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人: fatcatorange
專題解說錄影
SimonLee0316
在解決 keep-alive 問題中,有提到要使用 hash_map 來記錄每個連線,每次檢查 hash_map 所有節點並將過久沒有通訊的連接中斷,在如果有大量連線的情況下,檢查所有連線的效果是否會很差達到 ?
您好 我最後使用的方法是透過優先權佇列來檢查超時的連接,但確實如果透過此方法,每次檢查的成本為 。
jserv
針對大量連線的追蹤,2023 年專題: lwan 探討維護 timeout 機制從普遍的 降到 ,其位元運算的策略,可作為後續改進依據。延伸閱讀: Implement a timing wheel for millions of concurrent tasks
Ackerman666
刪除閒置連線的作法中提到
傳輸後會將 priority_queue 中的節點修改為已刪除 (不是真的刪除,但該節點會被標記) 然後插入一個新的節點來記錄新的時間。
那這樣考慮同時有多筆連線反覆請求 (如搶五月天的票,一直按F5刷新頁面)。會一直插入新節點至 priority_queue 中,且要花費大量空間紀錄節點資訊,這樣會有效能上的問題。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來解這樣的情境 ?
如果是這個情況,或許可以將插入節點這個行為改成修改節點內的值,然後再將這個節點下降到適當位置,這樣可以減少優先權佇列內節點的數量。
marsh-fish
如同前面 SimonLee0316 提到的檢查超時的連接所需要的時間為 ,是否有辦法降低所需要的時間?
你好,如同前面提到,我後來並不是使用這個方法,而是使用 priority_queue 作為 timer,如果再搭配和同一位同學提到的方法修改 heap,儘管最差可能到 ,如同時有非常大量的連結同時過期,其他時候都不會有多餘的檢查。
w96086123
在 eBPF 中,你使用作業說明前半部份的方法建立了 10000 執行緒後,提到無法建立這麼多執行續,那原因是為甚麼?
yenshipotato
在報告中提到每秒會有另一個 thread 檢查是否有逾時連結,並在連結逾時後執行 callback 關閉 socket。請問這樣的機制是否會對系統造成負擔?是否有其他更高效的方法來管理和清理逾時連結?
你好,在實作之前我是有思考過其他方法,例如在筆記中提到的對個別連結都設定 linux-kernel 中的 timer 等,但結果顯示對系統負荷更大,以目前來說我認為定期透過 priority_queue 檢查超時連結已經是較好的方法,當然之後會再針對 jserv 老師提到的方法進行測試。
以第七次作業為基礎,熟悉 Linux 核心模組的開發、網路通訊機制、RCU 使用,和排除相關的技術議題。
應對下方修改,嘗試提交 pull request。
等你的 pull request
參考資訊: (適度改寫下方程式碼並驗證)
回答上述「自我檢查清單」的所有問題,需要附上對應的參考資料和必要的程式碼,以第一手材料 (包含自己設計的實驗) 為佳。
以概念來說,RCU 要使用在有大量讀取要求,但只有少量的寫入要求,且不會太在意讀取到舊資料的情況。
最簡單的想法就是當有資料要進行寫入時,先複製一份並修改,在其修改後所有讀取必須讀到新的資料,但如果在寫入前就在讀取資料的話,則那些正在讀取的資料還是會讀到舊資料,等到沒有用戶在讀取舊資料了,再把新資料拿來替代就資料並刪除就資料。
也因此, RCU 非常重要的應用就是在 linked-list。
在 rculist 中,就有提供了大量的 rcu 函式,以 replace 舉例來說:
