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gs: `社會福利行政` [TOC] # 臺灣社會福利行政體系 ## 臺灣社會的福利範疇 * 主要範疇 * 社會救助與津貼 * 社會保險 * 福利服務 * 健康與醫療照護 * 就業安全 * 居住正義與社區營造 * 核心領域 * 社會安全 * 社會救助與津貼 * 社會保險 * 福利服務 * 主責部門 * 衛生福利部 * 因健康保險、長期照顧及福利服務之業務,皆與衛政部門難以切割,現行的中央行政體系係將「衛政」與「社政」合併為「衛生福利部」 * 勞動部 * 有關勞工保險、失業保險及就業安全部分,則歸屬於勞動部職責。 ## 臺灣社會福利行政組織的演變 * 社政、衛政與勞政隸屬內政部時期(1949-1970) *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將社會部和衛生部裁併於內政部,內政部設有社會司、勞工司、衛生司,全國最高社會福利行政主管機關為內政部。 * 社會、衛政、勞政分立時期(1971-2012) * 1971年內政部衛生司升格為行政院衛生署;1987年8月行政院成立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發展至此,社會行政、衛生行政及勞工行政看似已各自獨立,形成三足鼎立、各司其職的體制;然而,主責社政的社會司仍舊隸屬於內政部的幕僚單位。 * 社政與衛政合併成立衛生福利部時期(2013-) * 2013年7月23日醫療衛生與社會福利合併升格的「衛生福利部」正式揭牌運作,成為臺灣目前的社會福利最高行政主管機關。 ## 中央政府社會福利行政組織架構 ### 衛生福利部 * 使命願景 * 促進全民健康與福祉、最值得民眾信賴的部會。 * 主要的重大政策 * 健全福利服務體系,優先照顧弱勢族群。 * 建置優質長照體系,完備長照服務資源。 * 營造互助祥和社會,完善保護服務體系。 * 拓展全方位醫療照護體系,保障民眾就醫權益。 * 建立優質防疫應變體系,邁向防疫新紀元。 * 構築食品藥物安心消費環境,保障民眾健康。 * 營造身心健康支持環境,增進全人全程健康促進。 * 精進健保及國保制度,強化自助互助社會保險機制。 ### 社會及家庭署 * 使命與願景 * 使命為促進全民福祉與權益;願景為保障權益、支持家庭、友善社會及精進品質。 * 主要策略 * 規劃前瞻社福政策,綿密服務輸送網絡。 * 營造友善育兒環境,保障兒少福利權益。 * 建立婦女培力機制,促進婦女公平發展。 * 厚植老人照顧量能,建構健康尊嚴的高齡社會。 * 推動多元服務模式,強化身心障礙者自立發展。 * 完善家庭支持體系,提升家庭照顧能量。 ### 勞動部 * 職責與政策 * 2014年2月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改制升格為勞動部,成為臺灣有關勞工、人力資源及勞動事務的最高主管機關,並負責辦理社會保險類的勞工保險與國民年金保險。 * 六大勞動政策 * 縮短勞工的年總工時。 * 扭轉勞工低薪的趨勢。 * 支持青年與中高齡就業。 * 立法保護非典型勞動。 * 保障過勞與職災勞工。 * 公平的集體勞資關係。 ## 地方政府社會福利行政組織架構 ###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 使命 * 維護市民基本生活,保障弱勢市民基本人權及生命尊嚴。 * 核心價值 * 營造幸福、安康、樂活的社會。 * 願景 * 創造溫馨、安全、公平、互助、尊嚴且優質的福利社會。 * 政策目標 * 安全 * 公平 * 尊嚴 * 互助 * 發展 * 施政原則 * 普及化 * 以全體市民為服務對象,免除標籤化、特殊化的福利提供。 * 全人化 * 兼顧市民經濟安全及心理、社會需求,並考量市民個別化的需求。 * 社區化 * 提供以社區為基礎的多元化服務。 * 效率化 * 發揮資源最大效用,以最少的成本達成最有效、高品質的服務。 * 服務整合 * 依市民需求、特質進行資源整合,以建構分類分層、網狀完整的服務系統。 * 權能增強 * 以市民為中心,提升市民福利權利意識,增進市民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強化市民權力。 * 公私部門合作 * 鼓勵民間非正式部門(家庭、鄰里、家族)、非營利部門(社團、廟宇、教會、基金會),以及營利部門參與辦理社會福利。 ### 彰化縣政府 * 目標、理念與目的 * 以「有感施政」為目標、「全方照護,全民幸福」為施政理念,目的欲積極打造彰化為社會福利大縣,以前瞻性規劃社會福利制度,建構完善之福利網絡,共同努力創造全體縣民最大的福祉,打造希望快樂、宜居幸福的彰化城。 ### 新竹市政府 * 使命 * 我們將秉持著真誠、溫暖、同理心,用我們的專業知能、工作技巧,結合相關的資源協助民眾解決問題。 ## 社會福利行政體系的檢視 ### 社會福利行政體系的問題與挑戰 * 福利經費不穩定 * 可近性與可及性不高 * 社會福利輸送體系常見的弊病 * 支離破碎 * 不可及 * 不連續 * 權責不明 * 積極性作為不足 * 透過「資產累積」、「工作福利」協助貧民脫離「福利陷阱」、「福利依賴」,邁向「積極公民」 * 整合性服務不易 * 公私夥伴不協調 * 行政與專業人力不夠 * 績效與責信不彰 ### 社會福利行政體系的未來 * 普及化地區性社會福利服務中心,提昇服務的可近性與可及性。 * 在社安網以家庭為中心,以社區為基礎原則下,進行衛政、社政的結合,並結合勞政、警政、教政等其他網絡,於各鄉鎮市區建立地區性的社會福利服務中心。 * 穩定社會福利經費,視問題與需求設定優先次序。 * 運用策略性思考與規劃,構築邁向「積極公民」的路徑。 * 優勢觀點 * 充權 * 能力建構 * 從安貧到脫貧 * 建立政府與民間組織的協力機制,以落實網絡治理的理想。 * 夥伴關係 * 責任分享 * 全面性政府 * 網絡治理 * 強化政府部門之跨域合作機制,以發揮資源整合的綜效。 * 投資社會行政與社會工作者的質量,以提昇服務的品質與效能。 * 充實地方政府社工人力配置及進用計畫 * 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 * 四高 * 高壓力/高案量 * 高工時 * 高流動率/高流失率 * 高風險 * 四低 * 低薪資 * 低士氣 * 低成就感/低認同 * 低發展性 * 透明化福利資源配置與績效管理機制,以強化福利行政的責信。 * 形式重於績效的假象 * 責性 * 透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