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P08 - 太陽下的新鮮事 - 詹姆士龐德 ## 節目介紹 討論主題:太陽下的新鮮事 - 詹姆士龐德(Curious Mind - James Bond) 短述:這集是一個ROC Podcast的新嘗試「太陽下的新鮮事」。因應之前聽眾們的反應,覺得在ROC的循環下,偶爾也想聽聽一些較放鬆的內容做為調劑。這個節目的主軸是「好奇心的探索」,可能會有一些人物傳記,或是科學現象,或是新創公司的故事等,基本上沒有什麼主題的限制,大家可以帶著聽故事的放鬆心情,來享受今天的節目。 ## 參考資料 [A History of James Bond](https://otter.ai/u/qHwNiqwaHpMpUf09uqdkfOL9woM) ## 訪談內容 ### 乃宏 #### 節目介紹 大家好,歡迎來到「改變共和國」Republic Of Change。 這集是一個ROC Podcast的新嘗試「太陽下的新鮮事」。因應之前聽眾們的反應,覺得在ROC的循環下,偶爾也想聽聽一些較放鬆的內容做為調劑。這個節目的主軸是「好奇心的探索」,可能會有一些人物傳記,或是科學現象,或是新創公司的故事等,基本上沒有什麼主題的限制,大家可以帶著聽故事的放鬆心情,來享受今天的節目。第一集我們就來講個特別有趣的,大家應該都聽過的「James Bond」。 #### 來賓介紹 今天的來賓是來自於品檢組的欽文,設計組的展浩,還有部門小天使助理佩誼。欽文和啟文意外的對007電影有一點話題上的交集,他們都覺得這個主題蠻有趣,所以來跟我們一起聊聊。展浩是來自香港的朋友,對這個IP有蠻多自己的觀察,Tina雖然對James Bond的認知主要來自於預告片的片段,但她本身是愛看電影的人,所以我們這集就跟他們大家一起來聊聊。 我們請他們跟大家自我介紹。 > 欽文: 大家好,我是品檢組的欽文,很高興今天能上Podcast來討論007。 > 展浩: 大家好,我是設計組的展浩,因為我是香港人的關係,如果我有說錯或文法不對的地方請多包涵。 > Tina: #### 乃宏/節目概覽 我們今天的內容,會先從Bond這個角色做個簡單的介紹,然後會提到創造這個角色的小說作者Ian Fleming的生平事蹟。我們還會講到飾演Bond的歷任演員,他們的演出如何刻印大家對Bond的印象,以及關於007這一系列的故事及電影,在許多國家的出演授權事業是怎麼形成的。另外,許多人可能不知道,這些電影的製作實際上是由一個家族企業所控制的。最後,我們會講到每任演員所帶的一些口音及特色。 好,我自己對007系列電影,對"詹姆士龐德"這個名字有印象,其實都是來自於這句台詞,應該每個演Bond的都講過吧: > "My name is Bond, James Bond." 當大家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出現在腦中的第一個印象,應該都是穿著燕尾服或是黑夾克的男人,他可能坐在牌桌前,他可能握著槍,又或者是在誘惑一個高雅的女人,或是正從高空中的飛機跳下來。毫無疑問地,他不僅是很英俊有型的,而且他總是能預知到危險即將到來。大家對Bond的印象,取決於飾演他的演員,以及觀眾的年齡。 #### Tina/關於作者 Ian Fleming James Bond這個角色,基本上就是以007系列小說的作者Ian Fleming本人,所形塑出來的。Ian Fleming在1907年出生在一個非常富裕的家庭,是典型的英國的上層人士。他是在Eton私校就學的,而這間學校就是歷任國王,總理大臣及許多皇室家族就學的學校。在二戰時期,他在軍情處服役,而且他也是推動軍情處許多業務的推手。 > 乃宏:所以不是只有James Bond在「軍情六處(MI6)」工作,其實作者本人就是軍情處的推手啊! 戰爭結束後,他在報社工作,但一直渴望寫一部間諜小說。在1952年他推出了第一部小說《皇家賭場(Casino Royale)》,也是歷史上最成功的間諜小說的開始。僅管如此,但這本小說一開始其實並沒有受到出版社青睞,甚至出版社還建議Fleming用筆名出版,以免用真名出版,但銷量不好而尷尬。後來是因為Fleming的哥哥,一個相對較出名的作家的介入推薦,這本小說才得以問世。 