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 Lab

@tdtlab

Public team

Joined on Feb 21, 2022

  • 2023 5/2 再次感受到質的提升! 直接記錄近期感受最好的幾個動作單側彈力帶划船,右側動力鏈 槓鈴臥推,右側動力鏈 反手引體向上,右側動力鏈 2/1 課表由德州模式轉換為全身性肌力訓練 同樣維持每週三練
     Like 1 Bookmark
  • 記住,我的眼界會受到環境限制 目前為止我能想到的都是我看過的 不要被侷限住 不一定要做內容 先追求卓越 活成自己的形狀 別忘記,訓練對我的意義是什麼 變得強壯 生活質的提升 好看
     Like  Bookmark
  • 依照主題區分 縱向 健美 健力 肌力與體能 專項 文獻整理 觀念解說
     Like  Bookmark
  • Instagram Published TDT Lab 2:前蹲 TDT Lab 3:75 度臥推 TDT Lab 4:RDL TDT Lab 6:弓步蹲 TDT Lab 7:練背無感嗎?你需要反手下拉 TDT Lab 8:想增加下肢訓練效果?你需要夾臀 TDT Lab 9:改變體態,從每天量體重開始
     Like  Bookmark
  • #TDTLab 是在 2021 年 1 月 8 日成立的,在過去一年,這裡的粉絲數從 0 人成長到 5600+ 人,也累積了 156 篇貼文——恰好是每週 3 篇的數量,這是過去一年來堅持每週三更(含一篇教學圖文)的成果。 💡 更重要的是,TDT Lab 既是訓練日誌,也是教學,更是對自己的精神喊話。 💦 「唯一懂的事情,就是我什麼都不懂」。在 2021 年,隨著訓練的進階,遇到的課題也愈來愈困難,我才發現自己其實並不懂訓練,能夠調整的事情還很多。其中,我花了整整半年調整自己長久以來「兩側失衡」的問題,而這讓我審視並更加融會貫通各種訓練理論與方法。 🤯 每當自己以為學會/修正了什麼,現實又狠狠地把我的臉壓在地上摩擦,而每一次的重新收拾都讓我更加進步。我是這麼相信的:「明天的我會比今天的我更強大」,繼續學習,持續記錄,永遠有進步的空間。 ✨ 在 2022 年,期望能持續產出高品質的內容,並將更好的訓練觀念分享出去。我是個斜槓的健身教練,在這裡也歡迎各式各樣的合作機會,期許今年是個好玩、更精彩的一年。期待新的一年繼續跟大家一起成長!
     Like  Bookmark
  • #後交叉轉體 (Crossover Twist)是一個可以用來拉伸髖/核心下背的旋轉動作,今天就來剖析它的原理。 💡 為何交叉步(Crossover)可以幫助改善 #兩側不平衡 ?因為交叉步會使人體重心面減小,增加姿態控制及重心控制的挑戰,如此這些平時不起眼的、容易代償的姿態肌群就被拉回正軌來執行原有的功能,減緩因相鄰代償導致兩側不平衡。 💡 另一方面,交叉步可以主動地將一側的髖關節推送出去,製造比較大的旋轉角度,強化拉伸效果。 👉 執行後交叉轉體時,需雙腳一前一後呈交叉姿態。例如,執行右側動作時,就是右腳在身體左前側。下蹲時髖維持中立,注意左右側同高,避免前傾或後傾。 👉 小訣竅:後交叉轉體包含兩個方向的拉伸——髖的「水平」推送、以及腰椎的「旋轉」拉伸,兩者互相配合以達到最佳的拉伸效果。
     Like  Bookmark
