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 VA ECMO VA ECMO(體外動脈靜脈循環)通常用在最危急的失代償性心衰患者身上,例如心源性休克或是心臟難以恢復的停跳。理想接通後,它可以部分或完全取代心臟和肺臟的功能,把氧合血打回全身動脈(後面還會更詳細說),讓病人有時間等心肌或其他器官恢復或做替換。 --- ## 3.2 多重迴路互動 VA ECMO 跟 VV ECMO 最大不同是,體外迴路和病人原本的血液是並聯在一起的。只要病人還有自己心臟的輸出量,就算體外迴路只負擔部分,心臟和 ECMO 都會同時往主動脈送血。 兩股血在主動脈裡相遇、混合,之後各自往身體不同部位灌注。通常主動脈根部和大弓部拿到的血,是自己心室打的;降主動脈拿到的血,是從 ECMO 回輸管打過去的。混合點在哪,完全取決於「自己心輸出量 vs. ECMO 流量」的比例,以及回輸管插在哪裡。 如果這兩股血要到大弓或降主動脈才混,那冠狀動脈和頸動脈就拿到跑過肺、再經過心臟打出的血。這時候肺功能就超級重要——肺若能正常氧合,心室打出的血飽和度還是夠;但如果肺水腫或 ARDS,肺泡氧合效率掉下來,那打出的血就會缺氧,病人就可能上半身缺氧、下半身正常。 --- ## 3.3 壓力波形變化 ECMO 流量對動脈壓力波形的影響,取決於體外支援強度,而且大多數 ECMO 泵出的是恆定流量(non-pulsatile)。 * **100% ECMO 支援**(左心室幾乎不出血)時,壓力曲線完全平坦,看不到脈動。 * 閉鎖良好的瓣膜讓心室和肺血管裡血液滯留,血栓風險升高。 * 左心室因為無法打出去,腔室容積和舒張末期壓力逐漸上升;如果再加上動脈瓣閉鎖不全,問題就更嚴重。 * 隨著 ECMO 支援減少、心臟自己打的血增加,脈動壓力就會逐漸恢復——當大概 80% 靠 ECMO、20% 靠自己時,通常能看到約 10 mmHg 的脈動壓。 * 部分 ECMO 系統也能做「同步脈動輸出」,如果和心跳配合,就會產生更複雜的動脈壓力波形。 --- ## 3.4 心臟血流動力學 VA ECMO 雖然分擔了心臟輸出,但不代表心臟工作自動變少;反而 ECMO 回輸的血會直接衝擊左心室,**抬高 afterload(後負荷)**。支援轉速越高,後負荷就越大,左心室要把血打出去就得對抗更高的主動脈壓力。 實驗與臨床研究都顯示:ECMO 流量越大,心輸出和收縮力就越差,血就越容易在心室裡累積,心室壁被動撐開。到舒張末期時,左心室壁張力飆高,肌節被動拉長;一開始依 Frank–Starling 定律,收縮力會追著上升,但一旦張力過度,收縮力就反而下降。冠狀動脈灌流跟不上心肌需求,就形成惡性循環。 若左心室無法產生高過主動脈舒張壓的壓力,主動脈瓣就打不開,動脈壓力曲線持續扁平。另一方面,吸血導管抽走血液讓右心房壓下降,也會減少心室前負荷;靜脈壓力一降,靜脈回流反而會好一點。左心室前負荷則隨 ECMO 支援強度和心功能,有時降低、有時提升。 --- ## 3.5 進展到肺部淤積 全身血液由哪些來源組成,在 VA ECMO 下會顯著改變: 1. 肺回流到左心房、左心室的血 2. 支氣管循環 (bronchial circulation) 3. Thebesius 靜脈回流 4. 主動脈瓣閉鎖不全時的返流血 5. 任何右→左分流(先天性或後天缺損) 當這些來源加總的血量大於左心室能打出的量,**舒張末期壓力 (end-diastolic pressure)** 和左心房壓就一路飆升,心腔被撐大。 * 如果心肌收縮力還夠,它可以克服 ECMO 抬高的 afterload,避免淤血。 * 若收縮力已受損,壓力會一路往左心房、再往肺靜脈傳導,導致肺循環淤血、肺水腫。 這種併發症只要幾小時就會損傷肺部。透過心臟超音波查看左心室充盈和射出能力,或評估瓣膜逆流,都很重要,能及早發現左心超載。 --- ## 3.6 心肌灌流 心肌對氧氣的需求,主要決定於心室收縮壓;心肌能拿到多少氧,正比於冠狀動脈舒張期壓力 × 舒張時間,反比於冠狀竇壓(供應心外膜層)和左心室舒張末期壓力(供應心內膜層)。 