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再會吧!公共人》第一章
tags: 負面教材, 讀書會, 再會吧!公共人
date: 2020-12-29
author: Tree Zi
image: https://i.imgur.com/EFbmzpE.jpg
---
# 第一章:公共領域
| 馬拉之死 <br> (Jacques-Louis David, 1793) | <font size=5>目錄</font> |
|:---------------------------------------------- |:---------------------------------------- |
|  | [TOC] |
### 公共領域的衰亡?
* 當代經常拿來與羅馬帝國衰亡的年代做比較……雖然這種觀念頗為愚蠢……但羅馬社會在奧古斯都死後所面臨的危機,與我們當前的生活的確有相似之處:***兩者都與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之間的平衡有關*** 。
* 當奧古斯都的時代消逝之際,羅馬人開始將公共生活視為一種***形式上的義務***。……羅馬人以越來越消極的心態來參與這些義務,並遵從公共事務(res publica)的規範,但是投入的熱情與日俱減。
* 當公共生活變得了無生氣時,羅馬人便私下位自己的情感活力尋找新的聚焦點,也就是***尋求一種許諾(commitment)與信仰的新原則***。……用來逃避整個世界,***逃避公共事務(做為這個世界的一部分)的繁文褥節(fomalities)***。
* 今天,公共生活也變成了形式上的義務。大多數的公民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心態與國家打交道*** ,這種公共的衰弱無力,就範圍而言要比政治事務廣得多。***人們的舉止風範(manners)以及陌生人之間的儀式性互動,充其量被視為形式上的、枯燥乏味的事情,最遭的狀況下還會被當成矯揉造作***。陌生人變成了***具有威脅的人物***,***而沒有多少人會喜愛一個充滿陌生人的世界***,也就是國際大都市(cosmopolitan city)。
> manners (noun\[plural]):
> polite ways of treating other people and behaving in public
* ***公共事務代表了人們的相互聯繫與許諾***,而人們並不是因為家庭或私人關係才結合在一起;公共事務是***群眾、「人民」、政體(polity)之間的聯繫,而不是家庭或朋友間的連結***。……今天人們對於公共事務的參與,多半是得過且過,而且這種公共事務的論壇(如大城市)正處於衰敗狀態。
### 私人生活成為人們的負擔
* 羅馬時代與當前之間的差異在於***私事(privacy)的意義有所不同。……當前我們在私底下追求的並不是原則,而是反省(reflection)***,也就是反省自己的心靈(psyche)究竟是為何、反省自己感情當中的真切之處。***我們已經讓私下獨處這件事情變成目的本身了。***
> psyche (noun \[ C usually singular ]):
> the mind, or the deepest thoughts, feelings, or beliefs of a person or group
* 現代關於這種私人生活心理狀態的觀念是混淆的。人們認為自己的精神生活***受到社會的制約和環境的影響***;然而人們看待心靈的方式,***卻彷彿心靈有其自身的內在生命。精神生活珍貴而微妙,因此,只要接觸到社會世界的殘酷現實,精神生活就會乾枯凋謝,==只有保護它、隔離它,它才會茁壯==***。
* 每個人的自我都變成了主要的負擔;***認識自己變成了目的,而非認識世界的途徑。***
* 而恰恰因為我們如此地***自溺***,要形成***私人的原則***就變得格外困難,***因為無法向自我或他人清楚說明自己的人格特質為何。因為,心靈越是秘密,就越不會受到刺激,我們也就越來越難以感受或表達自己的情感。***
### 著迷於人的「個人特質」
* 在現代的私人意義下,非關個人(impersonal)的經驗與私密經驗之間的關係並沒有這麼清楚。***我們只有把社會當成一個大型的心靈體系時,才會認為社會本身是「有意義」的。***……即便我們知道政治人物的角色,但***除非我們意識到政治鬥爭中有人格特製的運作,否則我們不會對這樣的工作感興趣***。我們會依照***他是什麼樣的人,來說他是否「可靠」或「具有正當性」,而非根據他的行為或他所倡議的方案來判斷***。
* 這樣子對個人感到著迷,不顧與個人較為無關的社會關係,就像是一塊濾鏡,將我們從***對社會的理性認識除去色彩;遮掩了先進工業社會中階級的持續重要性;使我們相信社群(community)是一種相互揭露的行為,並貶低陌生人的社群關係***。
* 但,這種心理的眼界也妨礙了我們發展基本的人格長處,比如說無法尊重別人的隱私,或者無法了解到***每個自我某種程度上都蘊含了恐怖的一面,因此,不同的自我之間那種文化的關係若要能持續下去,就必須把慾望、貪婪或嫉妒等討厭的小秘密鎖起來***。
