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怪獸 C 級筆記整理 ## 肌力訓練的典範轉移 - 運動訓練的典範轉移:從健美、健力、舉重,到肌力與體能訓練 - 肌力與體能訓練關注的是:後天提升身體素質,讓人體變得更強壯 - 在運動領域及訓練界,也發生過偶然的典範轉移 - 典範: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例如:從不洗手到開始用肥皂洗手 - 看看典範轉移:健美/健力/舉重的優缺點 - 健美訓練:分肌群訓練,而非動作 - 肌力訓練不是獨奏,而是交響樂,肌群間協調性是關鍵,需要整合起來一起用力,才能在運動競技上發生作用 - 健力式訓練可以滿足「一起用力」這個需求 - 健力訓練:全身整合發力,但不在乎發力率,但是運動場上需要考慮發力時間 - 健力訓練的缺陷:不在乎發力快慢,沒有爆發力,而許多運動競技的執行區間很短 - 發力率:單位時間的力量變化 - 舉重訓練:具有發力率/爆發力,它們的基礎是最大肌力,但技術太困難,無法精準評估進步因素 - 主打高速發力的訓練模式 - 舉重技術難度太高,無法精準評估進步因素,分不清楚究竟是爆發力進步,還是技術進步 - 可以採取舉重衍生動作(Derivatives),例如爆發上搏,免除複雜的鑽槓技術,萃取出純粹爆發力的動作 - 肌力與體能訓練:融合以上三種優缺,以健力訓練做為主項,並搭配簡化過的「舉重衍生動作」(Derivatives)來訓練爆發力,輔以健美訓練做為補強 - 其他補充 - 健美訓練:把事情變複雜了 - Less is more! - Strength Coach 體能教練 - 1978 NSCA 成立 ## 最大肌力的論述 - 無可取代的最大肌力 1. 人與環境互動的關鍵能力 - 只要是生物體,都需要與環境互動, - 因此所有人都需要最大肌力 2. 最大的長期進步潛力 - 進步空間最大:肌力在後天可改變的幅度非常大 - 保留效果最佳:肌肉骨質神經系統發生結構性改變,不可逆轉,可抗老化 3. 間接影響各種運動表現 - 最大肌力是基底,金字塔的底面積,上面才能發揮出是專項肌力、能量系統,以及運動技術/戰術 - 所有運動都需要爆發力,而提升爆發力的最佳途徑是提升最大肌力 - 爆發力:P = F * V,肌肉收縮速度有先天上限,肌絲滑動模型;而肌力幾乎無上限 - 影響層面最廣 - 儲備力量:最大肌力遠大於任務所需,重複次數提升,最大肌力能讓任務變簡單,無論是耐力型項目還是爆發型的項目都是,就算是耐力項目也需要考慮發力經濟性 - 傷害防護:最大肌力是最後一道防線:我們會受傷主要都是因為關節失衡,而在關節失衡之前,最後的防線就是關節周邊的肌肉有沒有力量來拉住他,幫關節踩煞車 - 其他補充 - 就算是只練能量系統,仍然需要肌力支持 - 力量要多少 = 錢要賺多少,大概沒有人會不想賺太多 $ - 沒有科學證據顯示伸展能幫助肌肉合成 ## 核心:中軸穩定、四肢發力 - 無力的核心會導致身體因避免受傷而鎖住力量,而腹內壓與核心穩定性是打開力量的鑰匙 - 中軸不穩定,身體會鎖住力量,到處亂鎖關節 - 呼吸法:呼吸法能提高中軸穩定性,由於脊椎沒有垂直負重能力,核心剛性依靠腹內壓:束脊肌只能控制姿態,無法提供保護功能,是腹內壓能提供保護 - 如何做?把腹腔想成籃球或者可樂罐 - 鞏固封閉結構 - 鞏固形狀 - 口訣:吸氣閉氣、壓胸夾背、扭地夾臀 1. 吸氣閉氣,氣吸到肺部,橫隔膜對準骨盆底 2. 壓胸夾背,鞏固好核心形狀 3. 