先將 new 的內容複製為 old 的內容後,透過 rcu_assign_pointer() 函式進行修改,這邊值得一提的是其使用 list_next_rcu,因為實際上要修改的指標是 old 的前一個的 next 指標,而非 old 指標,以圖例來說明的話:
實際上我們要修改的是紅色那個指標指向的位址,而不是 old 指標。
參考 rcu_example ,一個簡單的 driver 展示了 rcu 函式的使用:
先 clone 下來後,因為專案內已經有寫好 Makefile,直接 make 就會產生 .ko 檔,透過 ismod 加入即可。
因為程式已經把範例內容寫在 init 內, 載入後檢查 dmesg 即可看到執行狀況:
解釋其行為:
以 add_book 為例,先產生一個 book ,再透過 list_add_rcu 來加入。
注意書寫規範:
list_add_rcu:
傳入的 new 就是新建立的節點,prev 是前一項,next 是後一項,而這個函式傳入的 prev 是 head, next 是 head->next,因此實際上就是把 new 透過 rcu_assign_pointer 插入到最前面。
如果要借書,就必須修改當前 borrow 為 1
注意書寫規範:
這段程式碼中,首先因為要先讀取整個 list,要先尋找要借的書是否存在,並檢查是否已經被借走,因此使用 rcu_read_lock 和 rcu_read_unlock 來設定進入時間,假如找到了,複製一份該 book 並將 borrow 修改為 1 ,並使用 sychronize_rcu 來等之前使用舊資料的用戶都不會再使用後將 old_book 刪除。
按照 rcu 的規則,這樣似乎會造成兩個人同時借到當時還沒有被界走的書?
在後續的實作中有使用範例
清楚標示 GitHub 帳號名稱
參考 學長寫的教學 ,先寫出一個類似的程式進行追蹤:
此處我是以 http_server_worker
作為目標,這個函式出現在:
主要功能就是在 accept 後創建執行緒來服務該用戶。
可以發現,當有用戶開始連接時,如果有執行 bcc 程式,就可以攔截到事件並執行一些行為:
client:
我原先希望透過教學檢查 fib_read 的方法來檢測建立執行緒的成本,但產生了一個問題:
在 bpf 中,我應是要加入要檢測的函式,然而執行緒建立的函式如下:
我一開始選擇監測 http_server_worker ,但會產生一個問題,就是 http_server_worker 只有在斷開連線時才會結束(也就是 client 端關閉連線時),因此這樣透過:
算出的時間應是連線的持續時間,而非建立執行緒的時間。
而如果改以 kthread_run 為目標,因為 kthread_run 不只出現在這個 module ,因此可能會擷取到一些不相干的東西。
我想到的方法是,在 kthread_run 的前後各加入一個空的函式,例如:
然後程式紀錄 fun1 的返回時間和 fun2 的進入時間,儘管會稍微有些誤差,但應可大致估計建立成本和其佔整個建立連線行為的時間比例。
但並沒有按照預期執行:
程式此處只執行了 start_check 的部份。
後來發現,kthread_end_check 不知為何是等到 kthread_run 裡面的函式執行完才會執行?
後來發現,很多函式雖然可以讀到,但是沒辦法檢測,不知道為什麼?
如果讀取某些函式,會出現如下錯誤:
但如果讀取一些其他自己寫的函式,不會出現這個錯誤,換句話說,應該是有成功設定斷點,然而實際上經過檢查,除了 http_server_worker
這個函式外,其他函式雖然沒有出現錯誤,但 attach_kprobe 也沒有成功擷取(有透過 printk 檢查到函式確實有執行)。
此處發現一個非常神奇的事情,如果使用普通的呼叫,則沒辦法擷取到,但如果透過 kthread_run 來執行該函式,就可以擷取到?
