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KL-Phytopia (植托邦)

@phytopia

Public team

Joined on Sep 16, 2020

  • 大標題 我是粗體字 我是斜體字 我是一般文字,下面的語法 '-' 超過三個就可以產生分隔線。 二標題 項目子項目 子項目子子項目
     Like  Bookmark
  • Overview Proposal Collaborators Field Notes Schedule References
     Like  Bookmark
  • Overview 工作站計畫介紹 Proposal 參與者 Participants 招募 Open Call 田野紀錄 Field Notes 行程表 Schedule 樹語實驗裝置測試 Installation Demo 活動紀錄 Photo Records
     Like 1 Bookmark
  • [開源程式資訊科技者] 介紹微型電腦偵測系統,以偵測器記錄植物受到外在環境變化、甚至自身受迫害時的各式變化。 詹媛安,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學士、國立台灣大學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碩士。曾獲得第十二屆 K.T. 李國鼎科藝獎 互動藝術組 金獎 & 技術創新獎,目前致力於科技與藝術跨領域結合的相關工作。
     Like  Bookmark
  • Jerry's Field Note 大雄與綠巨人 坪林亞歷山大椰子樹棄屍處 在9月,當這群椰子樹被砍伐後,便被丟棄到坪林一處偏山中,這是一處斜坡,向下是一條小溪。 在斜坡上看到輪胎的痕跡,想像當時有一台小卡車,載著這些椰子樹的軀體,往斜坡上傾倒。而這些無助的椰子,只能無奈的沿著斜坡往下滾,被人類丟棄在陌生的環境。 有趣的是,在這個場地,不只有被人類丟棄的樹木,也有被人類拋棄的人造物品,想是磚頭、柏油、塑膠袋、陶瓷等。
     Like  Bookmark
  • < 回魂術,樹魂回 > 今年九月新北市的坪林發生了一場離奇事件,在訊息不明,缺乏良好溝通的情況下,一整排十三棵樹齡超過三十年的亞歷山大椰子樹,被砍除,現場留下樹木新鮮的斷片、一根根的原木、凌亂的枝葉、花,空氣中飄著木屑,事後靜肅的現場瀰漫著錯愕與無助,從此樹影搖曳的風景成為歷史。 倘若意外死亡的樹能回魂,祂又將如何訴說、傳達生前的無盡之言? 當前科學研究已知植物也有類似人類溝通的管道,在體內、群體間,甚至跨越物種傳送訊息,不論是透過分化細胞、組織,改變化學成分、濃度,物理結構,甚至透過真菌及周圍環境的變化,傳遞不同功能、目的的信號。但多因為變化細微,也不像動物般迅速,無法被人輕易認知察覺,也因此人長久缺乏與植物對話,更缺乏對等的關係。 化學分子是植物傳遞訊息的重要媒介,其中植物主動或是被動釋出、飄散的氣味更是明顯的訊息代表,不論是有味或是無法察覺的味道,為了吸引其他生物協助傳情、授粉、攜子,也可以防衛、警戒、甚至殺害。
     Like  Bookmark
  • 曾攻頂到雪山主峰時,看見一片玉山圓柏的枯木群,當時的難過複雜心情,似乎可以應對照這次工作坊所想探討的主題. 構樹,又稱鹿仔樹,為南島語族存在的一象徵 玉山圓柏、樟樹、苦楝樹、台灣相思、台灣欒樹,阿勃勒、鳳凰木 抱樹時想著這個樹的年紀有多大、歷經了多久的時間,被多少生命觸碰、滋養過.曾使用過Arduino 使用過github上一些資訊做過影像分析例如: SOM(自組織應設網路) 資源連結:https://github.com/sevamoo/SOMPY link text
     Like  Bookmark
  • 12/14 – 12/20七日流程表 D1 12/14 @C-LAB: 開場對談,Špela遠端連線。 介紹HackMD平台,收集大家活動數日所接收的樹木訊息。 D2 12/15 @新北坪林:坪林現場-招魂尋憶 陳科廷帶領參與者到坪林,走進因為翡翠水庫水源保護區而受到開發限制的山林。 從亞歷山大椰子樹被伐的樹幹棄置處「虎寮潭」,選擇一段樹幹,可自行裁切,將樹幹與自己綁在一起,一起呼吸、進食、移動,直到展覽當日,並沿路徒步合力將裁切的樹幹帶回事發現場「新北坪林國中外人行道」(山路約走1.5小時單程)。 下午,參與者自帶著自己的樹幹於現場附近尋找訪談,由第三方(街坊鄰居等)的語言,了解這排樹木在世的風景。 現場晚餐於「採集人共作室」與斷樹為臨,邀請訪談者、在地人、樹保運動廖鎮洲老師一同晚餐,分享今日的體驗及這排亞歷山大椰子的往昔風景,並討論樹木如何取得與人平等對話的積極方式。晚上宿坪林老街陳科廷家。
     Like  Bookmark
  • 12/15及16兩天將一起前往新北坪林進行田野,兩日的行程注意事項如下: 自備物品 * 盥洗用具(現場僅有肥皂) * 睡袋或棉被(科廷家的棉被數量不足,請盡量自行攜帶) * 乾淨衣物(怕淋濕可以更換,山區天氣較濕冷,建議可以帶兩套,採多層次洋蔥穿法,加防水外套) * 雨具,為方便在森林中行走建議帶兩截式雨衣 * 雨鞋或防水登山鞋(山徑潮濕,建議防水防滑的鞋子,也可以帶便鞋更換) * 輕便背包(爬山時裝衣物及食物即可,也可以外加防水套或是自備垃圾袋套住) * 因個人需要可準備登山手杖、手套(第二天路線有陡坡)
     Like  Bookmark
