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For 「2021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學術研討會 author: JW Tsai date: '2021-01-16' slug: hackmd categories: tags: - HackMD --- link: https://survey.sinica.edu.tw/CSR2021/ - IRT plausible value/ CTT sum score - theta-change/ latent growth, and item parameter is set invariant - Explanatory IRT in what kind of case??? 多向度?多變項?分類混合模型? 目前已經知道: 1. diff score 的表現比 hlm 好。 2. IRT 的表現比 CTT 好。 3. ==Comparison of CTT and IRT-based approaches for reciprocal effects models== ==CTT和IRT方法在互惠效應模型上的比較== 互惠效應模型 reciprocal effects model 模擬 4 波資料,各 5 個題目,2 個變項。 2 種模型,2 種 scoring 方法(IRT, CTT),100/300/500 個受試者。 (IRT 可能需要更多樣本??) 1. 用 latent growth 生成三種模型,一種是 A/b 皆為 quadratic,一種是A quadratic, B linear,一種是 A/b 皆為 linear 2. 把theta資料轉成 likert type - SimDesign pkg https://cran.r-project.org/web/packages/SimDesign/vignettes/SimDesign-intro.html 很多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都會使用 SEM 架構下(或古典測驗理論 CTT)的模型來處理長期追蹤資料,例如 latent growth curve或是 cross-lag 等模型。而根據根據 Ferrer & McArdle (2010) 以及 McArdle (2001, 2009) 等人的研究,latent change score (LCS) approach 是表現更好的方法。 而在 IRT 架構底下,根據 Paek, Li & Park (2016) 的整理與研究,Theta-difference model (類似於 McArdle 等學者提出的 LCS)的表現也比 Theta-at-each-timepoint model 或類似階層線性模型的 Test-level growth curve model 更好。 互惠效果的例子在許多領域中都會見到,例如親子關係、數學自我概念與數學成就的關係等等,Li, Fay, Frese, Harms, & Gao (2014) 等學者也有以 LCS 處理動態互惠效果(dynmic reciprocal effects)的例子。互惠效果建模的挑戰在於:需要處理多波次、雙變項的測量(一組測量模型參數就很多)、在結構上還要處理兩個變項之間若干變項(看是用什麼模型建模)之間的關係,往往導致非常複雜的局面。 雖然過去已經有許多學者比較 CTT 與 IRT 之間建模方式的優劣。二者的差異在計分方式、參數數目等各方面有所不同。但未有文章比較過在互惠效果(或雙變項模型 bivariate model,雙重處理模型 dual process model)這種情況下,CTT 與 IRT 的表現如何。 因此,本研究擬以模擬研究(或加入實證資料)的方式。預計模擬一筆有 2 個變項、橫跨 4 個波次、每個波次包含 5 個題目的資料,受試者模擬 500/1000 位。以 2 種 scoring 方法(IRT/CTT)、2 種建模方法(cross-lag/change score)進行比較。 本研究預期能挑選出一種比較好的建模方式,以利後續研究者在處理互惠效果/雙重處理資料的時候,能有參考的依據。 Blanchin、Hardouin、Neel、Kubis、Blanchard、Mirallié 與 Sébille(2010)比較了 CTT、Rasch、PV(可能值)、longitudinal mixed Rasch model(LRM)等四種方法,結果以 LRM 最佳,並不建議用 PV。Gorter、Fox、Riet、Heymans 與 Twisk(2020)的文章中,引入 MCMC 方法與可能值的方法處理 CTT 與 IRT 分數後進行比較。 但是根據 `Bacci(2012)`,先用 IRT 模型算出各波次的數值,再用迴歸模型分析資料的「二階段法」,雖然簡便但卻有許多問題。他比較了 LLTM/LLRM 方法與 MIRT 法 。Wang 與 Nydick(2020)則詳細比較了 L-UIRT、L-MIRT、L-HO-IRT(longitudinal higher order IRT) 等更多種類的 IRT 方法。
×
Sign in
Email
Password
Forgot password
or
By clicking below,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
Sign in via Facebook
Sign in via Twitter
Sign in via GitHub
Sign in via Dropbox
Sign in with Wallet
Wallet (
)
Connect another wallet
New to HackMD?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