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9 讀財報 - 看門道 ## Ch9.1 Q5. 何從財務報告看經營者的經營品質 :::info 何謂「經營品質」? 應有兩個組成:使命、紀律,使命是想達到的目標,紀律是達到目標的方式 ::: ### Ch9.1.1 經營品質中較能量化的為紀律 * 使命:指一家公司存在的目的以及價值,不過好不好其實見仁見智,好的使命不代表會賺錢 補充玉山的使命:經營一家世界一流、捨我其誰的標竿銀行 * 紀律:是確保使命、願景及策略被落實的必要條件 綜合上述,以紀律還衡量公司的經營品質 ### 判斷要素 1. 沒有太多閒置的資金或低度利用的資產 > 持有現金太多,就是怠惰。歐美公司CEO報酬大部分依據獲利表現與股票漲幅,會將過剩的資金拿去發股利或買庫藏股,而亞洲大多與EPS及股價無關 2. 大部分資產均為營運所需的資產 > 4大最重要科目:不動產、存貨、應收帳款、現金 3. 投資及經營的業務很聚焦 > 穩定利息、股利債券上,不從事炒作股票,資金聚焦在本業。 4. 適當的流動比率及負債比率 > 流動率>120%,負債比率<65%。 > 有許多企業在低利率時借錢購買股票來增加EPS和ROE 5. 成長力度比同業強 > 無論景氣好壞,營收成長率都比別人好 (連看3年以上) 6. 成本及費用的成長率低於營收的成長率 > 固定成本: 短期不會增加或減少的成本(設備、店面、人員薪資) > 變動成本: 隨著業務量增加而增加(原材料、商品成本、水電費、通訊費) 7. 維持或提升ROE > ROE比同業高才是好的。ROE對EPS有提高 ### Ch9.1.2 沒有太多閒置的資金或低度利用的資產 * 公司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存錢,過多的閒置資金是不利本業的 * 閒置的資金應該是在需要時,必須儲備足夠的資金,須些心思考慮公司的需要,再檢視公司是否資源過剩。 ### Ch9.1.3 大部分資產均為營運所需的資產 * 企業的資產項目中,經營最重要的科目有四個(完整獲利循環的要素)。 * 不動產、廠 房及設備:有這些財產才能生產或做生意 * 存貨:有適當的原材 料、製成品或商品庫存,才能確保生產不中輟,即時應付客戶的訂單 * 應收帳款:代表銷貨後客戶還未給付的貨款,這是必要之惡 * 現金,有足夠的現金才能支應營運所需 * 不動產、廠房及設備(含使用權 資產)、存貨、應收帳款和現金,代表大部分公司完整的獲利循環。此 外,長、短期投資內容,如果符合企業的經營策略,也算是必要的資產。 * 公司營運是否合理與健康的檢核項目 * 企業的資產配置是否大部分是這些資產 * 現金沒有過剩 * 應收帳款(含合約資產)及存貨的帳齡合理 * 生財資產沒有閒置 * 長、短期投資都符合公司的投資策略與紀律,就表示這家公司的資源配置 * 反之,如果公司的資產中有過多與經營業務沒有多大關係,別的同業沒有但你有的資產,例如其他應收款、預付款項、投資性不動產、閒置資產等➤警訊 ### 9.1.4 投資及經營的業務很聚焦 :::info * 投資一定是以本業為出發。 * 相對穩健的頭資:為了讓資金能快速的變現可隨時回到本業投資及維持穩健的資產,閒餘的資金,應該放在能產生穩定利息或股利為主的定存、債券及「牛皮股」上,而非炒作股票等投機行為。 * 投資本業為主:如果要從事長期投資,最好投資與公司業務相關連的事業,且除非要轉型或跨入新領域,否則不宜投資與公司核心業務無關的事業 ::: * 投資若是以個人名義尚可,但若是以公司名義則容易失焦➤容易出現權責混亂的狀況,公司總經理\負責人到底要對公司負責還是對額外的投資項目負責? * 若公司的策略正確,應該是要在自己的強項,不斷複製模式而成長 * 和泰➤汽車銷售、車貸、租賃、汽車保險 * 台積電➤晶圓廠 * 美國GE(奇異) ➤ 過於失焦。 ### 9.1.5 適當的流動比率及負債比率 * 120% 以上的流動比率,65%以下(高科技業最好是50%以下)的負債比率,才算健康。 * 當相關數據偏離標準太遠時,除非有特殊理由,否則都不是好現象。不管太高太低都不是好現象! * 案例研討 * 當負債比過高,若無錢可用則可能爆發流動性危機。 * 近年歐美國家因利率很低,借錢去買回自家股票以提高EPS及ROE這現象當 ➤ 負債比率上升 * 波音,2018年底的負債比已經攀升到99.7%(2019年已經出事,就不拿出來 當案例了); * 高通,2019年的負債比也高達85%。由於產業界舉債普遍比較高 * 負債比率不高,不一定好,有可能是無法充分利用股東資源。 * 台灣這幾年因為投資機會比較少,加上對前景的不確定性,一些知名企業的負債比率居然下降了!