### 現代心理學的陷阱?
* 現代心理學(尤其精神分析)的基礎是相信:***只要能夠理解那獨特的(sui generis)自我的內在運作機制,那麼,無需先驗的罪惡或原罪等觀念,人們便可將自己從這些恐怖中釋放出來,進而更充分、更理性地參與自己慾望界線之外的生活***。……但這種關心***已被證明是一種陷阱,而非解放***。
* 這種對生活的心理學式想像會造成廣泛的社會後果,Sennett稱***這是一種「私密的社會觀」──親密性(intimacy)意味著溫暖、信任與自由表達情感***。正因為我們期待在所有的經驗中都能感受到這些心理上的好處,而且正因為==許多的確具有意義的社會生活***無法產生***這些心理上的回報==,因此,整個外在的世界、與個人無關的世界便似乎有負於我們,似乎陳腐而空洞。
> intimacy (noun \[U]):
> a situation in which you have a close friendship or sexual relationship with someone
### 一個「內在導向」(ineer-directed)的社會
+ Sennett認為 David Riesman的《寂寞的群眾》(*The Lonely Crowd*)[^1]一書的論點應顛倒過來,……西方社會正由某種他人導向(other-directed,熱情與許諾取決於人們鎖意識到的他人的看法為何)的態勢轉移為內在導向(以自己內在鎖感受到的目標和情緒為基礎,來展開行動、做出許諾)的態勢──***只不過,在這種自我陷溺的過程中,沒有人能判定究竟何謂內在***。
+ 因此,公共生活與私密生活之間出現了混淆,人們從***個人情感***出發來處理公共事務,但這些事務***實際上唯有透過非關個人的意義才能適當地加以處理。***
+ 如今(美國的)人們所體驗到的,並不是強韌的個人主義(這仍是美國最廣為人知的特色)。***個人在書寫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時,總是顯露出情感上的焦慮。這種焦慮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與宗教信仰的大幅變化。***
### 對自我的焦慮
+ 對自己的感覺心生焦慮,也可能被視為浪漫時期那種「追求個性」的普及化與庸俗化。(但)這種追尋,***並非發生在社會真空的狀態之中,它是一種尋常生活的狀態,這樣的生活驅使著人們去追求浪漫的自我實現***[^2]。
### 公共場合中的表達(expression)
+ 公共生活的腐蝕,需要一種有別於以往的社會史來加以研究。
+ 如,若要討論公共場合中的表達,會引出下面的問題:***「人類在社會關係中能夠做出怎樣的表達?」***……若沒有某種理論來解釋何謂表達,就很難討論公共生活中的表達有多麼空洞,也無法討論***對公共關係來說適宜的表達,與私密關係之中適宜的表達有何不同***。
> ……例如,當某人對陌生人表示讚美時,這種表現行為和舞台上的演員有何不同?(頁6-7)
## 公共領域之外的愛情
### 當代社會的公共問題
+ 當代社會的公共問題有兩個層面:
1. ***非關個人的行為與議題激不起太大的熱情***;
2. 只有當人們(錯誤地)把至些行為與議題***看成與個人性格(personality)有關的問題時,才能激起熱情***。
+ 這種雙重的公共問題導致了私人生活中的問題──私密情感的世界***失去了所有的界線***;它不再被一個公共的世界所束縛,人們也無法再在這樣的孤共世界中投入另類或對抗的行為。***強而有力的公共生活逐漸消蝕,從而扭曲了人們所全神貫注的親密關係***。
### 色情與性事(eroticism and sexuality)
+ 過去四個世代以來,肉體上的愛已經被重新定義,從***色情(eroticism)變成了性事(sexuality)***。
> eroticism (noun \[ U ]):
> the quality of a picture, book, film, etc. being erotic
>
> erotic (adjective):
> relating to sexual desire and pleasure
>
> sexuality (noun \[ U ]):
> someone's ability to experience or express sexual feelings
+ 維多利亞時代[^3]的<font color=red>「色情」</font>涉及的是***社會關係***,而<font color=blue>「性事」</font>則與個人身分認同(identity)有關。
+ <font color=red>「色情」</font>意謂透過選擇、壓抑、互動等***各種行動來表達性***。
> 對19世紀的布爾喬亞來說,幾乎必然帶著恐懼來談論色情,也因此是透過壓抑的方式來加以表達。所有的性行為都籠罩在***一種侵犯的感覺之下***──男人侵犯了女人的身體,一對愛人侵犯了社會規範,或同性戀侵犯了更深層的道德規範。
* 維多利亞時代的人以「屈從」的角度來看待性,因此他們可以說要從***情慾生活中學習,儘管這種學習必然因為壓抑的作用而困難無比。***
+ <font color=blue>「性事」</font>則不是一種行動,而是***一種存在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中,***愛情的肉體行為幾乎是人們互感親密之下的被動產物或自然後果***。
> 現代社會有很大一部分反叛了這種對於「愛情的肉體行為」的恐懼與壓抑…… 也因此開始有人不認為肉體之愛是***人們所從事的一種行動***,且如同一切社會行動一樣,會有其規範、限制與必要的虛構成分,來賦予***該行動某個特殊的意義***。
>
> 性,變成了***自我的彰顯***。
+ 性事在相當程度上界定了***我們是誰、有什麼感覺***。然而,性事作為一種***表現的<font color=blue>狀態</font>(而非表現的<font color=red>行為</font>)***,會帶來反作用。
+ 我們所經驗到的一切事情,都會影響到性事,但性事***總是在那兒***[^4]。我們發覺它、發現它、接受它,***但我們無法掌控它***[^5]。
> 這可能是操作巧妙、工具性而不帶感情的──這會使性事與我們所企圖塑造的感情地位相當。而今天我們不再「從」性當中學習,因為這會讓「性事」不屬於自身;我們反倒是無盡地透過性器官來尋找自我。
