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神道及祭祀型態的演變及歷史(精簡版) **基礎觀念:神道歷史=神社歷史(X 祭祀的歷史及變遷(O** **繩文時代** 目前無法確認繩文文化過渡到彌生文化的狀況以及彼此的關聯性。 **彌生時代** 已稻作為基礎的信仰及禮儀影響了接下來的時代(時代的連續性)。 代表例:方型周溝墓、青銅器祭器、類似神殿的大規模建築物、卜骨以及作為古墳副葬品的銅鏡、刀劍、玉璽類。 **古墳時代** 古墳內部及外部的原始祭祀。航海安全的祈禱。國家安全的祈禱。 航海安全的祈禱代表例:沖ノ島祭祀遺跡群 時期:4世紀後半至10世紀 國家安全的祈禱代表例:三輪山祭祀遺跡 目的:疫病的鎮壓 時期:5世紀至7世紀 **飛鳥時代、奈良時代** 從中國的隋唐吸收文化跟制度引進律令制度。律令時代的開始。(7世紀後半至10世紀後半) 律令:正式稱呼“律令格式” 律:刑法 令:基本法 格:修正亦或補足律令的法典集 式:律令格的施行細則。 律令祭祀的展開:神祇令(jingiryou)的制定以及神祇官(jingikan)的設置。 神祇令:神祇官必須遵守的祭祀規範。共20條(令全部有1000條)。 神祇官:執行神祇令的國家所屬宗教管理機關。非官職名。 神祇令所記載的祭祀種類(13種19度): 祈年祭:中祀 鎮花祭:小祀 神衣祭:小祀 大忌祭:小祀 三枝祭:小祀 風神祭:小祀 月次祭:中祀 鎮火祭:小祀 道饗祭:小祀 神嘗祭:中祀 相嘗祭::小祀 大嘗祭(新嘗祭):中祀(現在的新嘗祭) 大嘗祭(践祚大嘗祭):大祀(現在的天皇繼位大嘗祭) 鎮魂祭:小祀 其中祈年祭、月次祭、新嘗祭制定了“班幣制度” 班幣祭祀:由官社及式內社(延喜式內社)所屬的祝部(hafuribe)前往國都至神祇官領取國家所給予的幣帛、再帶回去所在地神社給予奉納的祭祀制度。 祝部:神祇官所屬的現地神職、雖所屬國家但採現地任用制。 幣帛:供品 **平安時代** 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的同時順便修正了奈良時代的祭祀制度。 班幣制度的崩壞:隨著時光推移、祝部的祭祀不參加以及貪汙問題日益嚴重、取消了班幣制度改由官幣、國幣社的分祭制度。 官幣社:繼續由神祇官給予幣帛。 國幣社:直接到當地國司(類似地方省廳)領取幣帛再拿去神社奉納。(地方分權的開始)。 新制的祭祀制度:1.神階制:由朝廷授予神明位階 2.名神奉幣制:選擇了特別靈驗的神社(286社)給予遣使奉幣的特殊待遇。 遣使奉幣:由國家直接派遣使者給予幣帛的制度。(朝廷直接祭祀) 然後遣使奉幣又分為國司負責跟朝廷負責的神社。其中由朝廷負責距離京都較近的有力神社再更進一部演變成十六・二十二社制度。 **平安時代中期** 恆例祭祀的公祭化:平安時代的政治乃天皇近臣以及所屬內庭機關為中心運作,而使得某氏族的私人神社的恆例祭祀因政治變化而賦予了國家祭祀的性格。即神社祭祀的公家化。 代表例:春日社的春日祭。因藤原氏在朝廷內部勢力龐大加上天皇的生母即藤原氏,所以把春日祭納入國家祭祀的系統內。 **宇多朝的變化** 時期步入宇多朝後天皇的權力更加延長。國家的祭祀從原本的朝外(即文武百官)轉變成為朝內(內庭機關,與天皇關係密切的內部機關以及高級官員)。 宇多朝制度的特徵: 毎朝の神拝:清涼殿的東南角,有一個區塊由一個石灰壇構成,天皇每天早晨前往那邊獨自一人進行朝拜。 一代一度の大神宝使の発遣:每當新天皇繼位時,派遣大神宝使前往以伊勢神宮為主的50社。 神社臨時祭:恆例祭以外的祭典。臨時祭是以天皇每年新的願望為主要訴求而成立。