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乃宏

@naive231

Joined on Dec 6, 2016

  • 20 Things I've Learned in my 20 Years as a Software Engineer 標題我差點要說是「開發者的20道陰影😅」… 翻譯的比例約是85%,其他的部分則是我的消化內容,若堅持要看原文的,我覺得沒太大問題。他用字不難,文法不刁,很推薦。👍 說在前面 網路上關於軟體開發的忠告很多,雖然從前人的智慧結晶中吸取重要的成功經驗很好,但我們一定要謹記在心的是,任何的忠告都有它適用的環境,沒有任何一個忠告是可以在什麼狀況都通用的。就像一樣是軟體產品,有人會建議你要定價要高一點,才回收得了整個開發成本,但20年後公司在軟體產品的定價要低一點,才能獲取更多的用戶,獲得更大的成功;在開發出指標性殺手級App的公司,後來可能會軸轉(Pivot)開發方向,將所有元件功能開發成微服務(Microservices),然後也這樣子建議其他的開發者。 若你沒有搞清楚所在的環境是什麼樣子,這些忠告或建議並沒有什麼意義。硬是照著這些早期的忠告,可能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僅管這些忠告真的是實務的智慧結晶,但我們仍需記得以現在的環境及視角,來看待這些忠告是否還合宜。在經過小公司和大公司的軟體產品研發經歷後,以下就是經過20年的軟體開發經歷後,我學到最重要的20堂課。
     Like 9 Bookmark
  • 📕好策略.壞策略: 第一本讓歐洲首席經濟學家欲罷不能、愛不釋手的策略書 by 魯梅特 Richard P. Rumelt 📖《好策略,壞策略》消化輸出 Strategy RICHARD RUMELT 書名:Good Strategy Bad Strategy 作者:Richard Rumelt 出版日期:2011年7月19日 ISBN:9780307886231 頁數:336頁
     Like  Bookmark
  • Indispensable vs Invaluable 之前在聽WSJ的Podcast「The Value in Being Invaluable at Work」,聽到一個很有趣的觀念,跟大家分享:我們在現在的職位上,在公司的組織中,是「Indispensible」,還是「Invaluable」?翻成中文的話:你是一個「無可取代」的角色,還是一個「無價之寶」的角色? 這兩句話乍聽起來,好像都很重要吧?但Podcast的內容有進一步的解釋。 「無可取代」是指,你在公司有少見,特殊領域的經驗或資歷,因此,全公司找不到第二個人可以取代你。對你個人而言,這是一個不錯的"本錢"。根據你所在的位置造成的影響,有可能是公司的產品沒有經過你的調校,沒辦法製作或生產,你是某個產品線的重要關卡,甚至可以說是某種程度上的"技術門檻"。 超過30年的公司,常有資歷非常久的資深人員,同一件事情對他們而言,熟練到閉著眼睛可能都能做,或是只有他們才知道有哪些微小的細節需要觀察。這些人夠久的實務經驗,也是讓公司產品比競品優秀的要素之一。他們對公司確實很重要,有「無可取代」的價值。可若是在一個高速,每年都必須有所成長的公司而言,若他們既無法把他們的經驗有效的傳承給新人,也無法擴展自己的技能庫,他們就反而會成為成長的瓶頸。 ==「無價之寶」呢?這是指他們能在不同的領域下,都能有"複製"及"連結"的能力。==
     Like  Bookmark
  • 設計造成的體驗破壞 — 如何清還「設計債」 產品設計除了審美之外,最重要的是通過設計解決使用者的問題、實現產品的目標。當產品隨時間變得越來越複雜,產品就會慢慢浮現視覺問題,例如老舊的陰影樣式,或者不符合新的品牌形象的線條粗細。 除了視覺問題造成品牌形象淡化之外,設計債更影響了設計師的工作效率或阻礙產品經理的需求提案,最嚴重的狀況是造成使用者體驗不佳。 設計債讓你拿到像被轟炸過的設計文件? 設計債讓你永遠找不到頁面規格? 明明設計稿是 #333 為什麼上線的產品是 #999?