> > 因為性屬於我(前面所為的私密性),而性事(sexuality)是感受性的能力;因此,「性」只能被感受(它是從屬於主觀的感受,也就是「自我」的一部分),我們能***增強感受的能力***,也就是上述所謂「可以是操作精妙、工具性而不帶感情」,讓我們更好地「感受性」。但也正因為如此,性也就只具備「感受它」以及「感受自我存在」的意義。[name=李樹][color=#54c878]
### 誘惑與出軌/韻事(seduction and affair)
> seduction (noun \[ C or U ]):
> the act of persuading someone to have sex with you
>
> affair
> \[1] (noun \[ C ]):
> a matter or situation that causes strong public feeling, usually of moral disapproval
> \[2] (noun \[C] (RELATIONSHIP)):
> a sexual relationship, especially a secret one
* <font color =red>「誘惑」(seduction)</font>是一個人(不一定是男人)去激起另一個人的情感,而違反了社會規範。這***使得個人的一切社會關係都暫時受到了質疑***。配偶、小孩、父母都***象徵性地牽扯了進來***,而且假如這樣的行為被發現,***就會真的被牽扯進來***。
* 現代所謂的<font color="blue">「出軌」(affair)</font>則***壓制了這些風險***,因為***性愛不再被認為是一種社會行為,而是一種情感上的密切關係,本質上與個人生活中的社會關係網絡無涉***。
> 現在若有人(不論已婚未婚)在外遇時,認為***外遇這件事與父母關係有關***,故每當與別人做愛時,***自己為人子女的身分就會因此改變,這是完全不符邏輯的***。<font color="black">我們可以說,這是與個人有關的問題,是 ***==個人個性的因素,與社會無關==***。擁有比較多自由的心靈的人們,會把這種說法應用於婚姻關係中的出軌。</font>[^6]
+ 「出軌/韻事」這個詞──如此空洞而難以歸類──便意謂對***性事做了某種貶低,史其成為一個可以透過言語達成社會共享的意象***。我們在反抗性壓抑時,也已經反抗了「性事具有社會面向」這種想法。
> ???????????? 好吧,我認真看不懂XDDDDD
> 這部份可能要回到,Sennett要回應的對象(理論的、或者其他研究),才會知道他為什麼會這樣寫。[name=李樹][color=#54c878]
### 個人經驗的重組與非預期的毀滅性後果
* (承如前述)爭取性自由的本意是如此良好,為什麼最後會變成自我的難以解決而神祕的謎題呢?再一個***私密情感成為現實的衡量標準的社會中***,個人經驗以兩種形式被組織起來,而這便導致了非預期的毀滅性。在這樣的社會中,***人類基本的自戀(narcissism)精力被大量動員,不斷有系統地灌注到人類關係之中***。在這樣的社會中,***測驗人們是否對彼此真切和「坦率」(straight),便成了私密關係中一種奇特的市場交易標準***。
> narcissism (noun \[ U ] ):
> too much interest in and admiration for your own physical appearance and/or your own abilities
>
> straight (adjective):
> honest
### 自戀的矛盾感
* 在臨床上,自戀並不是指一般人所謂的熱愛自己的美貌;更嚴格來講,***自戀作為一種人格異常,是指自我陷溺,使自己無法理解哪些事物屬於自我與自我滿足的範疇,哪些事物則在這個範疇之外***。
* 因此,自戀是執迷於「這個人、那件事對我有什麼意義」。由於***不斷詢問他人及外界的行為與個人之間有何關聯,故無法清楚認識這些人與事本身***。
* 這種自我陷溺,會妨礙自我需要的滿足;會讓人在***達到某個目標或與他人產生聯繫的時候***,感到「這不是我想要的」。因此,***自戀具有雙重的特質***。
* 自戀的人格異常是治療師目前所看到各種精神痛苦的共同來源。(這種新的)歇斯底里的症狀……是因為***新的社會不斷助長心靈的成份***,抹拭掉心靈層面以外的有意義的社會接觸,***亦即跨出自我的界線之外,走向公共層面***。
* (但是)……我們需要小心說明這種精神痛苦……受影響的人並不一定總是生活在嚴重的危機狀態中,撤回許諾、不斷向內尋找「我是誰」的定義,的確讓人產生痛苦,但不會造成巨大的不安。***換言之,自戀並沒有創造出可能摧毀自己的條件***。
* 在性事的層面上,自戀把性愛從一切的許諾(不論社會或個人)當中撤出。如果自己做出了許諾,對他/她來講,***似乎就限制了他/她的機會去獲得「足夠」的經驗來認識自己是誰***,並找到 ***「正確的人,來與自己互補」***。在所有受自戀支配的性關係中,***和伴侶在一起越久,就越無法獲得滿足。***[^7]
* ……一份在巴黎進行多年的有趣研究顯示,當人們越來越只從自己的身體來界定自己的性事時,也就越來越不容易將身體予以「象徵化」……將身體安置於一種絕對的性狀態,是自戀的行為,這讓性事成為***一種人類所特有的屬性,成為一種存在的狀態,而非一種活動,也因此將之與人所可能有的或沒有的性經驗隔離開來***……這種自戀讓人們對身體的「隱喻」性質的想像減少,減少在物體之外***創造象徵(symbol)的認知活動。***
* 也因此,當社會從色情轉移到性事,從***相信情感的活動轉到相信情感的存在狀態時,毀滅性的心理力量便會浮上檯面。只要社會否認愛慾(Eros)有其公共面向,就會顯露出這種毀滅的跡象。***
> Eros (noun \[ U ]) (also eros):
> sexual love or desire:
* 自戀通常是透過一種倒錯(inversion)的過程讓人們認識到它:***我唯有感受到更多,或唯有感受感覺到什麼,我才能與他人相處,或與他們產生「真正」的關係***。但是在每一個接觸的時刻,我卻總覺得感受得不夠。***這種倒錯的內容明顯是一種自責,但深處其實是感到這個世界對不起我***。
### 坦率和自我揭露
* 這種毀滅力量從內部強化了這種對某個身分的追尋。
> 如診斷訪談員(diagnostic interviewer)受訓時所發生的狀況。
