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議程] 10:30-12:00 Panel Session: 談女性產品經理職涯、產品經驗及選擇 {%hackmd vPTbHhyMQM68hnw6ml05PA %} ## 簡介 女性在產品職涯中,是優勢還是挑戰? 這場特別企劃邀請來自不同年資、跨產業的女性產品經理,分享她們在職涯選擇、產品經營、職場觀察中的真實故事。 這不只是場關於「女性」的討論,而是一次看見產品經理多樣可能與價值重塑的機會。 > 🔍 你將收穫: > ✔ 重新定義產品經理的職涯價值與角色可能性 > ✔ 打破「PM 就是寫 PRD」的刻板印象 > ✔ 激盪女性在產品職涯中的影響力與選擇自由 > ✔ 從不同產業經驗中看見多元職涯路徑與思維轉換 ### 講者 - 主持人 | Claire Chien 資深內容創作經理, Hahow - 擁有金融科技、食品外商、藝文展演與教育科技等多元產業經驗,曾參與 Teach For Taiwan,並於 EdTech 領域持續探索數位內容產品創新的可能性。擅長從策略與內容角度優化學習體驗,長期關注知識內容產品與職涯成長議題 - 與談者| - Angie Lee – 產品設計與轉型解決方案負責人, IBM Consulting - Cammy Lin – Chief Product Officer, Tomofun - Edda Wu – Senior Product Manager, iCHEF - Lily Wang – 數位產品與轉型創新顧問 ## 共筆區 ::: success - 以下歡迎圖文筆記,若簡報截圖+文字會協助讓筆記更好懂,歡迎截圖紀錄~ - 點擊標題右上角的 Edit 按鈕,即可開始共筆。 ::: ## 快問快答 Q1. 在過往的職場升遷中是否認為男女有別? > [name=Angie] > 透過轉念來面對這樣的挑戰 > [name=Cammy] 科技業女生擁有一些特質,是男性所沒有的 自己遇到的也是女性主管,將自己拉把成主管職,在職涯路上給了很多女性觀點出發的建議 Q2.是否認為女性作為產品經理特別有優勢? > [name=Lily] 不管男女,各自有各自的專長 女性在同理心、溝通協調上特別強,但是重點還是在個人表現上,跟有沒有經營自己的個人影響力。 > [name=Cammy] 有些人會說「女生做 PM 可能比較容易說服 RD。」 但實際還是要靠自己的實力,如果不懂專有名詞、技術溝通等專業,單純仰賴信別還是很難說服工程師。 Q3.請問在目前的工作流程中你是否使用 AI 生成或輔助工作? > [name=Edda] 多少應該都有使用過,最常就是用 AI 來整理資料 和 AI 互動容易梳理想法,AI 也可以幫助我提升溝通能力,製作 prototyping 幫助跟團隊對焦。 Q4.請問你平均多久(幾年)換一次工作? > [name=Angie] 2-3 年 工作到一定的熟悉程度、需要成長,會去跟主管討論有沒有相關成長的機會 像是:產品經理需要了解行銷,轉調到行銷單位 > [name=Lily] 3-5 年 > 剛開始工作 1-3 年,主要是探索不同領域 > 職涯後期,會在一個地方做輪調,透過跨領域學習綜觀全局的能力 ## 提問 **Q1.你認為成為一位優秀的 PM 最重要的特質是?** > [name=Cammy] >- 優秀的PM 需要有使用者的同理心,這部分需要很多時間跟歷練 >- 如何解決問題,知道問題是什麼比直接想到解決方法還重要,不斷問為什麼(3-4 個 Why) >- 跨部門溝通,老闆&利害關係人 >- Data 呈現的簡單易懂,足夠的說服力,要有足夠的 Data 才能夠說服老闆和利害關係人 > [name=Angie] > - 以終為始:找到有價值的問題,當團隊有很多問題時,要找到最棘手、最有商業價值的問題,帶領團隊去解決問題 >- 如期、如質、如預算 >- 擁抱失敗:從失敗中學習 **Q2. 