     Like 3 Bookmark
  • The Document Culture of Amazon 亞馬遜「文件優先」的文化,在業界已算是廣為人知。大家從科技媒體聽到的只有「開會前先讀文件」這樣的重點而已,但其實「文件優先」的文化不只是讓會議的效率更高,更讓亞馬遜出比其他人有著更高的完成度。 在亞馬遜中,==要開會是一定要先有文件的,沒有文件的話是不能開會的==。這個文化的落實程度,是已經融合在工作系統中的。當預約了會議室後,系統會直接附上表單,供預約者去撰寫這次會議中,與會者所需要看的文件。文件的格式不管是「6頁式(Six Pager)」還是「新聞稿/常見問答(PR/FAQ)」,基本上都是在描述一個問題的環境或來龍去脈,裡面也可以含有一些圖表,重點就是要讓與會者能有效的掌握問題的聚焦範圍。最有趣的不是文件長什麼樣子,而是文件怎麼被使用。會議一開始就是約10-30分鐘的閱讀時間,即便文件再怎麼長,內容最多就是6頁。與會者再怎麼多,也一定會排入足夠的閱讀及討論時間,閱讀時間就是會議時間的一部分。 作者是在AWS Container Service的資深工程師,以他在亞馬遜以外的工作經驗,他花不少時間寫好的會議文件,通常是3個下場: 沒人真的讀過文件,他得在會議中全部重新解釋一次。 雖然有人讀過文件,但他們是在會議前一天或前一小時讀的,所以有些細節已經模糊。
     Like 26 Bookmark
  • 本集介紹 所有的side project中,設計組"設計"了一個很有創意的組合,結合了紙飛機(Paper plane),練字(Calligraphy)和登山健行(Hiking)三種不同屬性的活動,也因此取了一個「陸海空大進擊」的名字。這個動靜皆宜的活動是怎麼被組合起來的呢?對每個成員的工作上會有什麼好的影響嗎?這一集值得聽聽這些活動有什麼學問哦! 訪談內容 乃宏 節目介紹 大家好,歡迎來到「改變共和國」Republic Of Change。 所有的side project中,設計組"設計"了一個很有創意的組合,結合了紙飛機,練字和登山健行三種不同屬性的活動,也因此取了一個「陸海空大進擊」的名字。這個動靜皆宜的活動是怎麼被組合起來的呢?對每個成員的工作上會有什麼好的影響嗎?我想我們應該趁這個機會,來好好瞭解一下這些活動背後的學問。
     Like  Bookmark
  • 本集介紹 「健行」是最老少咸宜的戶外活動,也是許多團隊選定的side project題目,但做為一個side project,各團隊是否都有一些與眾不同的目標,能更增加團隊凝聚力呢? 訪談內容 乃宏 節目介紹 大家好,歡迎來到「改變共和國」Republic Of Change。 組織團隊合作任務中,有許多組都開出了「健行」這個題目。走路一直是所有讓身體健康最簡單的運動了,強度可以自己控制,又可以去一些名勝古蹟順便看看風景,那真的是很舒爽的戶外活動。儘管如此,做為一個side project,這些健行的各組,是否又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目標呢?在健行的過程是否有什麼節目或是感想?這一集我們就來聽聽看他們這些活動內幕吧。
     Like  Bookmark
  • 本集介紹 2022年我們開啟了一個Side Project叫「組織團隊合作任務」,各小組都討論出了自己的任務。以一年為期,大家朝著自己想做的目標進行團隊合作,追蹤短中期的進度,最終發表成果。接下來的系列節目,我們會巡訪幾個小組的負責人,聽聽目標的起點,看看大家的進度,以及活動的過程是否有擦出什麼預期外的火花? 訪談內容 乃宏 節目介紹 大家好,歡迎來到「改變共和國」Republic Of Change。 2022年我們開啟了一個Side Project叫「組織團隊合作任務」,各小組都討論出了自己的任務。以一年為期,大家朝著自己想做的目標進行團隊合作,追蹤短中期的進度,最終發表成果。
     Like  Bookmark
  • 從 03/14(一) 17:13 開始的一個發問開始: 一開始我馬上就跟罐頭說明,希望他能多出來宣導,別在這上面討論技術問題,辦個投票,調查個意願,這沒問題,但LINE不是協作工具。罐頭雖然有說,("理想"上)希望大家去discourse上詢問,但實務經驗告訴我,能在這裡"簡單"發問,就可以獲得討論和解答的話,誰還會去把問題描述出來? 在強調「共享」精神的文化下,我是不曉得會有什麼需求"不想公開"。 "到一定階段再把結論搬去Discourse"?不是結論才有價值,有時討論及問題才是重點,而不是答案。 "發文壓力太大"…我不覺得大家會對discourse上的貼文評分,有興趣有能力的就回應而已,為什麼會覺得壓力太大?