> 在第一階段的受訓中,剛入門的訪談員,通常會很想要表現出自己是把***訪談對象當成真正的人***,而不只是把他們視為「資料來源」。……這種值得讚許的願望,造成了起初那種奇特的狀況:每當訪談對象透露了自己私生活中的某些細節或感受,***訪談員就會同樣將自己的某些細節透露給對方***。在這種情況下,把其他人當做「真正的人」的時候,反倒***像是在市場上膠一私密經驗;他們打一張牌,你回打一張***。
> ***只要訪談員開始看到,當他們揭露自己的時候,其實也失去了找出訪談對象感受的機會***……一段時間之後,敏感的訪談員會開始對原先那種想法感到不安……此時,訪談員便即將從***以市場交易為基礎的理想私密關係,過渡到一種更為真切的私密關係***。(頁11-2)
* 當私密成為交易關係,枯燥無趣就成了合乎邏輯的後果。這樣的耗盡補充了自戀式的信念,***即不論我目前得到什麼滿足,都不會式我所能真正得到的,或者反過來說***,我根本感受得***不夠***,所以我們的關係不會是「真」的。
### 追求自我的私密性,從而破壞的公共行動
* 自戀以及自我吐露的市場交易,所共同構成的條件,讓人們在***私密狀態下表達自我的感受變得具有毀滅性。永無止盡地追求滿足,且同時自我卻無法允許滿足發生***。
> 今天人們衡量人際關係或他人的「可靠性」時……我們戶說自己是否與其他事物或別人「處得來」(relate to),且人們在這樣的相處關係中是否對彼此夠「開放」(open)。第一種用語其實是要從一面***自我關照的鏡子出發來衡量對方***,而第二種用語則是***透過坦承(confession)的市場交易來衡量社會互動***。
* 人們曾努力(當然,這種努力是不健全的,且必然崩潰)去區分不同的領域的經驗,因此好不容易在一個極度失序且嚴酷的世界中取得了某種秩序。……如果人們在***持續與自己不認識的人過著積極的生活的時候(如政治與大規模的官僚制),都會陷入關於自我的問題***,……問題的嚴重性也許在於,***心理學在布爾喬亞的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這種心理上的問題,可被視為***脫離了社會學上的參與及團體行動等問題***。……人們越來越關心自我的問題,但較少為了社會的目的而與陌生人打交道[^8]──不然就是被心理上的問題給扭曲了。
> 在社群團體中,人們覺得有需要去認識他人,這樣才能共同行動;但他們接下來就會陷入***向他人揭露自我的遲緩過程,然後逐漸失去共同行動的意願***。(頁13)
* 人們會在社會交際時渴望展現自己的個性品格,並且從他人所展示的個性品格出發來衡量社會行動本身,這種狀況可用兩種方式來加以說明:
1. 首先是渴望***藉由展現自己的個性品格,來證明自己(作為一個社會行動者)的真切***。一個行動之所以好(亦即真切),是***投入行動的人的人格特質使然,而不是行動本身好***。……當整個社會被描述為導致了人類真切性的問題,這種語言用法所揭露的是:***在心理層面越來越受重視的過程中,社會行動的重要性也因此減損了***。
> 雖然我們在常識上都知道好人可能做壞事,但是這種關於真切性的語言用法,卻讓常識無用武之地。(頁13)
2. 其次,渴望讓自己、自己的動機、自己的情感顯得真切,是某種形式的清教主義(Puritanism)。即使***我們在性事上有所解放,我們仍座落在於自我申辯(self-justification)的範圍內,而這正是清教徒世界的特色。***
> **Puritanism [1] (noun \[ U ]):**
> the belief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work hard and control yourself, and that pleasure is wrong or unnecessary
> **Puritanism [2] (noun RELIGION):**
> the beliefs and behaviour of a Puritan
> **puritan (noun \[ C ]):**
> someone who believes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work hard and control yourself, and that pleasure is wrong or unnecessary
> ……其原因在於,自戀的感受通常是專注於一些執迷難解的問題,如果是否夠好、是否勝任等等。當***社會將這些感受動員起來,當社會縮減了行動的客觀性質,並誇大行動者感受的主觀狀態的重要性時***,這些在社會中設法自我身變得問題,就會藉由一種 ***「象徵行為」(symbolic act)*** 浮上檯面。公與私之間的此消彼長,不斷動員這些難以擺脫的關於自我正當性的問題,便在一個既不篤信宗教,亦不相信物質財富是某種形式的道德資本的文化中,重新喚起了新教倫理中最具腐蝕性的成份。(頁13-4)
## 死亡的公共空間
* 當公共領域被拋空時,私密的幻想就會成比例地出現。在最為物質的層次上,***環境會促使人們將公共領域視為意義闕如***。
### 廣場的死亡:Lever House 與 Brunswick Centre
* 人們需要穿越這個低矮的馬蹄形結構底下的通道來通往Lever House的廣場;***通道本身是個死亡的空間***。底層並沒有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它只是進入建築物內部的管道而已***。這種國際類型的摩天樓與其功能可說格格不入,因為一個小型的公共廣場雖然在形式上被宣告復活,但是***它的功能卻摧毀了公共場所應具備的性質,也就是要將人和各種活動混合起來***。
> ……這些牆構成了與世隔絕的障礙,在這種概念中,牆雖然是可穿透的,卻也將建築物內的活動與街道上的生活隔離了開來。(頁15)
* Brunswick Centre的真正教訓在於其中央廣場。廣場內有幾家商店和大量的空地。***這是一個供人們途經,而非供人們使用的地方***……中心的「公共」廣場,實際上被兩大面設有圍籬的斜坡將其與Brunswick區的鄰近街道隔離開來……讓它不受鄰近街道侵犯,也不會有一般人到廣場來散步。……就其社會意義而言,廣場、這棟綜合建築的地點和斜坡,都意謂著Brunswick Centre的「內部」與「外部」之間有一道難以跨越的障礙。
| The Lever House| Brunswick Centre|
|:---:|:---:|
| <iframe src="https://3dwarehouse.sketchup.com/embed/fb4c4deffa4ecb5dc0648d43b670fa10" frameborder="0" scrolling="no" marginheight="0" marginwidth="0" width="" height="400" allowfullscreen></iframe> ||