一開始為臨時性質,之後制度化。 伊勢公卿勅使の発遣:西元894年新羅賊入侵,開始派遣公卿(從四位)勅使前往伊勢神宮。 神社行幸:天皇親自前往神社,並在神社的“御在所”裡派遣神使前往神前傳達自己的願望。 比臨時祭更佳隆重的祭祀,至中世前期為止隨團人員以公卿、殿上人為主,乃公家祭祀之核心。 進入院政期後上皇(院)便常以個人身分行幸,參拜神社也無限制,願望也以個人願望為主。 **十六社‧二十二社奉幣制** 十六社‧二十二社原本是祈禱五榖豐收,祈雨晴,以及有國家大事時作為臨時奉幣的神社。直到中世後期都作為中央直轄的祭祀中樞。 從平安時代初期的名神奉幣為基礎,之後形成臨時奉幣,最後在9世紀半時形成對於特定對象神社的奉幣。 二十二社 (上七社):伊勢、石清水、賀茂、松尾、平野、稲荷、春日(這些屬於平安京範圍) (中七社):大原野、大神、石上、大和、広瀬、龍田、住吉(這些屬平城京(今奈良)) (下八社):**日吉、梅宮、吉田、広田、祇園、北野**、丹生、貴布禰(扣除掉粗體的神社就是十六社) 十六社的特徵: 1.神祇令所規定的恆例祭祀的對象社。(官內‧式內社) 2.公祭的對象社 3.神階較高的神社(神階都三位以上且該神社神主、禰宜可持笏(代表該神社屬於國家)) **諸國一之宮制** 在中央強化自身直轄神社的同時,其他令制國受到了中央祭祀系統的影響逐漸產生了對於自身神社的獨立祭祀制度。令制國的最高管理者:國司(類似省長)由中央指派,所以到了所派遣的令制國時會在地方官員的帶領下去參拜該國的重要神社(初任神拝)。而這初任神拝成為了形成諸國一之宮制的一大原因。 諸國一之宮制的特點: 1.無中央的指導或干涉。 2.約在平安時代後期(12世紀時)由地方官員及豪族領導而成型。 3.每個令制國的一之宮制度成型的狀況和結果皆有所不同。(像是在鎌倉時代的東國一之宮就納入了鎌倉幕府的祭祀體系裡,有些地方只有一之宮,有些地方有一到九之宮) **平安時代後期** **神佛習合** 在平安時代後期隨著佛教的壯大以及伊勢神宮的私幣禁断及佛法禁忌的消失,開始有人把日本的神跟佛教的諸佛連結起來,開始了直到明治時代的神佛習合時代。(日本神道的歷史大部分都是神佛習合的狀態) 私幣禁断:禁止個人參拜 佛法禁忌:禁止任何佛教的人,事,物包括用語。 代表說:本地垂迹思想 佛=神 佛祖為了拯救蒼生所以轉變自身外觀把自己變成日本的神。(権現) 代表例:天照大神ー>大日如来、十一面観世音菩薩 **神道思想的起始** 如前所說,受到伊勢神宮的私幣禁断及佛法禁忌的消失的影響,一般僧侶也可自由參拜伊勢神宮。受這影響開始有僧侶把伊勢神宮的內、外宮跟佛教的胎蔵界、金剛界作連結,這便是両部神道的起源。該觀念還影響了之後的伊勢神道。 両部神道:伊勢神宮內宮=胎蔵界、伊勢神宮外宮=金剛界 **鎌倉時代** 伊勢神道:受到佛教界對於神道的神的敬重,伊勢神宮的神職人員逐漸萌芽了獨立的思想(伊勢神道的成立背景)。 伊勢神道的特徵: 1.由伊勢神宮神職人員所主導。 2.受両部神道影響的關係,把內外宮並列。(在這之前認為內外宮是各自獨立的) 3.吸收了陰陽道以及道教的思想。 4.在鎌倉時代後期由外宮的禰宜「度会行忠」集之大成 5.強調「謹慎の心」以及「正直の精神」,主張神國論。 **應仁之亂** 戰國時代的起始,把全日本都捲入的一場長期戰亂。特別是主戰場的京都受害最慘重,一半的京都化為焦土,朝廷的權威一落千丈,文物、祭祀的中斷以及消失(神祇官被毀)。 在這場戰亂之下也誕生了從中世到近世有著深遠影響的神道教派「**吉田神道**」。 **吉田神道** 時間點:15世紀 創教者:吉田兼倶 成立經過:吉田兼倶在經歷了應仁之亂後,以卜部氏後繼者為號召公開了神道的秘傳事項 並興建了"斉場所大元宮",兼倶的後半生開始確立其地位,其兒孫穩固其地位, 江戶時代時得到了幕府的「諸社禰宜神主法度」的許可,得以任命全國的神職,最後以神道長的立場掌握了全日本的神職統籌管理權。 吉田神道的特徵: 1.以卜部氏的傳說為主,融入了両部、伊勢神道及道教等諸教的元素 2.完善的神道理論,有著秘傳傳授的體系化以及信仰 3.重視靈場(斉場所大元宮),重視人靈祭祀(有德的人死後封為神並加以祭祀) 4.神道式喪葬的起始(吉田兼倶死後在自身墓上創建神社並加封神龍大明神之神號) 5.重視人靈祭祀的結果影響了戰國時代後期到現在的神道觀念。(豐臣秀吉、德川家康、明治天皇、靖國神社etc...) **戰國後期‧江戶時代** 天下太平,許多因戰亂而中斷的祭祀得以復興。1585年神宮式年遷宮復興、1687年大嘗祭復興、1688年新嘗祭復興。和平且富足的時代也讓許多神道理論得以誕生。 1.儒家神道 將當時中國主流的朱子學融入神道觀念裡得以誕生的理論。 分為理当心地神道、後期伊勢神道、吉川神道、垂加神道、橘家神道 2.復古神道 國學者提倡的神道,強調屏除外來宗教以及觀念,回歸古老神道最原始的姿態(純粹神道) 國學者為 1.契沖 2.荷田春満 3.賀茂真淵 4.本居宣長 5.平田篤胤 其中2~5被稱為「國學四大人」 最後徳川光圀所創立的「水戶學」在後期吸收了本居宣長的國學理論成為了尊王攘夷論派的基礎。 3.庶民的信仰 中世紀伊勢神宮御師的傳教活動的結果讓伊勢信仰在民間普及開來,民間也結成了「伊勢講」來前往伊勢神宮「參宮」,隨著江戶時代的到來,經濟發達、道路的整備、關所的廢除等,庶民間越來越流行前往伊勢神宮,到最後甚至有20萬人以上的規模(御蔭参り)。除了「伊勢講」之外富士山的「富士講」、御嶽山的「御嶽講」,大山的「大山講」等也非常熱門。 **明治時代** 步入明治時代,日本展開了近代化的運動,在神武創業‧祭政一致的理念下明治4年(1871)明治政府以神社乃國家之宗廟為由廢除了神社的世襲制度並改由國家來管理,宣告了國家神道時代的到來。制訂了官國幣社制度以及別格官幣社的制度。而府縣社以下之神社全分為民社。府縣社以上之神官禁止宗教活動,神葬祭也一併禁止。(府縣社以下可照舊) 在天皇親祭的理念下神祇官被廢除,但是在宗教界跟民間強烈的要求下(祭祀不單只是天皇所有也是全國人民的,要有個管理人民祭祀的機關),神祇官最後復活。神祇官經歷諸多改制最後在昭和15年改為「神祇院」戰後被廢除。 神職團體則是在明治31年成立的全国神職会為主,昭和16年改為「大日本神祇会」,戰後被廢除。 **戰後** 隨著美軍進駐GHQ發布了「神道指令」,把神道要素以及神社從國家體制中徹底分離開來。 「神祇院」以及「大日本神祇会」被廢除,昭和21年民間宗教法人「神社本廳」創立。 2021.3.20 編輯完成
×
Sign in
Email
Password
Forgot password
or
By clicking below,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
Sign in via Facebook
Sign in via Twitter
Sign in via GitHub
Sign in via Dropbox
Sign in with Wallet
Wallet (
)
Connect another wallet
New to HackMD?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