扭地夾臀,三點著地,足弓拉高,避免腳跟抬起,腳踝擺正,用旋轉力矩穩定膝蓋,順勢夾臀,骨盆擺到中立位置 - 所謂的核心訓練,就是提高核心穩定性的訓練,具體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 結構性方面的能力:核心肌群(包括腹肌群、下背肌群、上背肌群、胸肌群、肩膀肌群以及骨盆附近的肌群)必須要有基本的收縮力 - 功能性方面的能力:利用腹式呼吸配合核心肌群等長收縮的方式,讓胸腔吸飽氣,橫膈膜用力向下壓縮,提高腹腔內壓。 - 應用方面的能力(反應式肌力):讓核心在身體遭受外力干擾的過程中,有抵抗外力,保護脊椎的能力,這種能力在神經特性上是一種被動反應的能力,也就是說,核心要能敏銳的偵測外力對身體姿勢或動作的干擾,而且瞬間產生相對抗的能力, - 從人體結構來看,核心抵抗動作的方式有以下幾種:抗扭轉、抗伸展、抗彎曲、抗側彎。 - 其他補充 - 「不要在小船上發射大砲」 - 腹內壓不足,造成下背僵硬,如何解決下背痛問題?會需要放鬆下背,是因為呼吸失調,需要優先修正呼吸法,從日常生活中維持 - 人身上蘊藏力量,要學習如何運用 - 收小腹的問題,從結構上就無法鞏固核心 ## 動作控制 - 關節兩大功能:活動度/穩定度 - 穩定度有分為動態/靜態 - 相鄰關節假說:儘管關節都具備「活動度」與「穩定度」,但是根據關節在動力鏈中的角色,往往會出現某一方面勝於另一方面的情況,而且相鄰的關節的易因不當訓練失去的功能是相異的。 - 活動度/穩定度之間有交互作用:反射回饋、相鄰代償 - 某個關節失去的功能,會由其相鄰的關節反射性地代償其功能,而代價就是相鄰關節對原功能的犧牲。 - 遇到動作控制問題,一切都先回到中軸穩定性! - 注意伸展時機,無需在訓練前過度伸展 - 其他補充 - 肌群之間的整合性很重要,負重潛力大的進步幅度大 - 用造影技術找原因,如同用拍照找引擎故障問題 - 骨骼恢復期:5-7天 - 恢復節律是課表的首要 factor - 動作控制為大重量訓練服務 - 考慮動力鏈 - 髖關節方向多,可能失去活動度與穩定度 - 直臂支撐60秒 - 能走路就能壓重量 - 用重量打開活動度 ### 動作選擇 - 需選擇具負重潛力的人體自然動作,無需改變動作來拉起更大的重量 - 人體自然動作有很多,但是有負重潛力的自然動作大概有四種:推拉轉走 - 動作方向是垂直抵抗重力類的 - 基礎課表:推/拉 * 上肢/下肢 + 轉體 + 行走 ### 功能性訓練:雙邊動作 vs 單邊動作 - Micheal Boyle: 功能性訓練中的單邊負重 - 脊椎減壓,單側加壓 - 深蹲受限於脊椎 - 兩側性缺失:兩側單獨用力的總和大約雙邊一起用力,這是由於兩側同時用力時,神經對運動單位的徵召是略為減弱的 - 單邊vs雙邊:短期內差不多,長期有差 - 因為量級愈大,進步幅度愈大 - 單邊的好處:讓姿勢肌群/核心穩定獲得刺激 - 負重行走:施力不對稱,負重可以對稱 - 學習曲線低 - 負重潛力高 - 單邊負重 + 重心轉移 ### 訓練強度與訓練反應 - 運動處方:強度與反應 - 85%+ 高強度 / 65%- 低強度 - 85%+:最大肌力 - 高閾值運動單位:快縮肌 - 高強度能夠徵召足夠多的運動單位 - 機械性壓力對肌肉生長的效果最高 - 儲備力量提升,因此肌耐力也提高了 - 65-85%:肌肉生長/肌肥大 - 機械壓力 vs 代謝壓力 - 代謝壓力:利用乳酸系統創造合成 - 65%-:肌耐力: - 能量系統,或者肌肉使用能源的能力 - 60%-70% 是訓練爆發力的適合區間 - 刺激與恢復:避免隨機訓練,大多數俱樂部的作法?反例:Crossfit ## 刺激與恢復 - 刺激與恢復可以用兩種模型解釋 1. 一般性適應症候群(General Adoptation Syndrome, GAS) 2. 