### 空間是行動的衍生物
* 這種把空間當成行動的衍生物的概念,對盈餘私人汽車所帶來的空間與運動之間的關係。***人們開車不是為了觀看城市;汽車不是旅遊用的載具──或者說,它不被這樣使用***……汽車是要給人***移動的自由……不受形式上的停靠站,不用改變自己的移動方式,便可以從A點旅遊至B點***。於是,城市的街道取得了一種特別的功能──***就是要允許人們移動***。
* 今天,我們體驗到過去的都市文明所未聞的一種移動上的自在,但移動卻也成了負載最多焦慮的日常行動。……而對公共空間(尤其是城市街道空間)所造成的影響便在於:***空間變得意義闕如,甚至令人惱怒***。
### 可見性(visibility)與孤立(isolation)
* 「孤立」(isolation)這個詞目前被使用在兩種意義上。首先它***意謂城市高密度建築中的住戶或工人無法感受到自己與該建築所座落的環境之間的關係***。
* 其次,意謂當人們為了自由移動而在私人汽車中將自己孤立起來時,便不再相信四周環境具有任何意義,***除了把它當作工具來抵達自己的目的地***。
* 這種公共空間中的社會孤立,還有第三種更令人不快的意義,亦即***這種孤立是由自己的可見性直接造成的***。
> 許多建築師皆將透明牆體(permeable wall)的設計概念應用於建築內部以及建築表面。辦公室的牆體被拿掉,***故視覺上的阻礙被摧毀了***,整個樓層成為一塊巨大的開放空間,或者將私人辦公室設立在大型開放空間的周圍。……當每個人都暴露在彼此的視線底下,社交空間就會減少,***成末就會成為唯一形式的保護***。
* 這種弔詭也可以以用反面方式來陳述。***人們彼此之間要是有某些有形的界線,就會越好交際,正如人們需要一些特定的公開場合來聚集在一起***。……人需要保持一些距離,不受他人的私下監視,***這樣才能感到交際的需要***。要是加強私下的接觸,交際空間就會減少。這便是某種形式的官僚效率的邏輯。
* 死亡的公共空間是一個原因,而且是最具體的原因,導致人們到私密的地帶中去尋找自己在他處被拒絕的東西。在公共可見度之中被隔離,以及過分強調心理上的交流,兩者其實是互補的關係。
> 比如說,當人們覺得必須藉沈默孤立來確保自己不會在公共空間中受他人監視時,就會希望與自己願意接觸的人坦承相見以作為補償。(頁18)
* 這種互補的關係之所以會存在,是因為兩者以不同的方式表現了***社會關係單一、全面的轉化***。Sennett認為,從***禮儀規矩所造成的自我偽裝出發,可以看到這樣的轉變***:
> 在非關個人的情況中,這種偽裝已經不再重要,或者似乎已成為了勢利鬼所獨有的特質;但在較為親密的關係中,這種偽裝似乎成了認識他人的阻礙。(頁18)
### 小結
* 當然…即使我們承認個人生活模式與公共生活模式之間有這樣的關係,可能還是會以人合理地反對,認為兩者間的關係在歷史根源上是淺薄的。……但本書的論旨是:***這些顯著的跡象實際上已發展了相當長的時間。當舊制度(ancien regime)衰落,形成了一個新的資本主義的、世俗的城市文化時,這種轉變便導致了這些跡象***。
## 公共領域中的轉變
### 「公共」與「私人」的意涵
* 「公共」(public)與「私人」(private)等詞的歷史,是了解西方文化基本轉變得關鍵所在。
* public這個字在英文中首次出現時,等同於***社會中的共善(common good)***……之後,public多了一層意思,意指明白清楚且可受一般人的觀察。
* private指的是***特權階級***,位於相當高的政府層次。到了17世紀末,「公共」與「私人」之間的對立,舊和現在的用法比較接近。「公共」意謂***可受所有人檢視***,而「私人」則指***由家庭和朋友所組成的掩蔽區域***。
* 在法文中公共(le public)的意義也類似,文藝復興時期使用這個字時,大部分與共善或政治統一體(body politic)有關;後來也逐漸變成了***社會交際的特殊區域***。……到了 18 世紀,不論在巴黎或倫敦,所謂的「公眾」意所何指,「公共場合」又是指哪裡,其意涵都變得更為豐富了。
* 布爾喬亞比較不再遮掩自己的出身,人數也更多了;他們所居住的城市,***正成為一個眾多迥異的團體接觸彼此的世界***。因此,當「公共」這個詞取得現代的意義時,它指的不只是由家庭與親密朋友之外的社會生活空間,同時也意謂,***這個由熟人和陌生人所組成的公共領域,包含了相對來說極為多樣化的人群***。
* ……於是,「公共」意謂家庭與親密朋友生活圈外的一種生活;在公共領域中,殊異、複雜的社會團體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彼此。這種***公共生活的焦點就是首都***。
### 18世紀的公眾生活與空間:從王室和貴族的空間中解放
* 這些語言上的改變,與18世紀國際都市中的行為條件與信仰狀態息息相關。當成是開始擴張,並發展出不受王室直接控制的社會交際網絡時,***陌生人固定聚會的場所便開始增加***。這個時代開始建立了大型的***都市公園,開始嘗試建造專供行人散步的街道***。
* 先是咖啡館(coffeehouse),然後是小餐館(cafe)和酒館,變成了社會的中心;在其中,劇場和劇院透過公開售票而對大眾開放──因而不再像是以往那樣,由貴族贊助者來分配位置。
* 都市的禮節習慣***從菁英的小圈子中擴散至較寬廣的社會光譜***;因此,即使是勞動階級,都開始採取了某些社會交際的習慣。
* 在日常所需的領域中,……適於陌生人交流的社會互動模式也開始發展,而不再取決於由王室所批准的固定封建特權或壟斷控制。
> 18世紀城市的市場,有別於中世紀晚期或文藝復興時期,市場在內部結構上是競爭性的,市場中的賣主爭相吸引一群***流動不定、多半不認識的買主的注意***。
* 當貨幣經濟開始擴張,信貸、會計與投資的模式也更為合理化時,***商業活動便在辦公室和店面中進行,並且越來越與個人無涉***。……但這並非是「一夕之間替換而成」,相反的,***舊有的個人義務模式與嶄新的互動型態是同時並存,以適應當時陌生人們在不大受管制的企業擴張狀態下所過的生活。。***
* ……在這樣的過程中,許多中世紀晚期社會的不公平,由於被移植到一個完全相異的空間中,變得更加痛苦、更具壓迫性。這並不需要用過分浪漫的眼光,來看待舊制度時期國際都市的公共生活;***當人們嘗試在令人困惑的、混亂的社會狀況中創造出社會秩序時,同時也將就制度的矛盾帶到了危機邊緣,並為團體生活創造出人們後來才了解的正面機會***。
