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罷免之檢討 Part A 撲馬單人論述(25/08/07) 共分為四個大段落,第一段是在簡述今日討論的重點與方向,以及回應部分網友的擔憂;第二段是在論述726罷免投票結果,有多少先前支持柯文哲或是侯友宜的選民轉而支持同意罷免,而這次罷免行動失敗的原因又可能為何;第三段則是在談論泛綠支持者的資訊來源以及民進黨遇到的挑戰;第四段則是總結並且探討可能的解法。 一、 簡述大重點與方向 --- 1. 823的罷免行動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 726罷免結果不盡人意,很多人難過,但行動還沒結束——823將有七位立委面臨罷免,地區包括新竹、新店、台中三區、南投兩區,目前各地罷免團體仍積極站在街頭與民眾溝通。 2. 在地議題才是有效溝通的關鍵 各地罷免團體會根據當地民眾關注的焦點,調整論述內容。以花蓮為例,談中國議題效果有限,但提到傅崐萁是否有把補助給人民,就容易引起共鳴。南投亦然,人民在意的是預算與地方民生,而非潛艦案細節。論述要貼近民眾生活,才會有影響力。 3. 關稅與國會擴權議題的重要性——議題要設定,論述要建立,才能夠走進民間 近期討論焦點包含「關稅操作」與「國會擴權2.0」。雖然有聲音認為再提這些議題會造成焦慮,但實際上,這些議題是街頭行動與社會關注的重要素材,若不主動提出,新聞不會報導,社會輿論就難以成形。議題設定非常重要,必須抓準人民可能關心的事件來論述,而這些論述會成為罷團在街頭與民眾對話、推動行動的必要工具。 4. 這次不是叫大家再做什麼,接下來是政黨的責任 針對有些人認為又要叫大家再出力,這次特別澄清:不是要再交代任務,而是要回頭檢視成果與損失。726後,支持者其實該做的都做了、也有產生影響力,接下來應該思考: a. 怎麼守住這些成果? b. 檢視在這個過程中失去的,該怎麼補回來? 這兩個問題(守住成果、彌補損失),是民進黨應該主動承擔的責任,而不是再施加在民眾身上。目前最重要的是支援823的罷免行動,並聚焦當地罷團真正需要的資源與論述支撐。 二、以科學方式分析726罷免行動的板塊移動 --- 1. 人民最重視的議題在不同生活圈會有判斷上的偏差 網路流傳許多關於罷免結果的問題判斷,常基於體感、網路聲量或街頭觀察,這些都存在偏差。應以民調作為最具科學基礎的工具來了解大眾真正關心的議題。 2. 行政院必須硬起來,但必須先有戰略,而戰略思考的重要性:從民意理解出發 大家常說行政權要硬起來,沒錯,但不能硬錯方向。例如:假設現在行政院推出 3 張圖卡,雖然「硬」起來全部發出,但內容與當下民意關注點完全脫節,結果會造成反效果、這時會反噬到自己。戰術(如圖卡設計、幽默手法)只是細節;**戰略才是關鍵——要先判斷當下局勢與民意焦點,去預判情勢、辨識現在適合回答什麼,再決定戰術。民意的關注點應該透過科學方式調查,而非僅依賴同溫層的感受。支持者的批評很重要,但需要聚焦,才能有效找出問題、訂出下一步計畫。** 接下來的一個月,應集中資源與注意力,明確規劃解決方案與前進方向,這是政黨對人民與支持者應盡的責任。 3. 守護國家議題的結構分析 關於台海明日若發生戰爭是否抵抗的問題,民調長期呈現約: 50%願意抵抗;20%選擇投降;30%沒有意見。 