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gs: `ig` `yesIg` # 爬蟲的燈 (Reptile lamps) 筆記 :::spoiler 如果你有用 Notion 這裡有一個寵物照顧系統 可以參考參考 https://www.notion.com/zh-tw/@guti ::: :::spoiler 參考資料來源 - [如何復制陽光](https://hackmd.io/XJjnq3o0TwCgkdRprSr8Eg?view) (來源影片[`24:05` 我們需要全光譜光嗎?](https://youtu.be/EhbDx11OMfM?t=2484)) - [提供紅外線](https://hackmd.io/EkNvz4pKRCiIAMXr9YlouQ)(來源影片[`51:48` 提供紅外線](https://youtu.be/EhbDx11OMfM?t=3108)) ::: 下面筆記從光譜來瞭解光和燈,不同光譜範圍對爬蟲的影響,如何判斷選擇人工燈具。 :::success 若發現問題、不足之處,還請不吝告知,避免錯誤資訊擴散。 ::: 爬蟲全部都是外溫動物,他們必須依賴外部環境的溫度來調節生理機能, 例如消化(酵素活性)、免疫系統、調節體溫避免脫水或熱衰竭、賀爾蒙分泌與活性等。 在原生棲地千萬年的演化,從陽光、空氣、到周遭環境的所有東西,如地洞、樹林等,都剛剛好地符合他們的需求,他們都能充分利用。 當他們離開原棲地,人工飼養環境必須確保他們有充分的選項或條件來運作生理機能、展現適應性行為。 :::spoiler 應該要有的觀念 大自然和生物系統非常複雜,裡面有大量交錯的因果關係和相互影響。 我們只能盡力去了解其中的部分因果關係,慢慢拼湊出較完整的圖像。 但因為事物往往不是單一線性關係,而是多重互動和反饋,有時了解越多,反而越發現自己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 所以用謙虛、開放的態度去研究、設計, 並且尊重自然的整體性和複雜性,才是比較穩妥的方向。 ::: 太陽作為地球上最重要的能量來源,直接影響著環境溫度的變化。 要建立環境,必須了解一下太陽「光」: ## 日夜不同的「加熱」觀念 <!-- 當我們談論爬蟲需要依靠環境生存,談到「加熱」,我們常直覺想到只是「升高溫度」。 但在自然界,熱能只是整個生態運作的一部分,各種能量彼此環環相扣。 加熱的觀念,不能只討論加熱、不能只看溫度。 --> ### 白天的光 必須考慮陽光,加熱不是只有溫度。 在自然界,熱能只是整個生態運作的一部分,各種能量彼此環環相扣。 自然界中的熱能主要來自太陽,白天需要考慮太陽光帶來的效應。 太陽光中有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等,都對地球上的生物產生多種效應 [(陽光光譜的各部分有什麼用途)](https://hackmd.io/00kvpdp3RbGwrMrXHjKEZg)。 且陽光穿過大氣層時,因角度、大氣條件和地形的不同,每個原生地、不同時間,接收到的陽光能量,比例也會不同。 「需要曬多少太陽」最好的判斷方式,就是看一個物種在原生棲息地生活、自然的行為下,長期下來接觸到怎樣的陽光。 用這個標準來分析他的日照需求,可以搜尋 Ferguson Zones [ (爬蟲需要的 UVB 強度要怎麼看)](https://hackmd.io/qeaWhIsaSSOgH7w7O-sJag?view)。 ### 晚上的加熱 夜晚,地表會釋放白天積累的熱能,這些熱能主要透過「傳導」和「對流」傳遞。 在原始棲息地,如廣闊熱帶土地,這樣的溫暖可以保留到深夜[(用柏油路暖鼻子的大象)](https://vocus.cc/article/62fda223fd89780001615d73)。 但人造飼養環境絕緣性能很差,基質在夜間會迅速散熱,降至室溫。 所以需要人為的方式幫忙保持溫暖。 ## 太陽光不只是光,是能量 到了現代,我們才明白「太陽」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能量來源」。 :::spoiler 「能量」的故事 > 一開始,有人只是想解釋:為什麼東西會移動?為什麼物體會變熱、發光,甚至改變形狀? 在探索的歷史中,科學家們發現這些現象背後,似乎都有一種持續發生作用的「影響力」。 為了描述這股 **「能」夠影響物體力量**,以及需要**多少「量」才能產生影響**,於是取名——能量。 科學家發現能量的傳遞形式之一是以 "電磁波" 的方式進行。 電磁波的頻率決定了能量對物體的影響力和作用方式,不同頻率使它擁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 光和熱都是某些頻率的能量帶來的效應。光可以讓我們肉眼接收,而熱則是能量轉化成我們感受到的溫度。 太陽光譜圖是測量和分析太陽發出的電磁波做成,可以了解陽光的結構、能量分布和變化。 ::: ### 認識太陽光譜 下面是太陽光譜圖:左到右分別是 **UVB、UVA、VISIBLE LIGHT (可見光)、IR-A、IR-B**。 ![完整的太陽光譜](https://i.imgur.com/yAA6gEv.png) > 左右是電磁波的頻率短到長,上下是輻照度(該波長的量)。 依照頻率(能量的波長)區分成幾個部分: - 紫外線(UV):295nm 以後是 UVB 的部分只有一小點,(又分為 UVA1、UVA2),能量高,但**人**眼看不到。 > 目前已知有光化學效應,如維生素 D 生成。 - 可見光:**人**眼能看見的波段,也就是「光亮」、「顏色」。 > 目前已知影響視覺認知、生理功能晝夜節律。 - 紅外線 (Infrared,簡稱 IR):波長較長,是讓我們感覺到溫暖的主要部分,陽光中超過一半是 IR-A、IR-B。 > 目前已知以熱效應為主,這個波長容易被大部分物體吸收,使所帶的能量與物體互動產生熱效應。 發現宇宙中,頻率高到低的電磁波像一股洪流般從太陽輻射出來; 地球的大氣層,攔截了大部分高能的電磁波段,只有少部分波段能穿透大氣、到達地表,這部分就是我們實際感受到的「陽光」。 目前**沒有一款燈可以真正模擬太陽光**, 所以我們需要**混和不同的燈**來做到。 即便混合光能 "模擬" 太陽光譜,其質量也遠遠比不上真正陽光。 ## 常見燈種類 ::: spoiler 燈的種類... 種類是以 "發光的原理和特性" 來區分, 所以不太能以產品的行銷名稱判斷 (例如:太陽燈) 。 舉例來說 Mega-Ray、Powersun 都是有做汞燈,也有做金鹵燈。 可以仔細找包裝說明 "通常" 會寫它是甚麼種類的燈。 ::: - 汞蒸氣燈 (水銀燈) Mercury-vapor lamp - 金鹵燈 (金屬鹵化物燈) Metal-halide - 白熾燈 Incandescent lamp、鹵素燈 halogen (俗名都是鎢絲燈) - 螢光燈管 Fluorescent tubes - LED 接下來,看看這些燈的光譜。 ### 汞蒸氣燈 Mercury-vapor lamp 光譜 MegaRay 160w 光譜 ![MegaRay 160w (汞蒸氣燈 mercury vapor) 的光譜](https://i.imgur.com/pAM5W15.png) - 第一個有 UVB UVA 可見光和紅外線多合一光譜 - 光譜只有峰值 (汞燈特色) - 光色有點綠。