* 18世紀各國首都的市民試圖在行為及信仰中去界定***公共生活是什麼、又不是什麼***。公與私之間的界線,基本上也用來區隔***斯文得體(civility)(以世界主義的、公共的行為為代表)與自然(以家庭為代表)***。……18世紀中期的人們認為這種行為能夠讓***人類這種動物轉化為一種社會性的存在***。
> ……於是,成為人生父母、經營深度友誼的能力被認為是***自然潛能***,而非人為創造之物;人們在***公共場合中成為自我,在私領域中實現自己的天性***……(頁23)
* 18世紀城市中人們對公共秩序的爭取,以及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之間的緊張關係,構成一種融貫的文化……在啟蒙主義時代,公司之間的平衡狀態的確存在,且可以從這個狀態中看到公私觀念的根本轉變,***這個轉變得主因是世紀末的大革命[^9],以及更晚近時國家工業資本主義的興起***。
### 18到19世紀的轉變
* 這中間有三股力量在轉變中運作:
1. 首先,在19世紀的大城市中,***工業資本主義與公共生活之間有雙重的關係***;
1. 其次,19世紀起,世俗主義產生了變化,影響了人們***詮釋陌生與未知事物的方式***;
1. 第三,原來的強項──公共生活──變成了弱點,並被植進舊制度中公共生活的結構。……而其內部發生了變化,這個傳統與世俗主義、資本主義一起,彼此相互影響。
* 工業資本主義與都市公共文化間的雙重關係,首先在於資本主義在19世紀的布爾喬亞社會中所激起的***私人化(privatization)*** 的壓力。其次在於公共空間中物質生活的「神秘化」,尤其是***衣服一類,而這是大量生產與分配所造成的。***
* 19世紀資本主義的創傷,讓一切有辦法的人試圖去保護自己不受經濟秩序的震撼,而不論贏家或輸家當時都無法理解這種經濟秩序。…於是控制並形塑公共秩序的意志衰退了,***而人們越來越重視的是將自己與孤共秩序隔離開來***。***家庭便成為了這種防衛工具***。
### 家庭的想像:隱私與穩定
* 布爾喬亞的家庭被理想化為某種秩序與權威皆不受挑戰的生活,而且在這生活中,***安全無虞的物質基礎能夠與真正的婚姻之愛共存***。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不容許外界的任何檢視。
* 當家庭***成為躲開社會恐怖的避難所時***,便漸漸也成為用來***衡量首都公共領域的道德標準***。由於人們江家庭關係視為一種標準,人們就不會將公共領域是為***一套有限的社會關係***,而是把公共生活看成是***道德低下的***。
* 隱私(privacy)與穩定(stability)似乎在家庭中被統一起來了;面對這種理想秩序,***公共秩序的正當性受到了質疑***。
### 工業資本主義
* 工業資本主義在公共領域的物質生活中同樣直接地起作用。 舉例來說,衣服的大量生產以及男女裁縫師所使用的大量生產的式樣,意謂***各式奇異的都會民眾開始以類似的樣貌出現***,公共的標誌逐漸失去獨特的形式。但***幾乎沒有人相信社會正因此往同質化的方向發展***;機器的使用意謂社會差異正逐漸隱形,且***陌生人越來越像是難以解開的謎團***。
* 透過機器來生產各式各樣的產品──這些產品首度在大量行銷的環境(百貨公司)中販售──之所以贏得大眾支持,並不是因為他標榜實用(utility)或低價,而恰恰是***因為它利用了這種神秘化***。即使這些實體產品(physical goods)越來越趨同,它們***在廣告中也被賦予了人類的特質***。……這種大量的生產、同質化的景象(appearance)、卻又***為物質事物賦予私密個性(personality)的屬性或關聯性***。
* 資本主義與公共地理(public geography)之間的互動,是往兩個方向發展:第一是***從公共撤回到家庭之中***;另一則是***對公共景象產生了新的困惑***,但這種困惑***卻可以轉化為利潤***。因此,……工業資本主主義本身便使得***公共領域喪失了正當性與一貫性***……然而,是什麼促使人們相信這些如此一致的實體產品竟然會具有心理上的關聯性呢?這件事情本身無法解釋為何大多數人會持有這種信念。
### 世俗性的力量
* 這個問題涉及了第二種力量──繼承自舊制度的公共生活,亦即人們對世俗生活的信念發生了變化。這種信念就是 ***「世俗性」(secularity)*** 。只要世俗這個概念被拿來和「神聖」(sacred)對立起來,它就會變得只剩下單一面相且固著不變。……世俗性,就是***我們尚活在人世間時對一切事物何以如此所抱持的信念,而一旦我們死去,這樣的信念就再也無關緊要***。
* 在 18 到 19 世紀這段時間,世俗性的語彙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在18世紀,「事物與人」唯有在***自然秩序中被賦予一個位置時***,才是能夠理解的。這種自然秩序***不是實體的、有形的東西,也從來不曾表現為世間的事物。……因此,自然秩序就是具有超驗性質(transcendental)的世俗***。
* 19世紀興起的世俗主義,則與前者相反。它強調內在性(immanent)為基礎,而非超越性(transcendent)。***直接的感覺、直接的事實、直接的感受,都不再需要先被套入某個寄存的架構之後才能被理解***。
* 內在性、立即性與事實,***其本身就是現實***。……事實的邏輯排列變成了一個體系;因此18世紀的自然秩序被翻轉過來。新的衡量方式──以衡量哪些東西***可以成為信念的素材*** ── 不僅支配了心理學,也支配了人們對物體對象的研究。
* 在 1870 年之前,「情感」已經變成了合理的研究對象,彷彿情感本身便具有完備的意義──***只要人們能夠找出「情感」所出現其中的所有有形環境(circumstance)***,以及任何「情感」***藉以表現出來的那些有形符號(sign)***。
* 因此,***沒有任何環境或符號是應該被事先排除在外的***。在一個內在性成為了世俗知識的原則的世界中,***一切事物都很重要,因為一切事物都可能很重要。***
* 世俗知識的這種變化重組,對公共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意謂,***無論公共的景象有多麼的神秘化,也要被嚴肅對待,因為它們可能是理解躲在面具背後的人的線索***。一個人的任何外表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真實的,因為它是***有形的***。
