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義導向架構在 ERP 系統中的實踐模式 > 以 FormDefine 作為「表單結構描述模型」,統一驅動資料、介面與邏輯  # 1️⃣ 架構核心理念:以定義取代硬編碼 在 BeeNET 架構中,`FormDefine` 是一份**跨層共用的結構描述模型**,用來定義: - 欄位與型別 - 結構與關聯 - 驗證與限制 - 行為與流程基礎 其目的不只是描述表單,而是作為整個系統的**定義中樞(Definition Hub)**,讓 UI、資料庫、邏輯由同一份定義衍生,確保一致性並降低重複開發成本。 **核心精神:** - **將複雜度封裝在架構層**,簡化上層開發 - **以結構定義驅動跨層自動化**(UI / DB / Logic) - **讓定義成為主要的溝通與開發介面** --- # 2️⃣ FormDefine 生態鏈:統一定義如何驅動系統 FormDefine 是整個 BeeNET 架構的源頭,其他產物皆由此推導。 | 元件 | 性質 | 來源 | 用途 | |------|------|------|------| | **FormDefine** | 表單結構描述模型 | 人工/AI/工具建立 | 系統核心定義層 | | **FormLayout** | UI 配置模型 | 從 FormDefine 推導 | 產生前端介面 | | **DbTable** | 資料表結構 | 從 FormDefine 推導 | 建立/同步資料庫 | --- ## 定義生成流程圖 ```mermaid graph TD subgraph 產生 FormDefine A1["AI 智能生成<br/>(自然語言 → FormDefine)"] A2["視覺化工具調整<br/>(拖拉欄位與關聯)"] end A1 --> A["FormDefine (表單定義)"] A2 --> A A --> B["FormLayout (介面配置)"] A --> C["DbTable (資料表結構)"] B --> D["WinForm / Web / APP 動態表單"] C --> E["資料庫維護與同步"] ``` --- ## 角色分工與運作模式 ### **FormDefine → FormLayout** - 自動產生表單佈局、控制項 - 可進行 UI 微調,不影響原始結構 ### **FormDefine → DbTable** - 自動建立/調整資料表 - 支援欄位新增、修改、型別更新 ### **三者關係:共享定義、獨立演進** - FormDefine:唯一且穩定的結構定義來源 - FormLayout:介面可獨立調整 - DbTable:資料層可另行最佳化(索引、規範) > 💡 **FormDefine = 系統的跨層共享定義模型** > 不僅統一定義,也提供每一層各自最佳化的彈性。 --- # 3️⃣ 實作深度:NoCode / Low Code / Any Code 開發深度依需求複雜度而調整,但所有模式皆基於同一份定義運作。 | 模式 | 自由度 | 實作方式 | 適用情境 | |------|--------|----------|----------| | **NoCode** | 中 | 定義生成 UI + DB | 標準流程、資料導向 | | **Low Code** | 高 | 事件、條件、規則擴充 | 輕度客製邏輯 | | **Any Code** | 完全 | 自訂 UI / BusinessObject / Repository | 複雜邏輯 / 跨模組整合 | **設計理念:** > - NoCode:最快速產生功能 > - LowCode:以事件 / 規則補上差異 > - AnyCode:保留完整程式自主權(Full Control) > → 不會被框架限制,高度客製仍可掌控 這三種模式是同一條演進軸線上的不同深度,而非互斥的技術堆疊。 --- # 4️⃣ 定義驅動的循環:從客製到標準化 BeeNET 架構具備自我進化特性: 1. **NoCode** : 以定義實現大多數標準功能 2. **LowCode / AnyCode**:補上少量差異與客製化 3. **通用邏輯沉澱回定義層** 4. **下一次開發更自動化、更簡潔** ```mermaid flowchart LR A[NoCode:定義化實現] --> B[Low Code:事件/條件擴充] --> C[Any Code:進階邏輯] --> D[架構回饋:模式沉澱] --> A ``` > 💡 **每一次客製都能成為下一次的自動化能力。** --- # 5️⃣ 為什麼 ERP 系統需要「定義導向架構」? ERP 的核心圍繞在 **表單資料模型(Form / Master / Detail)**,但傳統做法往往造成大量重複工作與維護成本。以下整理出實務上最常見的瓶頸。 --- ## 傳統模式的典型痛點 ### **1. 規格分散於三層(UI / 後端 / 資料庫)** 當業務需要「新增一個欄位」時,工程師必須同時調整三個地方: - UI 加欄位 - DTO / Model 加欄位 - DB Migration 新欄位 - 驗證邏輯再寫一次 這代表: → **同一份規格在三層重複實作,極易產生不一致。** --- ### **2. 業務邏輯分散、風格不一** 不同模組由不同工程師負責,常見現象包括: - 規則實作方式不一致 - 重複開發相似邏輯 - 後期重構成本非常高 系統越累積越難以維護。 --- ### **3. 客製功能無法回饋產品架構** 許多 ERP 專案的客製功能: - 只服務單一客戶 - 實作方式各自為政 - 難以重用或標準化 最終都會形成 **難以治理的技術債**。 --- ## 傳統 vs 定義導向:快速比較 | 觀點 | 傳統 ERP 開發 | 定義導向 | |------|---------------|----------| | 欄位新增 | UI / API / DB 各改一次 | 一處修改,自動同步 | | UI 生成 | 人工維護、容易不一致 | 自動推導、可調整 | | 規則一致性 | 分散於前後端各自實作 | 集中於定義層,由系統保證一致 | | 客製化 | 重工、難複用、專案越做越亂 | 以事件 / 規則擴充,可回饋架構 | | 系統演進 | 重構風險高、擾動大 | 以定義為中心,演進更安全 | --- # 6️⃣ ERP 適用場景與邊界 ## ✔ 適用 - 表單中心資料應用(主/明細、稽核、驗證) - 多端統一後台(Web / App / WinForm) - 企業內部管理系統(HR、財務、採購、倉儲、CRM) - 資料一致性與流程可控性為核心的場景 ## ✖ 不適用 - 高併發、事件密集的系統(電商、社群、遊戲) - 高頻微服務場景 --- # ✅ 結語:讓「定義」成為系統的語言 定義導向的價值在於: - UI、資料庫、邏輯能從同一份結構推導 - 減少大量重複開發與系統分裂 - 使 ERP 能持續演進、不崩壞 最終,系統開發將從「撰寫程式碼」進化為: ✨ **建構模型 → 定義行為 → 推動架構演進** 這讓 ERP 具備更高的一致性、可理解性與長期可維護性。 ## 延伸閱讀 想了解本篇提到的 FormDefine 與 DbTable 在實際系統中的運用,可參考以下兩篇文章: - **FormDefine** [從 ORM 到 DR-Map:ERP 系統資料關聯的進化之路](https://hackmd.io/@jeff377/drmap) - **DbTable** [用抽象資料型別簡化 ERP 資料庫維護](https://hackmd.io/@jeff377/field-dbtype-design) --- **📢 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 **📬 歡迎追蹤我的技術筆記與實戰經驗分享**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74839666569) | [HackMD](https://hackmd.io/@jeff377) | [GitHub](https://github.com/jeff377) | [NuGet](https://www.nuget.org/profiles/jeff377)
×
Sign in
Email
Password
Forgot password
or
By clicking below,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
Sign in via Facebook
Sign in via Twitter
Sign in via GitHub
Sign in via Dropbox
Sign in with Wallet
Wallet (
)
Connect another wallet
New to HackMD?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