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母語理工宅的英文口說指南 ###### tags: `oral`,`中文母語`,`理工`,`口說` 寫作的動機來自於[歐盟English Style Guide](https://ec.europa.eu/info/sites/info/files/styleguide_english_dgt_en.pdf)[2],這份指南提供歐盟人士或是歐盟工作者英文寫作的基礎,內容相當扼要,本文希望能夠如法炮製並且拋磚引玉,有興趣的人可以提供我更多資訊,希望未來能完成一份類似的口說指南提供給中文母語的理工宅們. ## 簡介 本文內容以實務溝通為主,目的在於互相了解,而不是討論用法的對錯,精準的文法更不在此考慮範圍. 首先介紹中英文句子結構與思考的差異,接著介紹建議的口說習慣,~~這裡我列出了幾個目前我最受益的習慣~~,最後再介紹可能的練習方式. ## 中英思考差異: 1. 中英文句子parsing差異: 用資料結構來比喻,對中文來說,英文句子的大結構也是queue,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但其中的主格(subject,S),動詞(Verb,V),受格(Object,O)卻是三個stack,因為英文主要是後位修飾,習慣將形容詞擺在名詞後面,和中文恰恰相反,所以在解析個別的SVO時,其實是LIFO,但整個句子卻又是FIFO (見下面例句). - 英:[Most sentences in English:S] [are basically:V] [queues which contain (=containing) stacks of S,V and O: O] - 中:[多數的英文句子:S][基本上都是:V][包含S,V & O stacks的queues:O] 由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中文和英文在整體的句子結構上是一致的,最大的差異在於形容詞擺放的位置,英文習慣使用後位修飾,有別於中文的前位修飾. 2. 中英思考差異: ![中英思考差異](https://image5.thenewslens.com/2016/10/4axn8qxru8yhao82xbxdt9bf4digjm.png?auto=compress&q=80&w=1080) Figure 2. 中英思考差異,取自世界公民中心[3] - 中文思考像心智圖:中文因為可以在一個句子中放多個動詞和名詞,我們也演化出很強的心智模型能力,不論轉換幾次主詞,最後我們基本上還是能抓回中心主角是誰,但反觀英文卻很不同,英文是相當單純的直線思維,一個脈絡引出下一個脈絡,所以陳述上與中文相當不同. - 英文屬於直線型思考:受限於一個句子只能有一個主詞和動詞,他們的思考相當直線,因此主要的概念或標的一定要在第一句就點出來,不太可能留到最後, 口說上幾乎沒聽過有人用倒敘的方式,寫作有可能因為文章可以重讀,但是口語沒有辦法,所以實務上還是直接破題吧,這也是為什麼高中學寫作的時候都告訴我們一個段落要先寫主題句,沒有主題句,英語母語人士基本上是不可能在你講完一大串之後自己找出主角的,所以 1. 主詞的轉移一定要交代清楚,一開始可以先不要換,等更熟習了,在開始做這種主詞轉換,這也是為什麼英文寫作很困難,高手能夠很巧妙的鋪陳好一個系統,從主題句開始,清楚的主詞轉換軌跡,然後將一個概念講清楚,例如,Today I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concept A to you. Concept A consists of OO and XX. It uses OO to measure blah-blah; on the other hand,it uses XX to blah-blah… 2. 代名詞:這是另外一個溝通的關鍵,就我的觀察,英語母語人士代名詞的自動腦補能力非常強,我猜測是跟後位修飾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每次都要把後位修飾的部分再講一遍,肯定失焦,造成溝通的障礙,久而久之,他們的大腦就產生了這種代名詞的自動腦補能力,所以溝通要好一定要用代名詞,接續想要陳述的內容,用好代名詞更是英文實力的展現,如果想要精進英文實力,可以特別深入了解代名詞怎麼用 3. 片語使用時的context預期:英語母語人士基本上建立了很多context的直覺,我猜這是大腦為了加速處理速度的演化結果,因為通常英文的句子很長,透過片語來預備處理接下來的資訊,是一種加速的方法,有點像cache prefetch,這點和中文很不一樣. 這裡的context可以想成是前後文或是當下的環境資訊,這些資訊透露了該用哪個片語,例如based on這個片語,我們很習慣地講到根據就想到based on,但當老外聽到based on時,他們預期接下來會聽到一個事實的陳述,因此當我們在做工程上的討論時,通常我們想表達依據某幾項(terms)數據或考量,所以這裡的根據改用in terms of會更恰當,老外會更容易預期你想表達什麼. 這跟我們知道什麼時候用兩,什麼時候用二一樣,多用多聽就好了,不用特別花時間去練習,聽多了自然就會有這種語感. 4. 