> ……當一個社會所奉行的原則是認為***事物本身便具有意義時***。便在其認知雞置中引入了一種***深刻的自我懷疑的元素***,因為人們所作出的任何區辨,都有可能是錯誤的。由此產生了19世紀那重大而意義豐富的矛盾;即當想要逃離,想要將自己關在一個私人的、道德較為優越的領域中時,他們也在害怕,***因為武斷地將自己的經驗劃分出公私隻別,或許本身就是一種盲目行為***。
> > 這邊我有點不懂:「***認為事物本身便具有意義時***」,如何回應本文在談到的「現代世俗化的神祕性?」 [name=李樹][color=#54c878]
- 這種新的世俗秩序裡,人們幻想***物質對象具有心理學的面向***。
* ……當信念受到內在性的原則所支配時,感知者與被感知的事物、內在與外在、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區分就瓦解了。***假如所有事物都有潛在的重要性,我要怎麼劃分什麼與我的個人需求有關、什麼與我的立即經驗領域無關***?……因此,也就不能再***客體範疇與感受範疇之間做出區隔***。
* 新世俗性所帶來的影響是:***一切激起感受、困惑或引人注意的事物,都不能是先被排除在一個人的私人生活領域之外,也不能被剝奪某種重要而有待挖掘的心理學上的特質***
### 歷史學對18到19世紀轉變的解釋
- 既有的都市文化延伸到這些新的經濟與意識型態力量的世界之中,從而抵消了這些力量,並讓表面上的秩序維持一段時間。
- 歷史學者往往看不到這種***繼承下來的傳統***……他們經常暗示讀者,讓讀者以為從前有一種社會,***該社會在革命的時期停了下來,而革命之後新的社會便於焉而生***。……這種人類歷史理論,在都市研究當中產生了不好的影響。……如「都市-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大都會」之類的說法***1暗示19世紀以前的都市是一回事,在經歷資本主義和現代主義發展之後,都市便完全變成了另一回事***。
- 這種看法的錯誤之處,不只是沒有看到一種生活狀況是如何與另一種生活狀況***交織在一起***;它還位能理解***文化存續(cultural survival)的現實***,以及這種遺產在***新一代當中所造成的問題***。
- 舊制度下都市的遺產,以另一種方式與工業資本主義的私人化動力結合在一起。……在公共空間,人們可以打破體面(respectablility)的法則。…但公共空間作為一種「不道德」──也就是不體面──的領域,***對女性和男性來說意義大為不同***。
- 對女性而言,***公共空間一個可能敗德、玷污自己、被捲入「某中混亂而使人暈眩的漩渦」(a disorderly and heady swirl)的地方***。公共場合與 ***恥辱(disgrace)*** 的概念是緊密扣連在一起。
- 對男性來說,公共空間讓男性***可以離開體面所帶有的壓制、威權的特色(例如在家裡擔任父親或丈夫)***,因此對男性來說,公共生活的「不道德」的背後,所隱含的是***將不道德是為一塊自由地帶,而非像女性一樣為她們帶來恥辱***。
- 而在19世紀中期,與陌生人為伍所得到的經驗,開始被視為個人人格的成形所不可或缺的事物。***如不接觸陌生人,一個人的長處舊無從發展──可能會經驗不足、過於天真,而無法倖存***。
> 在1870年與1880年代的育兒手冊以及青少年讀物中,可以一再發現矛盾的主題:***一方面認為要避免與陌生人為伍所帶來的世俗危險,但另一方面又認為要徹底學習這個世界的險惡,這樣才有足夠的能力便認出這些潛藏的誘惑***。
- 在舊制度底下,***公共經驗與社會秩序的成形***聯繫在一起;(但)到了上個世紀,***公共經驗則開始與個人人格的成形*** 聯繫在一起。***世俗經驗(作為一種自我發展的義務)*** 開始在上個世紀的文化遺產中出現,同時也出現在較為日常的信念之中。……這種普遍的、痛苦的、不講理的主題,是下述兩著的結合:***一方面,人們仍相信公共經驗的價值;另一方面,則出現了新的世俗信條,==即所有的經驗都可能具有相同的價值==***,因為所有的經驗對個人自我的成形來說都具有潛在的重要性。
## 現在之中的過去[^10]
### 不由自主的揭露
- 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其實指稱的是 ***「人們對不由自主(involuntary)的情感揭露的看法」*** ,這在19世紀末(當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的比重逐漸失去平衡的時候)開始慢慢成形。這種「不由自主地揭露性格狀態」的概念,在20世紀盛行的幾個現象中可以發覺到:
> 1. 面相、或者骨相學(phrenology)
> 2. 犯罪學中的貝第永(Bertillon)式測量(心理學家根據頭蓋骨即其他身體的特徵來找出有可能犯罪的人)
- 人們認為,一個人的心理特質會在***身體上表現出來,或者會被不由自主第表現出來;個性,是不會方向明確地、穩定地被形塑出來的***。……在此,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全盛時期,人們***相信自己的衣著語言談會透露出自己的個性;他們也擔心,這些符號是不受自己控制的,而是會透過不由自主的言談習慣、肢體動作,甚至妝扮自己的方式而表露在他人面前***。
- 其結果,是***私人感情與公共展示之間的界線被抹去***,且 ***==這是意志力所無法控制的==***。換言之,即便公共領域本身的現實仍然可信,但對該領域的治理(governance)卻也不再是***一種社會行為***。
### 公共人物的「神祕個人」吸引力
- 我們會認為一個政治人物需要「可靠」、「有魅力」或「可信賴」。將政治人物的私生活和公共生活融合在一起看。…這種強調政治上的「可靠性」意謂著***私人意象已經凌駕在公共意象之上。***
- 人們只會感受到政治人物的的意圖與性格,從而判斷他講的話是真的還是假的。這讓我們的政治成為一種「***反意識型態***」(anti-ideological)的政治。這讓一種「美好的政治藍圖」只成為「 ***聽眾在某一時刻對倡議者的性格的同情/認同程度」***。公共表達的系統與模式變成了 ***個人再現(personal representation)*** 的系統和模式。 ***公眾人物向別人呈現自己的感覺,而正式這種個人感受的再現激起了他人的信念***。
- 「私人凌駕公共」***這對於布爾喬亞來說特別有吸引力***,而其他社會地位更低的人群則會對布爾喬亞的觀點信以為真,從而***導致階級的支配***。
