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南景點資訊 **四草大眾廟** <http://www.4grass.com/page.asp?orcaid={4A6AD7B4-EF0D-4B72-B701-E088F7E2F025}> > 原祀鄭、荷北汕尾「臺灣第一戰」陣亡將士及開臺無祀先民(即現今大眾廟後殿十方聖賢、文武聖君、男女歸服),清康熙39年(西元1700),清臺廈道王之麟奉命重建,已逾三百餘年歷史。 > 本廟奉祀主神「鎮海元帥」,相傳姓陳名酉(諧音友、又稱陳林每),台灣人。世代流傳,陳酉秉性剛直、軍紀森嚴,累陞至臺灣總兵、廣西提督,功勳顯赫,為清朝臺人出身之最早最高武官,但因治軍過嚴招致奸官讒言妄語傾軋,而於回朝海中縈懷鬱結、吞金投海身亡,遺體挺立海上,漂泊臺江北汕尾島,乾隆皇帝獲悉,慰以忠肝義膽,正氣磅薄,諡封陳酉為鎮海大元帥,坐鎮大眾廟,為臺灣人成神之第一人。 > 北汕尾島昔時北扼鹿耳門港南控安平大港,為進出府城門戶,是故舟船帆集,人車雜沓,惟同治十年曾文溪改道造成北汕尾散庄而四草大眾廟倖存,民國六年日本人到此計劃開發安順鹽田前,時北汕尾島地區僅漁戶數家,大眾廟仍由安平、臺江地區人士輪流管理,為臺江地區公廟。 **解開綠色隧道之謎** <https://www.tjnp.gov.tw/chtHuman/WunShihZihYuan/GuJiJiYiJhih.htm> > 另值得一提的是,在四草大眾廟後的「綠色隧道」(長約800公尺,水面寬約6至10公尺),有許多人認為是竹筏港僅剩殘存溪道的一段。經研究團隊透過Google衛星影像圖、臺灣堡圖、實地考察路線軌跡疊圖比對,綠色隧道並未顯示在堡圖人工河道範圍內,是屬四草湖一部份,證實大眾廟後方綠色隧道並非竹筏港水道範圍,推測為日本時代修築的排水溝。而真正的竹筏港水道是從四草綠色隧道的終點「釐金局遺址」朝西北方向延伸,過四草大道順著本田路一段並行。 **荷蘭人塚** <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50765> > 根據文獻記載,西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揮軍攻台第一仗,其部將曾在北汕尾島與荷蘭人發生激戰,殲滅荷軍三百;到了清朝嘉慶年間,約二百年前,海賊蔡牽作亂,清廷派兵追剿,與蔡牽大戰鹿耳門,並延及北汕尾島,屍野遍橫。 > 由於二次大戰地點均在北汕尾島,加上出土遺骸有遺似外籍人士的骨骸,部分且有疑似遭刀傷重擊的痕跡,因此,地方人士均深信是鄭荷大戰及蔡牽之亂二役所遺留下來的陣亡將士骨骸,鄭、荷、清軍士兼有。 > 這些遺骸是於民國六十年,四草大眾廟祈安建醮時,經奉祀的鎮海元帥的指示所挖掘出來,當時消息傳出,曾引起各界矚目,參觀者絡繹於途,後來地方人士依諭旨重新整理納甕,並安葬於廟後,供人憑弔。 **安平樹屋** <https://culture.tainan.gov.tw/historic/gmap/index-1.php?m2=182&id=8> > 安平「樹屋」位於德記洋行之後,原為英商德記洋行倉庫,日本治臺之後作為「大日本鹽業株式會社安平出張所」的倉庫,廣達一千四百多坪,二戰後又歸屬臺灣製鹽總廠,後來臺鹽辦公室遷址,倉庫任其荒廢,多株榕樹盤根錯節生於期間,只見枝幹衝出屋頂,氣鬚垂掛,形成「樹以牆為幹,屋以葉為瓦」的特殊景觀。樹屋奇特的景觀,經過建築師的重新規劃設計,用木棧道與鋼構環繞樹屋,讓人穿梭樹屋之間、在空橋上方,更可以俯視榕樹枝頭,樹幹與枝葉盡收眼底,形成臺南新的旅遊景點。 **慶平海產** <https://www.facebook.com/190667947634718/> **大魚的祝福** <https://www.tainan.gov.tw/News_Content.aspx?n=13370&s=3736855> > 藝術家楊士毅,是一位擁有攝影師、導演、剪紙人等多重職業身分的藝術家。這次以原創故事「大魚的祝福」來說故事給大家聽,並將故事主角-鯨魚轉化為長23公尺、寬10公尺、高8公尺的大型藝術作品。現場楊士毅除了向眾人闡述創作的發想並說明製作故事鯨魚造型上半部以3,714支不銹鋼管焊接構成,整個量體沒有用到一根螺絲;鯨魚內部臺灣意象則以634支不銹鋼管焊接構成,並鑲嵌448片彩色釉燒玻璃,形成一個象徵包容而豐富多彩的島嶼圖形,重達20幾噸的作品下半部巧妙以鯨魚腹部線條當整個作品重量的支撐,形成不落柱結構。 **原台南武德殿**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980626000005> > 1936年建,為日本傳統社殿風格建築,垂脊以瓦作之切據、鬼屋紋樣尤為特別,為本市僅存之日式社殿風。 > 臺南武德殿屋身為仿木構造之近代和風建築,立面上(內外墻)仿木構造柱樑交接處均有釘飾安裝其上,初看之下仿若鐵件錨栓固結雙向木構件,細看之下卻是泥塑飾品。 > 武德殿為2層樓式建築,建坪有200餘坪。2樓為演武場的主要空間,面南中央置神龕,東側半邊為劍道場,西側半邊為柔道場,神龕後隔迴廊設有貴賓室及湯吞場(茶碗間)。1樓則為附屬服務空間,分別設有事務室、會議室、教師室、宿值室(值夜室)、更衣室、浴室、洗面所、湯沸所(燒水間)與便所(廁所)等。演武場的東側為大弓道場,有「射場」、「的場」、控制室、迴廊等空間。新完成的臺南武德殿雄偉壯觀,被稱讚為「臺灣第一演武場」。 > 現狀:忠義國小禮堂。 **原台南山林事務所** <http://tmach-culture.tainan.gov.tw/asset/assetdetail.asp?assetid=%7B26F12607-CFEE-4599-BEF1-0D70A0B5F281%7D> > 日明治36年(西元1903年),日人於臺南設立樹苗養成所,開啟臺南的林木培育工作。日昭和18年(西元1943年)太平洋戰爭時期,為精簡行政機構,將原有8出張所、4森林治水事務所及熱帶特用樹種栽培事務所等機構歸併,改組為9個山林事務所,隸屬總督府殖產局山林課,「臺南山林事務所」之名稱乃正式出現。今日所見之原「臺南山林事務所」建築因史料不足,其確切興建年代至今仍不得其詳,只能依其構造用材與外觀型式大致推斷為日昭和年間(西元1925~1945年)所建,創建之初是否即為山林事務所之辦公室亦難斷定,有待進一步探索。 > 原臺南山林事務所外觀為一棟2層樓之建築,牆身有極大面積為開口部,1樓為平拱窗,2樓為圓拱窗,圓拱窗均有突出之飾帶。主要入口及南側中央均有出挑甚深之雨庇,以托架支撐,屋頂亦以同樣形式之托架出挑承接屋簷。 **原台南州廳** <http://view.boch.gov.tw/NationalHistorical/ItemsPage.aspx?id=29> > 臺南州廳原名臺南廳舍,由臺灣總督府技師森山松之助設計,日大正2年(西元1913年)10月11日舉行上棟式,大正5年(西元1916年)5月20日啟用。就建築史而言,建築是臺灣當時幾個廳舍中之代表作之一,其他同類之建築尚有臺北廳舍(今監察院)及臺中廳舍(今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環境保護局)。一九二0年(日大正九年)臺灣行政架構調整,臺南廢廳置州,臺南廳舍改稱「臺南州廳」。 原臺南州廳採用後期文藝復興樣式,平面呈V字形,主入口門廊及門廳設於轉角,門廊採二圓一方的複合柱式,上設露臺。左右轉折處各設圓筒形衛塔一座。辦公空間採雙廊設計,臺基用自然石砌造,並開通風窗。牆身分層處理,一樓用洗石子仿石材勾縫,二樓用紅磚貼面,女牆則用燭臺欄杆構成,屋頂採用法國複折式,並開成排的圓形老虎窗。整體而言,原臺南州廳建築造型雄偉,風格獨具,堪稱日治大正期官有廳舍建築的典範。 <http://tmach-culture.tainan.gov.tw/asset/assetdetail.asp?assetid=%7B092856C8-6C67-4301-B593-6C90F933DF4A%7D> > 二次世界大戰之時曾遭受盟軍轟炸,嚴重損毀,戰後曾歷數次整修。戰後曾閒置數年,民國38年(1949年)空軍供應司令部自上海遷至臺南進駐此建築。民國58年(1969年)臺南市政府收回後改為臺南市政府,民國86年(1997年)市政府遷移至新建築後,文建會自民國86年(1997年)開始投入經費,進行原臺南州廳建築之調查研究,並擬在進行古蹟修復後,將其再利用成立國家臺灣文學館與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臺南市政府於民國87年將本廳舍正式移交給文建會使用,並在當年5月由市府指定為臺南市市定古蹟,並於民國92年(2003年)完成修復再利用之工程,由陳森藤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監造。