體能-疲勞模型(Fitness-Fatique Model) - GAS 是不錯的論述,但不完整,無法解釋停滯期 - GAS 認為 SFRA 依序發生,震盪期/阻抗期會交替出現,提升能力 - 刺激/疲勞/恢復/向上適應 SFRA - GAS 可以解釋中短期的進步,但無法解釋長期進步 - 當向上適應耗竭期 - 刺激功效大約為 5-7 天 - Fitness Fatigue Model: 適應與疲勞是同時發生的 - SFRA 不是依序發生的,而是同時發生,訓練刺激後向上適應與疲勞同時發生,表現是加分扣分的結果 - 疲勞很容易取得,但是刺激卻有向上適應的閾值門檻 - 初學者效應來自疲勞期較短 - 進階者:同樣的刺激,沒有帶來進展,反而疲勞過大,這時需要更好的課表,例如週期化訓練,疲勞管理 - 其他補充 - Easy strength - 微量訓練法 - 共軛訓練法,舉例:數學 80 分英文 40 分,唸書時間怎麼分配? - 一般性體能準備(General Physical Preparedness, GPP) vs 專項體能準備(Specific Physical Preparedness, SPP) ## 訓練計畫制定原理 - 一週內操弄(德州模式/共軛模式) vs 分好幾週操弄(團塊週期) ### 線性週期 - 線性卡關的幾個方向 1. 延長休息時間 2. 切分刺激 - 強度 - 訓練量 - 速度 - 動作 - Texas Method 德州模式 - 高訓練量/恢復日/高強度日 - 德州模式的啟示:1. 訓練量跟強度分開給 2. 小週期(週)可以跨越不同強度區 ### 團塊週期 - 團塊週期:訓練量與強度拆更細,拆成四種團塊 - 適應期/生長期/最大肌力期 / 爆發力 - 團塊的缺點:高強度期間太短,不適合有賽季需求的運動項目 ### 共軛週期 - 共軛週期:在一週內訓練量/強度/動作變化/動作速度做變換,操弄更多變量, - 爆發力跟訓練量可以排一起 - 共軛:高度相似,但不相同 - 共軛不是同步訓練,共軛強調動作變化,不是隨機訓練 - 變化動作的好處:避免關節損耗疲勞 - TM = 不變換動作的共軛週期 - 共軛拆成:最大肌力日/爆發力日/專項變化/肌耐力各日補強 - 補強訓練避免與主項相同 - 變動強度的好處 1. 符合人體力量曲線,避開低點的瓶頸 2. 150+50 跟 200 有相同訓練效果,避開過度訓練 3. 全程都有挑戰,全程用力,一路加速到底,對爆發力有很好的訓練效果 ## 能量系統 ### 基本原理 - ATP 是能量貨幣/能量電池,是肌肉使用的唯一能量形式 - 肌肉內有少量的 ATP,大概能維持數秒 - 三種能量系統:磷化物系統、乳酸系統、有氧系統,他們同時提供能量,但貢獻比例不同 - 10- 秒:磷化物系統為主 - 30-60 秒:乳酸系統為主 - 120+ 秒:有氧系統為主 - 糖類可以被無氧分解,是唯一一個能被無氧燃燒的能量,產生乳酸 - 乳酸的誤區:永遠出現在命案現場的目擊者,因為抓不到兇手,所以乳酸被當成兇手,真正的兇手是氫離子,其造成的「代謝性酸中毒」才是疲勞的主因,乳酸其實是能量物質 ### 訓練原則 - 大原則 - 需具備肌力訓練基礎 - 先分後合,以短練長 - 使用阻力 - 長度和強度成反比 - 能量系統是化學變化,可短期適應,比較快有成效,應優先訓練肌力 - 間歇式訓練:疲勞度不等於訓練強度,「低強度疲勞」無法讓高強度進步,先搞定強度,再搞定長度,以短練長,先分後合,使用 - 強度 = 動作劇烈程度 - 組間休息是關鍵 - 乳酸系統訓練可以不完全恢復 - 有氧指標:最大攝氧量 - 一萬公尺與競技運動的訓練不相容性: 1. 需要的能量系統投資不對 2. 犧牲肌力 - 肌力訓練是間歇式訓練的前提 - 間歇式可以把三種能力系統抓出來練 - 例如:跑3000公尺,先500公尺x6,再1000公尺 x3 - 間歇訓練的組間休息時間其實也在鍛鍊有氧系統 - 善用有阻力的能量系統訓練,例如雪橇/負重行走 - 阻力的好處:1. 徵召快縮肌纖維 2. 