  • #後交叉弓步蹲 (Crossover Lunge)是一個可以用來修正下肢動力鏈的單側動作,今天就來剖析它的原理。 💡 為何交叉步(Crossover)可以幫助改善 #兩側不平衡 ?因為交叉步會使人體重心面減小,增加姿態控制及重心控制的挑戰,如此這些平時不起眼的、容易代償的姿態肌群就被拉回正軌來執行原有的功能,減緩因相鄰代償導致兩側不平衡。 👉 執行後交叉弓步蹲時,需雙腳一前一後呈交叉姿態。例如,執行右側動作時,就是右腳在身體左前側。下蹲時髖維持中立,注意左右側同高,避免前傾或後傾。 👉 以我自己為例,髖關節外側的擴筋膜張肌、梨狀肌以及下背的腰方肌、胸腰筋膜的代償情況不少,執行時對上述肌群的拉伸效果都非常棒。 💦 你也在與 #兩側不平衡 搏鬥嗎?這是「兩側不平衡」系列的第 21 篇內容,如果覺得對你也有幫助請分享給需要的人,或者在下方留言提出你的疑問,我會非常樂意跟你分享我所知道的事情 💪
     Like  Bookmark
  • #箱上過頭深蹲 (Box Overhead Squat)是一個對髖關節/肩關節/膝關節/核心剛性都非常具有挑戰的動作,今天就來剖析它。 💡 為何要使用過頭動作?過頭動作可以幫助改善 #兩側不平衡,其原因為:過頭動作會驅使身體使用更多的姿勢穩定肌群(深層核心肌群/肩胛周遭肌群),如此這些平時不起眼的、容易代償的肌群就被拉回正軌來執行原有的功能,減緩因相鄰代償導致兩側不平衡。 👉 箱上的好處,則在於提供更穩定的靜態啟動條件及深度暗示(Hint),調整重心及發力模式:在坐到箱上(或者椅子上)時,可以換口氣,將身體保持在中立位,調整核心姿態;準備站起時,並非迅速起身,而是先將身體調整到重心落在腳掌中心的前傾角度後再站起。 💦 你也在與 #兩側不平衡 搏鬥嗎?這是「兩側不平衡」系列的第 20 篇內容,如果覺得對你也有幫助請分享給需要的人,或者在下方留言提出你的疑問,我會非常樂意跟你分享我所知道的事情 💪 在軟體開發中,有所謂的測試驅動開發(Test-Driven Development,TDD),而這一套哲學也被我應用在教學中——我稱之為「測試驅動訓練法」(Test-Driven Training,TDT)。訓練進步的標準的不是舉多重,而是執行每一個動作時有多「準確」,就像跑軟體測試一樣。如果發生偏離「準確」的失誤,就針對失誤進行修正,直到符合「準確」為止。
     Like  Bookmark
  • #反式北歐彎舉 (Reverse Nordic Curl)是一個極致的膝主導動作,特別著重於膝關節穩定度及前側股四頭肌的徵召,今天就來聊聊這個動作。 ✨ 反式北歐彎舉跟之前分析過的西斯深蹲(Sissy Squat)有一些相似之處,例如:它們都是著重於膝主導及股四頭肌徵召的動作,差別在於:一個是重心轉移幅度小的「下肢垂直推」動作;一個是重心轉移幅度大的、以膝關節為支點的「下肢彎舉」動作。 👉 雖然這是一個下肢動作,但是它的發力模式並非髖主導,而是 100% 膝主導,以徵召前側肌群為主。 👉 對前側肌群(例如股四頭肌及髂腰肌)的拉伸效果極佳 👉 雖同樣需維持核心剛性,但髖關節基本上維持同角度(幾乎沒有屈曲) 👉 核心以「抗伸展」為主,有別於其他以核心「抗彎曲」為主下肢訓練(如深蹲、硬舉) 💡 反式北歐彎舉最直接的好處,就是訓練膝關節穩定度,可以更快地對膝關節熱身及拉伸,只需自體重來訓練就有很好的效果。
     Like  Bookmark