例如鴻海2019年底的負債比率居然掉到58%,聯發科同期也只有32%。 ### 9.1.6 成長力度比同業強 * 這一PART不贅述 ### 9.1.7 成本及費用的成長率低於營收的成長率 :::info 成本 = 固定成本 + 變動成本 = (短期不會增減的成本)+ (隨業務量而變動的成本) = (折舊的設備、店租、人員薪資) + (商品成本、水電、通訊) ::: * 營收成長➤ 伴隨成長率及費用的下降。 * 營收不成長➤ 可能被通膨增加成本,難以維持成本率\費用率的不上揚。 ### 9.1.8 維持或是提升ROE 但EPS高的公司就是好公司嗎? * 情境一、因為原來的股本很小,增資後公司的EPS顯著提升,容易讓人誤以為經營績效很好。 * 情境二、公司過去賺了很多錢,沒有全部發給股東,而是把錢放在定存去生點利息,或是放在一些投資(如買債券)之類的,只要這些投資有賺到錢,EPS就高,投資人就會認為經營者很棒,但明明是沒有把錢做充分利用。 * 股價合理性> EPS * 公司的經營品質> ROE ## Ch9.2 如何解讀「無形資產」的意義 :::info 無形資產主要為會計原則對公司創造無形資產的支出,多列於「營業費用」,所以一般公司很難在財報上創造出無形資產。 更根本的,可能是要確認此無形資產出現的合理性 ::: 主要可能有三類 1. 因業務需要買進 2. 因併購而產生 3. 特許權 ### Ch9.2.1 因業務需要買進 * 通常與技術、科技有關,如企業引進特定的作業系統,如 SAP、Oracle、鼎新等系統。又或者去跟人家買專利、技術或資料,例如還沒有崩潰之前的DRAM業者一直在向歐、美、韓、日DRAM大廠購買專利 和生產技術;一些新藥研發業者會買入特定新藥的研發資料(新藥的研發 成果主要以資料的方式呈現)。 * 公司花很多錢去買軟體系統,通常代表這家公司勇於創新及突破。 * 例如大聯大一直花錢在電腦軟體上,代表其比同業更專注在客戶服 務、倉儲與內部管理;南山人壽為其「境界成就」計畫花費超過100億元,表示其勇於接受及投資數位創新。 * 如果一個公司花很少錢在研發上,卻花很多錢去買專利或專門技術,可能代表這家公司技術無法自足,e.g. DRAM。 * 如果一家公司花在研發上的錢,遠高於向外購買專利或專門技術的錢,通常代表這家公司技術不錯,而且這個公司的成長策略主要是採內生 性成長模式(organic growth) * e.g. 台積電為例,其2019年的無形資產僅有 約200億元,這金額對台積電而言實在是九牛一毛,而且這金額大部分和技術與專利相關。所以台積電是典型的內生性成長公司。 ### Ch9.2.2 因併購而產生 * 但是一家公司 如果是採用併購成長模式,也就是外生性成長模式(inorganic growth) 時,帳上的無形資產通常非常巨大。 * 併購另一家公司可能產生的無形資產,包括商譽、客戶關係、專利、 專門技術、商標權、電腦軟體等。 * 例如台積電2020年中的市值約8兆,有形資產約1.6兆,剩下的6.4就是無形資產的價值 #### 併購經驗談 * 併購來加速成長,不是大好就是大壞。 * 反面教材:以明碁為例,2005年併購西門子手機部門,讓其跌了一大跤。 * 正面教材比如台達電曾經併購挪威的一家上市公司,透過這次併購取得很多訂單;後來又併購泰達電,透過訂單的分配,可以解決中美貿易戰所產生的供應鏈及客戶要求問題。 * 作者觀察:台灣人從事併購,就大方向來講,併購東南亞國家的成功率較歐美\日本公司高 * 失敗原因可能有 * 心理問題:員工可能會因民族自尊心而陸續離開,以致併購案到最後只 買到一個空殼。 * 文化及公司管理問題。歐美公司的管理比較講求直接、績效、制度與法遵,但是台灣的公司管理比較偏向於間接、情面、和諧及彈性。 * 容易買貴:台灣人做事非常講求速度與彈性,這些做法能讓成本大幅下降,併購時往往認為這些被併購的公司很笨,只要我進去了就可 以按照在台灣或是在中國的方法,讓成本快速降低。事實上,歐美日公司很多的成本是文化成本或遵循法律規範所產生的成本,往往不是我們一廂情願的說該改就可以改、該砍就可以砍的。台灣人常常漏算這一塊成本, 再加上併購歐美日的公司是一件「長面子」的事,導致以「高價買入」。 ### Ch9.2.3 特許權 * 特許權(Franchise Right),比如統一超帳上無形資產中有約70億元的營運授權合約,據悉主要是星巴克在台灣的特許經營權。比如各家電信業者在2019年狂標5G執照,就是為了取得政府的5G頻寬授權 * 特許權優缺點 * 優點:品牌聲量高,打入市場容易。 * 缺點:被授權的區域外成長困難、有可能被回收的風險 ## Ch9.3 為什麼負債比超過7成,還能活得很好? 因地制宜,某些產業特性相較來說負債比高也是合理的。 