對動物影響:不同動物有不同色覺範圍,除了影響認知,藍光也和壓力放鬆有關⋯(見 "我們對光譜各部分的了解") - 光束窄 - 無法調暗、加裝恆溫器 - 每個燈的輸出品質不穩定 > 爬蟲品牌 汞蒸氣燈,例如: > ![MegaRay](https://i.imgur.com/Ik0Kx9r.png =150x) | ![Zoo Med Powersun](https://i.imgur.com/JedRZY5.png =150x) | > |--|--| > MegaRay | Zoo Med Powersun | > ### 金屬鹵化物燈 (金鹵燈) Metal-halide lamp 光譜 Phillips Master Colour CDM-TD 952 光譜 ![Phillips (金屬鹵化物燈 Metal-halide lamp) 的光譜](https://i.imgur.com/HCJj9TE.png) - 逼真的太陽光譜 - 大量 UVA - 被廣泛用於動物生態箱,有很多 UVB 版本用於爬行動物 - 設計於照明,紅外線有限。 > 爬蟲品牌 金鹵燈,例如: > ![Zoo Med Powersun H.I.D](https://i.imgur.com/pY8EqDu.png =150x) | > |--| > Zoo Med Powersun H.I.D | > ### 白熾燈 Incandescent lamp、鹵素燈 Halogen 光譜 > 兩種燈俗名都是鎢絲燈。 典型鹵素燈光譜 ![白熾燈特徵 incandescent lamp (典型鹵素燈 Typical halogen)](https://i.imgur.com/hyrxqRZ.png) - 有一點 UVA,隨著**溫度的升高**最後有大量紅外線 - 熒光燈混和和白熾燈,能很好地補充紅色和紅外線段光譜 - 添加其他色光來製作自然光線 :::spoiler 禁止販售? > *滷素燈通常用於安全照明或露台照明,在某些情況下還用於嵌入式照明,例如廚房家居區域。 > Phillips, Sylvania, Feit 等等很多公司都有製造,以往可以在零售五金行等處找到鹵素燈, > 但因為這些燈發光也發熱,現在的趨勢,是使用 LED 來取代這些能源浪費的燈,歐盟及很多國家已經 "禁止販售" 鹵素/白熾燈; > [台灣在 "一般照明" 用途上,也是禁止使用鹵素/白熾燈](https://www.moeaboe.gov.tw/ECW/populace/Law/Content.aspx?menu_id=4355)* ::: ### 螢光燈管 Fluorescent tubes 光譜 Arcadia D3 6% T5 Reptile lamp 光譜 ![Arcadia (熒光燈管 fluorescent tubes) 的光譜](https://i.imgur.com/JnDCpZa.png) - UVB 的部分與太陽光譜非常貼合。 - 但可見光不連續、不夠亮 > 爬蟲品牌 螢光燈管,例如: > ![Arcadia fluorescent T5/T8](https://i.imgur.com/EAUXd8f.png =80x) | ![Zoo Med T5 HO ReptiSun](https://i.imgur.com/OMh2EG9.png =150x) | > |--|--| > Arcadia T5/T8 12% | Zoo Med T5 HO ReptiSun | > ### LED 白色光譜 Arcadia Jungle Dawn 13W LED nuit 光譜 ![LED 光譜 (Arcadia Jungle Dawn 13W LED nuit)](https://i.imgur.com/6S45eYx.png) - 完全沒有 UVA、 UVB。 - 偏藍光,藍綠區有個大洞 > 爬蟲品牌 LED 燈,例如: > |![Arcadia Jungle Dawn LED](https://arcadiareptile.com/wp-content/uploads/RAJDP2-cut-black-leds-on-1.png =250x)| > |--| > | [Arcadia Jungle Dawn LED](https://arcadiareptile.com/jungledawn-ledbar/) | ## 關於 UVB 燈使用 太陽中對生物有危害的波長已經被大氣層過濾掉;但是人工製造出來的紫外線,是可能含有危險的波長(UVC 或接近 UVC 的 UVB)。 