  • #箱上深蹲 是一個靜態啟動的下肢訓練動作,在居家訓練項目中它超級重要。這篇就來聊聊如何執行一個兼具動作控制、功能性與強度的箱上深蹲,就算只是徒手訓練也非常有感。 💡 其實箱上深蹲非常類似從座椅起身的動作。但是,要注意幾點小細節: 👉 座椅高度:箱上深蹲的座椅高度大約只有小腿一半,這樣才能將髖鉸鏈的範圍最大化。那為何不能比小腿一半更低呢?因為再低可能就會不利於鞏固核心,因此不建議。 👉 身體重心:站起時,注意身體的重心要落於「髖關節」,而非「膝關節」,這代表起身過程愈慢愈好,精細地控制重心,極力將髖關節向後推出。 👉 發力模式:在坐到箱上(或者椅子上)時,可以換口氣,將身體保持在中立位,調整核心姿態;準備站起時,並非迅速起身,而是先將身體調整到重心落在腳掌中心的前傾角度後,用髖關節發力站起。 在軟體開發中,有所謂的測試驅動開發(Test-Driven Development,TDD),而這一套哲學也被我應用在教學中——我稱之為「測試驅動訓練法」(Test-Driven Training,TDT)。訓練進步的標準的不是舉多重,而是執行每一個動作時有多「準確」,就像跑軟體測試一樣。如果發生偏離「準確」的失誤,就針對失誤進行修正,直到符合「準確」為止。
     Like  Bookmark
  • #滾筒上單側仰臥拉舉 (Single Pull-over on Foam Roller)是一個針對背闊肌的拉伸動作,這次會再提到是因為最近在修正臥推時因為它而獲益,今天就再來聊聊它的原理。 ✨ #仰臥拉舉 (Pull-over)是一個非常挑戰肩峰活動度的訓練動作,可以非常有效的拉伸背闊肌。 💡 為什麼要在滾筒上操作仰臥拉舉呢?有幾點好處: 👉 製造較大的拉伸空間 👉 讓手臂懸空,啟動主動肌群來穩定肩關節 👉 在肩胛周圍製造較大的局部壓力,刺激拉伸效果 ⚠️ 值得注意的是,操作時須維持胸椎的中立,避免「拱腰」,同時盡可能地將你的胸椎打開,盡量挑戰肩部的活動度。
     Like  Bookmark
  • #四足跪姿胸椎側向搖擺 (4-Point Lateral Rock)是在水平姿態下的胸椎、肩關節與下背的側向伸展動作,今天就來聊聊它的原理。 ✨ #四足跪姿胸椎側向搖擺是四足跪姿系列另一個變化型,同時也是一個側向的拉伸動作,它與先前介紹過的「四足跪姿側向搖擺」非常相似,但有一個的顯著的區別: 👉 「四足跪姿側向搖擺」側向移動的是「髖關節及腰椎」,著重腰椎活動度 👉 「四足跪姿胸椎側向搖擺」側向移動的是「肩關節及胸椎」,著重胸椎活動度 💡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動作對下背(腰方肌)的拉伸效果非常好,因為腰方肌的連結點靠近胸椎,因此在拉伸時如果加入胸椎的活動會有助於其伸展。這是我目前所知處理下背緊繃最有效率的方法之一。 💦 你也在與 #兩側不平衡 搏鬥嗎?這是「兩側不平衡」系列的第 17 篇內容,如果覺得對你也有幫助請分享給需要的人,或者在下方留言提出你的疑問,我會非常樂意跟你分享我所知道的事情 💪
     Like  Bookmark
