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甄_考試心得
我想能夠成功考取教甄,最大的原因還是自己很幸運地搭上開出大缺的年度,因此我無法列出嚴謹的讀書計畫脈絡,在此僅能分享:
- 在一個結構性不強的準備過程中,如何盡可能有效率的多拿到一些分數。
- 一個教甄新手在摸索中發生的錯誤,以及準備時遭遇的瓶頸。
讓有志考取國小教甄的學弟妹做參考
實習時的事前準備
首先,在教甄季(下學期),成為考生之前,必須準備和認知以下幾件事:
- 考試過程必須有所取捨
- 除了中區聯盟以外,國小教甄是各縣市自己玩的遊戲,各縣市的考科與加分機制都不相同;甚至初試考科相同的中區聯盟縣市,也會有各自的初複試權重配比。
- 不要投入太多的時間準備單一學校的獨招,除非你有內線消息確定你會是學校要的人。
- 你能做的就是先翻去年的簡章,模擬一下假使去年你要考試,你在報名時會作出什麼樣的取捨。
- 盤點自己的資源與能力
- 收集所有高年級下學期所有版本的國語和數學參考書。
- 有沒有足夠的人手(3個以上可託付之人)幫忙作教具?
- 有沒有後台(當過考試委的教授、校長或老師)可以幫你想教案和看試教。
- 有沒有錢報名和負擔通勤及住宿費用。
- 國語、數學、英文、教育專業科目哪科是你的強項,你該先念什麼?
- 盡可能拿下所有可以為教甄加分的考試
- 教師專業能力測驗(知能檢定精熟)
- 英文檢定
- 閩南語檢定
- 初試已經準備完畢
- 在實習結束後,要有那種不管考哪一場初試都必定通過的把握。
- 因為第一場初試開始之後,所有報名流程,考試期程、交通、住宿規劃,加上複試準備,以及畢業季要搬家,這些種種瑣事會讓你沒有辦法全心準備初試的紙筆測驗。
- 預防針
- 你不可能(也沒必要)寫完所有考古題,唸完所有書。
- 如果沒有曾擔任評審經驗的老師幫你作複試的模擬面試,那你要有心理準備,第一場複試幾乎註定會失敗。
- 沒考上是常態,請繼續把精力投入下一場考試之中。
初試
- 考試準備書籍與教材
- 教育類科考古題不用寫超過5屆
- 考題的方向隨著負責出題的老師會有所調整。
- 法規題目歷年會有迭帶更新。
- 最近幾屆(3屆)多讀幾次,比回朔N年前的考題更有幫助
- 108 課綱
- 國語和數學領綱必須讀,台北、新北、桃園和新竹科園實小都有多道出題來自領綱中的學習重點(學習內容+學習表現)。
- 切勿花時間去翻專書,作題目才是上榜的重點。
- 阿摩是你的好朋友
- 可以買有歸納相同概念題型的書籍
- 上明文化_高老師的書籍_上岸魔法書_上岸題庫魔法書_圖片連結
- 上岸題庫魔法書:會把相同類型的題目整理在一起,能讓你考清楚同概念的題目有哪些題型,這是我準備期間最常用到的書。
- 上岸魔法書:有點類似陳嘉陽的書,就是總整理的複習講義,如果需要一套當作可查資料的工具書,可以參考,上明近幾年都還有在更新教材。
- 基本上我是上去二手教甄書籍交流買的
- 各科準備時間的配比
- 如果沒有什麼想法,那就是盡可能衝高教育專業科目(通常是配分最重的)的分數。
- 高雄、台南的文史題都有題庫,務必盡可能全數拿下。
- 區域性的差異
- 台北
- 新北
- 桃園
- 初試考題考了很多國語的領綱學習重點(學習內容+學習表現),高雄、台南和中區聯盟的國語科則幾乎沒有。
- 高雄
- 教育專業科目在 107、109 年幾乎所有題目都是考法規(題目最沒爭議,就是只能死背),今年(112)有可能也是只考法規,請大家務必注意!
- 國語:111 年國語考了很多生僻成語
- 數學:大多比國中基測更簡單,數學不差的人務必把握,全數拿下。
- 台南
- 教育專業:111 年教育專業科目考了超多的特殊教育相關的考題(15%左右)。
- 文史題如果錯超過4題會直接被刷掉喔!
複試
試教
- 板書即教案
- 不要花時間寫詳案
- 確認板書的布局,有助後續設計教學的起承轉合。
- 試教的元素
- 講課
- 提問
- 每個提問都應該有意義,提問務必具有引導性,目的為引發學生思考。
- 可以設計錯誤回答與正確回答,更符合教學現場的真實狀況。
- 與學生互動
- 所有的互動都呈現正面,不要有負面互動
- 每個口頭讚賞都要設計過,有稱讚學生的明確原因,以下作舉例:
- 文書長很認真記錄討論內容,請小老師幫他加分。
- 小組長讓每位同學都有發言機會,請小老師幫他加分。
- 寫板書
- 板書盡可能精煉,課程的流暢性比板書的份量來得更重要。
- 系統化
- 所有單元都要有一套統一的開頭與結尾
- 固定點名的學生名字,才不會臨場叫不出
- 可以用自己實習時的學生名字,決色的個性很鮮明,方便你記憶。
- 某本書裡的角色,例如;未央歌的大余、小童、寶笙、燕梅、大宴…
凸顯亮點的策略
面試
自我介紹
回答評審提問
- 揣摩評審的心意
- 對於評審來說,他正在挑選未來的同事,因此比起你是不是真的教學、領導或危機處理很強,更重要的是你給評審的感覺,未來進入職場你是不是一位謙虛、負責、溫和的好同事,才是評審最關注的重點。
- 不管是什麼題目(尤其是你自己擅長的)都要謙虛地回答。
- 參考他人的答題範例
- 你的故事
- 誇獎來自別人的口中
- 說明自己的長處時,可以告訴評審:曾經有誰說你在…方面幫上很多忙,這件事讓你覺得很有成就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