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gs: `社會工作管理` # 社會工作與管理 [TOC] ## 社工管理的緣起與發展 ### 富商個人化、家族化與親友化的領導期(1900年前) * 慈善組織會社(COS)成立時,富商志工們以理事長身分擔任募款者、決策者或執行者,相當具有家族企業的經營模式。 * 睦鄰公社,係由創立者招募親友及社區貴婦共同組成理事會,實際執行則委由專職管理者負責,理事會扮演執行者的支持者甚於組織的決策體。 ### 慈善組織與專業的連結期(1930年代前) * 20世紀初期,組織開始重視與強調經營的效率,兼具社工技術與專業教育者,開始加入非營利社會服務機構行列,支薪員工(包括管理者)及不支薪志工(理事會)開始有不同的責任分工。 ### 專業與科層行政的結合期(1980年代前)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福利國家的建立,福利服務的輸送體系出現以一種傳統公共行政為導向的「科層-專業主義」模式運作。 ## 管理凌駕專業期(2000年前) * 1980年代,隨著新公共管理/新管理主義之契約委外的崛起,在高度訴求經濟、效率與效能之3Es的市場環境裡,一股「管理」凌駕「專業」的氛圍,讓社工專業有「隨風而逝」之嘆。 * 社會工作開始重視組織的效益、績效與責信,主要展現於: * 社工員逐漸認知到管理對有效社工實務的重要性。 * 責信在社福機構逐漸受到重視,特別是財務刪減及民眾期待帶來的壓力。 * 社工學者極欲讓社工員在管理上佔有一席之地。 ### 績效、責信與網絡治理期(2000年後) * 自1990年代後期起,在「公共治理」、「新公共服務」與「最佳價值」理念的影響下,契約化的社會服務雖仍存續著,網絡中的利害關係人已被視為是服務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如何有效管理服務網絡已成為追求社會工作績效與責信新途徑。 ### 富商➮專業➮科層➮管理➮治理 ## 新管理主義與社會工作 ### 科層專業主義➮新管理主義 * 福利國家危機 * 1970年代中期石油危機爆發後的經濟停滯 * 經濟危機 * 財政危機 * 科層/政府危機 * 合法性(信心)危機 * 個人道德危機 * 新公共管理(NPM) * 注重管理、績效評鑑及效率,而非政策。 * 公共科層轉為處理一種基於使用者付費的機構。 * 運用準市場和契約委外以扶植競爭。 * 預算刪減以及一種強調輸出標的、限定項目契約、財務誘因及經營自由的管理型態。 ### 新公共管理/新管理主義的內涵 * 新公共管理運作模式的特性 * 跳脫傳統公共行政的科層模式,引進企業管理的模式。 * 明確指出績效的標準和測量,並提供誘因與績效連結的契約網絡。 * 強調買方與賣方分離之準契約和準市場的服務供給模式。 * 強調公共服務之去集體化和分散化,並提高供給者之間的 競爭。 * 強調服務使用者對服務供給的選擇權與發言權。 * 重視資源配置的紀律和節約。 * 降低政治決策對公共服務管理的直接干預。 ### 新管理主義下的社會服務輸送 * 導航型政府(catalytic government) * 強調政府高層的領導者應全力做好決策和領導,而將實際的執行藉由契約外包、抵用券、特許制或租稅誘因等方式,交由基層或民間執行。 * 競爭型政府(competitive government) * 主張政府應提供公共服務組織彼此之間形成競爭態勢,以解決因官僚體系的獨占性而造成政府機能的僵化、保守、浪費和無效率。 * 市場導向的政府(market-oriented government) * 強調市場機能優於官僚機制,透過市場競爭機制能創造資源的有效運用,如民間機構能夠共同分攤營運風險,協助處理公共事務,則將有助於政府效率的提昇。 * 準市場 * 準市場之所以稱「市場」(market) * 因為它是以較具競爭、獨立的服務,取代政府部門的直接供給。 * 準市場之所稱「準」(quasi) * 因為它在許多面向並不同於傳統的競爭市場。 * 供給面 * 組織並不必然是為了獲取最大的利益。 * 需求面 * 顧客的購買權並不是現金,而是以限定購買特定服務的預算方式 * 居家服務 * 日間照顧 * 顧客的願望往往不是直接表達,而是由第三者代理行使 * 個案管理者 * 照顧管理者 * 新管理主義對社會工作的影響 * 案主是顧客,非服務消費者。 * 接受服務者有三種身份 * 案主:服務的受益人 * 消費者;產品或服務的使用者 * 帳單支付者:付錢的人 * 管理者是組織中最重要的人,非前線員工。 * 員工是雇員,而非專業者。 * 管理知識是主流,非專業知識。 * 市場為環境,而非社會或社區。 * 效率是判準,而非效能。 * 現金和契約為關係的基礎,而非照顧和關懷。 * 品質等同於標準化和文件化。 ## 最佳價值與社會工作 ### 新管理主義➮新公共服務與最佳價值 * 準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 * 意涵 * 係指契約委外(CCT)企圖達到提昇效率/節制成本的目標無法獲得證實。 * 主要現象 * 契約委外帶來昂貴的交易成本。 * 契約委外對員工士氣造成負面的衝擊。 * 契約委外繁瑣且缺乏彈性的規範、競標者不足、短期的契約、偏遠地方不存在競爭市場等現象,不利服務品質。 * 契約委外缺乏社會民眾參與地方事務之民主決策過程。 * 契約委外過於強調市場競爭,傷害到地方政府廣泛的社區基礎,例如信任、關懷。 * 新公共服務 * 核心主題 * 提升政府公共服務的尊嚴與價值。 * 重視公民、公民權與公共利益等價值內涵與實踐。 * 特色 * 公共行政著重由上而下;新公共服務講求內外合作以創造共享的利益與價值。 * 新公共管理認為需降低政府的角色,利益的創造需多仰賴私部門與非營利組織的合作;新公共服務認為公部門、私部門及志願部門應相互合作,始能有效解決問題。 * 公共行政與新公共管理忽略人際網絡與社會關係的重要性;新公共服務強調人際之間的信任和關係,透過社會資本的累積以提昇公民參與,並建立以公民為中心的治理。 * 新公共管理視人民為「顧客」;新公共服務視服務使用者為「公民」。 ### 最佳價值的內涵與特色 * 最佳價值 * 意涵 * 在合理的價格下有更佳的服務品質。 * 給予地方居民更多的決定權。 * 為有符合明確標準(含價格和品質)的義務,期望能以可用之最具經濟、效率和效能的方法提供服務。 * 特色 * 取市場和政府供給之間的平衡,但須能展現競爭的契約文化。 * 以夥伴的關係契約取代CCT之競爭性的對抗契約。 * 視服務使用者為公民,能以多面貌接觸各層次的公共服務。 * 找尋授予使用者能力和社區共同參與服務產出的途徑。 * 根據中央及地方/社區共同設定的目標,嚴格要求績效改善。 * 以利害關係人之間的夥伴關係,取代NPM嚴格的個案和簽約者分離的現象。 * 新公共管理(NPM)下的交易式契約 * NPM下的CCT係以一種委託人-代理人理論(principals-agent theory)為依據,案主和簽約者之間的交易包括:詳盡的契約說明書和高度監測的正式程序,一次購買或短期市場的交易關係,強調政府和外部立契約者之間的零和關係等。 * 新公共服務(NPS)下的關係式契約 * 立約者雙方是建立在長期的社會交換、互信、互賴、特定夥伴的承諾、利他主義和合作解決問題的基礎上。 * 讓地方政府有機會去思考特定服務之契約的適當性,同時也提供可替代之契約包裹及不同契約關係形式的範圍。 * 以監測和績效來對照詳細的規範,以及對支出與成本的嚴格監督 * 要求對原則做承諾,包括:熱誠、彈性和創造。 * 最佳價值的5Cs * 挑戰績效(Challenging performance) * 挑戰為何某一特定的服務應被供給及何以如此提供,也要能挑戰 既有的服務方式,以期藉由檢視而創新服務方式。 * 比較績效(Comparing performance) * 透過各種相關的指標與其他組織進行比較,這將有助於機構彼此之間相互學習,進而促進績效的改善。 * 徵詢(Consultation) * 新績效標的的設定須視議題和服務性質來徵詢利害關係人的意見,這是一種參與與充權的表現。 * 競爭(Competition) * 競爭將持續作為獲得改善之必要的管理工具之一,以便能夠讓所提供的服務符合最佳價值之成本和標準的要求。 * 合作(Co-operation) * 合作是最佳價值的核心,亦即要能透過團隊、夥伴及整合的方式 提供服務,這將有助於服務績效的提昇。 ## 社會工作管理的環境脈絡 ### 內部環境脈絡 * 為妥善運用與管理有限的福利資源。 * 為緩和組織之專業與管理人力的困境。 * 四高 * 高壓力/高案量 * 高工時 * 高風險 * 高流動率/高流失率 * 四低 * 低薪資 * 低士氣 * 低成就感/低認同 * 低發展性 * 為裝備社工職涯發展上的知識與技能。 * 為實踐社工專業的價值和理念。 ### 外部環境脈絡 * 為因應經費緊縮對機構存續造成的威脅。 * 為緩和福利需求與滿足之間的鴻溝。 * 為因應福利服務民營化對經濟、效率與效能的訴求。 * 為因應「管理優於專業」策略對社工專業價值的挑戰。 * 真正的專業 * 管理納入社工專業的專業重構 * 為因應政府政策的變動及對社會對創新的訴求。 * 避免道德風險(moral harzard)、軟柿效應(cream-skimming effect)與使命飄移 ## 社會工作管理的內涵 ### 社會工作管理的意涵 * 係指在人群服務組織的各個層級裡,由社工員所執行的某些職能,以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 * 以人為本(person-centred) * 異於企業管理的特質 * 社工管理以「人的價值」為基礎。 * 社工管理不易突顯「剩餘」。 * 社會工作的「預防」與「治療」成效易混淆(113婦幼保護專線)。 ### 社會工作管理的原則 * 公平與正義原則。 * 使命與目的原則。 * 溝通與協力原則。 * 授權與成長原則。 * 品質與績效原則。 ### 社工管理者應有的認知 * 組織的管理工作是每位員工的職責。 * 避免將責任推給少數高階管理者。 * 組織的管理和服務是相互影響的。 * 好的管理會有好的服務。 * 面臨服務品質與成本管控之抉擇時,可以在相同的價值基礎上運作。 * 好的管理須兼具四種技巧。 * 概念性技巧 * 技術性技巧 * 人群關係技巧 * 政治性等技巧 * 最佳的直接服務者並不必然是成功的管理者。 * 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 ### 社工管理者的才能 * 社工管理者應具備的知識 * 管理者必須瞭解機構的目的、政策、服務和資源。 * 管理者必須具備人類行為動態的基本知識。 * 管理者必須對社區資源有全面性的瞭解,特別是與其機構相關的資源。 * 管理者必須瞭解機構所使用的社會工作方法。 * 管理者必須具備管理的原則、過程和技巧之知識。 * 管理者必須熟悉社會工作相關的專業組織。 * 管理者要能通曉組織理論方面之知識。 * 管理者要能熟悉評估過程和技巧之知識。 * 社工管理者應具備的態度或行動 * 管理者應尊重並接納每位員工皆為獨立的個體,包括員工的優點和限制。 * 管理者應能關懷和信賴員工,以強化員工對組織的歸屬感,並散發追求成就的熱誠。 * 管理者應提供可協助員工充分發揮其才能的物理環境和情緒氣氛。 * 管理者應能夠傾聽員工的心聲,並適時給予鼓勵和支持。 * 管理者應具備開放的胸襟,善於接納新觀念和事實。 * 管理者應認知到,組織的利益要凌駕員工和管理者自身的利益。 * 管理者應在適當的時機表彰員工的成就,以激勵員工士氣。 * 管理者應創造員工參與決策和員工授權的機會,藉以充權並造就員工。 * 社工管理者應具備的技巧或能力 * 改革 * 外展 * 公關與行銷 * 治理 * 溝通 * 倡導 * 方案評估和管理 * 財務管理 ### 社會工作管理的倫理 * 社工管理的倫理困境 * 管理者對員工在提供服務監督上的兩難。 * 隱密性問題 * 通報 * 界線問題 * 與個案建立專業外的關係。 * 專業父權主義 * 強制介入個案的自決權。 * 管理者在組織經營和管理決策上的兩難。 * 方案設計和目標 * 高成本個案 * 使命飄移 * 軟柿效應 * 稀少和有限資源的配置 * 詐欺或不誠實的實務 * 人事議題 * 管理者與員工和同事關係上的兩難。 * 組織內違反倫理的醜聞。 * 管理者與外部組織或團隊之間的兩難。 * 契約委外下組織間的合作與競爭關係。 * 保有專業自主性下的跨專業團隊合作。 * 兩難的因應 * 對自己負責 * 對專業發展和才能負責 * 對個案和重要他人負責 * 對專業負責 * 對社會負責
×
Sign in
Email
Password
Forgot password
or
By clicking below,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
Sign in via Facebook
Sign in via Twitter
Sign in via GitHub
Sign in via Dropbox
Sign in with Wallet
Wallet (
)
Connect another wallet
New to HackMD?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