  • #四足跪姿側向搖擺 (4-Point Lateral Rock)是在水平姿態下的髖關節與下背側向伸展動作,今天就來聊聊這個難度為地獄等級的動作。 ✨ #四足跪姿側向搖擺是四足跪姿變化型,是一個極致的髖關節與下背拉伸動作,與先前介紹過的其他跪姿系列動作不同之處在於:側向搖擺,顧名思義,它需要刻意向一側歪斜,當然,必須維持骨盆的中立位置,避免翻轉。 💡 這樣做的效果,就是可以拉伸髖外側的深層的擴筋膜張肌/梨狀肌及深層的胸腰筋膜,若再帶一點縱向的髖屈能夠進一步拉伸髖關節囊——只用一個動作,就能處理完幾乎所有的弱項,非常高效! 👉 以我自己為例,向右側搖擺時髖外側梨狀肌、髖關節囊、右下背非常緊繃,每一釐米的推進都非常辛苦,但是這樣處理完後,我在深蹲行程最底部的控制力進步飛速。 💦 你也在與 #兩側不平衡 搏鬥嗎?這是「兩側不平衡」系列的第 13 篇內容,如果覺得對你也有幫助請分享給需要的人,或者在下方留言提出你的疑問,我會非常樂意跟你分享我所知道的事情 💪
     Like  Bookmark
  • #滾筒上仰臥肩外展 (Lying Shoulder Abduction on Foam Roller)是一個針對肩峰關節(GH Joint)活動度的訓練動作,今天就來聊聊它的原理。 ✨ #肩外展 (Shoulder Abduction)是一個經典的肩部熱身及訓練動作,它最常見的形式之一就是直立的啞鈴側平舉(Lateral Raise),而 #仰臥肩外展 (Lying Shoulder Abduction)則是其變化型,它採取仰臥姿態幫助穩定肩胛。值得注意的是,操作時可以越過身體中線外展至對側,進行更全面的拉伸。 💡 為什麼要在滾筒上操作肩外展呢?有幾點好處: 👉 製造較大的拉伸空間 👉 讓手臂懸空,啟動主動肌群來穩定肩關節 👉 在肩胛周圍製造較大的局部壓力,刺激拉伸效果
     Like  Bookmark
  • #單側過頭西斯深蹲 (Single Overhead Sissy Squat)是一個極致的膝主導動作,特別著重於膝關節穩定度與踝關節活動度,今天就來聊聊這個做起來很有喜感的動作。 ✨ #西斯深蹲 (Sissy Squat)的力學很特別: 👉 雖然這是一個下肢動作,但是它的發力模式並非髖主導,而是 100% 膝主導,以徵召前側肌群為主。 👉 雖同樣需維持核心剛性,但髖關節基本上維持同角度(幾乎沒有屈曲) 👉 行程中需不斷調整人體重心使身體穩定,同時重心又不落於膝關節,壓力不會過大。 👉 核心以「抗伸展」為主,有別於其他以核心「抗彎曲」為主下肢訓練(如深蹲、硬舉) 💡 西斯深蹲最直接的好處,就是訓練膝關節穩定度踝關節活動度,可以更快地對膝關節熱身及打開踝關節。增加過頭動作,則會增加對核心抗伸展的挑戰。
     Like  Bookmark
  • #跪姿過頭側向搖擺 (Kneeling Overhead Leteral Rock)是在跪姿姿態下的髖關節與下背側向伸展動作,今天就來聊聊這個 CP 值極高的動作。 ✨ #跪姿過頭側向搖擺 是一個極致的髖關節與下背拉伸動作,與先前介紹過的其他跪姿系列動作不同之處在於:側向搖擺,顧名思義,它需要刻意向一側歪斜,當然,必須維持骨盆的中立位置,避免翻轉。 ✨ 使用過頭穩定姿態,是為了利用額外的重量徵召肩胛穩定肌群,並藉由改變重心來進一步提升腰椎段的拉伸效果。 💡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拉伸髖外側的深層的擴筋膜張肌/梨狀肌及深層的腰方肌/腰大肌/胸腰筋膜,用一個動作就能處理完幾乎所有的會影響動力鏈的可能因素,非常高效! 👉 執行時需注意在腰椎段的牽引,當髖向右側搖擺時,盡可能將腰椎向右側推出,以我自己為例,向右側搖擺時髖外側梨狀肌、髖關節囊、右下背非常緊繃,每一釐米的推進都非常辛苦,但是這樣處理完後,我在深蹲行程最底部的控制力進步飛速。
