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品指標設計 Google HEART framework 筆記 - **由 GV 提出來 (google ventures)不過最早應該是 Google 的 research paper** - [https://library.gv.com/how-to-choose-the-right-ux-metrics-for-your-product-5f46359ab5be](https://library.gv.com/how-to-choose-the-right-ux-metrics-for-your-product-5f46359ab5be) - [https://ai.google/research/pubs/pub36299](https://ai.google/research/pubs/pub36299) - **GV 也有提供 UX research 相關資源** - [https://library.gv.com/the-gv-research-sprint-a-4-day-process-for-answering-important-startup-questions-97279b532b25](https://library.gv.com/the-gv-research-sprint-a-4-day-process-for-answering-important-startup-questions-97279b532b25) - **HEART framework 簡單解說** [https://www.dtelepathy.com/ux-metrics/](https://www.dtelepathy.com/ux-metrics/) - 有人寫過分析文章(不過部分論點不是很同意,而且不是實務經驗,參考度有限) [https://medium.com/@dhruvghulati/google-s-heart-framework-a-critical-evaluation-a6694421dae](https://medium.com/@dhruvghulati/google-s-heart-framework-a-critical-evaluation-a6694421dae) HEART 可以畫出一個這樣的矩陣 ⬇️ ![](https://i.imgur.com/pVSSlvj.png) - 這個 Model 不單是可以用來描述整個產品,也可以適用在產品內單一功能。 ### **Happiness - 測量用戶態度(往往透過 survey)** 測量實例:滿意度、好用感受、NPS - Pros: 簡單 - Cons: 用戶可能不擅長評估、用戶回應非針對產品而是公司、無法回答 Why(但我覺得多數 metrics 無法) ### **Engagement - 用戶參與度** - 實例:單一用戶單一週到訪次數、用戶每日上傳照片數、分享數 - 思考- 這個類別可能擁有最多的候選 metrics , 在選擇上會需要仔細思考, ### **Adoption - 從產品或是 feature 得到新用戶** - 實例:更新到最新版數量、新用戶的購買量 - New user 的行為是重點(人用了我們產品是否願意繼續採用,或是預測繼續採用) - 思考 - 有混淆變項存在。有時用戶會用新功能的理由就只是「新」,需要更細緻地分辨產品成功原因(像是大流量), ### **Retention - 現有用戶的回訪率** - 實例:Active user 一直以來持續出現、更新自己資料頻率、回購率 - 思考 - 與 Adoption 同時考量。有時重複到訪並不是因為產品好,而是操作過程自然到訪。 ### **Task Success - 效率、有效性以及錯誤率** - 實例:搜尋成功率、照片上傳時間、完成個人檔案創建率 也適合拿來當作內部工程的 benchmark # Goals-Signals-Metrics: 測量指標如何進行施行、追蹤 - 此部分內容摘錄自 Hans 的產品指標設計課程。 - [這個 G sheet](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1v0Rn_dyXxFItJqrII1SJOlaMIyxyz_87Q8ElKZa5Qs/edit#gid=0) 有我練習用的表格。 ## **G-S-M Process** 1. Goal: 商業目標或是用戶目標(例如註冊) 2. Signal: 達成目標會出現的訊號(例如註冊完後的驗證點擊狀況) 3. Metric: 量化訊號變成指標 思考順序: - **Goals → Signal → Metric** - 然後再分別去看 HEART 五個面向 - Happiness - Engagement - Adoption - Retention - Task Success ### **1. Goals - 從產品/用戶流程中找出重要目標** - 商業目標:我們希望用戶做什麼 - 用戶目標:用戶自己想做什麼? 目標越具體越好,而且要多寫幾個目標,把問答題變成選擇題。 從用戶旅程(盤點出各個階段)去思考。 ⚠️ 不同成員可能對於同產品有不同目標,列出 goal 可以藉機確定共識。 ⚠️ 常犯錯誤:用現有的 metrics 來定義 goal (例如提高"媒合率"),這導致 Goal 層次不夠高。 範例: ❌ Goal :我們要讓流量增加。(為什麼要讓流量增加?) ⭕ 增加現有用戶參與度,讓用戶可以更投入在XXX活動上。 ### 2. Signals - 找出完成目標會出現的訊號 - 把 Goal 對應到較低層次的訊號。 - 訊號跟目標的關聯性要相當直接。 - 訊號的用意在於指出目前是往目標邁進。因此會需要進行測試,確認該訊號可以作為最好的目標預測因子。 [以實驗語言:signal 是抽象目標變得可以操作,就是操作型定義] - 訊號必須有足夠敏感度,可以在產品中輕易觀察到變化。 範例: 🎯 Goal - 讓用戶樂在其中,而且持續發現有趣的內容。 📡 Signals - 用戶停留在內容上的時間。(時間越高代表用戶逗留越久,接觸到更多內容) ### 3. Metrics - 量化找到的訊號,變成指標 - 指標比起 signal 更著重細節描述,清楚定義 Signal 的數值。(以「停留時間」這個 Signal 來說,Metric 會是「單次訪問停留/日均停留」。 - 此時重要的考量: - 指標與訊號是否合理? - 指標是否容易衡量? - 可能有多種數值可以對應到 signal ,取決於產品的基礎架構。必須確保指標與目標、訊號有緊密關聯性。 ⚠️ 避免浪費力氣在非必要的數值分析以及圖表呈現。 --- ## 執行心得 - 其實整個流程跟研究流程很像:訂定假設 → 設定概念操作型定義 → 測量、修正定義。 - 比較順的思考順序,應該是先想清楚 Goals-Signals-Metrics,接著才是從 HEART 找出哪一些大項目來設定。 - HEART 只是其中一種 model,挑選與當時解題狀況最符合的 model 出來。不過設計的原則還是可以採用 G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