以目前的角色來看 IC ,你認為 PM or產品團隊在組織中的價值是?** > [name=Lily] 團隊中的靈魂人物,既是小 CEO 也是團隊的公僕,雖然沒有實權但是要做整合的工作,因此很重視同理心、溝通能力,不要把看輕自己 >**如何平衡沒有實權但要整合的狀況?** 站在同理心跟溝通力上,去做一個三方的整合,廣納百川去汲取各方的意見,但仍然需要有自己的想法來定錨 **Q3.台灣的市場或文化環境對 PM 的發展是否有哪些獨特的優勢或挑戰?** > [name=Cammy] G 外商近年在台灣大量雇用 PM,以國內市場,個新創公司也都在 hire PM,加上 AI 產品的大量出現,市場需要 PM 的量也會提升 台灣的教育:邏輯強、心態開放,適合 PM 的能力 Q4.請問你是否曾經懷疑自己不適合擔任 PM 或產品主管? > [name=Edda] 跟上級想法不一樣的時候,也會有點懷疑自己 早期和團隊傳達失敗消息(目標變動、已完成的專案不算數)會覺得很累 作為一個 PM 與其檢討自己,不如去適應這樣子的變動,不要太過於在意其他人的意見,幫助自己渡過自我懷疑 ## 產品領導突圍實戰 Q1.作為主管,如何安排自己的 PM 下屬的職涯路徑 > [name=Angie] > 了解每個下屬對哪些事情有興趣 > 建議每個 PM 都要嘗試在商業、體驗、技術上成長,多元發展的T型人才 > [name=Lily] > 除了解下屬的優勢、強項, 跟組織目前的適配度也是有關的 > 組織內當下需要的也許是運營 PM,但不代表下屬沒有創新 PM 的能力,最重要的還是看自己想要什麼,組織內沒有適合的機會,不代表組織外沒有 Q2.在組織中如何妥善規劃產品策略,並取得關鍵 Stakeholders 的支持? > [name=Cammy] 公司內部有自己的模板,系統化地寫出來,包括 >* 要解決的問題 >* 指標是什麼 >* 目前有的數據,要求要寫至少 15 個相關的數據(我的怎聽到的是fact,不是data?) >* 可執行的方法 >* 請 stackeholder 給回饋,讓 stackeholder 加入作決定的一環: > * 1-10 分給幾分? > * 如果要做到 10 分,該做什麼?有什麼建議? 最後老闆在做決策是,也可以看到所有關鍵 Stakeholders 的想法,幫助他做更好的決策。 Q3.作為產品主管,如何管理組織高層對於產品交付時程或交付目標的期待? > [name=Lily] > ==這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難的事情(XD)== 事前對焦目標,對的當中不要覺得事情好小、先去救火等等,一定要及時的反應跟舉手,因為這是一種互信的建立 Q4.在產品決策上,最印象深刻的一次失敗是什麼?為什麼讓你印象深刻 > [name=Cammy] > 很常遇到,例如最近透過 AI 生成報告,讓飼主知道寵物最近做了什麼 一開始覺得只有給報告好像很少,好像應該再給一些 AI 建議 但結果 AI 把癲癇,誤判為玩樂,使用者其實不想要收到這些回應,認為 AI 解讀尚不精準、卻恣意做出判斷 急著想要用 AI 幫助使用者,卻沒有想到使用者有沒有想要這些功能 >大家會有壓力通常是因為不想要接受一些事情,應該擁抱失敗 失敗對我們來說,反而是一個養分 Q5.會建議想升遷的 IC ,如何為自己爭取? > [name=Angie] 過去也是想要為自己爭取升遷 升遷不是等主管看到你,而是你讓主管看到你準備好了 想要爭取副理職,需要具備跨部門溝通、爭取組織資源的能力 讓主管知道你準備好了,透過專案來證明自己 爭取機會展現、練習,表現出可以適配下一階段特質 ## 直球對決職涯選擇 Q1.除了產品經理或產品主管,你是否有思考過其他的職涯選擇?可以跟我們分享嗎? > [name=Edda] > 目前在自己職涯的一半 > 在混沌中找到自己的職位 > 遇到的組織、市場會建立你對 PM 的信心 > 因為現在的工作有輪調,在面對不同組織會找到自己喜歡、適合的定位 Q2.