中國的戰略重點是說服這30%中間游離者,使其轉向投降派,形成社會分裂,若這30%也支持投降,這樣就會有一半的人支持投降了。同樣的邏輯也適用在罷免案,兵家必爭之地是這些可被拉動的中間群體。 4. 726罷免案選民行為分析(根據迴歸模型) 以2024大選投票對象為依據,分析此次投票表現: 🔸柯文哲支持者的分布(假設100人): 15人 → 投同意罷免 35人 → 投不同意 50人 → 未投票 ➡️ 顯示有實質板塊移動,非全然由民進黨動員產生。 🔸侯友宜支持者的分布(假設100人): 約18人 → 投同意罷免 ➡️ 藍營中有一小部分人願意「跨界」支持罷免案。 5. 為何仍然失敗? 民進黨基本盤中,有不少淺綠選民未出來投票,但他們沒有轉投不同意,而是「沒有投票」。 可能原因: a. 民進黨組織動員不足(有些地方是成立的) b. 淺綠選民受到藍營資訊影響,懷疑民進黨動機→ 「為什麼不給他做完4年就好了真的有那麼嚴重嗎?是不是這個賴總統都不好好處理事情就只想搞大罷免?」 7. 總結與警訊 雖然此次行動已有一定成果(板塊移動),但也暴露出民進黨在內部支持者中存在流失與溝通不足的問題。藍營透過製造仇恨,成功鞏固了自己的基本盤,甚至影響到部分泛綠支持者,導致他們出現動搖。 接下來,民進黨必須深入了解這些支持者關注的議題,以及他們為何不願投票,並以科學化方式聚焦問題、穩固支持,這是對支持者應盡的責任。 另一方面,罷免團體的努力,也吸引了一部分藍白支持者轉向支持罷免親中立委。後續的重點,應放在如何持續經營與鞏固這批新支持者。 三、泛綠支持者的資訊來源與民進黨遇到的困難 --- 1. 支持者資訊來源多元且脫節 有些民進黨支持者在罷免案中沒有行動,不完全是動員不足的問題。他們接收資訊的來源多元,如:地方頭人、里長、廟宇、電視、廣播、網路等。其中,「網路與電視」對其立場影響愈來愈明顯。 3. 泛藍在直播與網路空戰已領先兩年 以 YouTube 為例,泛藍的直播數量長期大幅領先泛綠。過去直播影片數量約為「七比三」,但觀看數仍能維持在「四比六」,泛綠雖在數量上處於劣勢,仍能在觀看數上追回部分差距。然而,自今年 6、7 月起,觀看數差距進一步擴大,泛藍不僅在影片數量上占優,連觀看數也開始拉開。上述數據僅針對 YouTube,尚未涵蓋在 TikTok 上更為一面倒的情況。 3. 媒體流量排名揭示泛藍內容優勢 媒體排名中(如 TVBS、聯合、LINE Today、Yahoo、自由等),泛藍媒體在網路與文字內容都佔據前段。泛藍說法如「民進黨控制媒體」其實與現實相反。 4. 媒體報導傾向操控主題方向 聯合、中時、中國媒體在報導罷免案時,主題不是罷免本身,而是轉移至賴清德、柯文哲、曹興誠等人。這些媒體間相互引用、形成意識形態迴圈,成為網路壓倒性存在。 5. 線上訊息壓力的因應方式 民進黨面臨空戰壓力增大,但可透過線下補強。線下如客廳會、地方頭人協助傳遞資訊,可對抗網路訊息壓制。都會區靠線上、非都會區靠線下,兩者需並行才能發揮最大效益。若地方組織未啟動、社區沒形成反制力量,就會導致空戰訊息無法被平衡。此外,Line 群組不能當作實體組織的替代品,需更多面對面互動。 7. 支持者對政府的不滿是更深層的問題 接收錯誤資訊 ≠ 不投票的唯一原因。民進黨支持者中,**有人是因對現任政府不滿而冷漠或不參與。