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Fi及Bluetooth發展史 > 無線網路和藍牙是無線通訊的形式之一 ## 無線網路史 1929年,尼古拉·特斯拉提出一個“無線的世界”理念,他認為人類無論多遠,都可以通過這個無線的世界,彷彿面對面的對話和交流,並且實現這樣功能的工具不會很大,而是“能放進口袋裡”的。 如今看,特斯拉近百年前提出的這個概念確實非常超前,也無限接近如今互聯網的使用場景了。  阿帕網於1968年開始組建 ,1969 年第一期工程投入使用。開始時只有4個節點。 1970年的ARPANET(阿帕網)已初具雛形,並且開始向非軍用部門開放,許多大學和商業部門開始接入,同時阿帕網在美國東海岸地區建立了首個網絡節點。當時阿帕網只有四台主機聯網運行,甚至連局域網(LAN)的技術也還沒有出現。 也許當時的那種聯網在今天看來實在是太初級了。不過必須得承認,現在強大的Internet就在當年ARPA的基礎上才建立起來的。 而後隨著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等互聯網通訊協議的問世,最終才有了萬維網(World Wide Web)的誕生。 WiFi是一種無線局域網協議。其歷史可以追述到1971年夏威夷的ALOHAnet——由諾曼·艾布拉姆森(Norman Manuel Abramson)和他的團隊在夏威夷大學構造出了一個無線網絡。 為什麼是在夏威夷呢?因為島嶼之間有線線路佈置成本太高,難度也極大,於是才有了無線設備鋪設網絡的概念。 1971年6月,第一個數據包以9600bps的速率發送成功。這個團隊設計的通信協議就是ALOHA協議。 ALOHA則是夏威夷“你好”的意思。 民用無線頻段需要政策許可才能使用。在互聯網的發源地,就需要得到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 (US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FCC) 派發的牌照。 1985年,FCC發布了ISM牌照,開放了三個頻段,其中包括2.4GHz,允許節點採用擴頻技術(spread-spectrum)來進行通信。 1997年,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頒布了第一代無線局域網標準,IEEE 802.11協議。規定了無線局域網在2.4GHz波段進行操作,這一波段被全球無線電法規組織定義為擴頻使用波段。 IEEE 802.11協議也標誌著前期無線網絡技術的逐漸成型。 1999年時,Wi-Fi聯盟(Wi-Fi Alliance)正式成立。不過起初這個聯盟叫WECA(Wireless Ethernet Compatibility Alliance),2002年才正式更名為Wi-Fi聯盟。 ## 藍牙史 從1998年第一版推出後到現在2020年已經來到了第五世代下的5.2的版本。 目前市場上藍牙產品的主流藍牙版本為4.2、5.0與5.1。 藍牙的歷史實際上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藍牙的核心是短距離無線電通訊,它的基礎來自於跳頻擴頻(FHSS)技術,由好萊塢女演員 Hedy Lamarr 和鋼琴家 George Antheil 在 1942 年 8 月申請的專利上提出。他們從鋼琴的按鍵數量上得到啟發,通過使用 88 種不同載波頻率的無線電控制魚雷,由於傳輸頻率是不斷跳變的,因此具有一定的保密能力和抗干擾能力。 藍牙技術最初由愛利信創製。技術始於愛利信公司的1994方案,它是研究在移動電話和其他配件間進行低功耗、低成本無線通訊連接的方法。發明者希望為裝置間的通訊創造一組統一規則(標準化協定),以解決使用者間互不相容的移動電子裝置。1997年前愛利信公司以此概念接觸了行動裝置製造商,討論其專案合作發展,結果獲得支援。 1998 年 5 月 20 日,愛立信聯合 IBM、英特爾、諾基亞及東芝公司等 5 家著名廠商成立「特別興趣小組」(Special Interest Group,SIG),即藍牙技術聯盟的前身,目標是開發一個成本低、效益高、可以在短距離範圍內隨意無線連接的藍牙技術標準。當年藍牙推出 0.7 規格,支持 Baseband 與 LMP(Link Manager Protocol)通訊協定兩部分。 當1.0規格推出以後,藍牙並未立即受到廣泛的應用,除了當時對應藍牙功能的電子裝置種類少,藍牙裝置也十分昂貴。2001年的1.1版正式列入IEEE標準,Bluetooth 1.1即為IEEE 802.15.1。同年,SIG成員公司超過2000家。過了幾年之後,採用藍牙技術的電子裝置如雨後春筍般增加,售價也大幅下降。為了擴寬藍牙的應用層面和傳輸速度,SIG先後推出了1.2、2.0版,以及其他附加新功能。 
×
Sign in
Email
Password
Forgot password
or
By clicking below,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
Sign in via Facebook
Sign in via Twitter
Sign in via GitHub
Sign in via Dropbox
Sign in with Wallet
Wallet (
)
Connect another wallet
New to HackMD?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