這也提示了一個做投影片的技巧,每張投影片都要有一個點去聯結到下一張投影片,也就是投影片的connection. 如果沒有connection,你的老外聽眾就會失去焦點,不知道該注意哪裡. ## 建議習慣 口說和寫作不同,沒有文本可以反覆閱讀,口說過了就是過了,[所以結構上一定會比寫作簡單很多,](https://youtu.be/BdvdmGoXtCU) 語言就是溝通的工具,這裡我們不探討文學,單純著墨在怎麼提升溝通的品質 1. 用which,that,such that,so that 取代and或某些主詞來連接下一個想表達的內容 2. A hundred k是十萬,ten mi是千萬,可是1b居然是十億: 這幾個常用數字,建議記起來變成常用單位,會讓理解數字快很多 3. 複合名詞用得好,會讓英文很道地,但基本上不要超過三個字,超過改用後位修飾,老外比較容易理解,ex. A function that maps x to y = A x-to-y function (對我來說關係代名詞就是後位修飾,這需要練習,特別是聽還有自己講的時候,跟中文前位修飾差很多) 4. 動詞時態和介系詞由最靠近的主詞或受詞決定,ex. on Sunday morning,不是用in,因為Sunday最靠近,所以由Sunday決定介系詞用哪個. 5. 介系詞主要在動詞或副詞之後表達兩者關係的感覺,所以有時可以混用有時又不行,端看你想要呈現什麼關係,google “preposition chart”,你會看到很多示意圖,慢慢體會 1. To: 跟方向有關,所以lend to,go to 2. With: 平行的感覺,ex compare A with B 3. For: 不能用to或with,基本上用for都不會錯 6. 任何的討論開始之前,一定要預備引言來提供context information給老外. 因為直線思考的關係,再加上英文很多同音字,所以這個起點很重要,可以讓他們預備接收接下來的訊息. 很多時候你會聽到sorry,I don't get your point. Would you provide me some context? 這時候你可以問他At which point I lost you或是說no problem,let's revisit/restart again. 7. 不斷rephrase和問問題. 英文本身其實不太適合用來討論抽象概念,反而中文和印度文(Hindi)這種能夠在句子中擺入多動詞和名詞的語言比較容易,再加上英文文法的自由度(相對其他歐洲語言較自由),所以英文要不停地rephrase和問問題確定了解雙方的意思. 所以你可以說Sorry to interrupt,for my understanding let me repeat again或者說You just mention blah-blah. Do you imply blah-blah? 要不斷確認雙方是不是on the same page. ## 建議練習 1. 口說要進步,請先從聽力開始: 聽寫或跟讀(shadowing)或回音法,都很不錯,先從聽得懂的開始,循序聽上去,有興趣可以再找個母語人士來雕發音,聽力進步,口說一定也會進步,可是聽力要到什麼程度呢?這要分兩部分, - 辨音的能力: 這最重要,目標是對於不懂的字,你能聽出多少音節,覆誦多少音節,哪怕只能聽出第一個音節,那也夠了,溝通上可以直接問對方,sorry,you just said (音)+blabla,what’s that? - 理解程度: 這跟你後位修飾的熟悉度有關,越熟,你的理解程度一定越高,但同時你的中文語序也會錯亂 2. 多聽和朗誦訪談節目的文字稿,看看他們常用的句型是什麼,絕對比寫作簡單很多,搞不好單字量還更少,像Sheldon那種等級的口說,其實連母語人士都不見得聽得懂,只有天才才有辦法在短時間想出一個只用一個主詞和動詞就能將複雜概念表達完整的句子,但另外一個問題是聽的人聽得懂嗎? 3. 如果想增強寫作[1],強烈建議萬年神書the elements of style,寫作要進步先瞭解什麼叫做好句子,熟前4章就夠寫paper了,其他的collocation用google查就好,跟著別人用不會錯 4. 多聽多講,持續累積經驗 5. 朗讀[How to speak/write math](https://webusers.imj-prg.fr/~jan.nekovar/co/en/en.pdf)[4] ## Reference 1. [給日本人的寫作建議](http://wattandedison.com/Prof_Leggett_Notes_on_the_Writing_of_Scientific_English.pdf) 2. [歐盟English Style Guide](https://ec.europa.eu/info/sites/info/files/styleguide_english_dgt_en.pdf) 3. [中英邏輯差很大!說好英文需要策略性重複思維,不是講越多越好](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2316) 4. [Mathematical English by J. Nekovar](https://webusers.imj-prg.fr/~jan.nekovar/co/en/en.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