調查顯示,這些不滿情緒多數集中在「七月以後」才明顯升高**,而對政府的不滿可能來自: 🔸行政權沒有有效使用,沒有「撐住」立法攻勢 🔸沒有清楚傳達正在做的事 🔸抗爭策略模糊,讓支持者失望 上述這些因素疊加,導致支持者更容易相信錯誤訊息,甚至選擇「不投票」表達不滿。 四、 解決方法 --- 1. 台灣民意之潛在類別分析 ![解決](https://hackmd.io/_uploads/HJAjoON_xe.jpg) 這邊使用了一份學術報告中的 Latent Class Analysis(LCA)潛在類別分析,將台灣民意粗略分類為四種人群(根據對TikTok禁用意見、民粹與否、體制信任、統一/獨立傾向),而該表格的原始數據尚未加權(Unweighted),不可當作實際民意比例: a. 現況支持中間派:溫和、不支持統一、信任政府與司法,對於禁TikTok意見分歧。 b. 民粹懷疑派:強烈不信任政府、司法,對中國友善,對於禁TikTok意見分歧。 c. 民主本土派:高度支持體制、強烈反中、支持禁TikTok。 d. 親中穩定派:稍微不信任體制、較親中、不支持禁TikTok。 民進黨支持者多落在「民主本土派」,而民眾黨支持者則多在「民粹懷疑派」,若要針對不同類群的溝通,那個策略會是完全不同的。由於一人無法說服所有四種族群,這時就需要分工合作,不同人有不同需要去說服的對象。 2. 社群與言論主導權策略 要搶回網路主導權,需做到三件事: a. 正確判斷民意關注焦點 過去民進黨很擅長抓住「大家現在在想、關心什麼」,但負責這類任務的人有好幾個退休了,只能找他的徒弟或邀本人再出山。目前必須透過科學方法鎖定目標受眾,判斷當前最能引起共鳴的民生議題,才能有效聚焦。 b. 產出有效論述(讓人民有感): 民進黨不缺論述產出,但要注意兩點: i. 論述發表者需有足夠聲量與影響力,能讓媒體主動引用。 ii. 必須擁有穩定且有效的傳播管道。 如先前提及,媒體報導比例已不對等,若不願引用你的說法,影響力將進一步下降。 c. 建立與掌握傳播管道 不僅要透過新聞,也要利用社群與線上社團。例如:對於封閉社區(有門禁、難以發傳單或辦活動),可透過建立在地二手交易、親子活動等社群切入,培養互動後再適時導入政治訊息。這種社群經營需要長時間累積,泛藍在這方面已布局多年,泛綠必須加快追趕。 d. 持續拓展管道以突破封鎖 不能只依賴既有管道(如Line群組),應主動成立並經營更多不同類型的社群。透過多點切入,讓訊息能在不同圈層中自然擴散,對抗對方已建立的網路優勢。 e. 總結——建立議題節奏與打點能力: i. 預判民意趨勢 ii. 找出議題突破口 iii. 有力氣把議題打出去 3. 違憲對抗違憲的策略與戰場分工 a. 概念來源與適用情境 「違憲對抗違憲」是撲馬很早就提出的策略,該策略的核心觀念是:當對方以明顯違憲的方式行動時,為了對抗其行為,你可以採取非常規手段作為選項之一。但並非所有情況都適用,得視事件性質判斷。 b. 區分適用場合 i. 若屬明顯且嚴重違憲: → 行政院應採取強硬對抗措施,直接抵擋對方行為。 ii. 若並非違憲,但有政策風險(例:藍白聯手廢除反滲透法) → 這屬於立法層面的戰場,應由立法端負責阻擋。 c. 過去戰場的偏重問題 去年多數議題集中在立法權,因此社會印象是五一戰隊等立委持續硬撐、非常辛苦。