翻閱一些教學文件或教學,應是 system call 才會被擷取到?因此如果要擷取,我決定透過 kthread_run 建立兩個執行緒,第一個用來包裝讓程式執行,第二個用來執行 kthread_run(http_server_worker, socket, KBUILD_MODNAME);
並透過:
來檢測執行緒建立成本。
首先先執行程式,並將資料寫入 output.txt:
接下來透過作業說明前半部份提到的方法進行測試:
但發現好像不能同時建立這麼多執行緒,同時產生大約只能 5000:
透過 curl 慢慢發送 1000 個訊息:
結果似乎更接近作業說明中的結果。
改為 10000 次:
分析效能表現和提出改進方案
此處想將原先使用 kthread_run 的部份改以 CMWQ 執行,首先先配置一個 workqueue:
在 server.c 中,先建立一個 daemon_list 作為這個 workqueue 的開頭。
接下來,在 server.c 中,參考 kecho ,先使用 create_work 建立工作:
在 create_work 中,根據傳入的 socket 建立一個 work。
已經透過 list_add 將工作加入 list,此處要注意的是,和使用 kthread_run 運行不同, kthread_run 可以傳入一個 void 型態的指標,因此可以在 kthread_run 時指定要傳入的參數,之後再轉型即可。
但使用 workqueue 時,程式執行時就是傳入一個 struct work_struct
,也因此可以將一些需要的參數全部寫在一個 struct 內,並讓這個 struct 包含 struct work_struct
這個成員:
當傳入時,透過 container_of 即可使用整個 struct ,並使用裡面的參數,舉例來說,原本 http_server_worker
是傳入一個 void 指標,這代表的是 socket ,使用 workqueue 時,就可以透過:
來取得 socket 的指標。
值得一提的是,在 create_work 中,有一段程式碼:
因為之前作業 6 的 ksort 有使用到 queue_work ,但似乎沒有用到這個部份,因此我嘗試移除這行敘述,執行結果則完全相同。
注意用語:instruction 是「指令」,但本處不該用該這樣用,可改說「敘述」(statement)
因為 create_work 應該只是幫這個工作初始化,真正加入應是等到:
下方是有無使用 cmwq 的差距,上方為單純使用 kthread_run:
下方為使用 cmwq ,可以發現request/sec 成長了超過一倍。
此部份的 commit
要加入這個功能,要修改 http_server_response
,原本的 http_server_response
只會檢查是不是用 get ,是的話回傳一個 HTTP_RESPONSE_200 (代表成功) ,內容是 hello world。
而這個函式被使用在:
而這個函式被綁定在:
注意書寫規範:
當程式執行 http_parser_execute(&parser, &setting, buf, ret); 時,就會根據解析執行對應的函式,以這個例子來說,解析完整個 http 請求時執行 http_parser_callback_message_complete
在顯示目錄部份,參考 Paintako ,,走訪並檢查需要的目錄,具體內容為:
此處是檢查到每個檔案時該做的事,會向用戶端傳送一個 table 的其中一格,包含該檔案的名字。
接下來將 dir_context.actor 指定為該函式,代表走訪時執行該函式。
然後將 http_server_response 改為執行 handle_dicretory
即可。
然而目前遇到一個問題,使用瀏覽器輸入 127.0.0.1:8081
後,雖然可以接收到目錄:
但瀏覽器持續在讀取,似乎是還在等待資料
一樣透過 module_param
,在載入模組時指定路徑即可:
將路徑部份替換為 daemon_list.dir_path
:
首先,必須先判斷目前路徑是目錄還是檔案,因此可透過:
和
來判斷是檔案或目錄。
假如是目錄,則使用跟之前一樣的方法,透過 iterate_dir
來對目錄進行檢查:
要注意的是,如果是檔案的話,要先取得檔案大小並分配空間:
然後透過:
來讀取該檔案。
目前當點選目錄時,就可以進入更內層目錄,點選檔案則會顯示內容:
但目前有個問題,當進入深層的目錄時,再點選資料夾或目錄會找不到檔案,這是因為路徑是透過組合成的,假如有個檔案的位置是 ../khttpd/bcc/FAQ.txt ,組合出的路徑會是 ../khttpd/FAQ.txt。
主要問題是在回傳時設定的 href
錯誤:
這裡的 name 是這個檔案的名稱,如果直接把拿來當路徑就會發生前面提到的狀況,我們需要把這個名稱和前面的路徑組合: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第一層目錄,原本 request->request_url
就是 /
,因此要排除這個情況,完整程式碼如下:
完成後,已經可以順利點擊目錄進入更深層的檔案:
目前想回到上一頁只能透過瀏覽器選擇回上頁完成,這裡嘗試增加一個選項來完成,原本只有在目前名稱不是 ..