選擇可信賴的大品牌、經過品管檢測,參考產品說明、了解 [爬蟲需要的 UVB 強度要怎麼看](https://hackmd.io/qeaWhIsaSSOgH7w7O-sJag?view)。 即使使用可信賴的燈具,也需注意距離與強度,否則也可能對動物造成危險。 UV 會因使用時間衰退,數值需要定期檢測,即使照明亮度不變。 :::danger 包裝或資訊說明中,應該要有光譜圖和距離說明。例如 | ![Mega-Ray 距離說明](https://i.imgur.com/39oa8pj.png =150x) | ![Arcadia 某產品光譜圖](https://i.imgur.com/mbzXNtY.png =150x) | ![Zoo Med T5 HO ReptiSun® 10.0 UVB 光譜圖](https://i.imgur.com/2zxWH75.png =150x) | | -- | -- | -- | | Mega-Ray 距離說明 | Arcadia 某產品光譜圖 | Zoo Med 某產品光譜圖 | ::: ## 補充紅外線 這部分的燈,光譜範圍只討論到太陽光譜中的前段(UVB、UVA、可見光)。 ![UVB、UVA、可見光](https://i.imgur.com/MJ1DyqW.png) 來看看完整的太陽光譜有什麼: ![完整的太陽光譜](https://i.imgur.com/yAA6gEv.png) 陽光中有很大部分是紅外線,主要是 IR-A 和一些 IR-B。紅外線主要帶來熱效應。 :::spoiler 熱效應 > 當紅外線被物體吸收時,輻射能量會讓物體分子振動加劇而產生熱能,就是我們所說的「熱」。 > 所以紅外線本身不是「熱」,它只是帶著能量的「波長」。 > 例如太空中「什麼都沒有」,陽光穿過空間本身不會讓空間升溫,只有照到物體(如太空船、衣物、皮膚),這些物體吸收能量後、分子擾動,才會產生熱。 ::: 紅外線依波長區分三種: - IR-A 穿透力強,可以進入皮下組織,讓動物感覺「從內部暖起來」,不只是皮膚表面熱。 - IR-B 能穿透表皮,提供穩定而不刺激的深層溫暖。 - IR-C 波段穿透力弱,無法深入物體或空氣,只能影響物體的表面。 ## 常見紅外線燈種類 - 鹵素燈 Halogen - 短波紅外線加熱器 Short-wavelength IR heater - 碳纖維加熱器 Deep Heat Projector(DHP) - 陶瓷燈、陶瓷加熱器 Ceramic Heat Emitter(CHE) 下面看看這些燈的光譜: ### 鹵素燈 Halogen lamp <div style="background:#ffccccaa">紅色區塊部分</div> - 可見光、很多紅外線。 ![鹵素燈光譜](https://i.imgur.com/miGol0T.png) ### 短波紅外線加熱器 Short-wavelength IR heater <div style="background:#ddccffaa">紫色區塊部分</div> - 可見光偏紅光、充足 IR-A ![戶外加熱器 (短波紅外線加熱器)](https://i.imgur.com/55YxUYU.png) ### 碳纖維加熱器 Deep Heat Projector (DHP) <div style="background:#ccddccaa">綠色曲塊部分</div> - 有很多 IR-B、很充足的長波長。 - 適合加熱,但不適合作為曬燈(IR-B 以外的能量不足)。 - 很適合做為夜間加熱。主要傳熱方式輻射加熱,直接加熱基質。 ![DHP](https://i.imgur.com/fAeNGRP.png) > *Deep Heat Projector,直翻是深熱投射器。 > 「深熱」是指紅外線: > 碳纖維發熱管通電後呈現**橙紅色光** (表面溫度 500℃ 以上),這反應會產生很多 IR-B、少量的 IR-A,這些紅外線可以熱輻射的傳熱方式傳熱。 > 「投射器」指輻射波能像光束一樣有方向的加熱,下面的基質 (和動物,血液循環) 熱了,傳導到物體,同時熱對流加熱物體上方空氣、熱空氣上升蓄積天花板、旁邊的冷空氣再進來被加熱...不斷循環加熱。* ### 陶瓷燈、陶瓷加熱器 Ceramic Heat Emitter (CHE) <div style="background:#ffddaa99">橘色色塊(末端一小點部分)</div> - 沒有 IR-A,幾乎沒有 IR-B - 熱能的波長主要位於 IR-C 範圍 (缺少陽光中能量) 因此不適合作為曬燈使用。 - 很適合做為夜間加熱。主要傳熱方式是熱對流、熱傳導,從燈周遭開始加熱附近空氣、累積熱空氣。 ![CHE](https://i.imgur.com/N3szSbj.png) > 陶瓷燈的熱能來自於電阻加熱 ## 混和燈 下面用混合燈的方式,讓人工光的光譜形狀近似前半段的太陽光譜。 ### 例子 A:金鹵燈 + 鹵素泛光燈 + 螢光燈 1. 金鹵燈 metal halide 2. 鹵素泛光燈 halogen flood (類白熾燈) 3. 螢光燈 T5-HO 12% UVB Fluorescent ![T5-HO Fluorescent 螢光燈 + metal halide 金屬鹵素燈 + halogen flood 鹵素泛光燈 (類白熾燈)](https://i.imgur.com/KsO6tPD.png) - 很好的 UVB (螢光燈) - 大量可見光、UVA (金鹵燈) - 累積了紅外線 (鹵素泛光燈) - 有填滿光譜 ### 例子 B:白色 LED + 鹵素泛光燈 + 螢光燈 1. 白色 LED (取代金鹵燈/白熾燈) 2. 鹵素泛光燈 halogen flood 3. 螢光燈 T5-HO 12% UVB Fluorescent ![白色 LED (取代白熾燈) + 螢光燈 T5-HO Fluorescent + 鹵素燈 halogen](https://i.imgur.com/geAqXkE.png) - 很好的 UVB (螢光燈) - 大量的紅外線 (鹵素泛光燈) - 但是在藍紫區有個大洞 ## 熱的原理 - 熱的分佈方式 - 需要「提供」IR-C 嗎? - 自然中的 IR-C - 溫度與溼度的關係 ### 熱的分佈方式: 能量會從不均勻走向均勻、從集中走向分散。熱能會以三種方式傳遞: 「傳導」與「對流」:需要物質介質(例如空氣、水、物體接觸)才能進行。 「輻射」:也就是能量傳遞的方式----電磁波,不需要介質,即使在真空中也能進行。 ### 需要「提供」IR-C 嗎? 科學家將紅外線依波長分成三種:IR-A、IR-B、IR-C(方便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的溝通)。不同波長的紅外線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包括穿透力、吸收性和散射特性。 波長特性比較: - IR-A (近紅外線) 穿透力最強,能直接穿透表層組織到較深的層次(在生物上有「深層滲透熱效應」)。 - IR-B (中紅外線) 穿透深度比 IR-A 淺。 - IR-C (遠紅外線) 幾乎不穿透物質,主要在「表面」被吸收。 我們提到白天的加熱要有太陽有的效應, **太陽光譜中完全沒有 IR-C** 區段的效應,所以我們不需要「特意」提供 IR-C。 但在夜晚,爬蟲仍然需要維持適宜的溫度,所以我們會透過環境設計來保持空氣和基質的溫暖,確保動物舒適。 ![完整的太陽光譜](https://i.imgur.com/yAA6gEv.png =50%x ) ### 自然中的 IR-C 簡單來說,自然中的 IR-C 是**地球與物體因自身溫度而輻射出的熱能**。 :::spoiler 自然界中的 IR-C(遠紅外線)主要有... - 地球輻射(地表熱輻射): 當太陽光照射地球後,地表吸收能量再以 IR-C 波段輻射出去。