1. 金融業與準金融業 2. 先收後付且產業穩定的產業 3. 流動比率高且經營相對穩定的公司 4. 為國、為銀行及為自己的「偽」高負債公司 ### Ch9.3.1 金融業與準金融業 #### 金融業 * 金融業是吸收存款去投資\貸放,以錢養錢,因此負債比率都超過9成。 * 銀行通常會以資本適足去觀看,通常過低主管關會要求增資\改善,壽險業則是股東權益不得低於3% #### 準金融業 * 也是可被視為以前賺錢的行業 1. 第一種是證券業及票券業 * 雖然不能吸收存款及保險金,但同樣是以錢賺錢的行業,證券業以元大證券為例,其負債比大多在8成多。票券業以國票為例,其負債比接近9成。 2. 租賃業 * 業務是向銀行及票券公司借錢,然後再轉借給要買或租設備的人,這當然也是以錢賺錢的行業。以從事汽車租賃的 和潤汽車2019年財報為例,其負債比率達到83%。這也是為什麼和泰汽車 的負債比率較高的原因。 3. 電子零件通路業 * 因收到上游IC設計&下游電子五哥的打場擠壓,需要組裝備庫存+較長的應收帳款帳齡+毛利率個位數 * 必需想辦法衝高營業額,並大舉向銀行借錢 ### Ch9.3.3 先收後付且產業穩定的產業 * 先收後付的產業 * 統一超、全家、流通業 * 很強的話語權把錢卡在自己身上e.g. 2019全家負債474e只有7銀是跟銀行借 * 穩定性 * 很融入日常> 便利商店 ### Ch9.3.4 流動比率高且經營相對穩定的公司 * 流動比率高 * 應收帳款品質好尤佳 * e.g. 電子五哥在產業最下游> 產品價格高> 應收帳款、存貨金額高 * 穩定與否 * 電子五哥以代工業為主,並非品牌業,不用擔心賣不掉的風險,營業趨於穩定 ### Ch9.3.5 為國、為銀行及為自己的「偽」高負債公司 * 虛負債 * 負債比例高+現今\短期負債也高 * e.g. 瑞昱、台積電、廣達、和碩,因應台灣長期出超,央行政策台灣利率低,放到其他國家的債券可能有更好的收益。 ### Ch9.3.6 藝高人膽大的公司 白話:你相信公司理念,願意相信他的夢,就衝吧 * 波音 * 自認堅實的結構獲利來自世界級民航製造 + 美國空軍製造 * 採取高於獲利的金額回購股票> 減少股本、股東權益> EPS\ROE ↑ * 2019的737飛安大虧 * 2020疫情 * 籌錢250e$USD躲過 ## Ch9.4 為什麼財務報表反映不出公司的真實價值? * 緣起:相似的A\B企業,A經過併購在帳上有很大無形資產,導致資產總額有大幅提升,會計還可信嗎? 為什麼財務報表反映不出公司的真實價值?我問讀者他為什麼會問這 #### Ch9.4.1 會計原則並沒有辦法衡量無形資產 * 會計本質 * 一種將組織營運結果「數量化」的學問,只要不能 「量化」的營運成果,通常會視為沒有後續的價值,而將其視為費用處 理。 * 例如 * 台積電1年近千億元在推動公司的優化,因無法衡量效益,就會被當成營業費用。 * 新藥研究會不會成功沒人知道,所以每年新藥相關的研發支出大多會被視為費用, * 但是這些無形價值卻會在公司併購的過程中「被生出來」。 * 台積電市值8兆,淨值1.6兆,6.4就是會計中忽略的無形資產。 * 作者建議 * 學問很難盡善盡美,是很難衡量一間公司的真實價值。 * 公司的價值,不是有多少財產,尤其是無形資產,因為無形資產的真正價值是隨時在變的,而是應該去「預測」這家公司一年能為公司賺多少錢。 e.g. 本益比、現金股利去計算這間工司價值多少,再微調其他因素對價格影響 * 只要決策是對的,併購也是好的,甚至會計原則也是鼓勵之。 #### Ch9.4.2 看現金流狀況 可判斷公司前景 * 因地制宜,台灣現況的上市櫃財務報表是相對正確的,因為大多為國際型的會計師事務所查帳,除此之外,台灣的主管機關對會計師監督非常嚴謹,也很愛事後追責。 * 常見的財報閱讀門檻 * 不懂會計的基本架構,也不清楚產業→多讀書吧 * 會計本身的不完美,容易心生疑慮→要找一些驗證措施,如看長期盡量讓數據客觀
×
Sign in
Email
Password
Forgot password
or
By clicking below,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
Sign in via Facebook
Sign in via Twitter
Sign in via GitHub
Sign in via Dropbox
Sign in with Wallet
Wallet (
)
Connect another wallet
New to HackMD?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