  • 12/15 夜晚,工寮的煙火,承載古老的故事與記憶! 「植物藝托邦-遊園驚夢」,這是個有趣的工作坊,藝術家張方瑀/吳梓安/珊珊/伊苞,前來部落踏查,晚上邀請文史工作旮日奕,耆老侯溫,來分享神話/狩獵/儀式/植物等話題,期待我們最後在空總的呈現。 12/16 今天工作坊,帶藝術家進山個自發想,從儀式開始,發現駭骨,聞到神靈的氣息,晚上在聚集討論今日的感想⋯ 12/17 今日帶藝術家們跋山涉水,在家屋內做光影的實驗⋯
     Like  Bookmark
  • 東冬加入優劇團成為團員時,我是他的師姐。當年他未滿二十,長相俊美、儀表堂堂,這是他不說話時候的狀態,給人一種溫文儒雅的印象。他一說話,尤其是講笑話,一切都破功、幻滅了。他的眼珠子時常閃爍,喉頭會發出嗯嗯的聲音,我當時會學著他發出那個他無法控制的聲音,他默默無語,閃爍著眼珠子轉頭不理我,他小時候出車禍,傷到頭部。他當時說過,用一種搞笑的方式在敘述,以致於身旁的人時常忽略了那個痛處。在嚴苛、操勞、繁忙的日常團務訓練以及國外邀約不斷的演出,即便到了人煙罕至的沙漠,有東冬在的地方,那裡就會有笑聲,他就是團裡帶動歡樂的泉源。 基於對原住民某種無明的要求,我對他是期望在團裡表現更出色,有時,他表現出沈潛的狀態,不說話,眼睛不斷閃爍,腦袋瓜總想著什麼?有時,我會逼他說話,不然就是學他嗯,嗯的發出聲響。 經過他的轉化之後,講出來的話卻讓人噴飯、笑到流眼淚。他的痛苦、悲傷,全在他的妙語如珠下,我們笑聲中輕輕滑過。 他說,我常罵他。是,我承認,當時的我是這樣的。 ============ 到達民宿放好行李之後,東冬帶領我們導覽藝術家作品,步出民宿,踏入兒路的藝品展覽空間,到草原上, 山高水長,霧雲繚繞,遼闊的草原上,生長出青年藝術家的作品。 所有作品全是他帶出來的青年藝術家作品,為他的族人、為青年藝術家尋找出路、在部落大放異彩。 從 黃育麟的「祭杯」,楊昇的『拾』曾陳畯雄的「Vuday」。年輕的生命,從在地出發,凝聽部落耆老講述銅門部落的神話、儀式、起源、貼近周遭環境、瞭解人事、地物,在部落生活,堅持 使用在地煤材,飛鳥掉落的羽毛、水泥、白米、小米、煙草、水 ,廢鐵、枯枝落葉、碎石…… 甚而從呼吸,覺察大自然、覺照自己。創作出具個人獨創性的生命經驗的作品。 陳云「我在銅門的房間」的觀音堂,我十分開心,也許是因為我跟觀世音菩薩有緣吧。
     Like 1 Bookmark
  • 儀式是生活 生活是歌 這裡的溫度不同,空氣清徹的彷彿說話都是多餘,一切交給Piyataninis夢境。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mUay5xzNAzJA7UpD_jvstVXmOHd1iRpv/view?usp=sharing
     Like  Bookmark
  • 東冬.侯溫 張方禹 我是一個視覺藝術家,主要運用光作為創作媒材,這些光通常是高功率的燈具,能夠形塑出光束、光的線條,我利用它們進一步建構光的結構,讓它們與空間及空間中的人發生關係。 在這次植托邦的LAB裡我預計帶一台雷射(Laser Projector)進入慕谷慕魚山裡,用這種極簡約的人造光源介入自然環境,讓光和山裡的石頭泥土植物交流對話。 想像讓光的線段去連繫山的這頭和那頭會是什麼模樣?也或是河谷的兩岸讓雷射的光束連結,但也有可能什麼都看不見。 想試試讓山裡植被作為光線停留成像的介質,我想像那會像是一座閃閃發光的森林,或許就像是東冬傳說裡的那樣。
     Like  Bookmark
  • 12/18 二氧化碳濃度感測
     Like  Bookmark
  • tags: `soul of threes #前言 ##萬物生長之土地與植物人共同記憶 有你陪伴著的記憶永遠都不會忘 致親愛的樹朋友 因為你的死亡 讓我們深切的思考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 追求速度與cp值高低 古人低頭吃便當
     Like  Bookmark
  • 陳科廷 陳科廷的創作基地是位於新北坪林的採集人共作室,透過環境藝術及在地文化的工作坊進行田野考察並注入校園教學。他觀察到,「在過去的十年間,台灣的樹木獲得了更多關注。許多國人採取不同行動,無論是立法、遊行或像是開放民眾爬樹、擁抱樹木這種更為靈活的活動,來保育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古老靈魂」。 詹媛安 開源程式資訊科技者 介紹微型電腦偵測系統,以偵測器記錄植物受到外在環境變化、甚至自身受迫害時的各式變化。 詹媛安,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學士、國立台灣大學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碩士。曾獲得第十二屆 K.T. 李國鼎科藝獎 互動藝術組 金獎 & 技術創新獎,目前致力於科技與藝術跨領域結合的相關工作。 葉若鋆 植物化學、香氣研究員
     Like  Bookmark
  • test test again fdfffff fffdsgfdsf dfs dsffds
     Like  Bookmark
  • 嗨 嗨嗨 嗨 哈囉哈囉
     Like  Bookmark
  • #坪林視角 陳年的窗板、建材、肉攤腳架重拼成桌 #撩柴 #LiâuTsha installation at PHYTOPIA STATION
     Like  Bookmark
  •  Like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