     Like  Bookmark
  • 本集介紹 在公司「共享」的文化建立下,小至個人到團隊,大至部門到事業處,無一不是建立了定期共享的頻道,不然就是建立了社團來進行跨單位的技術訊息交流。立意雖然良好,但大家對於「共享」的一切,認為是單純的"長官要求",還是有更深更廣的理解? 訪談內容 乃宏 節目介紹 大家好,歡迎來到「改變共和國」Republic Of Change。 公司近年來有許多基於「共享」的活動,像是年終的8樓經驗分享演說,技術社團,美術社團及企劃社團,兩個事業處也都有不定期的技術交流,一直到部門間週報的寫作,當然也包括我們這個Podcast節目。僅管為了共享所輸出的一切,也是需要時間準備的,是有成本的,但在共享的過程所獲得的往往更多。這一集我們就邀請幾個來賓,來更深入探討,在輸出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了什麼,有什麼思維或行為上的改變,讓自己變得更好?「輸出就是最好的輸入」是真的嗎?為什麼?
     Like  Bookmark
  • 本集介紹 在職場上我們無時無刻在接受挑戰,我們的自信也有所不同。可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是特別有自信接受任何挑戰,這真的是天生的嗎?還是這其實是可以培養出來的? 訪談內容 乃宏 節目介紹 大家好,歡迎來到「改變共和國」Republic Of Change。 耶~慶祝這個Podcast突破10集了!🥳
     Like  Bookmark
  • 本集介紹 討論主題:向前一步(Lean In) 短述:在協作的過程中,大家都身兼多職,難免會有認知落差不同步的狀況。「尊重專業分工」有時我們會讓我們陷入「自掃門前雪」的消極心態而不自知,忘了大家要協作,就是為了要成就更大的目標呀!當我們受到挫折而意志消沈,不知自己的工作為何而戰,甚至和協作的伙伴有了信任距離,只想釐清責任時,我們要怎麼再向前一步,打破僵局,克服困境呢? 訪談內容 乃宏 節目介紹 大家好,歡迎來到「改變共和國」Republic Of Change。
     Like  Bookmark
  • 本集介紹 討論主題:服務心態(Service Mentality) 短述:研三是技術服務單位,我們每個人都身懷絕技,帶著滿腔的熱血準備要支援前線。可有時專案需求千奇百怪,我們不懂需求後面的需求;有時我們深思熟慮,保持技術品質,專案也不懂我們的堅持。要把「服務」做好做滿,似乎也是一門技術?還是我們缺乏的是正確的心態? 訪談內容 乃宏 節目介紹 大家好,歡迎來到「改變共和國」Republic Of Change。
     Like  Bookmark
  • 節目介紹 討論主題:太陽下的新鮮事 - 詹姆士龐德(Curious Mind - James Bond) 短述:這集是一個ROC Podcast的新嘗試「太陽下的新鮮事」。因應之前聽眾們的反應,覺得在ROC的循環下,偶爾也想聽聽一些較放鬆的內容做為調劑。這個節目的主軸是「好奇心的探索」,可能會有一些人物傳記,或是科學現象,或是新創公司的故事等,基本上沒有什麼主題的限制,大家可以帶著聽故事的放鬆心情,來享受今天的節目。 參考資料 A History of James Bond 訪談內容 乃宏
     Like  Bookmark
  • 節目介紹 節目名稱:改變共和國(Republic Of Change) 節目介紹:從管理週報中,我們可以看到身邊的人不斷的反思,觀察,進而做出改變。這個節目將帶領聽眾,更近距離,深度的去探索他們的這些過程,希望能給大家不一樣的啟發。 本集介紹 討論主題:舒適圈 短述:累積職場實戰經驗,讓我們都擁有自己的「能力圈」。但,這就是我們職涯的劇本和終點了嗎?
