了解產品、計畫、服務、機構或其他有興趣之主體印象 * 了解受訪者如何談論所關心的現象,然後協助設計可被用於量化研究問卷、調查工具或其他研究工具 * 解釋先前所有獲得的量化結果 ### 焦點團體的特徵 * 資料由團體參與者彼此互動間所產生 * 參與者透過詢問、澄清及評論而激起更多陳述 * 可被視為一團體訪談 * 透過團體的共同工作 * 參與者彼此間提出更多的參考架構 * 參與者某種程度上也扮演著訪談者的角色 * 參與者是資料提供者,但也是研究工具的一部份 ### 焦點團體的類型 * 研討會 * 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 * 虛擬團體 ### 焦點團體的歷程 1. 形成階段:對團體環境不確定的感受。 2. 振盪階段:成員緊張、批評的出現。 3. 平靜階段:逐漸分享意見相似的部分。 4. 執行階段:以互動的方式開放的討論研究議題。 5. 結束階段:參與者再次強調說法或結論,研究者表達感謝之意。 # 質性研究的抽樣 ## 質性研究抽樣的概念 * 非機率抽樣 * 被抽取的機率是未知的 * 非代表性的樣本 * 「象徵性的樣本」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 母群體中某些重要特質才是抽樣的重要基礎 * 小規模樣本以深入探討所欲探討的議題 ## 立意抽樣 ### 立意抽樣的類型 * 同質性抽樣:同質性樣本,樣本有類似的經驗。 * 異質性抽樣(最大變異抽樣):包含各種不同變異、現象,中心議題貫穿個案的差異,確定樣本包含所有變異的現象。 * 極端的個案或變異性的抽樣:個案的選擇具有特殊性,有助於對特殊現象的啟發和瞭解,兩個標準差以外的個案。 * 深度抽樣:與極端的個案有類似的邏輯概念,但深度抽樣聚交在強烈代表研究者感興趣的個案,如成功的企業家:郭台銘。 * 典型抽樣:屬於正常、一般的個案,如二個標準差以內的個案。 * 分層立意抽樣:目的在呈現出包含不同差異的團體,「層內同質、層間異質」,團體之間才能作比較分析。 * 關鍵個案抽樣:戲劇性呈現現象或位置,對一現象的瞭解具關鍵性的地位,對過程最為瞭解。 * 滾雪球抽樣:透過一個受訪者,得到其他受訪者名單,從這些受訪者的清單中請每個人提供名單,找出共同的名字,再以立意抽樣的方式抽出符合標準的名單。 * 理論性抽樣:研究者立基對理論的發展、建構,來選取研究的、事件、人物、單位。 * 過程:研究者選取並分析最初的樣本所得到的資料,根據理論的類型或模型後再進一步抽樣,再選取樣本精緻化,持續進行,至資料飽和為止,再也無新的洞見,與「紮根理論」發展緊密連結在一起,為發展理論的過程,資料蒐集的過程,受限於資料是否穩固的影響。 * 機會抽樣或便利抽樣:涉及研究者利用意料之外的機會,研究者採取彈性的取向,如原只訪A,發現B也可訪,故也訪了B。 * 缺點:缺乏明確的抽樣策略,研究者選擇樣本的可近性,背後無系統性的架構。 ### 立意抽樣的設計 * 確認研究的母群體 * 立意抽取標準的選擇 * 將抽樣標準訂出優先順序 * 決定研究的地點 * 設計一份樣本矩陣(不是每個質性研究都需要) * 設定抽樣的規模 ## 質性研究需增加樣本的狀況 * 母群體「異質性」高 * 樣本之間具有相互關連性 * 母群體中含有次團體的存在且次團體之間異質性高 * 研究中包含多個樣本 * 多個資料蒐集的方法 * 預算和可運用的資源 * 個人訪談不超過50人但樣本若太小將失去重要的變異性 * 團體訪談最好6到8人但不超過14個人(人次不超過100人) * 沒考慮到的面向可補充說明再找到補充的樣本進來 ## 質性研究的樣本架構類型 * 既存的資源 * 行政記錄:名單 * 出版的名冊:團體名冊 * 調查的樣本:使用已經有的調查樣本 * 發展而成的樣本 * 家戶清查:挨家挨戶詢問。 * 透過組織協助:請組織提供名冊。 * 滾雪球 * 流動母群體:在特定群體可能出現的特定場域等候。 # 質性研究的資料分析 ## 質性研究的資料管理 ### 資料管理前的準備 * 重新檢閱研究計劃書 * 重新檢閱研究目的 * 重新檢閱抽樣策略 * 重新檢閱抽樣對象(抽樣對象的基本資料、個人特徵) * 重新檢閱逐字稿 * 發展出一個主題索引(主題概念架構、指南) ### 建構主題索引(Constructing an index) * 逐字稿可能會出現訪談大綱中未談及卻萌生出來的重要資訊 * 以訪談大綱為基礎建構主題索引 * 設計質性分析編碼架構指引 * 初步的原始編碼架構需納入主題概念 * 逐句賦予逐字稿主題索引編號 ### 質性研究的資料分析歷程 1. 探索面向:從逐字稿中去歸類受訪者間共同的面向並定義元素和面向。 2. 建立類型:將面向分類。
×
Sign in
Email
Password
Forgot password
or
By clicking below,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
Sign in via Facebook
Sign in via Twitter
Sign in via GitHub
Sign in via Dropbox
Sign in with Wallet
Wallet (
)
Connect another wallet
New to HackMD?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