若能依照「違憲對抗違憲」的邏輯,讓行政、立法分擔不同類型的戰場,壓力與效率都會更好。 d. 調整的必要與時間成本 選後檢討中,民進黨已討論到需要調整戰場分工與組織運作模式。調整組織就像企業轉型,不可能今天決定、明天生效,需要時間醞釀與磨合。請大家給予耐心,讓我們釐清戰略、確立文化,再重整步伐。 4. 歷史經驗反思(2008 & 2018) 2008年阿扁事件與2018年韓國瑜當選高雄市長,都是民進黨遭遇重大挫敗的時刻。回顧 2018 年的討論,幾乎與現在的批評一模一樣: a. 闢謠太慢 b. 論述難懂、過於文青化 c. 無法有效吸引支持者 當時雖有嘗試微調,但並未真正完成調整,然而,2019 年反送中運動意外推高支持度,掩蓋了問題,導致誤以為策略已經奏效。事實上,核心問題並未解決,如今只是延續過去的基礎,持續進行修正與優化。 # 大罷免之檢討 Part B 撲馬與佳濱對談(25/08/07) 共分為五個大段落,第一段是在回答網友的問題,問題核心主要是年輕一輩的人對於中國並不存在敵我意識。第二至第四段則主要在討論如何在輿情上從被動防守轉變為主動出擊,談論範圍由立法院延伸到行政權,而第五段主要在檢討內閣上任後出現的問題。 一、 平均年齡最低的是親中派 --- 1. 年輕人親中傾向上升的觀察與數據 過往印象中,親中族群多為年長者,是歷史背景、教育階段的產物;然而,最新的數據卻顯示,平均年齡最低的是親中派(08/11 撲馬更仔細解釋:相較於民粹派、制度派,親中派的平均年齡是37.3),這是研究中最令人驚訝的發現之一,這一群人對「中國是敵國」的警覺非常低,甚至將「去中國」視為與去美國、日本無異,有許多即將成為首投族的年輕人缺乏對中國政權威脅的深層理解。 2. 中國「反美、反日、弱化敵意」的戰略與其影響 中國的對台策略已不再強調「中國有多好」,而是強化「美國有多爛、日本有多爛」的敘事,這種長期的負面比較會讓人產生等邊三角形錯覺:中、美、日彼此都在霸凌台灣,都一樣爛。年輕人容易被這種敘事影響,進一步削弱對中國威脅的敏感度。 導致「削減國防預算的合理化」:若與中國關係好,就能省下錢做其他事,這種說法開始在年輕世代中產生說服力。 3. 資訊接收落差與價值優先排序的影響 許多年輕人資訊來源侷限、對抗中議題不感興趣或反感,他們優先關心的是民生問題,例如:房租、薪資、物價等,這些議題在直覺與生活上都更貼近他們。但這種情況其實是人之常情,是資訊有限下的價值優先置換現象,非常符合直覺與人性,但當政治論述不斷被「別的問題更重要」所稀釋,國安議題自然就邊緣化了。 4. 如何因應與破解? 難度非常高,因為年輕人所重視的「並沒錯」,要與「合理、貼近人性、貼近生活的論述」競爭,本身就不是理性或說教能解決的問題,只有建立起足夠深層的政治與國際素養基礎、讓資訊完整多元地進入他們的生活圈,才有可能慢慢改善。 二、從被動防守到主動出擊——背景 --- 1. 從2020年起被標籤為「只會抗中」 對手從2020年開始強力推動「民進黨只會賣亡國感、只會抗中保台」的論述。但事實上立法院90%的法案與預算都在處理民生、社福、教育,與中國相關的法案不到10%。然而,這些「真實政績」的訊息沒有成功傳遞出去,導致標籤效應無法破解。 2. 媒體與網路不是絕對劣勢,關鍵在是否有議題讓他們跟 我們媒體比較劣勢,但其實社群與媒體不是不會配合,而是要有能「抓住關注」的議題設定,問題主要會是「我們沒主動丟出強有力的議題」。 