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不要當這種助教 date: 2020-12-16 author: TreeZi tags: 中山社會系, 助教 image: https://i.imgur.com/eEQ3VNZ.jpg description: 希望所有當TA的受薪者,都不要過勞。將工作與生活衡處於平衡之中,使學生與自己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成長茁壯,終成為更勇敢的人。 --- # 不要當這種助教 |:lower_left_fountain_pen: **Author**|:calendar: **Date**|:clock1: **Version**| |:---:|:---:|:---:| |TreeZi|2020.12.16|1.0|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h2><font size="6"; face="微軟正黑"> 前言</font></h2></div> 這是一篇很隨性的整理,動機是這幾天一邊想著之後的學生生涯,一邊反省以前的一些經驗。一方面整理起來提供參考,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也叮嚀自己不要再犯。 現在想來其實以前並沒有扮演好課程助教(TA)的工作,常犯一些蠻不應該犯的錯誤。下面會先把一些可以避免的事情分類整理出來,並整理一個(也許未來可以參考的?)大致的流程表,檢視從準備到收尾,其中應該要注意的環節。 在這邊先附上先前參與幾位朋友弄的[線上社會](https://hackmd.io/@treeple/sociologyTA-2nd)平台,整理了一些過去擔任課程助教的心得以及觀察──尤其是大學部的社會學基礎課程──亦可以參考看看,以下先列出兩篇是我個人覺得很精闢、同時也可以作為指引的觀察筆記: 1. 吳秋園的《[社會學課程研究紀實](https://hackmd.io/@treeple/BJRhkP1q7)》 2. 林彤的《[社會學的社會學觀察](https://hackmd.io/@treeple/Bk7YQFJc7)》 最後,再次感謝參與線上社會的夥伴以及前輩,以及所有無私分享經驗和文章的前輩和系友。希望這個線上社會能繼續協助更多人。一如線上社會當初籌備時,朋友貢獻的引文: > 社會學思考很可能促進我們的團結,一種基於共同暸解和互相尊重的團結,團結在我們共同抗拒苦難和同聲譴責製造苦難的殘酷行為之中。如果能達到這個效果,那麼自由的思考便會提升到人類共同目標的層次,因而更加壯大。 —— *《社會學動動腦》,Zygmunt Bauman* ---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font size="6" face="微軟正黑"> 不要當這種助教</font></h3></div> 從大三開始陸續當了系上兩門必修課的課程助教,總計六個學期的TA經歷裡面,犯下不少挺雷的問題,這些問題大致上可以歸為幾類:(1)不認真、(2)太投入、(3)沒掌握好教學步調,以及(4)過勞。 ### (一)不認真 第一點沒什麼好講的,課程進度沒讀完就是太混,也有好幾次沒提前整理完學生寫好的摘要,延宕討論進度。 ### (二)太投入 與前一點相反,這個問題就是太投入。之所以說「投入」而不是「認真」,是因為花費的心力沒有轉變為實際的教學能量。例如:熬夜跟學生瞎耗、一起跟學生想題目,把自己當成組員之一。 或者,乾脆放棄助教的本業,當起心靈導師和諮商師,把投入的心力花在奇怪的地方,反而該帶的討論跟文本被壓縮。 ### (三)沒掌握好教學節奏 進入帶討論的環節,常犯的問題又更多了。首先是掉書袋,這種狀況經常發生在「把課前準備做好」的情況底下,因為做了十足的準備,便把準備的額外資料一股腦地塞給學生。 其次是話癆,會因為覺得學生講得「怪怪的」,一直補充一直講,讓討論變成個人讀書心得發表會了。 再來是放養,遇到一些程度比較好的同學,會習慣放著讓他們自己討論,等到有結果了再去聽。當討論陷入瓶頸時,常常會讓討論陷入鬼打牆,對學生來說更是挫折(尤其是要聚焦一個研究問題、或者問題意識的時候)。 最後是幼體化學生。過多的關心跟介入常常會造成反效果。上面提到的掉書袋和話癆,都是基於「好心」想要多給學生一點,但自以為是的關心多少也帶有「這些小朋友都不懂」的潛台詞在裡面;處處「替」學生設想好,變相也在剝奪學生犯錯、成長的機會。 ### (四)過勞 前面三點倒置最嚴重的問題,是自己給自己找了過多的瑣事,這些多餘的心思就會增加額外的事情,讓自己沒辦法好好休息,休息不夠就又會回過頭降低帶討論的品質,惡性循環下去,就更難好好扮演TA的角色。 讓學生掌握課程內容是課程助教最主要的工作,也只有調整好自己的身心狀態,並做好時間規劃,在工作時才比較可能維持高品質的效率。這點是我過去當助教一直都沒有處理好的問題。在這邊要認真地檢討。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font size="6" face="微軟正黑"> 該怎麼做準備──未完,等待大家的補充與調整</font></h3></div> 回頭整理上面犯下的錯誤,主要還是對於「要怎麼做/要做什麼」有不夠清楚的認知。如果要簡單整理助教的準備工作,我覺得可以用這樣的表格來呈現: |上班|下班| |:---:|:---:| |==**重要事項**==<br>課前準備<br>討論<br>課後調整|==**重要事項**==<br>顧好自己<br>身分轉換<br><br>| 除了上班期間一定要做好的幾個工作內容,更重要的是要給自己足轉換身分的時間與空間,好好休息。 至於怎麼做好上班時要做的事項,我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想法,姑且羅列幾點零散的補充,待大家繼續補充、修正(這也是為什麼選擇HackMD的原因)。 ### (一)課前準備:進度與補充資料的拿捏 > 課程進度預習完畢是基本,但在此之上,我覺得可以在讀的過程中初步抓一個 ***文本的架構***(這個架構會用在後面的討論上)。等架構出來之後,再依據架構中可能觸及的議題額外找補充資料。 > 以[〈離婚真的不好嗎?解析「為了孩子不離婚」的迷思〉](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4/11/18/chenwanchi-3/)為例,如下圖。把文章拆解出架構,依照架構整理課程讀本以及延伸資料。 >[name=李樹][color=#50C878] ```graphviz digraph hierarchy { nodesep=0.1 node [ color=pink, fontname=Courier, shape=box] edge [color=gray, style=line] 都是為了孩子? -> {離婚的阻力, 家庭互動} 離婚的阻力 -> {傳統認知, 單親照護} 家庭互動 -> { 夾心餅乾, 心理壓力 } } ``` ### (二)討論:列提問流程、介入程度 > 有了架構,就可以設計帶討論的流程了,假定預計要在討論中提到:(1)傳統認知、(2)單親家庭、(3)小孩在家庭的處境、(4)心理壓力的影響等面向,可以以這幾個方向整理提問大綱:[color=#50c878] > :::success > ### :pencil2: 提問大綱 > #### :ice_skate:破冰、確認同學閱讀情況 > 1. 大家今天看到什麼? > 2. 這次的文本說了什麼? > 3. 針對看到的東西,有沒有覺得可以討論的地方? > #### :older_man:傳統觀念 > 1. (請同學用畫圖、或者寫字的方式呈現「對家庭的想像」,並分享) > 2. 比較同學們分享的「家庭」長成什麼樣子 ---> 對家庭的想像 > 3. 有沒有朋友或同學是單親家庭呢? > 4. 有曾嘗試了解離異的原因嘛?(一般應該是沒有) > 4-1. (若無)為什麼? ----> 「家務事」 > 4-2. (若有,請學生分享,整理分享內容) > 5. 「家務事」不被鼓勵討論,為什麼? > (下略) > > 有這份提問大綱,會比較好掌握「帶討論的節奏」,同時也可以反過來約束自己的發言;若情況仍在規劃中,大可放手讓同學們討論,我們也可以把心力放在觀察跟傾聽。若臨時發生突發狀況(例如:爭執不下,彼此不想妥協時),也比較好從方才觀察和整理的資訊,為學生們重述彼此的觀點,看是否有延伸討論的空間。 > [name=李樹][color=#54c878] ### (三)突發狀況 > 討論過程會遇到幾種情況,這時候可能會需要適時介入,帶動討論。: > 1. 沒讀完 > 這是最常見的情況,這時候就會很難開始討論。我覺得可以就(一)提到的架構,帶著大家理解本週的文本內容,但先不要把架構圖告訴學生,等學生大致掌握住這次的進度時(可以使用畫海報等方式輔助),再讓學生就既有的訊息來討論。 > 2. 沉默不講話: > 另一種情況是沉默不講話,許多時候大家會害羞怯於發言(擔心被組內的其他同學認為程度不好、害怕講出「不正確」的言論、沒讀完/讀懂怕講錯)。這個情況蠻難解決的,每個不敢發言的原因都不大一樣,要應對的方式可能也會有所不同。 > 我覺得在這邊可以先釐清大家閱讀和理解的情況,讓每個人就自己看到的內容 ***提出一個有趣的地方***,藉由一點、一點的蒐集意見,讓大家知道彼此的情況,同時也建立討論的氛圍。再慢慢追問每一位學生的意見,看是否能呼應/回應其他人的發言,讓討論在學生間產生。 > 3. 發散: > 發散的問題一般出現在討論的中後期,已經聊開了的情況。這時候要避免的問題是「過於無意義、冗長」的討論。可以適時中斷學生的發言,扣回文本,讓同學確認討論的脈絡。 例如:從家庭關係討論到毀家廢婚,在此次的主題就已偏題。先讓大家回到文本的主軸,就其他沒討論到的地方接續討論,最後再一次整理發散的話題,看是否能做為學生們的回家功課。 > [name=李樹][color=#54c878] ### (四)事後盤點 > 上述的流程其實不難掌握,所以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培養盤點的習慣。在討論結束後整理方才發言的情況,並檢視(一)和(二)的準備是否有在 > 討論中發揮功用: > [name=李樹][color=#54c878] |檢核表|詳附實情| |:---|:------| |(一)分析大綱|心理壓力的部份沒用到,因為學生多半集中在對家庭的想像裡面。| |(二)提問大綱|**夾心餅乾**這一塊有同學提到,不過分享的故事太冗長了。<br>**心理壓力**的部份有些同學不大能掌握(`領域不同?`。<br>這次主要的討論集中在**傳統觀念**,同學們有提到社會對單親家庭不友善(小孩在學校會被標籤)、家長會覺得離婚不好,孩子需要爸爸媽媽,以及從長輩那邊來的壓力…… |(三)討論過程|OO比較不愛發言,請他簡單分享的時候也不大願意表達自己的意見(待回報)<br> OO意見很多,但常常會讓討論發散,其他人不大會阻止OO發言(下次可以請OO導讀,或者請他先讓其他同學說說看,再由他做收尾)| ### (五)下班調適:休息放空、保持距離、做好身分轉換 > 首先,一定要固定工作時間,不能讓自己的討論時數隨著冗長的討論無限制延伸;我覺得可以用(一)、(二)、(三)三點來做好討論的流程控制,盡量讓討論在「***超出負擔*** 」前結束。自己的經驗是每場討論控制在1.5小時左右最好(需要預留0.5小時做休息,若等等還有討論的話),讓討論盡量聚焦在當週進度、以及小組的團隊報告上。 > 此外,在下班後要盡量讓自己跟「助教」這個身分保持距離,具體來說,就是==不要太頻繁被學生在下班後問問題、或者聊課程相關的事情==,這一方面會再陷入當助教的身分裡面,變相延長工時;此外,若是太常讓學生私下問問題,許多意見和討論就會變成檯面下,會讓小組討論分工更容易變為「小圈圈」制,越到期末分工以及參與的情況都會越來越成為少數幾位同學的負擔(==雖然,很多時候放生其他學生,是小組報告不得不──當然這個***不得不***是委屈還是壞習慣,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的手段之一==),所以對助教來說,只能看情況處理,不見得一定要阻止、或鼓勵。[name=李樹][color=#54c878]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font size="6" face="微軟正黑"> 作為寫給自己的note</font></h3></div> 這份note算是寫給自己的回顧跟勉勵,讓事前準備、討論、以及事後盤點都有系統化,除了是降低自己的壓力之外;更重要的也是從過程中建立討論的品質以及模式,以便能因應隨時出現的突發狀況。 總之,做為課程助教,我覺得凡事先求個不傷身(自己跟學生),再來求療效。事後回想,才發現自己不是擅長聊天和帶討論的人,觀察、傾聽和同理的能力更是薄弱。這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帶討論的困難,因為我會很難反身性地意識到問題。 最後,再次感謝過去所有帶過的組員們,感謝和你們的互動,讓我慢慢知道該怎麼做好課程上的協助。也很抱歉,尤其是很多次帶得不好,甚至還帶來一些麻煩。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