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gs: `社會福利行政` # 社會福利行政的領導與激勵 [TOC] ## 領導與領導者 ### 領導與管理 * 管理者 * 處理當前的事 * 領導者 * 帶領組織邁向新的未來 | 管理的技巧 | 領導的技巧 | 管理與領導共同的技巧 | |:----------:|:----------:|:--------:| | 控制 | 鼓舞 | 溝通 | | 規劃 | 轉換 | 發展 | | 績效 | 指導 | 決策 | | 督導 | 信任 | 正直 | | 授權 | 充權 | 角色楷模 | | 責信 | 創造力 | 協商 | | 財務 | 創新 | 知識 | | 監測 | 激勵 | 專業才能 | | 評估 | | 設定標準 | | 團隊工作 | | 彈性 | | 團隊建立 | | 聚焦 | ### 領導的意涵與權力來源 * 意涵 * 領導係藉由溝通以影響且形成員工行為的一種能力與過程,其目的在藉由引起他人符合其所期待的思考、感覺和行動,以致力於組織目標的實現。 * 領導的權利來源 * 法定權:組織賦予的某項職位者的權利(職權)。 * 獎賞權:擁有給予或拒絕給予某些獎賞的權力。 * 強制權:即可使用處罰或剝奪部屬權利來影響或控制其行為。 * 專家權:即是伴隨著專業、特殊技術或知識而擁有的影響力。 * 參照權:即奠基於認同、仿效、忠誠或愛戴而擁有的影響力。 * 訊息權:即擁有的資訊愈多、愈重要、擁有者愈少,權力愈大。 ### 有效能的領導者須具備的要件 * 展現承諾 * 展現出對組織基本價值的承諾,例如,尊重個人、信任、熱忱、創新和滿足社區的需求。 * 開創願景 * 要以非常具有說服力的方式,向員工「行銷」願景,並引發員工的熱忱。 * 追求卓越 * 提出可達成之目標,並鼓舞團隊追求卓越及達成高度績效。 * 提昇知能 * 習得並提昇組織運作的相關知識與技巧,善於分析資料和訊息,以持續改善組織效率、效能和品質。 * 給予激勵 * 察覺並善用每個人的潛能和卓越特性,並適時給予回應、鼓舞與激勵,以增進組織的士氣。 * 重視團隊 * 提供有助於團隊工作的情境,展現對團隊個別成員的信任、尊重與重視,藉以鼓舞團隊,以確保目標的達成。 * 善於溝通 * 善用人際技巧,以直接的方式進行溝通,要能傾聽服務使用者的聲音,並適切予以回應。 * 勇於挑戰 * 以開放的胸襟吸收並接納新觀念,學習企業精神,勇於接受挫折的挑戰,並能由挫折與失敗中吸取經驗。 ## 早期的領導理論與觀點 ### 領導的特質論 * 意涵 * 認為領導者是天生的,它從領導者個人性格的觀點,分析具有何種性格者才能成為一位優秀的領導者。 * 具備的特質 * 驅動力:領導者對於成就有很高的渴望。 * 領導慾:領導者有強烈影響及領導他人的慾望。 * 誠實與正直:領導者會誠實、真誠、言行一致地對待追隨者。 * 自信:領導者會表現出較大的自信心。 * 才智:領導者具有充分的才智來蒐集、分析和詮釋大量訊息。 * 工作相關知識:領導者具備與機構事務、工作技術相關的知識。 * 個性外向:領導者精力充沛和充滿活力,善於交際及果決。 * 內疚傾向:內疚傾向能夠對他人產生一種強烈的責任感。 * 其他:抗壓性、情緒成熟與主導性。 ### 領導的行為論 * 愛荷華大學的三種領導型態 * 專制型 * 民主型 * 放任型 * 俄亥俄學派的雙層面領導模式 * 體制面 * 體恤面 * 密西根大學的管理格局模式 * 無為而治型 * 任務型 * 中庸型 * 鄉村俱樂部型 * 團隊型 ### 領導的權變論 Fiedler的權變模式 * 前提 * 任何領導型態可能都是最有效的,然其是否真正有效端視情境而異。 * 主要領導風格 * 任務導向領導:強調工作完成與績效結果 * 關係取向領導:強調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 LPC量表(least-preferred co-worker) * 「最不喜歡的工作伙伴」量表是由一套16項兩極化的形容詞所組成的8尺度評量標準,若回答者在LPC的分數愈高,表示他是偏關係導向的領導風格,反之,則偏任務導向的領導風格。 * Fiedler假定一個人的領導型態是天生且固定的。換言之,若您是一位關係導向者,您將總是如此;反之,任務導向者亦如此。 * 影響領導者效能的情境因素有三種 * 領導者與成員的關係 * 任務結構 * 職權 ### Hersey-Blanchard的情境領導理論 * 主張 * 關注到依員工特徵決定適當的領導行為,亦即,有效的領導型態須視部屬的準備程度(成熟度)而定。準備程度(成熟度)乃是指個人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能力與意願,包含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 * 準備程度(成熟度)等級 * 低度成熟(M1):無能力、無意願 * 中度成熟(M2):無能力、有意願 * 中度成熟(M3):有能力、無意願 * 高度成熟(M4):有能力、有意願 * 領導風格 * 告知式(高任務─低關係、M1成熟度) * 推銷式(高任務─高關係、M2成熟度) * 參與式(低任務─高關係、M3成熟度) * 授權式(低任務─低關係、M4成熟度) * 領導方式 * M1階段:部屬需要明確且具體的指引。 * M2階段:需要高任務和高關係的行為。 * M3階段:激勵成為核心問題。 * M4階段:領導者無須做太多事情,因為部屬有能力也 有意願負擔工作責任。 ### House的路徑-目標理論 * 重點 * 領導者如何影響部屬對於工作目標與達成此目標之路徑的知覺。 * 領導者的工作就是協助部屬達成他們的目標,並影響部屬讓他們能夠確信自己的目標能夠配合團體或組織目標。 * 領導行為的類型 * 指導型:領導者會建立對部屬的期望,以及設定所要達成的績效目標、達成這些目標的方式、以及績效的標準,並嚴密地監督進度。 * 支持型:領導者是友善的、容易親近的、展現對部屬福祉的關心,以及公平對待每位成員。 * 參與型:管理者須積極尋求部屬的意見,並在做決策時考慮部屬的意見。 * 成就取向型:領導者透過設定挑戰性的目標,引導部屬發揮最大的潛能,並獎勵達到或超越目標的部屬。 ## 當代領導理論與觀點 ### 交易型-轉換型領導 * 轉換型領導的4Is * 個別的體恤(individualized consideration) * 將個人視為是獨特的,且是重要的貢獻者,支持個人 的發展。 * 知識的啟發(intellectualstimulation) * 有創造力地解決問題、重視創新、挑戰現況、視問題為意料中的和常態的。 * 鼓舞的動機(Inspirationalmotivation) * 建立對組織目標的信心與自信,增強對組織使命和願景的意識。 * 理想化的影響(idealized influence) * 開創願景、致力於達成期待的目標、鼓舞、體現領導 的魅力。 ### 魅力-願景領導 #### 魅力領導(charismatic leadership)的 * 意涵 * 魅力係指「能激起追隨者能量與使命感的一種能力,以產生超出職責以外的績效表現」 * 魅力領導者較可能充滿熱忱、自信、堅定自己的信仰與理念、具有影響他人的強烈慾望及推動改革的形象等。 * 魅力領導者具有的要素 * 能遠眺未來,設定高度期待目標,及塑造符合那些期望目標的一致性行為。 * 必須能經由個人身體力行、個人自信及一些成功典範的展示以激勵部屬。 * 藉由支持部屬,與部屬站在同一立場,及對部屬顯示出信任以使部屬具有才能。 #### 願景領導(visionaryleadership) * 意涵 * 願景是一種對組織未來期望狀態的描述,擁有清楚且吸引人的意象,它提供創新的見解,以脫離傳統的方式來改善現況。 * 願景領導卻是超越魅力領導的,這主要是因為願景領導能夠去開創和描述一個可改善現況之務實、可靠和吸引人的願景。 * 願景領導者須具備的技能 * 向他人解釋和傳達願景的能力。 * 透過身體力行來表達願景。 * 把願景延伸並應用於不同的環境中。 ### 自我領導 * 意涵 * 自我領導(self-leadership)強調部屬自己負起責任來訂定配合組織目標的工作優先次序,管理者扮演促成者的角色,會設法提昇部屬的自我領導能力,並鼓勵他們發展自制力。 * 領導機制/作法 * 充權(empowerment):將個人行為的控制權從主管轉移到部屬,主管向部屬提供技術、工具、支援與資訊,以使得職權與責任能夠充分地授予部屬; * 角色楷模(role modelling):係指管理者身體力行成為部屬模仿的對象,若部屬能夠看到並採取適當行為正面結果(如加薪、升遷與公開表揚)的正面關係,則角色楷模會更有效。 ### 新興領導觀點 * 團隊領導 * 係指領導者擔任引導團隊成的角色。 * 僕人領導 * 視領導者為員工的一位侍從,員工利益高於自身利益。 * 策略性領導 * 係指瞭解組織與其環境的複雜性,帶領組織進行改變。 * 跨文化領導 * 有效的領導者會隨著部屬的文化情境而調整。 * 倫理領導 * 高階管理者被呼籲要對自己的行為維持高倫理標準。 * 真誠領導 * 領導者具有強烈的道德感,清楚自己的價值信念。 ## 激勵的意涵與觀點 ### 激勵的意涵與類型 * 意涵 * 激勵是激發、引導和維持員工朝向目標而努力的一種心理和行動過程。 * 激勵是指會激起個人熱情,且堅持地去從事某種行動的內在或外在力量。 * 激勵包括三個因素 * 投入:員工努力的程度 * 方向:員工的目標與組織目標一致 * 持續:員工的堅持 * 類型 * 內部激勵(intrinsic motivation)係指與工作者及工作本有直接的關係,且常是自發的,例如,成就感、挑戰感、由完成工作而感到有自信心等。 * 外部激勵( extrinsic motivation)係指與工作環境有關的外在因素,通常是由外人加諸於當事者的激勵;例如,報酬、福利及不同模式的督導。 ### 激勵理論 #### 內容觀點(content perspectives) * 焦點 * 提出「甚麼因素激勵在工作場所的員工?」的問題。 * 雙因子(激勵 - 保健)理論 * 假定 * 工作滿足的反面是「沒有」工作滿足,而非工作不滿足;工作不滿足的反面是「沒有」工作不滿足,而非工作滿足。 * 內涵 * 保健因子:包括薪資、工作條件、公司政策、與同事的關係等較低層次的需求,這些因子感覺是與「工作環境」有關,是影響「工作不滿足」的因子。 * 激勵因子:包括成就感、賞識、責任與成長機會等高層次的需求,這些因子感覺是與「工作本身」有關,是影響「工作滿足」的因子。 * 論述 * 若員工有保健因子,員工「沒有」不滿足,但若缺乏這些條件,員工一定會感到「有」不滿足。 * 若激勵因子未出現,員工會感受到「沒有」滿足,激勵因子出現時才能使員工感到「有」滿足。 * ERG理論 * 內涵 * 生存需求(needs of existence):即人類為維持生存所需的物質條件,相當於Maslow的生理與安全需求。 * 關係需求(needs of relatedness):即想要與他人建立並維持 人際關係的欲望。 * 成長需求(needs of growth):即個人追求自我發展的慾望。 * 特性 * 差異性:需求的重要性可能因人而異,有些人認為成長需求比關係需求重要,有些人卻認為關係需求比成長需求重要。 * 同時性:個人可同時擁有好幾項需求。 * 回復性(挫折─退化):若滿足高層次的需求受挫,則會導致退化以追求較低層次需求的滿足。 * APA三需求理論 * 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 * 係指追求成就感、喜歡挑戰、承擔責任與風險、以及超越感的需求。 * 具有這類需求者,管理者若設定好目標,他就會勇往直前,努力以赴達成目標。 * 權力需求(need for power) * 係指影響或控制別人使其順從的慾望,重視取得影響力和地位,更甚於追求良好的工作績效。 * 具有這類需求者,管理者在激勵員工時,應讓他們參與組織決策、自行規劃及決定工作任務,提昇他們在整體任務的影響力及控制力。 * 關係需求(need for affiliation) * 係指與他人建立友善和親密的關係之慾望。 * 具有這類需求者,管理者在激勵員工時,應讓他們與其他同事有合作的機會,並從過程中結交朋友、參加社團活動、對團體產生高歸屬感,進而提昇對組織的承諾。 #### 過程觀點(process perspectives) * 焦點 * 關注的是何以員工會選擇某些行為以滿足其需求,以及當目標達到後如何評價其滿意度。 * 公平理論 * 意涵 * 強調管理者在激勵員工時,激勵的程序要符合公平原則。 * 員工會比較投入與報酬之間的關係,並比較所得的「淨值」,若員工覺得該淨值與其他員工所獲得的是相等的,便會有公平的感覺;反之,如覺得報酬過多或報酬不足,即有不公平的感覺。 * 不公平的出現會有「認知失調」的感覺,員工便會試圖去做調整,以減輕或消除緊張和認知不公平的情緒。 * 因應不公平的可能作為 * 改變投入:員工可能會增加或減少他們對組織的投入,以降低認不公平。 * 改變報酬:員工可能會採取改變報酬的方式,以降低認知不公平。 * 曲解感覺:若無法改變投入或報酬,便可能會曲解對公平的感覺。 * 離職:若無法承受過少或過高待遇或改變心態時,最終可能選擇離職。 * 期望理論 * 意涵 * 假定一個人之所以採取某一特定行為(例如:努力工作),是基於期望獲得某種特定的報酬,以及該項結果對個人的吸引力。 * 個人的努力必須要有機會達成組織對個人的績效要求,且達成績效要求後可以得到適當的報償,同時這些報償是個人所追求的,或者至少對個人是有價值的。 * 期望理論中有三項關係存在 * 努力─績效的期望的連結 * 即個人對努力將導致高績效之可能性的看法。 * 績效─報酬的期望的連結 * 即個人對於績效會導致特定報酬的看法。 * 報酬或獎賞的吸引力 * 即工作上所欲獲得的結果或報酬對個人的價值,它反映出一個人對報酬慾望的強度與吸引力。 * 激勵三要件 * 努力至績效的期望必須大於零(個人必須相信,若肯努力,將可得高績效)。 * 績效至結果的期望亦須大於零(個人必須相信,只要達到高績效,將伴隨某些報酬)。 * 各種結果的價值總和必須大於零。 * 目標設定理論 * 意涵 * 妥適設定的目標將有助於激勵,且可增進期待和促進自我功效感。 * 目標設定程序的主要元素 * 明確性:目標必須要具體而明確,若模糊不清,員工無所適從。 * 挑戰性:目標要有一定程度的挑戰性,具難度的目標要 比簡單的目標更具激勵作用。 * 可接受:目標要為員工所接受,始能全力以赴地去達成 目標。 * 適時回饋:員工在追求目標過程中,管理者須依員工的 進度與目標達成狀況,適時給予獎勵和回饋,同時也要 鼓勵員工針對目標達成狀況自我檢視。 #### 學習觀點(learning perspective) * 焦點 * 指藉由經驗,使一個人行為改變的過程。 * 增強理論 * 意涵 * 人們的行為會受到正向和負向增強的影響,理論重點在於透過立即性報償或處罰的適當應用,來改變或調整員工的行為。 * 增強/削弱員工行為的方式 * 正增強:即當員工出現組織期望的行為或有好的表現,管理者給予員工渴望的報償,員工即會重複該行為。 * 負增強:即迴避,當員工出現組織期望的行為或有好的表現,管理者可以消除員工不渴望的報償,這種做法可使員工重複組織所期望的行為。 * 懲罰:即當員工出現組織不期待的行為時(如偷懶、違反紀律、工作表現不佳等),管理者「給予」員工不渴望的報償(負面懲罰),使員工減少負向的行為。 * 消除:即當員工出現組織「不期望」的行為時,管理者可以消除員工渴望的報償(正面獎勵),使員工減少組織不期望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