或 .
才會執行,稍微進行修改,讓 ..
可以進入:
但這會出現幾個問題,首先,在第一頁不需要這個按鈕,另外,這個 ..
在目錄中不一定是在最上面,但顯示給使用者的界面中應該要在最上面:
目前想法是,假如目前路徑不是 \
,則直接插入一個 ..
,並參考學長作法,如果網址最後面試 \
,則直接去掉該欄:
在 iterate_dir 前進行:
完成後,..
就會出現在目錄最上方:
注意用語:
因為加入了存取目錄的行為,伺服器回覆速度一定會變慢,使用之前資料比較的話:
目前:
之前:
嘗試使用 Ftrace 來檢測:
先檢查可以被檢測的函式:
按照作業說明,透過一個 shell 檢測是哪部份花了最多時間:
下方為結果,可以發現在 http_parser_callback_message_complete
花費了非常多時間:
這個函式會呼叫 http_server_response
,而在叫深層的地方會呼叫 handle_directory,更內部會再呼叫 tracedir
,因為推測可能是在訪問目錄產生的成本,嘗試把 max_graph_depth
調整的更深,讓他可以檢測到 tracedir
的結果。
檢查後,就可以很明顯的發現該處確實是最大的開銷:
目前導致這麼差的效能的主因應是每次都要去讀取檔案,如果可以暫存檔案內容,如果有其他用戶呼叫相同內容時可以直接讀取暫存的內容,應該可以減輕一些負擔。
此處使用 linux kernel 的 hashtable 寫出簡易的 hash_insert 和 hash_check:
注意書寫規範:
hash_insert
傳入兩個值,分別是 request 的 url 和要儲存的資料,將 request 透過 jhash 轉為一個 hash 的 key ,並透過這個 key 插入資料。
而在 hash_check
則是檢查 request 的 url , 一樣將其轉為 key 後使用 hash_for_each_possible 來檢查該 key 的 list 是否包含該資料。
考慮到流量大時可能存取到一半切換到其他執行緒,結果目前正在存取的節點被其他執行緒刪除的情況,而寫入又只存在於第一次載入該目錄,將其修改為 hash_for_each_possible_rcu 會比較好?
這是目前的 hash_check ,檢查目前的 request_url 是否有暫存,若有的話會回傳 true ,沒有的話回傳 false ,並執行插入動作:
在 http_server.c
中:
現在的目標就是把 trace_dir 中產生的各種 html
標籤暫存起來,這樣如果有用戶再次存取這個界面,就可以直接給他暫存的資料,而不需要再次透過 trace_dir
存取目錄。
目前的問題是,如果將這些標籤全部存在一個字串內,萬一該目錄下的檔案很多,我沒辦法確定要多長的字串才能處理,所以這裡我的想法是,我透過 linked-list 來存放每一筆資料:
在 http_request
中加入一個用來紀錄目錄檔案的 tag_list:
注意用語:
首先先檢查目前存取的目錄是否有人存取過,若沒有則開始透過 iterate_dir 存取,若有則會將該目錄資料的 list_head 存入 head:
在 trace_dir
中,將拼接完成的標籤加入 list 中:
當透過 trace_dir
存取完目錄後,request->tag_list 就會有一個完整的 list ,每個節點中內容如下:
接下來將這個 list 的 head 存入 hash 中:
假如後續還有用戶再次來訪這個頁面,因為已經有存放在 hash 中了,可以直接透過 hash 內的 head 透過:
來發送訊息,省去了再次存取的時間。
完整的修改連結: commit 05c3622
最後是刪除 hash 的函式:
注意用語!