VA ECMO 一般會提高全身組織灌流,但它對心肌灌流的作用仍有爭議: * ECMO 回輸血流抬高左心室後負荷,增加心臟工作量;研究還在看,這多出來的工作量是否也能同步提升心肌氧供應。 * 左心室腔室被充滿時,舒張期高壓會壓迫心內膜層,降低那裡灌流。 * 實驗發現,VA ECMO 的非脈動流量越高,心肌灌流越差,但氧耗量並未同步下降。 * 回輸管插得越靠近主動脈瓣,哪怕左心室只出 10%,冠狀動脈還是優先拿到來自肺部的氧合血,而非外迴路血。之後就看肺的氣體交換能力,決定心肌拿到多少氧。 * 因為 ECMO 持續高 afterload,有人期待用「脈動化」復注方式,改善心肌灌流。 --- ## 3.7 脈動化 ECMO 形式 要在 ECMO 裡做脈動流,可用幾種做法: * 讓離心泵本身週期性振動 * 定時夾緊回輸管,造成間歇流 * 加裝專門的脈動泵 動物與臨床研究都顯示,脈動化 ECMO 能改善心源性停搏或缺氧性心衰時的冠狀動脈血流;如果再和心電圖同步脈動,平均動脈壓和心輸出量都有機會更好。 --- ## 3.8 左心室減載策略 如前所述,VA ECMO 雖救命,卻常讓左心室過載、擴大。當心臟本身無法再加強抽血(例如正性肌力藥物也沒效),高壓就一路傳到左心房,反而使左心室射血和全身脈動都減弱。 針對這種情況,有幾種減載(unload)方法,原理都是「從前負荷或後負荷下手」,多半靠連續抽走部分血量,減輕左心室或左心房壓力,幫助心室恢復或搭配 ECMO 支援。 **整體原則**:只要全身灌流夠,就把 VA ECMO 流量調到「維持最低水平」,自動降低後負荷,讓左心室射血更輕鬆。 ### 3.8.1 心房隔膜成形術 (septostomie) 在左右心房隔膜上做個小洞,相當於在左心房放個「洩壓閥」,快速降低左心房壓,減輕肺部淤血。多篇報告(Seib 等人)指出,做 2.5–8 mm 的洞,可把左心房壓從平均 30.5 mmHg 降到 16 mmHg;不過臨床上應用並不普遍。 ### 3.8.2 直接心室排血方法 (ventování) 在左心房或左心室(或某些情況下在肺動脈)植入額外抽血導管,再接到 ECMO 回路,靠主動抽血減輕心室壓力。 * 可用食道超音波導航,經隔膜置入導管。 * 也有人直接從主動脈瓣放 pigtail 導管進左心室。 案例雖多,但越是複雜的路徑,併發症風險也越高。 ### 3.8.3 主動脈內球囊反搏 (IABP) 在主動脈內同步吹脹/放氣的球囊,可被動降低左心室後負荷、提高舒張壓。 多項研究發現,IABP+ECMO 能提升搏出量、改善冠狀及周邊灌注、預防肺水腫,甚至在某些臨床試驗中有助存活;但整體風險與效益仍在討論中。 ### 3.8.4 直接左心室機械輔助 (Impella/ECPella) 植入 Impella 軸向旋轉泵,直接抽出左心室血到升主動脈,可有效降低左心室充血壓力。這組合就叫 ECPella,能明顯改善血流動力學。 更進階有外科方式植入的各種左心室輔助裝置,在肺功能足夠時,甚至可把 ECMO 支援慢慢撤掉。 ### 3.8.5 靜脈血混合與迴流 VA ECMO 時,體外迴路和靜脈血並聯,會改變原本的動、靜脈血流分布。吸血管管口通常放在下腔靜脈裡,最理想是到它通到右心房的地方。 由於上腔與下腔靜脈回流血不會完美混合,VA ECMO 模式下就沒辦法在某個點準確量到整體 SvO₂(混合靜脈飽和度)。 * 從上腔靜脈、右心房或肺動脈抽 SvO₂ 會 **低估** 真實值 * 從下腔靜脈或直接從吸血管抽 SvO₂ 會 **高估** 要提高體外氧合效率,可以再加一根導管,專門從上腔靜脈抽取最脫飽和的血,讓氧合器拿到更多「欠氧血」去充分結合氧氣。 #### **何謂迴流?** 當 ECMO 打出去的血──在 VA ECMO 未到組織、或在 VV ECMO 沒經肺就送回系統循環──反而又被吸血管吸回到外迴路,就叫「迴流」。這段已氧合的血,會抬高吸到氧合器血液的飽和度,而氧合器也無法再加更多氧。所以,迴流一定會吊低 ECMO 效率,必須盡量避免或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