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2 內在動機與幸福感 ## 109152512 教育博一 蔡介文 {%hackmd @yukai/medium-theme %} ###### tags: `InsTruc2020` :::success **target paper:** - Deci, E. L., & Ryan, R. M. (2008). Facilitating optimal motivat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cross life's domains. *Canadian Psychology, 49*(1), 14-23. ::: ## 一、主要論點 ![](https://i.imgur.com/iZy7hPc.png) 這篇文章提到的是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中,關於自主感(autonomy)、自主感支持(autonomy support)與內在動機等方面的說明。 自我決定論將動機與調節類型的連續光譜分為幾種類型: #### (一)無動機 - 無調節(non-regulation):個體對行為缺乏意圖,所以也很難產生內化調節的情形。 #### (二)外在動機 - 外在調節(external regulation):個體的行為仍然不是自我調節(而是受到==外在事物==的調節),這時候行為只會在有獎賞/懲罰的時候會發生。e.g. 為了零用錢而讀書。 - 內攝調節(introjected regulation):個體受到==外在他人==的影響,為了展現能力或避免失敗而進行行為。e.g. 為了證明自己很厲害/或不被笑,因此才讀書。 - 認同調節(identified regulation):個體認知到行為對自己的重要性,因此接受這個行為的價值,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這個過程稱為認同調節。e.g. 認識到讀書對自己是有幫助的,因此讀書。 - 整合調節(intergrated regulation):行為(仍然是工具性的)如果與自己的長期目標相符,就會內化得更深。但因為行為本身仍然是有目的性、工具性的,因此還不到內在動機(那種怡然自得)的程度。e.g. 為了自我實現而讀書。 #### (三)內在動機 - 內在調節(intrinsic regulation):個體自我決定的行為,其行為的目的純粹是為了自身的興趣,而非外在的獎賞、認可、價值或是目的。e.g. 為了興趣而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