### 對「不由自主地揭露」與「公私混淆」的反制
- 第三類聯繫到18、19世紀的連結,是對於上述兩者的某種***防衛機制***。為了避免自己在「無意中自我揭露」同時,又為了避免「無意中揭露的自我意象」,成為提供「公領域意象」的材料,最佳的防範方式就是***不要去感受,並放棄感受的意圖*** 。為了不要讓別人察覺到自己的特殊,便在外表和衣著服飾上盡可能地***避免引起旁人的注意***。。……換言之,20世紀的布爾喬亞的生活型態,是以***壓抑自我的感受,來避免被理解為一個「有特色」的人***。以這樣壓抑自我的方式在投入與陌生人的互動中。
### 在公共領域的「沈默」
- 在這個逐漸邁向私密化的社會中──性格會被表現出來而不受意志力所控制;私凌駕於公;不被他人解讀的方法,是停止任何感受──導致人在公共場合中的舉止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 人們在體驗公共生活(尤其是街道生活)的唯一方式***是保持沈默,才不致於感到不知所措***。這造就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行為模式:即***陌生人之間沒有權利彼此交談;每個人都有一種隱形如防護具逼般的公共權利──也就是獨自一人不受他人打擾***。
- 而在此,公共行為所涉及的是***觀察、是被動的參與、是某種==偷窺==*** 。只要人們無需成為參與者、沉浸在景色之中,人們 ***便對所有事物保持開放,不會事先排除一切事物進入視界***。
- 這到隱形的牆壁,作為一種***權利***,意謂***公共場合中的知識主要與觀察有關──觀察景色、觀察男男女女、觀察各種場所。知識不再透過社會交流而產生***。
# 第一章筆記備註
[^1]: 博客來有[中譯本](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55684),但已經售完了;或者找時間去翻翻英文本。
[^2]: 我想將原書中的下一句note在此處: ***「……此外,這種追尋可能讓社會付出多少代價,這個問題已經超出了文學研究的範圍,而且這樣的代價是相當大的」***(頁6)。這邊在談「自我追求」的所帶來的公共危機,我認為可以留到本書末尾再來回過頭檢視。
[^3]: [維多利亞時代](https://zh.wikipedia.org/wiki/维多利亚时代)、[維多利亞時代道德觀念](https://zh.wikipedia.org/wiki/维多利亚时代道德观念),道德觀念參考後者的條目,裡面寫到「……這一時期的道德觀念,支持性節制,不容忍罪惡,主張訂立嚴格的社會守則」。
[^4]: 參考性事(sexuality)的英文解釋「someone's ***ability to experience or express*** sexual feelings」,它是一種「感受的能力」,所以它「總是在那兒」。
[^5]: 參考[^4],再一次,sexuality是一種「感受的能力」,我們無法「掌控」那個「被我們所感受的狀態」。例如,我感受得到「燙」,我可以改善我感受燙的能力(例如:多摸幾次燙的物體,提高自己忍耐燙、感受不同的燙的能力),但我無法「掌控燙」;因為***燙是一種狀態,是用感受的,而不是一個可以被掌控的東西/對象。***
[^6]: 道詠有針對這點給出建議:「渣男或噁男來說,是否有偷換概念呢」?<br>對此我有整理了一些回應,如下:<br>我覺得要分開來看(就先以渣男來說好了):<br>可以說渣男是指「玩弄很多個女性,進出在許多關係,且並為想要為每一斷關係負責任」的人;因此,這邊要看怎麼處理「」裡面的內容。<br>如果把「」裡面的事情看成是「兩情相悅」的話,就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頂多說女方「視人不明」。<br>這樣的回答方式,我覺得就是截圖裡面的「…是個人的因素…」(不管是女方眼瞎、還是男方風流)。<br>上面那種所謂「誘惑」,是另外一種的詮釋,他會這樣解讀「」裡面的東西(我的理解):<br>渣男在遊走多段異性關係時,既:<br>(1) 辜負了女方的期待,甚至損害了【女方的家人】對女方的關係。因為他可能讓【女方的家人】認為女方是個不乾淨的女兒,破壞了對方的家庭關係<br>(2) 辜負了【社會上對女性的期待】,他讓這位女性,變成可被貶低、斥責的「髒」的女人。<br>(3) 他也辜負了【他的家人】對男人的期待,讓【他的家人】蒙受「養育出禽獸」這樣的指責。<br>所以,這段「誘惑」不管有沒有被發現,這些身分的人都被牽扯近來了。所以他才會說「……(如果)每當與別人做愛時,自己為人子女的身分就會因此改變,這是完全不符邏輯的…」。<br>因為(至少他所談論的20世紀歐美社會)我們會把「渣」的事情歸咎於「做出渣的那個人」,就把「渣這件事情」放到「渣男跟女方」的關係裡面了;這件事情對於其他人來說,頂多就是「不要視人不明」的警示格言,不會(或者至少我們不常)構成一種「社會秩序」。<br>這邊的「社會秩序」是像說,我們會訂定一條規則,說「一個男的只能一次跟一個女的維持親密關係,且同時只能有一個性行為上的伴侶」。現在不會這樣「規定」,儘管會有這種「默契」,可是真的有人「遊走在多段關係裡面」也不會因此而貶斥他的身分,頂多說這個人「私生活」不檢點。
[^7]: 這邊可以參考Bauman在[《液態之愛》](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90406)第一章裡面的描述。
[^8]: 這邊我想到的是Goffman在《污名》裡面談到的,社會組織的一種普遍特質,如何塑造兩個人之間的互動的[「表裡不一致」](/@treeple/Bk6_Ft7TP#表裡「不如一」):<br>「*然而,反過來說,這種表裡不一的尷尬之處,恰恰是社會組織的普遍特質。**因為維持有名無實的接受,是許多人被要求加以接受的**。兩個人(正常人與受污名者)之間相互的調適與相互的認可 仍會產生徹底的尷尬,如果其中一方虛與委蛇,另一方卻一廂情願照單全收的話;每個「正向」關係都是在體諒與幫助的默契下運作,但如果**當真要求兌現這套承諾,卻可能危害這段關係**。* 」
[^9]: 18世紀末的大革命可以參考這條[連結](https://zh.wikipedia.org/wiki/18世纪)。
[^10]: 這邊的「現在」指得是20世紀(作者寫書的那個時代),「過去」指得是18、19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