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gs: `社會福利行政` # 社會福利行政的決策 [TOC] ## 決策的意涵與程序 ### 決策的意涵與重要性 * 意涵 * 決策(decision-making)係指針對問題,為達成某種特定的目標,就各種可能的替代方案中,做出最佳判斷及抉擇之合理的過程。 * 重要性 * 對機構而言 * 決策所影響的不僅限於所採取的方案或策略,也關係到組織員工的士氣。 * 對服務對象而言 * 決策不僅影響工作者與個案的關係,對個案問題能否順利解決也有影響。 ### 決策的步驟/程序 * 「診斷和確定問題」 * 問題即是現實情況與理想(目標)之間的落差,且這種落差已超出可容忍的範圍。 * 問題的確定應具有三項要件 * 差距的存在 * 行動的壓力 * 解決問題所須的資源和權力。 * 「確認決策準則與準則權數」 * 決策準則(decisioncriteria)係指在選擇方案時所必須考慮的因素;例如,提供一項社會服務方案的成本、可近性、頻率、受益人數等。 * 決策者應該對各項決策準則賦予權數,若權數愈高,代表該準則愈重要。 * 「發展」備選方案 * 方案的思考最好是由團隊成員共同思考,管理者應盡可能激發組織成員構思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 機構若能採取「腦力激盪術」,將可能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新構想,而提供更多的備選方案。 * 「分析與比較」備選方案 * 分析前,決策者可以透過之前所設定的決策準則及準則權數,做為比較和選擇的基礎。 * 「選擇」最適的備選方案 * 在經過前述的客觀分析與比較判斷後,即可選擇一項最後的行動方案。 * 決策者所要選取的方案,應該是一個經過權衡輕重後之「令人滿意」的決定。 * 「執行」所選擇的方案 * 案執行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意料外的突發或臨時狀況,決策者或執行者需要能夠彈性地予以面對,或對決策加以修正或調整。 * 「評估」決策效益與回饋 * 決策是一種持續且沒有終止的流程,回饋是作為整個監控程序的一部份,以評估是否需要做一個新決策。 ## 決策的類型 ### 依理性程度區分 * 直覺的決策(intuitive policy making) * 係指情感勝於理性的決策,其所做的決策是依其所認為是對的或是最佳的,且與預感或內心感覺有關。 * 判斷的決策(judgmental policy making) * 係指依據知識和經驗而做的例行性決策。 * 問題解決的決策(problem-solving policy making) * 係指一種基於客觀和科學分析之後所做的決策,過程中要能夠有充分的資訊和時間進行研究和分析。 ### 依問題性質區分 * 程式性/預設決策(programmed decision) * 係指運用於處理結構性問題的決策,是可用例行性方式處理的一種重複性決策,此乃由於其所欲處理的問題是明確、簡單且經常碰到的,管理者無須費心發展解決方法,僅須依過去的方式即可,或者頂多略微注意即可。 * 非程式/非預設決策(non programmed decision) * 係指用於處理非結構性問題的決策,它是較獨特且罕見的,當管理者面對一個結構不佳的問題時,或是問題獨特而無立即的解決方法,便需要較費神地發展解決之道。 ### 依參與決策人數的多寡區分 * 個人決策 * 團體決策 * 團體決策的最佳情境 * 問題相對上較不穩定、複雜以及有衝突的濳在可能性。 * 問題需要機構或團體的合作與協調。 * 問題及其解決方法對個人和組織有重大影響者。 * 重要且沒有立即期限的壓力。 * 普遍的接受和承諾對有效的執行是重要的。 * 優點 * 較完整的訊息 * 交多替代方案 * 增加接受度 * 增加正當性 * 提升組織士氣 * 限制 * 較花費時間 * 少數壟斷 * 從眾壓力 * 團體極化 * 責任模糊 * 腦力激盪法(brainstorming) * 意涵 * 是一種使用一種創意激發的程序,激勵參與成員思考更多創發性的解決方法。 * 運作原則 * 不做評價 * 對構想不做任何優缺點的評價。 * 激勵想法 * 激勵提出各種異想天開的想法。 * 越多越好 * 激盪提出大量的點子越多越好。 * 組合改進 * 可隨時組合改進各種不同意見。 * 名義團體法(nominal group technique) * 意涵 * 名義團體法的參與成員僅是代表群體而已,他們彼此不會像互動群體那樣自由交談,但卻可使團體成員獨立思考,然後產生與選擇最佳的解決方案。 * 運作步驟 * 團體成員聚集在一起,討論前,每位成員必須寫出他(她)對問題的看法。 * 接著便由每位成員依序向團體報告對此問題的解決構想,每次僅提出一種想法,在所有想法完成記錄前,不能有任何的討論。 * 團體成員開始討論並評估所提出的構想。 * 評估完後,團體成員以匿名方式將各種構想加以排序,並將每位成員所列的名次進行彙整,排列等級最高的構想,即是大家公認最佳解決方案。 * 德爾菲技術法(Delphi technique) * 意涵 * 德爾菲法類似前述的名義團體法,但較為複雜和費時,參與的團體成員彼此無須碰面,不受他人干擾。 * 運作步驟 * 問題確定後,團體成員被要求對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問卷,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 * 每位團體成員獨立自主地完成首份問卷。 * 將首份問卷的結果以謄寫和複製的方式,編寫在一個醒目的位置。 * 團體的每位成員收到一份結果的副本。 * 在看完結果後,成員再次被要求提出其解決方法。 * 必要時,再三重複步驟四、步驟五,直到取得共識。 * 電子會議 * 意涵 * 電子會議(electricmeeting)係指將名義團體法和複雜的電腦科技, 加以融合而成的一種團體決策法。一旦會議的科技設備已就緒,與會者將可坐在有終端機的馬蹄形桌前,待議題被提出後,與會者便可將其反應輸入電腦螢幕,個人的反應和集體的投票將陳列於投射幕上。 * 優點 * 匿名、誠實與快速,可免除閒聊的情況,討論不會脫離本題。 * 缺點 * 打字速度較快的參與者,可能會使得那些善辯但不善打字者相形失色,而無法獲得其較佳的想法,且過程也缺乏面對面口語溝通可取得之豐富訊息。 ## 決策的模式 ### 理性決策模式 * 意涵 * 理性決策強調程序理性,即決策過程包含蒐集相關的資訊,並須依賴對這些資訊的分析後始能做選擇。 * 限制 * 環境的不確定性與資訊成本高。 * 管理者能力與時間有限。 * 管理者的偏好和價值觀不一。 * 陷阱 * 拖延 * 拖泥帶水而讓問題變得更為複雜。 * 過度簡化 * 在解決問題或做決策時有「大而化之」的傾向。 * 非理性行為 * 決策可能並非是建立在客觀和公平的基礎上。 * 因錯誤而喪志 * 決策時應謹記有時錯誤是難免的,當錯誤已造成,管理者要有接納的雅量,並給予補正機會以重拾信心。 ### 卡內基/滿意決策模式(Carnegiemodel) * 主張 * 卡內基模式認為組織決策具有滿意的、有限理性及組織中的聯盟等效應。 * 特性 * 滿意的(satisficing) * 為了嘗試說明組織如何避免資訊取得所需負擔的高額成本,該模式認為管理者只會追求滿意,以代替理性模式所主張必須針對問題找尋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案。 * 有限理性的(boundedrationality) * 係指管理者雖有聰明才智,但其完全理性能力可能會因資訊的有限、個人處理資訊的記憶、能力、時間壓力等限制,而經常忽略了某些重要訊息,致使決策者會利用直覺或決策規則迅速剔除某些可能方案。 * 聯盟的(coalition) * 該模式將組織視為不同利益者的聯盟,決策是藉由不同部門及事業管理者間的妥協、協議及談判所制定。 ### 漸進決策模式(incrementalistmodel) * 管理者在選擇行動方案時,僅僅是依過去使用過的方案做稍微或漸進的修正,以避免或減少犯錯的機會。 * 漸進決策模式較適用於環境相對穩定且趨勢是可預測的情境。 ### 垃圾桶模式(garbagecanmodel) * 組織如同由四個元素混合而成的垃圾桶 * 問題 * 解決問題的方案 * 參與者 * 機會 * 視決策為一個非結構化的過程,該模式將決策過程倒轉,對於問題的解決方式,亦即管理者對於某些問題有既定的、放在垃圾桶的解決方案。 * 垃圾桶模式的特徵包括 * 目標模糊 * 手段或方法的不確定性 * 流動性參與 ## 決策偏誤與克服方法 ### 框架效應 * 意涵 * 在決策過程中,決策者常會受到框架效應的影響,而導致決策出現偏差或錯誤的現象。 * 框架構成問題的骨架,它界定甚麼必須被決定,並初步訂定取捨標準,使你偏好某一選擇而放棄其它選擇。 * 結果 * 框架盲點(frameblindness) * 人們可能會針對錯誤的問題進行分析,以致於在未經深思熟慮下,忽略最佳的選擇方案或無法認清重要的目標。 * 缺乏對框架控制(lackofframecontrol) * 人們可能會不當地受到他人提供的框架所左右,而無法採取一種以上的思考方式來界定問題。 ### 定錨偏誤(anchoring bias) * 偏誤 * 係指一種傾向於鎖定在初始點的決策偏差,亦即,決策者以最初的資訊為基準,給予它過高或過低的權重。 * 克服方法 * 進行決策時,對於極鮮明的事件,切勿給予過高或過低的權重,並且同時間是想著較不極端或較不鮮明的事件進行對比。 ### 應證偏誤(confirmation bias) * 偏誤 * 即選擇性知覺,係指我們會尋找那些支持我們決策的資訊,而忽視那些與決策相抵觸的資訊。 * 克服方法 * 決策時宜盡量從不同角度蒐集支持與抵觸決策的相關資訊,再進行比較分析;亦可藉由「預見未來」的方式避免之。 ### 現成偏誤(availability bias) * 偏誤 * 係指我們傾向使用現有的資訊做為決策依據所導致的偏差。 * 克服方法 * 為避免現成偏誤造成的誤判,在計算某一事件的發生機率時,應考慮此事件過去實際發生的次數。 ### 代表偏差(representative bias) * 偏誤 * 係指當我們在預估某個情況發生的可能性時,會傾向拿已有或自己熟悉的前例來套用,而沒有去判斷該例子是否合適,或去找更適合的例子來使用,所做出的決策偏誤。 * 克服方法 * 決策者須期勉自己涉獵更多的案例,且宜徵詢有不同經驗者的意見,甚至在不同經驗者尚未出現時,不輕易做出決定或判斷。 ### 承諾遞升偏誤(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bias) * 偏誤 * 係指我們會傾向對之前所做的決策有過高的承諾,即使收到決策的負面訊息或決策出現問題時,仍不肯去進行修正,甚至愈陷愈深。 * 克服方法 * 為克服可能掉入錯誤決策的泥沼,決策時應多徵詢他人的意見,冷靜分析各種資訊,以及設定損失上限。 ### 後見偏誤(hindsight bias) * 偏誤 * 係指決策者錯誤的相信自己曾經準確地預測某件事發生的機率,這種「其實我早知道這件事會發生」的錯覺,可能造成過度膨脹自己推估機率的準確性。 * 克服方法 * 決策者當碰到決策之負面結果時,應接受事實,並將失敗的經驗視為案例與借鏡,深切檢討與反省,以避免重蹈覆轍。 ### 過度自信偏誤 * 決策者因高估自己對問題、狀況或方案的了解或把握。 ### 選擇性認知偏差 * 因為選擇偏狹的觀念來組織並分析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