這是地 球熱平衡的關鍵。 - 動物與人體的熱能釋放: 哺乳動物(包括人類)、鳥類等恆溫動物的體溫通常介於 30–40°C,對 應的輻射峰值正落在 9–10 μm,屬於 IR-C。 - 植物與土壤: 夜間,植物與土壤表面釋放白天吸收的熱能,這些輻射大多也在 IR-C 範圍內。 - 大氣中的水氣與雲層: 吸收與再釋放熱能時,也會以 IR-C 波段發射輻射。這也是為何雲層能 「保暖」。 ::: ### 溫度與溼度的關係 空氣能夠「容納」的「水蒸氣量」是隨溫度升高而增加的, 而「超過容納量的水蒸氣」會凝結成水(露、霧、水氣...)。 原理是高溫時分子運動越快,水分子越不容易凝結,可以保持在氣態。 釐清一個概念: - 水蒸氣:指**氣態的水分子** ,就是空氣裡的水分子,看不見。 - 水氣:天上的雲、山裡的霧是「水氣」。日常用語中,描述熱水冒出來的白霧熱霧,也是水氣,不是「氣態的水分子(水蒸氣)」。噴霧加濕器的噴霧也是水氣。 濕度有兩種: - 絕對濕度:指現在的空氣中,「有」多少水蒸氣,通常以 g/m³ 為單位。 - 相對濕度:是一個相對值,表示「空氣中的水蒸氣」離「飽和狀態」有多接近,飽和是 100%。 假設目前的空氣中,相對濕度是 80%, 把溫度升高後,空氣能「容納更多」水蒸氣,但我們沒有補充其他水蒸氣; 現在飽和狀態(空氣能容納的量)變大,例如加熱前可以放 100 個分子,現在可以放 177 個分子, 80/177 換算百分比,現在的水蒸氣飽和度就是 45% 左右。 :::spoiler 可以用個故事來聯想此概念: 不同地區的觀眾對空間的感受是不同的。 例如一個展覽空間,在北歐地區,大家對私人空間比較重視,當大約 10 位觀眾進入後,第 11 位就會感覺擁擠,通常會暫時停下來等待。 而在熱帶地區的人,通常私人距離較小,同樣的展間可以容納多達 17 位觀眾,大家才會開始覺得擁擠。 空氣就像展間,水蒸氣是觀眾。 在熱的地方(高溫時),觀眾比較能忍受擠,展間容納比較多人。 在冷的地方(低溫時),觀眾比較怕擠,展間容納比較少人。 外面的人 → 多餘的水蒸氣,會凝結成水滴、露或霧。 飽和水氣量 = 展間最大可容納觀眾數(跟溫度有關)。 相對濕度 = 目前展間觀眾 與 展間滿人數 的百分比。 ::: 輻射、對流與傳導是熱能的傳遞機制,間接促進水分蒸發,同時、合力影響環境溫濕度。 ## 夜間加熱工具 **陶瓷燈 (CHE) 或加熱墊和碳纖維加熱器 (DHP) 都擅長溫暖空氣和溫暖基質**。 - 陶瓷燈或加熱墊:從燈周遭、物體表面開始累積熱空氣,封閉空間能幫助「熱」更有效率的累積; - 碳纖維加熱器:IR-B 為主更能直接加熱目標(較深層)。但在開放空間一樣很難蓄積溫暖空氣。 若是用於 "白天的加熱",無論 CHE、加熱墊、DHP,用來加熱都 "不自然",因為都無法提供太陽光中有的能量; [相關貼文:from Reptile Lighting fb-group](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84134861721116/?multi_permalinks=2697643180370261) ## 爬蟲看不到紅色的光嗎? 在 [頻譜的每個部分都有什麼用途](https://hackmd.io/00kvpdp3RbGwrMrXHjKEZg)、[夜間物種的燈光](https://hackmd.io/_cXMRSfHTcO6rYqfnsKn-w)、[黃昏與黎明](https://hackmd.io/D6p83zaCRBys6TRD9HBAVQ) 都有提光帶給動物的影響,不只視覺知覺的影響、生理週期的影響、有的動物甚至可以利用穿透身體的陽光,人造燈光就很難達到效果。 在原棲地,夜晚沒有太陽,所以晚上太亮都是不符合自然。 在 [光譜的每個部分都有什麼用途](https://hackmd.io/00kvpdp3RbGwrMrXHjKEZg),更可以看到一些物種對光譜的辨識範圍的案例。 