     Like 1 Bookmark
  • 節目介紹 節目名稱:改變共和國(Republic Of Change) 節目介紹:從管理週報中,我們可以看到身邊的人不斷的反思,觀察,進而做出改變。這個節目將帶領聽眾,更近距離,深度的去探索他們的這些過程,希望能給大家不一樣的啟發。 本集介紹 討論主題:認知落差 短述:有時開發者和用戶會把「地中海牡蠣風味義式紅醬蛋汁煎餅佐時蔬」和「蚵仔煎」搞混,會有自己的解釋和定義,而這似乎永遠是個無解的難題,歡迎大家參與我們的討論,一起想想有什麼可以改變的可能?
     Like  Bookmark
  • 節目介紹 節目名稱:改變共和國(Republic Of Change) 節目介紹:從管理週報中,我們可以看到身邊的人不斷的反思,觀察,進而做出改變。這個節目將帶領聽眾,更近距離,深度的去探索他們的這些過程,希望能給大家不一樣的啟發。 本集介紹 討論主題:「更好」的習慣 短述:常聽到「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並不是一個結果或是狀態,其實是一個習慣及思維。身邊的專家或達人,都是怎麼練成的?是否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秘訣?讓我們一起來思考及討論吧。
     Like  Bookmark
  • 節目介紹 節目名稱:改變共和國(Republic Of Change) 節目介紹:從管理週報中,我們可以看到身邊的人不斷的反思,觀察,進而做出改變。這個節目將帶領聽眾,更近距離,深度的去探索他們的這些過程,希望能給大家不一樣的啟發。 本集介紹 討論主題:「潛能」是挖出來的(Develop Potential) 短述:人類的進步很多時候是被「逼」出來的,之所以叫做「潛能」,就是因為這些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的能力,平時都潛藏在我們自己身上。大家自己,或是身邊的人,是否有聽過什麼挖出潛能的真人真事?歡迎跟我們一起來討論思考。
     Like  Bookmark
  • 節目介紹 節目名稱:改變共和國(Republic Of Change) 節目介紹:從管理週報中,我們可以看到身邊的人不斷的反思,觀察,進而做出改變。這個節目將帶領聽眾,更近距離,深度的去探索他們的這些過程,希望能給大家不一樣的啟發。 本集介紹 討論主題:儲備幹部教練的自我修練 短述:研三特有的儲備幹部研討會,教練必須身先士卒,不斷的輸入及輸出準備課程,更需要以身作則以行動做出改變。雖然教練是準備課程給學員”上課”的人,但教學相長的過程,亦是教練自己的自我修煉。透過這次的「特別篇」,我們可以來聽聽教練在準備課程,或是自己私底下,有什麼不為人知的自我修練吧!
     Like  Bookmark
  • 節目介紹 節目名稱:改變共和國(Republic Of Change) 節目介紹:從管理週報中,我們可以看到身邊的人不斷的反思,觀察,進而做出改變。這個節目將帶領聽眾,更近距離,深度的去探索他們的這些過程,希望能給大家不一樣的啟發。 本集介紹 討論主題:那些在產工的人們(People In Product Engineering Team) 短述:「產工」是以前的「產品工程組」,是現在的「產品維運組」,但這個組也因應市場做了轉型。那些曾經在商用產品付出心力的人,現在隨著組織轉型的人,以及後來加入的人員,是帶著什麼樣的角度,在看待組織及自己的轉型呢?
     Like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