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
自言自语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蔓延,目前衛福部疾管署要求推遲陸生來台至2月9日。教育部則發佈文件,要求重新開放陸生入境後,學校須採「集中監測管理」,集中隔離來台陸生14天後方可讓學生外出上課。
這種健康管理方式已經引起許多批評,消息發佈兩天內,即有超過4000名在學陸生連署,抗議此作法歧視、存在交叉感染風險、導致陸生受教權受損。1月29日開始,台灣民間組織發起連署,要求教育部檢討此差別對待的作法,並批評教育部在沒有進行事前調查,沒有提供足夠的配套措施、適當的資源支持方案情況下提出此集中隔離方案,過於魯莽。同時,台灣學生聯合會也積極與教育部聯絡,討論此健康管理方案的配套措施。
爭議延燒中,教育部已經多次公開回應質疑,包括:(1)以「一人一房」為原則來避免交叉感染;(2)提出因肺炎無法返校修課學生的彈性修業機制,放寬陸生的修課要求;(3)與各校協商延後開學。這些回應存在問題,比如原則上「一人一房」,但實際各校是否能做到,如果無法做到教育部會如何處理?不過至少,教育部在此議題上仍持續就具體方案在進行公開回應。
同時,我們還可以注意到,教育部的回應一直試圖在補救「集中監測管理」的漏洞,而無法回應「集中監測管理是否合理?」這個問題。原因很簡單,因為陸生的健康管理機制相關文件並不是教育部制定的。根據中央廣播電台在1月29日的報導,教育部綜合規劃司司長黃雯玲說「相關工作指引是由指揮中心制定後,由教育部配合辦理」(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49655 )。
這裡的「指揮中心」是指衛福部疾管署「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為衛福部長陳時中。因此,相關決策考量的說明應主要由衛福部疾管署來回應,包括:為何是依據國籍身份,而不是具體的旅行史或流行病風險來制訂健康管理機制?為何將此工作交由教育部及各大專院校自己負責,卻沒有提供相應的公衛專業、資源支持?
但我們從未聽到過這些問題的回覆,衛福部(疾管署)在此議題上持續沈默,僅在1月27日由衛福部長陳時中回覆媒體稱「沒有歧視問題」。然而,這實際上是答非所問。記者提問的是2月9日後陸生來台的集中監測管理措施(此管理方法的限制程度高於其他中港澳入境學生),陳時中回覆的卻是1月26日前入境陸生之對待方式與國人一樣。關於「集中監測管理」隻字不提。
從此以後,衛福部疾管署,這個台灣專責防疫的機構在就再也沒有回應過民間的質疑。教育部也只能在其權責範圍內圍繞著具體管理方式的細節進行回應。真正具備專業,同時也需要為其決策負責的疾管署,一直沈默、失聲到現在。
我相信,台灣民間社會,包括陸生,都是願意相信衛福部的公衛專業判斷,願意共同配合支持防疫措施的。但是衛福部疾管署卻在一個明顯有區別對待問題的健康管理措施上持續躲避,迄今不願公開回應。如此的防疫主管機關,讓我們如何有信心能繼續配合政策,度過這場危機呢?
除了信任危機之外,缺乏專業判斷的政策還會造成社會污名、恐慌。因為衛福部遲遲不回應質疑,任由民間輿論相互攻擊,現在網路上,陸生已經幾乎被視為病毒傳播者,不乏「陸生不得居住於校內」「陸生滾出台灣」的聲音。
希望衛福部長陳時中、疾管署、疫情指揮中心,不要再繼續沈默了。疫情當前,每一個政策都牽動著台灣社會公眾的健康安全,有爭議、有漏洞的政策可能給疾病流行創造機會、造成社會恐慌,衛福部有義務、有責任說明其政策制訂的具體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