透過 hash_for_each
來存取整個 hash table,而因為每個 hash_content 內是存那些 THTML 標籤字串的 head,因此再透過 list_for_each_safe
來清除每個節點,這部份不用考慮 race condition ,因為只有在卸載模組會使用。
留意 content cache 的效益和測試方法。
以下為實驗結果:
比對引入 hash 的快取機制前:
可以發現,速度提昇了超過 1 倍。
需要注意的是,這是建立在所有用戶都存取相同頁面的情況,因此這是最理想的狀態,實際增益應不會這個高。
此處我發現前面回傳資料的部分似乎有一些問題,原先我在回傳資料時,雖有設定為 keep-alive
,但我最後不慎多了一行 kernel_sock_shutdown
:
這導致每次實際上傳輸完畢後都將連接斷開,實際上行為和把 connection: close
相同。
要修改這個問題,首先要把 kernel_sock_shutdown 拿掉,並且在傳輸完成後多傳送一個 \n\r\n\r
代表結束。
修改完畢後,可看到可以重複使用同個 socket 進行傳輸:
但還有個問題,目前使用 telnet 是正常的,但使用瀏覽器時會一直在讀取中:
似乎是因為傳輸時沒有告知資料大小,瀏覽器無法知道要不要繼續接收,考慮到這點,參考 作業說明 ,可能必須引入 chunk-encoding。
參考作業說明,只要在傳輸前先傳送資料長度即可(注意這個長度要非常精準,多或少都會導致瀏覽器卡住),例如:
這邊要非常注意的是,當結束傳輸時要傳送 0\r\n
,然後再傳\r\n\r\n
,這樣用戶端才知道結束,我一開始傳 0\r\n\r\n
,結果導致瀏覽器還是在讀取。
完成後,目前已經可以正常運作,瀏覽器也沒有繼續讀取問題。
此處我的想法是在 http_server_worker
(用來處理已經建立連線的 socket)中將該 socket 設定為 non-blocking,並設置一個計時器,每次如果有正確接收到資料時,則將計時器重置,當計時器倒數結束,代表已經長時間沒有接收到資料,則主動關閉連線。
首先,為了設置為 non-blocking ,首先透過將 http_server_recv
中的 flag 設定為 MSG_DONTWAIT
。
接收訊息過程中,假如沒有收到資料,會回傳錯誤代碼 -11 ,也因此針對此處做修改:
如果收到的回覆是 -11 ,那就再繼續接收,直到有資料為止:
我嘗試加入 timer 來完成上述實做,但我發現一旦加入 timer 的部份就會導致系統崩潰:
另外,如果將 recv 設定為 non-blocking ,等於對所有的連線都要這麼設置,會對 cpu 有比較大的負擔,系統也會有下面的提示:
考量這些因素後,或許改為定期清理超時的連結會是比較好的方法?
目前有考慮以下幾種清理超時連接的方法:
目前較傾向使用第二種方法。
探討 seHTTPd 的作法,先有量化分析,再來討論。
在 seHTTPd 中,使用的是 priority_queue ,在 mainloop 中透過 handle_expired_timers
來不斷更新目前時間,並檢查是否有超時連結,假設連結超時, priority_queue 會刪除該節點並執行對應操作,此處就是關閉連結。
需要注意的是,假如用戶有在傳輸資料,每次傳輸後會將 priority_queue 中的節點修改為已刪除 (不是真的刪除,但該節點會被標記) 然後插入一個新的節點來記錄新的時間。
換句話說,假如在清理超時節點時,發現一個節點狀態為未刪除且超時,代表這個連結已經逾時,即可將該節點中斷。
比較特別的是,設定的預設 priority_queue 大小是 10 ,這在連接數較多的情況下這樣可能會不夠,而 seHTTPd 有針對這個情況進行處理,在 insert 前會先檢查目前還有沒有剩餘空間,如果沒有剩餘空間會透過 resize 來重新建立一個兩倍大小的空間存放 priority_queue。
而當要刪除 priority_queue 中的節點時,也會檢查目前節點數和最大容量,假如目前節點數不滿最大容量的 1/4 時,會將容量透過 resize 砍半,但這會導致要重新分配記憶體空間,儘管可以釋放一半的空間,但在時間上是否更有利可能要透過後續實驗檢查。