修復再利用工程完工後,臺南市政府提出申請,擬將其與另外四處市定古蹟升列為國定古蹟;後經內政部於9月1日召開審查評鑑會議通過,以92年11月10日臺內民字第0920062231號文,將原臺南州廳公告指定為國定古蹟。 **原台南合同廳舍**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759368> > 原合同廳舍分兩個時期建造,第一個時期是日本昭和5年(西元1930年),為慶祝昭和天皇登基,南市區中正路近湯德章紀念公園圓環興建6層樓高的高塔,當時稱為「御大典紀念塔」,原塔邊立有住吉秀松雕像,高塔初名「火見樓」,後改稱「望火樓」是當時市區最高的建築,作為消防瞭望台使用。 > 第二個時期為日昭和13年(西元1938年)保留望火樓,將高塔兩側擴建「合同廳舍」(聯合辦公廳舍),原供消防組詰所、錦町警察官吏派出所及台南州警察會館等單位,是目前台灣少數保存下來原日治時期的消防設施,在南市消防史有特別意義,於1998年由台南市府公告指定為市定古蹟。 **台南合成帆布行** <https://onebag.com.tw/> > 合成帆布行位於台南古都的市中心,帆布行內懷舊的木製櫥窗,依舊展示著各式的傳統帆布書包、帆布袋,這些帆布書包和帆布包不僅記錄了每一個人的成長,也是一種台灣文化的見證。 **大天后宮** <https://www.tainanmazu.org.tw/> <https://www.facebook.com/312175662131298/>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4%A7%E5%A4%A9%E5%90%8E%E5%AE%AE> > 大天后宮,舊稱東寧天妃宮,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爲主祀媽祖的廟宇,此外也是中華民國國定古蹟。該廟宇原址本為明朝寧靖王朱術桂所居住的寧靖王府邸,後來在寧靖王捨宅之後轉變成媽祖廟。舊有方志多記載是1684年由施琅入臺後改為媽祖廟,但近來學者指出明鄭時期東寧一地已有天妃宮,寧靖王捨宅的對象即是當時的住持僧聖知。 > 該廟是全臺最早由官方興建且列入官方祀典的媽祖廟,其在臺灣府城也有重要地位,為府城公廟,是以大天后宮舉辦迎媽祖活動時,可以跨越府城內各個廟境募集經費,有「通城虎」之稱。此外府城各廟舉辦慶典時,都會將第一號轎番簽保留給大天后宮媽祖。此外由於大天后宮原為寧靖王府邸而在政治上亦有重要象徵地位,故施琅當時在此接受鄭克塽的投降並立「平臺紀略碑」,臺灣民主國第二任總統劉永福將此作為「總統府」。 **隘門** <https://video.udn.com/news/606450> > 這兩處隘門都在祀典武廟附近的巷弄裡,分別是「永福路二段197巷6弄隘門」、一是「利源巷隘門」。隘門是清代漢人聚落設在巷弄裡防範盜匪的設施。 **大井頭** <http://www.tnwcdo.gov.tw/culture01a.asp?ID=%7BF36C63A1-4FED-4053-B880-A3F015258493%7D> > 西元1683年,台灣與中國之間的商船開始頻繁往來。大井頭外的台江內海,泊船縱橫;岸上大井頭一帶則是行商雲集。入夜後,更是燈火明燦,熱鬧喧囂,「井亭夜市」因而被譽為當時的台灣縣八景之一。乾隆以後,台江淤砂逐漸填海成陸,大井頭的港埠功能雖失,但因具飲水之利,市街發展並未受影響。甚且於「五條港」興起後,以其地利之便,商業反而更加興盛。 > 日治初期,大井之水的取用者仍然眾多,水質清涼甘冽。直到大正4年(西元1915年),南市開通自來水,隨著自來水的普及,大井功能逐漸喪失。二戰後,民國54年(西元1965年),因拓寬民權路,大井井欄被拆除,井口加鑄鐵蓋,變成今日所見之面貌。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4%A7%E4%BA%95%E9%A0%AD#/media/File:%E5%A4%A7%E4%BA%95%E9%A0%AD%E4%BD%8D%E7%BD%AE_(1807).jpg> > 嘉慶十二年時的臺灣府城,上色部分即是大井頭的位置。 **全美戲院**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5%A8%E7%BE%8E%E6%88%B2%E9%99%A2> > 全美戲院是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的二輪戲院,前身是第一全成戲院。