無需劇烈動作 - 其他補充 - 專項訓練的重要性被高估,而肌力訓練被低估 - 重點在於向上適應 - 運動長度短於 60 秒時,心跳率無法反映強度 - 心臟的適應有兩種:1. 容積變大 2. 心肌肥大 ## 增強式訓練 - 伸展收縮循環(Stretch-shortening cycle, SSC) - 增強式訓練:將兩種機制結合在一起,增強伸展收縮循環 - 機械性收縮 + 神經性收縮,強化離心過程,激發向心過程 - 離心階段:肌肉的彈性位能 - 向心階段:肌梭的牽張反射 - 例如,落點反跳 vs 原定跳 - 箱上跳:劑量每次 80-120跳 - NSCA 建議 1.5 倍深蹲後再操作,必須要有更強的基礎肌力 - 4 步驟:坐跳/跳上走下/跳上跳下/落地反跳 - 落地無聲 ## 技術學習 - 低背深蹲 - 高背深蹲 - 前蹲 - 抱蹲 - 硬舉 - 修正: 硬舉膝蓋貼槓 - 腳跟外側會翻,加強扭地與髖外旋 - 相撲硬舉:對短跑有幫助 - RDL - 注意中軸不用伸展,視線隨著身體角度移動 - 重量可以伸展 - 早安運動 - 單側RDL - 分腿蹲,後腿著地時,膝角都成90度 - 側蹲,腳尖平行版本 - 腳掌貼地 - 三關節伸展 - 單手抓舉 - 地板臥推 - 爆發上推 - 用肩頂住槓後順勢上推即可 - 髖伸版肩推:斜握轉正,壓胸夾背,扭槓夾肘,推髖向前,反彈回正時順勢上推 - 曲體划船 - 反式划船 - Pull over - Push Press - 輔助引體向上 - 單手分腿抓舉 - 臥推:槓壓掌底外側,斜握轉正,扭槓夾肘,挺胸夾背,推地夾臀,划船向下,夾背向上 - 臀沿著板凳向肩膀推 - 臥推的肩胛就是深蹲的腳掌 - 核心抗動訓練:核心不動,動作來自外界 - 反應式肌力/多方向抗動 - 訓練動作 - 抗扭轉:腹前推、單手臥推、單邊划船 - 抗伸展:滾輪、伏地挺身、肩推 - 抗彎曲:深蹲、硬舉 - 抗側彎:單邊負重行走 - 腹前推/攪拌式 - 負重行走 - 負重行走訓練效果可能比深蹲硬舉好 - 量級比深蹲大,刺激強 - 負重呼吸法:連續短吐氣 - 同時練到能量系統 - 訓練不相容性 - 兩種刺激訊號 - 合成型訊號:肌力訓練 - 分解型訊號:能量系統訓練、耐力訓練 - 當「合成型」的訊號和「分解型」的訊號在短時間輸入身體,而且兩者的刺激都很強烈,同時競爭了有限的恢復能力,身體無法兩者兼顧,就會選擇性的適應其中一者,而通常都會是訓練強度較低,用力較少的項目會得到適應。 - 當肌肉生長型的肌力訓練,和長距離耐力型的心肺訓練同時對身體釋放訊號的時候,通常肌肉生長的訓練會被忽視,等於做了白功, - 訓練不相容性的組成要件至少有二 - 第一是同時間對身體釋放了相反的刺激訊號 - 第二是這兩種訊號的刺激總和,超過身體能夠恢復的能力 - 如何避免訓練不相容性,我們可以從微觀和宏觀的角度來看。 - 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其實簡單來說,就是要讓不同的訓練有各自的恢復時間 - 宏觀的角度來看,應將重心放在肌力訓練,肌力訓練具備了健康所需的心肺訓練效果,但是耐力訓練卻無法提供維持肌肉骨質和提升神經系統功能的效果,大量的耐力訓練甚至是一個加速流失肌肉的過程。 ## 參考資料 - https://www.monstertraining.com.tw/2019/01/27/%E6%A0%B8%E5%BF%83%E5%A6%82%E4%BD%95%E8%A8%93%E7%B7%B4/ - https://www.monstertraining.com.tw/2019/01/28/%E8%A8%93%E7%B7%B4%E7%9B%B8%E5%AE%B9%E6%80%A7/ ###### tags: `tdt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