回到 khttpd ,每個連接被視為一個 work ,考慮到這點,應是要有一個共同的 priority_queue,並且當每個 work 接收到訊息時如前面提到的插入一個節點,並將自身原本的節點設置為 delete,然後由另一個 kthread 或 work 進行定期的清理(也能將 accept 改為 non-blocking 後直接在主迴圈做)。
考慮到 race condition ,在對 priority_queue 操作時應該要有 spinlock 等同步機制。
以下是一些需要的函式和結構。
add_pq_timer
會新增一個 timer_node
到 priority_queue
,並回傳這個 node 的位址,worker
會紀錄下這個位址。
當用戶再次送出請求時,會將原本的 node 設定為刪除,並再次使用 add_pq_timer
插入一個新節點。
del_timer
則很單純,就是前面提到的,將節點標記為 deleted ,也就是後續如果被判定超時不會執行其 callback function。
因此整體程式架構如下:
每次收到新資料時,使用 del_min
把原本的節點標記為刪除,並插入新節點。
以下是圖解,假設建立了一個連接,目前時間是 100 ,timeout 為 20,會先插入一個節點並設定 timeout, 然後開始等待接收資料:
假如在 timeout 前接收到新的資料,例如在 110 時收到資料,則再插入一個節點,並把目前的節點設定為 deleted。
每秒會有另一個 thread 在檢查是否有逾時連結,例如在 121 時,會檢查到原本舊的節點逾時了,這時檢查其 deleted,因為是 false ,代表這個連結後續有再發送請求,所以直接刪除不需要額外操作。
在 131 時,如果程式再次檢查,會再次發現逾時連結,這時檢查 deleted 為 false ,代表這個連接真的已經很久沒有發送請求,判定為逾時連結,因此執行 callback ,這裡就是把 socket 關起來。
完整的修改請見: Finish timer function
目前成果如下,當用戶沒有新的請求超過 10 秒,會被自動中斷連接:
考量到某些目錄可能非常少被存取到,但現有的機制仍會為其保留快取,會導致占用額外的空間,因此這裡希望透過與前面關閉逾時連結相同的概念,當一個目錄已經非常久無人存取,應該將其佔用的快取空間釋放。
考慮到快取是透過 hash 存取,且寫入次數少(僅在第一次存取該目錄和過久無人存取時),讀取次數多(只要有用戶存取到存在快取中的目錄,就必須存取快取),適合使用 RCU 處理,但須注意因為同時有多個修改的可能(同時在插入和刪除),在刪除和插入時仍須有 spinlock
。
以下為釋放快取空間的函式,先透過 hlist_del_rcu 刪除 hash 內的節點,再透過 list_for_each_entry_safe 刪除所有標籤的節點。
接下來稍微修改 timer_node
的結構,使其不只可以用來中斷 socket 的連結:
timer_callback
等函式也做相同的修改:
此處要傳入的timer_callback
就是 hash_delete
,並且稍微修改hash_insert
和hash_check
:
第一次存取該目錄時,會插入一個 timer_node
,當有用戶再次存取時,會先透過 hash_check
檢查是否有快取存在,假設存在的話會刪除原 timer_node
並插入一個新節點,整體概念和處理逾時連結非常類似。
目前當短時間內再次有人存取該目錄,可以直接使用快取回傳資料,而當長時間沒有人存取會清除該目錄的快取,下次有人存取必須再檢查一次該目錄下的檔案。
也因此,目前的 timer
包含兩個功能,第一是清除逾時連結,第二是清除無人使用的快取,兩邊資料存在同個 priority_queue。
我注意到 kzalloc
失敗時的處理機制:
分配失敗時,會直接返回,但此時該 worker 已經被分配了 socket ,這樣會導致 socket 沒有被釋放。
修改非常容易,加入以下兩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