     Like  Bookmark
  • 肌力訓練的典範轉移 運動訓練的典範轉移:從健美、健力、舉重,到肌力與體能訓練 肌力與體能訓練關注的是:後天提升身體素質,讓人體變得更強壯 在運動領域及訓練界,也發生過偶然的典範轉移 典範: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例如:從不洗手到開始用肥皂洗手 看看典範轉移:健美/健力/舉重的優缺點 健美訓練:分肌群訓練,而非動作
     Like 4 Bookmark
  • #跪姿窄肩推 (Knelling Narrow Grip Overhead Press)是一個能夠極度挑戰肩胛關節穩定度及肩峰關節活動度的動作,今天就來解析它的原理。 ✨ 採取跪姿,是為了減少了膝關節的變量,放大髖關節及核心的潛在問題——因為根據人體發力原則 ,兩側不平衡問題多半是核心穩定度不足及/或髖關節活動度不足導致的。 ✨ 採取窄握,也是為了迫使肩外旋程度增加,放大肩胛關節的潛在問題——大部分是外旋活動度不足。 👉 #跪姿窄肩推 就是以上述思路設計的一個動作,跪姿狀態下髖關節可以更容易維持在中立位置,在執行窄肩推時專注在穩定肩胛關節,確認髖關節/肩胛骨是否全程維持中立位。 👉 以我自己為例,我在執行時,發現右側髖關節會受到右側下背緊繃肌群影響而向右牽引,並且右手肘外旋不足,容易朝外打開。為了盡力維持在中立位,必須主動將髖關節向左側牽引及加大右側肩外旋的程度。
     Like  Bookmark
  • #轉體腰椎拉伸 (Lumbar Rock)是一個針對髖關節及腰椎周邊肌群的全方位伸展動作,今天就來解析這個動作。 💡 儘管腰椎及核心的重要功能就是提供「穩定度」,但其良好的「活動度」其實是有助於髖關節及胸椎扮演好他們的角色的。 ✨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舉個例子:在進行負重深蹲時,緊繃的下背會造成我在行程最底部時髖關節喪失少許穩定度,雖然只是少許,但長久下來的代償就造成了 #兩側不平衡 。 👉 轉體腰椎拉伸就是針對腰椎活動度的解法,簡單暴力又有用,執行需注意雙膝盡量併攏,兩側肩膀與手掌平貼地面,盡可能地去挑戰下背及髖關節外側的活動度。 💦 你也在與 #兩側不平衡 搏鬥嗎?這是「兩側不平衡」系列的第 11 篇內容,如果覺得對你也有幫助請分享給需要的人,或者在下方留言提出你的疑問,我會非常樂意跟你分享我所知道的事情 💪
     Like  Bookmark
  • #直腿硬舉/划船 (Stiff-leg RDL / Row)是我近期常用的訓練及拉伸動作,它能同時挑戰核心、髖關節與肩關節穩定性,今天就來解析它的原理。 💡 為什麼要選擇直腿硬舉(Stiff-leg RDL)跟划船(Row)擺在一起做?因為這樣可以發揮 1+1 > 2 的效益,補足彼此的弱項: ✨ 進行划船時,先使用直腿硬舉來做出髖鉸鏈,預先徵召下背及核心肌群,幫助划船時整個背部的收縮; ✨ 進行直腿硬舉時,划船準備姿態時收緊的肩胛關節同樣可以預先徵召下背肌群,幫助髖鉸鏈時能更專注腿後肌群的拉伸。 👉 以我自己為例,使用這個複合動作時可以幫助我放大右側下背緊繃的問題,讓我更專注在處理核心穩定上
     Like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