3. 百工百業挺罷免是成功的議題操作範例 當初「百工百業挺罷免」並非行政體系主導,而是網路自然發起。但是因為聲量夠大、共鳴夠強,導致對手連洗留言都洗不完。其實這重點不是真人的數量到底有多少,而是議題設定成功,顯示只要議題設定得當,就能反制對方、公關公司或外部介入。 4. 我們目前太被動,陷入「只會闢謠」的死循環 對手是類似發動DDoS攻擊,對方每天丟 5 則假訊息,我們就得每天發 5 則澄清,沒空設定新議題,但這是「被動回防」,無法引導社會對話。反之,若我們能搶先一步「設定議題」,吸引公眾注意力,對方的攻擊反而會變得無力、難以發酵。 5. 建議與總結 行政體系應該主動出擊,掌握議題主導權,與其疲於澄清謠言,不如用有共鳴的主題吸引關注;一旦設定成功、形成討論焦點,對手的操作也會自然失效。 三、從被動防守到主動出擊——實務 --- 1. 議題主導與反擊:不能只防守,要「攻擊讓對方沒有手打」 a. 被動澄清無法有效反制謠言 選戰與政治攻防類似:對方打你謠言,你去澄清、提告、訴苦,效果有限。最有效的方式是「主動出擊」,讓對方陷入被動、花力氣防守。 b. 攻擊永遠比防守省力 一句攻擊可以讓對方花十句話解釋。因此很多民主國家的選戰常陷入「負面選舉」,就是因為反擊成本低、效果大。雖不鼓勵造謠與抹黑,但在實務上「主導議題」仍是攻防勝負關鍵。 2. 議程控制=議題控制:立院少數讓議題主導權完全喪失 a. 立院機制導致議題設定權落在對方 過去民進黨是多數,能主導立法院議程與議題,但如今為少數,程序委員會提出的議程常被封殺,無法進入討論流程。正常來說星期二程序委員會會決定周五的議程,即使決定後,對方也可能會在星期五提出新的議程表。我方只能被動回應、在有限時間內臨時準備論述,變成完全只能跟著對方走。 b. 真正影響社會的民生議題未被主導 行政團隊沒機會設定民眾關心的議題,如稅務、教育扣除額、大學學費等。比如報稅季應該主動談扣除額改革,讓對方也得跟進。但因為時間與空間都在追趕對方設定的主題,去年上半年在處理國會濫權、下半年則是拿錢的法案,導致無法拋出新議題。 3. 案例對比:雅雅案為成功議題設定示範 a. 行政團隊快速反應,成功引導輿論 雅雅案一爆發,行政團隊馬上回應與處理,獲得輿論與民調支持。這也導致國民黨必須「回防」,無法有效攻擊。只要題目一換、戰場轉移,對方就沒辦法在原來的攻擊議題上繼續發酵。 b. 議題不連續導致再次陷入被動 但一旦該議題結束,民進黨沒有接續提出其他新議題。對方就又能重啟「你要不要擋我這個法案?」的攻擊節奏,主導議題設定。 四、 深化「對案」策略與行政權的應對 --- 1. 【佳濱觀點】不要只「擋」!應該提「對案」讓人民看見後果 a. 光擋是沒用的,因為表決一定輸 民進黨是立院少數,很多不認同的法案無法擋下。與其一味反對,不如讓對方法案通過後,暴露其實際後果,再對比我方提案。 b. 利用「對案」揭示風險、凸顯我方理性 即便對案不會過,也能作為輿論操作、教育選民的工具。舉例:國民黨提免巴氏量表申請外籍看護,民眾直覺贊成,但未考慮移工數量有限。 i. 若當時提出「收費調整」或「移工配額設計」的對案,可先預警實施風險。 ii. 結果證明:法案過了、但民眾請不到移工,反而驗證我方原本的擔憂。 2. 