這本小說再版了三次,也證明了Fleming的才華。他後來繼續寫了14篇關於James Bond,這個最偉大的英國間諜的冒險故事。不過很有趣的是,Fleming寫James Bond的小說的內容,跟電影的風格並不那麼相同。電影中Bond是主角沒錯,但Bond的人物設定,並沒有引用Fleming在小說中的設定。雖然都會有一些異國情調的情節發生在Bond身上,但小說中的Bond真的是一個中性的角色,就像政府握在手上的一把用來敲擊的工具,或像一台不帶感情,能穩定運作的機器一樣。雖然讀者是透過Bond的視角體驗整個故事,但讀者其實對Bond這個主角的個性,並無法深入瞭解。或許,這就是Fleming刻意把這個"主角"的名字叫做「James Bond」的原因。有些人可能知道,在英國,James和Bond都是非常"菜市場"級的名字,Fleming的選擇,目的就是要讓這個角色溶入到精彩的冒險故事的背景之中。引用Fleming當時的話說:「我想要的就是我找得到一個最簡單,最無趣,最直白名字」。在小說中的Bond也有許多打鬥,飲酒或抽菸的鏡頭,不過和皮爾斯.布洛斯南(Pierece Brosnan)演出的形象不太一樣。 > 乃宏: 「James Bond」這個名字我本來只是覺得唸得蠻順口而已,沒想到在英國其實是菜市場名字,更沒想到的是這竟是作者真正的意思,他想要讓這個角色"融入背景"。Fleming真的是天生的間諜啊! 小說讓Ian Fleming變得非常成功,也非常出名,但並沒有讓Fleming變得我們可能以為的非常富有。他第一部小說的播映權,僅以1000美元就這麼賣出去了,就算以現在的比率去換算,了不起是10000美元。後來繼續以50000美元賣掉了所有小說的所有版權,賣到只剩下他眼下的一間賭場沒賣掉而已。現在的話倒是值50萬美元了。當時看起來是個「還可以」的交易,只是以現在已創造140億美元營收的膨脹比例來說,所有參與「James Bond」這個IP的高層人士,都賺的比Fleming這個作者還要多很多。 Fleming在1964年去世,當時他56歲。就像他創作的許多小說角色一樣,他也是個酒鬼兼癮君子。他的死因是飽餐一頓後突如其來的心臟病發,死前的遺言也非常的"英國紳士風格",他對救護車的醫護人員說:「很抱歉給你添麻煩了,我不曉得你們是如何在塞得水洩不通的車陣中趕過來的?」雖然Fleming在Bond系列電影剛要起步時就去世了,但他仍有趕上第一部改編電影的製作,也就是1962年上映的《第七號情報員(Dr. No)》,這部由史恩.康納來(Sean Connery)飾演的Bond電影。 > 展浩:其實在2013年BBC有拍攝的迷你影集"Fleming",總共4集,講述他經歷二戰的故事,直到戰後在牙買加購置了他的寫作基地,有興趣的話也可以看一下。 #### 乃宏/指標演員:Sean Connery Connery 絕對是最好的Bond的演員之一,許多粉絲幾乎就認定「他就是James Bond」。但有趣的是其實一開始,Fleming並不是這麼認為的。首先,Connery是蘇格蘭人,帶有濃厚的蘇格蘭口音。僅管小說中的Bond在英國長大,爸爸是蘇格蘭人,媽媽則是瑞士人,和Fleming一樣的在Eton私立小學就讀。Fleming筆下的Bond很明顯是英國人,所以由蘇格蘭演員來演Bond,讓Fleming非常擔心。第二,當時Connery雖然是知名演員,但當時他可是肌肉男,是身體雕塑家,並不是走複雜,成熟且風流的紳士風格,完全不是Fleming認為James Bond的合適演員。然而,在試鏡之後,Connery性感的粗獷外型及低沈有磁性的嗓音,完全說服了Fleming,讓他認為Connery可以成為這個英國的傳奇情報員。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Connery的演出非常成功,在1960那個年代,他繼續扮演Bond高達5次,那個年代長大的觀眾,就像剛剛說的,基本上就認為「他就是Bond」。 > 乃宏:我第一次認識Connery這個演員,是他和Nicolas Cage演的《絕地任務(The Rock)》,他那時候年紀已經蠻大的了,我有點難想像他曾經跟阿諾一樣是肌肉男。 從Connery之後有5個演員飾演過James Bond這個角色,若將演過電視劇《Casino Royale》的David Nevin也算進來就有6個了,他們都有自己的個性及演出的特色。