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磁波補充資料 ###### tags: `高中物理` ## 色散 色散有時又翻譯為**分光**,但splitting也翻譯為分光,意思是將一道光束分為多道。 [光柵分光的基本原理](http://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9420/2/023602.pdf) [可汗學院-繞射光柵](https://www.khanacademy.org/science/physics/light-waves/interference-of-light-waves/v/diffraction-grating) ## 電磁波譜 | 波段 | 波長下限 $\lambda_\min$ | 頻率下限 $\nu_\min$ | 每光子能量下限 $E_\min$ | |:------------------------------:|:--------:|:--------:|:----------------:| | ++**伽瑪射線**++(gamma rays) | 10 pm | 300 EHz | 1.24 MeV | | ++**X射線**++(X-rays) | 10 nm | 30 PHz | 124 eV | | ++**紫外線**++(ultraviolet) | ++400 nm++ | 750 THz | 3.10 eV | | **可見光**(visible) | ++750 nm++ | 400 THz | 1.65 eV | | ++**紅外線**++(infrared) | 1 mm | 300 GHz | 1.24 meV | | ++**無線電波**++(radio waves) | - | - | - | - **兆赫輻射**(tetraherz radiation):也稱**次毫米波**(submillimeter radiation),屬於紅外線波段中頻率最低的次分區,波長介於 1 mm 到 0.1 mm,頻率介於 300 GHz 到 3 THz。 - **微波**(microwaves):屬於無線電波段中頻率最高的次分區。波長介於 1 mm 到 1 m,頻率介於 300 MHz 到 300 GHz。 ![](https://i.imgur.com/bB8QGum.png) ## 電磁波的應用 - 伽馬射線 - X射線 - 紫外線 - 紅外線 - 微波與無線電波 - **微波爐**(microwave oven)利用頻率為 2450 MHz(波長為 12.24 cm)的微波對食物加熱。(*107年指考物理*) - **無線網絡**(wireless network)包含Wi-Fi(R)、藍牙(Bluetooth(R))等技術。 - **蜂巢式網路**(cellular network)是一種行動通訊架構,例如主流的3G、4G,以及開發中的5G。 - **雷達**(RADAR)將電磁波以定向方式發射出去,並接收物體反射回來的電磁波,可以計算出該物體之方向、高度、速度與形狀。 - **衛星通訊**:包含衛星電話、衛星電視、衛星新聞轉播(SNG) - **無線電廣播**(radio broadcasting) - [**無線射頻辨識**](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0%84%E9%A2%91%E8%AF%86%E5%88%AB)(**RFID**)應用於電子道路收費系統(ETC)、電子票證(如悠遊卡)、圖書館自助式借閱。 - [**近距離無線通訊**](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F%91%E5%A0%B4%E9%80%9A%E8%A8%8A)(**NFC**)應用於電子支付、數位身分識別證。 ## 電磁波於天文學的應用 - [**伽馬射線天文學**](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C%BD%E9%A6%AC%E5%B0%84%E7%B7%9A%E5%A4%A9%E6%96%87%E5%AD%B8) - 對象 - 太空望遠鏡 - [康普頓伽瑪射線天文台](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A%B7%E6%99%AE%E9%A1%BF%E4%BC%BD%E7%8E%9B%E5%B0%84%E7%BA%BF%E5%A4%A9%E6%96%87%E5%8F%B0)(CGRO) - [國際伽瑪射線天文物理實驗室](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BD%E9%99%85%E4%BC%BD%E7%8E%9B%E5%B0%84%E7%BA%BF%E5%A4%A9%E4%BD%93%E7%89%A9%E7%90%86%E5%AE%9E%E9%AA%8C%E5%AE%A4)(INTEGRAL) - [費米伽瑪射線太空望遠鏡](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4%B9%E7%B1%B3%E4%BC%BD%E7%8E%9B%E5%B0%84%E7%BA%BF%E7%A9%BA%E9%97%B4%E6%9C%9B%E8%BF%9C%E9%95%9C)(GLAST) - [**X射線天文學**](https://zh.wikipedia.org/wiki/X%E5%B0%84%E7%BA%BF%E5%A4%A9%E6%96%87%E5%AD%A6) - 對象 - X射線雙星(X-ray binary) - 脈衝星(pulsar) - 伽瑪射線暴(GRB) - 超新星遺跡(SNR) - 活動星系核(AGN) - 超大質量黑洞(SMBH) - 太陽活動區 - 星系團周圍的高溫氣體 - 太空望遠鏡 - [XMM-牛頓衛星](https://zh.wikipedia.org/wiki/XMM-%E7%89%9B%E9%A1%BF%E5%8D%AB%E6%98%9F) - [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2%B1%E5%BE%B7%E6%8B%89X%E5%B0%84%E7%BA%BF%E5%A4%A9%E6%96%87%E5%8F%B0)(CXO) - [**紫外線天文學**](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4%AB%E5%A4%96%E7%B7%9A%E5%A4%A9%E6%96%87%E5%AD%B8) - 可見光天文學 - [**紅外線天文學**](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A%A2%E5%A4%96%E5%A4%A9%E6%96%87%E5%AD%A6) - 太空望遠鏡 - [史匹哲太空望遠鏡](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2%E5%8C%B9%E5%93%B2%E5%A4%AA%E7%A9%BA%E6%9C%9B%E9%81%A0%E9%8F%A1)(SST) - 干涉望遠鏡陣列 - [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5%A1%94%E5%8D%A1%E9%A6%AC%E5%A4%A7%E5%9E%8B%E6%AF%AB%E7%B1%B3%E6%B3%A2/%E4%BA%9E%E6%AF%AB%E7%B1%B3%E6%B3%A2%E9%99%A3%E5%88%97)(ALMA) - [**無線電波天文學**](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0%84%E7%94%B5%E5%A4%A9%E6%96%87%E5%AD%A6)(radio astronomy) - 對象 - [宇宙微波背景](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7%E5%AE%99%E5%BE%AE%E6%B3%A2%E8%83%8C%E6%99%AF%E8%BE%90%E5%B0%84)(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 [電波星系](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B%BB%E6%B3%A2%E6%98%9F%E7%B3%BB)(radio galaxy)是在無線電波段上非常明亮的星系,它有活躍星系核(AGN),或者說,可能有類星體(quasar)、耀變體(blazar)。 - 無線電望遠鏡 - 阿雷西博天文台(Arecibo Observatory)曾為世界上最大的單孔徑望遠鏡。 -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https://zh.wikipedia.org/wiki/500%E7%B1%B3%E5%8F%A3%E5%BE%84%E7%90%83%E9%9D%A2%E5%B0%84%E7%94%B5%E6%9C%9B%E8%BF%9C%E9%95%9C)(FAST),又稱中國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孔徑望遠鏡。 - 無線電干涉儀:將來自不同望遠鏡的觀測訊號送往相關器進行聯合處理,口徑相當於望遠鏡之間距離,例如[甚長基線干涉技術](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4%9A%E9%95%BF%E5%9F%BA%E7%BA%BF%E5%B9%B2%E6%B6%89%E6%B5%8B%E9%87%8F)(VLBI)。 - [甚長基線陣列](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6%85%E9%95%B7%E5%9F%BA%E7%B7%9A%E9%99%A3%E5%88%97)(VLBA) - [事件視界望遠鏡](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8B%E4%BB%B6%E8%A6%96%E7%95%8C%E6%9C%9B%E9%81%A0%E9%8F%A1)(EHT)2019年在M87中心觀測到超大質量黑洞。 ## 光譜的歷史 - 1666年,英國人[**牛頓**](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Sir Isaac Newton),利用三稜鏡的色散作用,把白光的組成色光分開。 - 1814年,德國人[**夫朗和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A%A6%E7%91%9F%E5%A4%AB%C2%B7%E5%86%AF%C2%B7%E5%A4%AB%E7%90%85%E5%92%8C%E8%B4%B9)(Joseph von Fraunhofer)用窄狹縫觀察太陽光譜,發現許多暗線。1822年,他用鑽石刻刀在玻璃上刻劃細線,製成了繞射光柵,並以繞射光柵測量譜線的波長,研究太陽光譜中的[夫朗和斐譜線](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B%E6%9C%97%E5%92%8C%E6%96%90%E8%AD%9C%E7%B7%9A)。 - 1859年,德國人[**克希荷夫**](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A4%E6%96%AF%E5%A1%94%E5%A4%AB%C2%B7%E5%9F%BA%E7%88%BE%E9%9C%8D%E5%A4%AB)(Gustav Kirchhoff)、[**本生**](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D%97%E4%BC%AF%E7%89%B9%C2%B7%E5%A8%81%E5%BB%89%C2%B7%E6%9C%AC%E7%94%9F)(Robert Wilhelm Bunsen)研究多種火焰光譜,發現每一種元素在氣態時都有特定光譜結構。他們也製作出第一台實用的光譜儀。 - 1868年,瑞典人[**翁斯傳**](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9%E5%BE%B7%E6%96%AF%C2%B7%E5%9F%83%E6%A0%BC%E6%96%AF%E7%89%B9%E6%9C%97)(Anders Jonas Ångström)發表標準太陽光譜圖表,記載上千條夫朗和斐譜線的波長。為紀念翁斯傳,波長的單位被定為埃(Å)。 - 1885年,瑞士人[**巴耳末**](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BA%A6%E7%BF%B0%C2%B7%E5%B7%B4%E8%80%B3%E6%9C%AB)(Johann Jakob Balmer)找到一條經驗公式,可描述氫原子光譜中已知四條譜線的波長。該組譜線系列遂被稱為[巴耳末系](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7%B4%E8%80%B3%E6%9C%AB%E7%B3%BB)。 - 1889年,瑞典人[**芮得柏**]()(Johannes Rydberg)研究鹼金屬的譜線系列,並巴耳末公式改寫成更簡潔的[芮得柏公式](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7%8C%E5%BE%B7%E4%BC%AF%E5%85%AC%E5%BC%8F)。 - 1896年,荷蘭人[**塞曼**](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D%BC%E5%BE%97%C2%B7%E5%A1%9E%E6%9B%BC)(Pieter Zeeman)發現原子光譜在磁場中的分裂現象,稱為[塞曼效應](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1%9E%E6%9B%BC%E6%95%88%E5%BA%94)。 - 1908年,瑞士人[**瑞茲**](https://en.wikipedia.org/wiki/Walther_Ritz)(Walther Ritz)提出[瑞茲組合原理](https://en.wikipedia.org/wiki/Rydberg%E2%80%93Ritz_combination_principle),用來說明所有原子譜線之間的頻率關係。 - 1913年,丹麥人[**波耳**](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0%BC%E5%B0%94%E6%96%AF%C2%B7%E7%8E%BB%E5%B0%94)(Niels Bohr)發展出原子的[波耳模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BB%E5%B0%94%E6%A8%A1%E5%9E%8B),利用量子化的概念來合理地解釋了氫原子光譜。。 - 1913年,德國人[**史塔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A%A6%E7%BF%B0%E5%86%85%E6%96%AF%C2%B7%E6%96%AF%E5%A1%94%E5%85%8B)(Johannes Stark)原子和分子光譜譜線在外加電場中發生位移和分裂,稱為[史塔克效應](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ark_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