【撲馬補充】行政團隊「幫他們善後」,反而模糊對方錯誤 **★藍營提出的法案出問題後由我方補破網,錯誤成本被稀釋:** 國民黨提案出現漏洞,最後行政機關出手收尾。但這樣民眾只看到「問題被解決」,沒看到「誰造成問題」。 3. 【佳濱延伸】我們應該「轉守為攻」,提出更明確的替代方案   a. 舉例:「普發現金一萬」操作之可能性 沒有提出對案(如排富機制、提高金額給特定族群)。如果主動提出「一萬二給弱勢,排富機制保護財政」,反而能掌握議題主導權。 b. 預判對手回應,也是議題設定策略的一部分 即便國民黨喊出「普發兩萬」,也能迫使他們解釋資金來源。這樣對民進黨而言是「兩頭都賺」:要嘛對方喊不出更好的版本,要嘛他們要為大開支說清楚。 1. 【撲馬補充】「院版先出」的體制慣性,造成推案卡住 a. 黨團常期待行政院先推出版本 導致立委等待行政部門出手,議題設定被拖延。結果國民黨先立法、先喊口號,我方只能應對。 b. 官員因為怕被質詢壓力大,態度保守 有些部會官員在質詢時會很怕國民黨,進一步導致民進黨立委在議題推進上會有困難。 五、 行政團隊的節奏與斷層 --- 1. 行政團隊缺乏即戰力:蘇貞昌內閣與卓榮泰內閣的對比 【佳濱觀點】 佳濱委員歷經四任閣揆(林全、賴清德、蘇貞昌、卓榮泰),而蘇貞昌內閣是最能即時拋出主導性議題的團隊,蘇院長非常擅長掌握節奏與輿論,能快速「領頭帶風向」。 【撲馬補充】 正因蘇貞昌強勢拋議題,藍營才試圖用「1450」等名詞抹黑操作。顯示那時候的操作有效:能讓民眾知道「政府正在做事」。而現在的行政部門存在部會間步調不一致的問題,有些部會能主動設定議題,有些則不擅長,甚至害怕國民黨攻擊。這種不協調導致政府整體對外溝通能力削弱。此外,新內閣剛上任時就遇上了國會濫權風波(520前後),原本需要時間進行磨合與內部協調,但尚未完成便面對外部衝擊,影響行政效率與表現。 2. 新內閣520上任後失去議題主導力 【佳濱批評】 卓榮泰內閣上任時,立法院已經陷入激烈對抗(五一戰隊奮戰)。行政部門卻選擇「旁觀」,未積極拋議題、展現施政方向。行政權似乎認為「國政混亂」下無法推動政策,因此等待國會平順再啟動作為,但這似乎是錯誤策略。即使國會少數,也可以用行政權推福國利民的政策,讓人民有感。 3. 人事與政治嗅覺斷裂:缺乏政治幕僚導致戰鬥力不足 【撲馬觀察】 新內閣在人事安排上,過於依賴自己熟悉的人馬。具有政治敏感度與經驗的資深幕僚並未佔據要角。導致許多部會「不懂怎麼應對國民黨」或缺乏「攻防Sense」。政治人事佈局不均,造成議題掌控力流失。 4. 歷史經驗對照:從林全到蘇貞昌的轉變 【佳濱回顧】 林全內閣第一年(2016)也遭遇類似情況:政策操作失誤(如一例一休、禁吸管等)因為政治經驗不足。但與現今不同的是當時國會仍有多數,尚可支撐施政。2018民進黨選戰慘敗後,換蘇貞昌上任,迅速主打「非洲豬瘟防疫」,以具體政策重拾民心與主導權。 ***嚴格邊境查驗,操作簡單但有感 → 民意支持度回升。 後續重大議題如:美豬開放、役期恢復一年,皆為高風險操作,但蘇院長與蔡總統主導得宜,反轉輿論。 5. 總結觀點:議題操作充滿細節,不是換人就可以解決 【撲馬結語】 不只是換一個人上任就能「解決問題」。真正的挑戰在於:從人事安排、幕僚選擇、行政部門節奏,到媒體與社群操作,全都需要有「整體政治感」與實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