臺灣知名電影導演李安提及過他就讀高中時,最常到此觀賞電影。此外,全美戲院至今仍然使用手繪電影看板,為其特色之一。 **蝸牛巷**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108812> > 文學家葉石濤曾說,台南是一個「適合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他的作品中也有許多描寫台南的內容,台南市文化局配合正在進行中的中西區建國里歷史街區改造工程,將推動葉石濤文學地景,讓各地民眾可以跟著葉石濤走訪他筆下的「蝸牛巷」等景點。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313124> > 台南市永福國小對面的保西宮、沙淘宮歷史街區,是文學家葉石濤筆下「蝸牛巷」的位置,近日完成的歷史街區工程結合葉石濤文學,搭配現有的蝸牛巷裝置藝術,成為遊客走讀打卡的熱門巷弄。 > 保西、沙淘宮歷史街區是台南市文化局完成的第11條歷史街區工程,北可接新美街、南臨總趕宮街區,鋪面重現早期路名,包括保西宮街、中元巷等,並挑選出葉石濤文學中有關蝸牛巷的句子,讓遊客可以跟著葉石濤的足跡,漫步在巷弄之中。 **保西宮**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5%AD%E8%88%88%E5%A2%83%E4%BF%9D%E8%A5%BF%E5%AE%AE> > 六興境保西宮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全稱六興境代天府保西宮,是主祀 葉、朱、李三府千歲的廟宇。 > 保西宮最早的文獻記載可追溯到《重修臺灣縣志》(1752年),當時記為草仔寮的王公大人廟。創建年代約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嘉慶五年(1800年)重修,舉人張文雅獻「威鎮海疆」匾。民國67年(1978年)再次重修。 <https://dr590921.pixnet.net/blog/post/39308643-> > 「境」是指土地的疆界,在臺南府城則以廟宇的信仰轄域做為「境」的範圍;而「聯境」就是由若干個「境」所結合成的組織系統,其最原始的目的是為了團結民間的力量,維護地方的安全。 > 府城的「境」,應該起始於林爽文事件,嘉慶年間逐漸成熟;道光年間清廷在臺實施「清莊連甲」政策,可視為「聯境」制度的開端;到了鴉片戰爭時,由於府城的營兵、義勇被全數帶走,致使城防空虛,於是各街境依地理環境、境民之間的情感及利害關係,劃分出城內五段、西城外三段等十個大小不同的聯境來,成為後來府城城防的主力,這種情形持續到光緒廿年(西元一八九四年)甲午戰後,臺灣割讓給日本為止。日治以後,聯境制度雖然已經失去原有的功能,不過一直到今天,六合境、八協境、三協境等名稱仍鮮活的跳躍在府城民眾的生活習慣中,尤其在寺廟文物及迎神賽會裡更是經常可見。畢竟,那些名字有著濃醇的歷史情感在裡頭。 <https://zh.wikipedia.org/zh-tw/Template:%E8%87%BA%E7%81%A3%E5%BA%9C%E5%9F%8E%E8%81%AF%E5%A2%83> > 臺灣府城聯境 **雙全紅茶** <https://www.twinall.com.tw/> > 在「紅茶」這個名詞還未被泡沫化的四0年代,我們已經在紅茶與泡沫中找到創意。 > 日據時代,張番薯先生是在日本人開設的居酒屋擔任調酒師。光復後,老闆返回日本,居酒屋因此停業。期間,他曾前往日本,打算繼續跟著老闆工作,老闆卻建議他留在台灣,好好發揮他一手調酒的好功夫。於是他重拾當年調酒用的器具,夫妻倆在現今中正路131巷的巷口賣起當年獨一無二的「手搖現沖紅茶」。 **阿美飯店** <https://amei.com.tw/> > 阿美飯店在第一代老闆蔡崇廉的帶領下,以傳統台菜享譽於台南,超過六十年仍屹立不搖,招牌菜砂鍋鴨及砂鍋魚頭,經歷不斷研究、改良,口味更受到顧客的喜愛了。 > 翻開1902年的酒樓台菜菜單,如魚翅、蟳、蝦、鰻、鱉、魚、蛙,這些珍饈已在台南當地流傳百年,也就是俗稱的酒家菜,部分在阿美飯店得以重現,阿美飯店保留傳統料理手法,讓顧客感受在地飲食活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