比如說Roger Moore從1973年到1985年飾演的007情報員,一共就演出了7部電影,他的特色是喜歡開玩笑,不是很正經,甚至帶有喜劇色彩的詮釋方式。他是一個年紀蠻大的演員,到最後一部電影《007:雷霆殺機(A View to a Kill)》時已經是57歲了。從1995年開始,由愛爾蘭裔的Brosnan繼續飾演,也給觀眾帶回一個身手矯健的Bond。只是後期的影片總被觀眾報怨,說有太多的置入行銷及不合理的特效。 > 展浩: 其實Brosnan飾演的James Bond算是我的童年啊,以前電視台會一直重播,像明日帝國、誰與爭鋒都看了很多遍,雖然加了很多不合理的特效,比近期的007多了很多爆炸場景,可是因為這樣爽度才會夠!我是滿喜歡的,只能說不同年代的007,特色都不一樣,大家各有所好。 > 乃宏:其實很有趣的是,我也只對Connery和Brosnan的James Bond比較有印象而已,在查這些資料的時候,才知道中間還有一個Roger Moore。他演了7部電影耶,可我看著他的劇照,實在沒什麼印象。 > 展浩:有可能台灣跟香港電視台都沒有買到版權放映,他其中有一部叫金槍人滿有名的,可是講金槍人大家可能只記得國產凌凌漆的金槍人吧XD 一直到近期,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在2006年開始演出《Casino Royale》,到最近2021年演出的《生死交戰(No Time to Die)》,受到許多Connery的影響,重新把Bond這個充滿複雜個性及心魔的角色表現出來。資深Bond的粉絲可能會注意到,我沒有提到George Lazenby或是Timothy Dalton,因為他們只演出少數幾部影集,而且也不是大家公認有影響力的Bond演員。 #### 展浩/「007情報員」對社會及文化的影響 我們可從過去70年內,不同演員的風格,看出「007情報員」這個角色對社會及文化的影響。在1950年小說中的第一版Bond,是一個性格古怪,難以相處的人,而且對女人有強烈的偏見。在原著及不同的書中,Bond一天可能會抽70根煙,喝45種不同的酒,而且充滿種族歧視,例如會懷疑黑人有來自非洲的食人族習性。另外Bond對女人間的關係都不長,而且都是強勢的,暴力的。甚至到1970年,Bond還會發表種族主義言論打擊女性,這些形象都不是現在能接受的。後來到1995年開始有了改變,Bond開始戒煙,一天只抽一支雪茄,也開始戒酒,這可能是老粉絲在看影片時會有點難以想像的。近25年來的Bond的人設,和1960年當時相比,已經比較讓人感到親切了,和女性的關係也有比較指標性的改變,就像在1995年的《黃金眼(Golden Eye)》中,Bond有第一個女性上司「M」。 > 乃宏: 展浩,你有讀過小說嗎?我沒讀過,但蠻難想像小說中的Bond是這麼離經叛道的壞胚子。 > 展浩:我也沒有看小說誒,如果用現在的觀念去看,的確會覺得當年有很多不好的價值觀,可是如果用60年代的觀念來看,性別歧視、種族歧視在當年來說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 欽文/ 「James Bond」IP的商業故事 接下來要談的是「James Bond」這個IP的商業故事。從James Bond的第一部電影《Dr. No》開始,IP其實就是被一群很少數的人完全掌控,而基本上就是家族企業。1962年,一個叫Harry Saltzman的人,花了50000美元,外加每部小說各10000元的成本,取得將小說翻拍成電影的授權。然後他找了電影製作人Albert Romolo(Cubby) Broccoli組織一個團隊來拍攝,並承諾會給予最高可達60%的票房獲利。Saltzman最終破產了,他只好賣出電影公司的股份給聯藝電影(United Artist)公司,而且將電影製作中的大部分創意控制權交給Broccoli,讓他能從之後每一部007電影中,獲得10%的票房獲利。 Broccoli家族不斷的從每部007電影中獲得可觀的利潤,甚至比發行商賺得還多。比如說,《空降危機(Skyfall)》創造了11億美元的票房,像Sony及MGM(Metro-Goldwyn-Mayer,米高梅)這樣的發行商就賺了約2.36億美元,剩下9億美元就是Broccoli家族獨賺的。 