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發 ERP 系統時,選擇介面形式(Windows、Web、Mobile App)並不是單純的技術選擇,而應從實際使用情境與企業流程的複雜度出發,做出最適合的判斷。
對中小企業來說,由於流程簡單、人數不多,全面 Web 化通常可以達到集中部署與維護的目標;但對於流程繁複的大型組織而言,若統一採用 Web UI,可能會在操作效率與使用體驗上打折扣。因此,應根據不同角色的使用情境,靈活選擇合適的前端介面,才能兼顧效率與彈性。
本文將從使用者角色的角度出發,提供 ERP 系統介面規劃建議,協助企業打造符合實務需求的多端架構。
以「人」為核心,根據使用者的角色、操作情境與使用頻率,分配最適合的介面型態(Windows、Web、App),提升整體效率與滿意度,同時兼顧系統彈性與可維護性。
使用者角色 | 操作情境 | 建議介面 | 規劃理由與說明 |
---|---|---|---|
行政人員 | 建單、修改、查詢、進銷存作業 | Windows 應用程式 | 操作密集,需鍵盤快速鍵、多欄位與效率導向的操作介面 |
主管 / 經理 | 簽核單據、查看報表、審批 | Web 界面 (RWD) | 可攜式、適合遠端或移動作業,強調簡潔與視覺化 |
一般員工 | 請假、查詢薪資、填報出勤或差旅資料 | Mobile App / Web App | 操作簡單,偶爾使用,需直覺介面與即時提醒 |
倉儲 / 生產作業員 | 掃碼、進出庫、任務回報、設備檢查 | Mobile App + 裝置整合 | 搭配條碼掃描器、RFID、藍牙等裝置使用更順暢 |
財務 / 稽核人員 | 對帳、結帳、報表核查、稽核歷程 | Windows / Web | 視需求調整,若需大量資料比對則優先考慮桌面應用 |
現代 ERP 前端介面早已不是「Windows vs Web」的二選一,而是必須涵蓋手機、平板等多種裝置,滿足不同角色的多元需求。
這就像 UI 設計的全餐料理,要為每位用戶準備最合適的一道菜:
曾經在全面推動 Web 化時,我們大刀闊斧地將 ERP 各大模組搬到雲端,原以為這樣能提升使用便利性與集中管理。
但實際上線後,客戶回饋第一句話竟然是:「這功能在 Windows 點兩下就好了,Web 要點五下?」
那一刻我們明白了──**不是每個功能都適合搬上 Web。**操作效率、使用習慣與輸入流程,都是關鍵因素。
反倒是考勤模組成為最熱門的 Web 功能,因為員工自己請假、查出缺勤最直覺、最常用。
這故事提醒我們:技術選型不是起點,角色導向才是根本。
另一家推動 ESG、全面無紙化的公司,把原本紙本作業重新打造了完整的電子表單與簽核流程,全面支援無紙化作業。
系統上線使用一段時間,突然接到一項新需求:「可以幫電子表單加上列印功能嗎?」
我們愣了一下:「不是要無紙化嗎?」
對方回應:「董事長說,紙本拿在手上簽,感覺比較實在。」
於是,我們默默在畫面上加了一顆「列印」按鈕,內心也默念著:「為了董事長的手感體驗,值得。」
這故事再次證明:數位轉型不只是改程式,是一場從紙張到心靈的重構工程。
建議採用「多端介面整合 + 後端邏輯集中」的架構思維,彈性支援多端開發與整合:
優先導入 Web / App 給主管與一般員工:
維持 Windows 用於高頻率或複雜操作:
以 API 為中心設計邏輯架構:
採用漸進式導入與重構策略:
如果你正面臨系統前端架構的選擇,不妨回到核心問題:「誰在用?在哪裡用?用來做什麼?」用角色導向重新思考,會發現答案其實早就藏在使用者日常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