即使是蜥蜴,不同種的蜥蜴看到的範圍可能差異很大;烏龜能看到的紅色甚至到紅外線,比人類更廣。 目前已知,只有很少數的物種缺乏這類紅色感光細胞,大部分都看得到,這被認為是演化下來生存的能力。 ## 測量 ### 溫度 需要兩種工具 - 測溫槍:測量表面溫度。 - 固定式溫度計:測量空氣環境溫度。 固定式冷熱區都要最少一個;使用測溫槍確認加熱點持續加熱後的表面溫度。 注意: - 測溫槍小心不要照到、反射到動物眼睛。 - 測量表面溫度,至少持續加溫 20 分鐘以上再測量。 - **確認儀器可信賴** 再繼續使用:你可能需要 3 個以上來交叉比對工具為正常狀態。 - 溫度濕度會相互影響,加熱加溫要注意濕度,避免長期缺乏,導致的慢性疾病不易發現。 ### UVB 見 [爬蟲需要的 UVB 強度要怎麼看](https://hackmd.io/qeaWhIsaSSOgH7w7O-sJag?view#%E6%80%8E%E9%BA%BC%E6%B8%AC%E9%87%8F%E7%87%88) # 其他 大自然和生物系統非常複雜,充滿交錯的因果關係與相互影響。 我們往往只能理解其中一部分機制,慢慢拼湊出較完整的圖像。 人類的認知習慣,喜歡將自然拆解、分類與命名,這能幫助學習與研究, 卻也容易忽略自然是一個連續、交織且互依的整體。 > 例如:我們將光區分為紫外線、可見光與紅外線,是為了方便分析理解, > 但自然界中的光譜其實是連續的,彼此交疊影響。 例如「光」,人直覺只想到亮度明暗, 但我們越深入了解,才發現光其實是「頻率」在某一區段的電磁波, 我們的視覺細胞對那些頻率的電磁波有反應。 而各種頻率的電磁波在萬物間被吸收反射...我們的眼睛正是接收的器官,因此能「看見」萬物。 電磁波的「頻率」決定了它對物體的影響力和作用方式,使它擁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 ---- 這種「影響力」我們又稱為「能量」。 能量在萬物中又進一步又促成不同層次的物理、生理變化。 > 例如尼羅河巨蜥,在野外走向陽光照射的岩石,並不是因為牠知道 UVB 能合成維生素 D,而是牠本能地「感覺那裡很好」,而曬太陽的背後: > - UVB 波段會穿透皮膚,將膽固醇轉換為前 D3; > - 紅外線(尤其短波紅外)提供熱能,使前 D3 轉化為活性的維生素 D3; > - 全程仰賴神經與體溫調節機制,控制曝曬時間,不多不少。 > > 牠感到「舒服」的那段時間,正好涵蓋了整個合成過程所需的光與熱能——這不是單一波段的作用,而是光譜的整體協同,而牠的本能就是對這整體能量環境的精確回應。 > > 例如植物的葉子,陽光照射時,它們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 這過程需要氣孔打開,同時發生水分蒸散,幫助水分上行、調節體溫,也讓周圍空氣更濕潤。 > 這樣的濕度,對林間動物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微氣候之一。 > > 一隻熱帶雨林的蜥蜴,之所以感覺「剛好」,不是因為陽光本身,而是「溫度 + 濕度 + 光線強度 + 安全性」剛好落在牠演化適應的區間。 > 而這區間,是整個生態系統的產物。 自然沒有明確邊界,光合作用與蒸散、能量與行為、植物與動物之間,都不是分開發生的。 這些交錯互動的過程,使自然系統穩定、靈活而富含智慧。 反觀人類常在設計人工環境時,只擷取自然的一部分條件 —— 例如「提供光」、「灑水」、「模仿視覺表象」—— 但忽略了這些條件需要「參與到整體互動」才能發揮作用。片段的模仿有時反而導致失衡,讓植物生病、動物不適、系統不穩。 我們需要一種整體性思維,理解自然現象之間的聯動與動態平衡。 保持謙虛,承認我們知識的限制,也尊重那些尚未命名、尚未理解的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