該如何選擇自己要深度投入的產業或商業模式? 請分享自己的職涯選擇經驗 > [name=Angie] 在職涯的一開始,選定的不是產業或商業模式 選的是「未來怎麼樣被大家記得」 不管怎麼選擇,在意的都是怎麼樣可以深入的去做「體驗策略」這件事 >可以想像自己的 LinkedIn 未來要有什麼關鍵字 >你是怎麼找到屬於自己的北極星? 當年因為賈伯斯的關係,想要成為這樣的人,想讓體驗落實在產品裡 Q3.走入婚姻或家庭,對職涯選擇的影響? 該運用怎樣的做法或心法,來平衡家庭責任與職涯發展? > [name=Lily] 我本身有兩個孩子,所以我比較不會選擇海外工作。 學齡前的照顧,體力會比較 ㄍㄧㄥ 科技產業內的 WFH 與工作彈性,即便是男性也可以提早去接送孩子 但觀察到 PM 比較多是責任制,大家回去還是會把自己的工作做完 >==幸福的人生不只有工作,家人、人際關係也是一個重要的元素== Q4.過往是否有 burn out 經驗?是如何跨越那段期間? 現在回想,會怎麼看待這段經驗為妳帶來的改變? > [name=Cammy] >有人沒有 Burn out 過嗎 (在場應該都有 XD) >通常都是睡不著,如果有這個症狀要留意: >- 精簡 meeting,留下可以做決策的人:會和 Team member 說要定時檢視 Meeting 的必要性,是否真的需要那麼多人參與 >- 適時尋求工程師、老闆等等的協助 >- 面對失敗,如果你沒有轉念,一直去想只會讓你陷入內耗(幫助自己接受的心法:試著練習用不同的角度切入,重新詮釋故事) > [name=Edda] 吃 GABA 好睡覺! >發現自己什麼情況會 Burn out: >* 無法接受事件的結果,可以轉念,去適應擁抱 >* 準備年度報告的時候,在事前先準備,調整工作時程跟任務配比,讓自己不至於陷入 Burn out 的狀態 >* context switch 中如何避免打擾,調整狀態 Q4.1 如何有意識的檢核我 or 團隊夥伴陷入 burn out? > [name=Angie] 觀察夥伴是否長期在每個任務上打轉,這時候就會投入了解,看是: >* 任務難度問題,或是提供不同同切入角度引導任 >* 心裡上遇到一些卡點 >* 生活上事件帶來的影響 >提供協助,讓他知道可以分擔給他人,一起度過這段 burn out > [name=Lily] > 自己很常 burn out,應該要讓允許自己可以 burn out Q5.是什麼促使你想要持續在軟體產品產業持續前進?重來一次你會怎麼修改你的人生劇本? > [name=Angie] 我過去是熱門科系材料工程出身,如果選了神山或是硬體,雖然起薪很高,但我的目標還是希望成為具備「體驗策略觀」的產品經理,這才是真正讓我快樂的選擇,所以我覺得大家還是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真正想要的會是什麼 >支持自己的信念「帶給大家更好的體驗」,好的產品可以達到更好的金融決策,也希望好的產品、好的體驗可以持續的推廣到市場上。 > [name=Lily] 支持的信念我的覺的是「熱情」 產品經理有趣、多元的工作支撐我到現在 > [name=Cammy] 很幸運選到自己喜歡的產品,自己很喜歡寵物,現在的產品可以幫助寵物、寵物主人 以前沒有想像過想要創業,但你今天是一個 PM ,可以觀察到產品的各面向特別是新創,再加上 AI 的出現,更有可能實現這樣的願景。 讓公司內的小 CEO,真的有機會成為下一個新創的 CEO > [name=Edda] 選到喜歡的產品、產業,在餐飲業,在疫情之後大家恢復旅遊常分享的是餐廳、餐飲的經驗 把國外的經驗帶回產品、產業 Q6. 熱愛自己的產品、產業,是否會有無法切開工作與生活的問題? > [name=Angie] 幫自己創造一個時間檔,在工作跟家庭之間做一個實體的轉換,例如:通勤時間,或是到咖啡廳外帶一個咖啡,這個時間就不接電話、什麼都不要想,讓自己暫時從工作中抽離 Q7.