讓James Bond業務更為複雜的,是Amazon近期收購了MGM,所以James Bond的經營特許權,有部分仍是原來的Broccoli家族擁有,但另一部分則是由現今最大的公司Amazon所擁有的。許多粉絲一致認為,Broccoli家族是007電影很好的管理者,除了持續會拍攝新片,拍得比其他片廠好,而且並不會單純只是消費這個IP來儘可能的撈錢。粉絲比較擔心的是Amazon,會利用這個IP來拍很多衍生劇儘可能的撈錢,從這些劇中再衍生出新版本的Bond,會稀釋掉原版Bond的特色。僅管這些事情還沒發生,但《星際大戰(Star Wars)》每幾年就會出現幾部衍生電影,粉絲們擔心James Bond就會像這樣子感覺越來越淡。 > 欽文: 透過James Bond這個IP,也意外讓一些商品跟著爆紅,像是:James Bond的跑車Aston Martin(奧斯頓馬丁),以及調酒-馬丁尼(Martini),我最記得的經典台詞就是,馬丁尼要"Shaken, not stirred" (用搖的,不要攪拌),也因為這句經典台詞更讓這杯調酒的名氣扶搖直上,更從此成了千千萬萬個調酒師的惡夢啊!! > 乃宏:欽文,為什麼啊?是用搖的很累嗎? > 欽文:這句台詞是從第一任007口中說出,而當時他點的馬丁尼配方是伏特加與苦艾酒調配成的,而原本馬丁尼的調配方法應該是琴酒配苦艾酒,但這裡卻使用伏特加來代替琴酒時,馬丁尼的口味會變得比較銳利,透過Shaken的動作會讓馬丁尼更好喝喔,但好不好喝我也不清楚,有機會大家可以來嘗試看看。 #### 乃宏/演員的口音 James Bond的生平我們就探索到這裡。接下來我們來聽一下每個James Bond所帶的獨特口音。我們先來聽Connery的版本,作為一個純正在蘇格蘭長大的演員,他的嗓音充滿了深沈帶有磁性的感覺。Connery的發音很好辨識,因為他會帶有一些「sh」的尾音,比如說「James」,他會說「Jamesh」。讓我們來聽一下他在第一部Bond的影片中的片段。 (Connery's James Bond: 17:36) Connery特別壓抑了這個口音,大家聽到的已是不那麼明顯的版本了。但認真聽的話還是可以聽得出來,有一點輕微的氣音流出來。為了讓大家更明顯的比較Connery平時的說話口音和電影中有何不同,我們也放一下他在一般場合下的說話聲音片段,正好他也是在談論Bond電影: (Connery's normal talk: 18:20) 下一個是Roger Moore,他是演過最多James Bond電影的演員,但有著和Connery非常不同的口音。因為他是在倫敦及南英格蘭長大的,所以他基本上沒有所謂的口音,就是純正的英國腔。我們可以聽一下他的版本: (Moore's James Bond: 18:54) 最後我們來聽一下最近的演員Daniel Craig。他也是英國腔,不過沒有Moore那麼字正腔圓。我們可以來聽一下他的版本: (Craig's James Bond: 19:18) 另外一個有趣的事情是,Bond也是學習各國語言的專家。小說中的Bond可以流暢的說法語,義大利語和德語,還會說一點俄語,希臘語,中文,廣東話及西班牙語。所以做為英國最知名的一個情報員,這可能也是他成為最有天份的語言學習者的原因。不過我必須說,電影中的Bond,也就是這些演員,在說這些外國語言時,發音並沒有那麼純正。我們可以聽一下這個例子: (Bond's foreign language pronunciation: 20:15) ## 節目結尾(主持人) 今天的節目差不多也到尾聲了,作為一個調劑口味的節目,準備的過程並沒有比一般的內容輕鬆,不過我也在這個過程學到很多。希望大家喜歡這個新嘗試的方向,資料來源會放在show notes,也希望下次這個節目能有不同的來賓跟我們一起聊。 我們下次再見,拜拜~ ## Show Notes [A History of James Bond](https://www.leonardoenglish.com/podcasts/history-of-james-bond) ###### tags: `roc_newslet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