在 AI 時代下,認為 PM 的獨特價值會是什麼?對 PM 角色轉換有何想像? > [name=Lily] > ==PM 是站在用戶、科技、商業的交叉點== 如何駕馭 AI,組織你自己的 AI team,讓 AI 去跑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你就有更多時間去思考重要的議題,本質上工作不會變,你要善用 AI ,你才有辦法創造更多價值。 > [name=Cammy] 不用害怕 AI 會取代 PM,目前會匯入使用者研究到 AI 內,透過 AI 來幫助決策,但也不要過於依賴 AI。 除了追求 AI 最新的技術,也不要忘了產品仍然需要考量人性的部分 人類還是有不可取代的部分。 > [name=Angie] 在 AI 的時代,PM 就會像「策略的設計師」 > [name=Edda] 會用工具的人就不會被取代,可以把心力放在一定需要人可以做的地方。 在這個時代,大家不用一定要學會所有的 AI 工具,而是找到自己適合的組合,幫助自己提升工作效率。 Q8.目前在工作流中,使用了哪些 AI? > [name=Angie] 顧問業,有很多訪談資料需要整理,需要從中找到體驗與商業策略 >- 錄音轉逐字稿->逐字稿中找到 insight >- 不論 NotebookLM、AI chat 都還是會有 AI 產生幻覺,這時候還是需要人類介入判斷 >- 你用 AI,別人也用 AI,這時候你要問自己,這些生成出來的東西是有價值的嗎?那我們在市場的競爭力會是什麼? > [name=Lily] 自己主要應用 AI 是在簡報應用上 每個部門自己最清楚自己部門的工作流程,釐清工作中哪些地方適合融入、導入 AI Q9. 要如何在團隊內導入 AI 進入工作流程? > [name=Lily] 剛開始會需要工作坊、教育訓練,讓在第一線工作者實作,親身感受 AI 是否真的能幫到他。千萬不要自己為是的導入部分流程,因為自己並不是第一線的使用人員。 > [name=Cammy] 除了 notebookLM ,也有使用 Figma 的 plugin,團隊內也有使用可靈 AI 輔助 3D 相關的內容生成。 老闆非常支持 AI工具,也因為外部工具的限制,所以在團隊內也有工程團隊,協助打造內部的 AI Agent。 所以也在團隊內規劃內規劃了模板,請團隊找出重複又容易出錯的工作,優先讓 AI 解決 Q10. AI 部門如何拆解個部門的需求? > [name=Cammy] > 我覺得他們一開始沒有做好收斂,所以才打造一個模板。 作為 PM 擅長辨識問題、拆解問題、解決問題,其實是很適合協助組織、團隊推行 AI 工具,協助工程夥伴瞭解各部門的工作流,進一步推進 AI 導入。 Q11. 回到工作第五年的時候,會想要提醒自己什麼? > [name=Edda] 感受到需要改變的時候就去改變,改變不會錯 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感受到了就去行動!只要是你想要改變的時刻,就是最好的時刻! > [name=Cammy] 做 IC 比較不用想那麼多事情,受到前輩的鼓勵才想說當看看主管 當身邊的人提醒時,你可以檢視一下也許你有做其他事情的特質 你可以訂目標,但是你要有彈性的心態 > [name=Lily] 拍拍自己說,繼續勇敢的去闖蕩,不要有太多的心理小劇場 讓明天的自己可以比今天的自己更好 > [name=Angie] 第五年的時候,其實對自己感到非常的不肯定 >手機 APP 已經成熟,但台灣似乎沒有在討論互聯網等,開始懷疑自己在職能上感覺到了天花板,不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 回到自己的初心,從北極星延伸,找出不同的發展面向與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