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步華爾街 ## Part 1 股票及其價值 ### 第一章 「磐石」及「空中樓閣」 - 隨機漫步:未來的發展與方向無法用過去來推測。在股市指的是短期的價格變動無法預測。 - 磐石理論:即價值投資。計算股票的真實價值,並在股價低於真實價值時買進、在股價高於真實價值時賣出。 - 空中樓閣理論:著重心理因素,透過分析投資大眾未來的動向,並搶得先機。 ### 第二章 瘋狂的群眾 - 以 17 世紀荷蘭的鬱金香狂熱、18 世紀英國南海公司的泡沫化及 1929 年開始的經濟大蕭條,說明大眾在投資上的不理性。這些例子皆為商品(鬱金香、股票)的價格已經遠遠超過其價值,而股價仍在上漲、投資人仍繼續瘋狂買進,最終導致泡沫破滅。 ### 第三章 1960 年代到 1990 年代的投機泡沫 - 1960 年代的併購潮:高本益比的公司,透過併購低本益比的公司,可以達到在兩家公司的盈餘皆沒變的情況下,提升每股盈餘,股價因而上漲。(見書中例子較好懂) - 原理:假設兩家公司盈餘、在外流通股數相同(所以每股盈餘也會相同),高本益比公司只需用較少的張數即可購買低本益比公司的股票,合併後總股數會少於原本兩家公司的股數和,導致美股盈餘上升。 - 1960 年代末期:電子概念股泡沫(本益比過高所致) - 1970 年代:藍籌股泡沫(本益比過高所致) - 1980 年代:生物科技泡沫、日本股票及房市泡沫 ### 第四章 2000 年代初期的網路泡沫 - 房產炒作三部曲 - 抵押貸款證券化 - 顧客抵押房子給銀行,銀行將錢給顧客 -> 銀行將這筆貸款賣給抵押證券機構(MBS),也就是說現在銀行已經拍拍屁股走人,顧客的利息跟本金是給 MBS -> MBS 收集到一大堆這種貸款後,將他拆分成很多塊賣給投資者,假如分成 100 塊,一個投資者若買了其中一塊,他就會從這些貸款的利息與本金當中獲得一部份收益,同樣的,會承擔一部分的風險(如果 MBS 還不出錢的話,而 MBS 還不出錢又跟買房的人的經濟能力有關,風險層層轉嫁),對投資者來說,其實就是買債卷,但是不是買公司或是政府的,而是買那些買房客這債券。 - http://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2008/11/mortgage-securitization-and-mortgage.html - 信用違約交換(CDS) - 對於上述的投資者來說,他可能會害怕 MBS 還不出錢,這時就可以來買 CDS, 買它之後,就可以擔保如果 MBS 還不出錢,那就由 CDS 的發行者來幫它還錢,類似買保險的概念,又是一層風險轉嫁。有趣的是,你不一定要買抵押貸款證券也可以買 CDS(跟保險不一樣的地方),你可以單獨就賭說 MBS 還不出錢,如果賭對了,CDS 發行機構一樣會給你一筆錢,正因如此,市場中 CDS 的市值比抵押貸款證券還要高 10 倍,到這已經不單單是風險轉嫁了,這是額外又往上開了一層槓桿。 - 更寬鬆的放款條件 - 無文件房貸 - 忍者貸款(提供給低收入戶甚至沒有收入、工作、資產等的投資者) #### 炒股技巧總結 - 股友社:招集一堆人,左手進右手出將價格往上洗(wash sale) - 併購低本益比公司 - 新奇指標哄抬消費者心理(e.g. 心靈佔有率、佔眼率) - 財報作假(e.g. 將經常性費用列為資本支出) #### 泡沫是誰戳破的 > 總有人居高思危 - 知情者(e.g. 內線投資人、公司董事、大型投資機構) - 政府(e.g. 直接升息) ## Part 2 專家與贏家(技術面 vs 基本面) ### 第五章 技術面分析(第六章)與基本面分析(第七章) - ### 技術面分析(圖形分析):利用空中樓閣理論,預測適當的買賣時機。 - Assumption: 市場組成為 10% 理性, 90% 心理 且未來的資訊(盈餘、股利等等)會反映在現在及過去的股價、交易量上(因此才能用過去預測未來) - 主要是學術界的人來做 - 可能的有效原因(為什麼會有市場趨勢、動能存在) - 從眾效應 - 訊息不對稱(反應時間拉長) - 市場調整需要時間(delay) - 無效原因 - 確認趨勢後才做動作(錯失良機,真正大賺的也就那幾天而已,比例很少) - 大家同步行動時會失效(甚至有些會在信號還沒發生時就已經進場)(利潤瓜分)(e.g. 道瓊狗策略, p161) - 趨勢與週期看起來存在,但其實有些只是假象 - 擲銅板模擬法,擲到正面股價+0.5,反面股價-0.5,就可以造出很類似股票走勢的圖形,但其實根本就不是沒有趨勢,每一次都是獨立事件,且上漲跟下跌的機率均相等 - 隨機漫步理論(短期股市無法被預測) - 既然無效,為什麼還有人相信?為什麽技術分析師沒被淘汰? - 文字功夫了得(p146),儘管沒什麼有效訊息,仍然包裝的很完善 - 金字塔式騙局:只要樣本大,總會有人用此猜中市場,而且只要猜中,他的影響力就會被放大好幾倍,大到足以影響市場風向 - 經紀商需要有人製造買進理由給客戶,儘管理由不一定合理 - 仍然存在能夠獲利的指標(但不能公開他),且要不段的開發新的獲利指標(e.g. World quant, Two sigma, Renaissance) - ### 基本面分析:透過磐石理論來選股。 - Assumption: 市場組成為 90% 理性, 10% 心理 - 華爾街為代表 - 可能有效的原因(分析與股價的影響因子) - 預期盈餘成長率,高者佳 - 作法:買在成長率差不多的股票當中目前本益比較低且未來會較高者(損失有限,獲利無限) - 預期股利發放,高者佳 - 預期風險程度(非系統性風險,跟市場無關者),低者佳 - 預期市場利率水準,低者佳 - 有題材者(在磐石之上建造空中樓閣) - 無效原因(Monkey is better) - 使用的資料可能是錯的 - e.g. 會計造假 - 即使資料正確,對未來成長的估計可能是錯的 - e.g. 隨機事件太多(政策、氣候、病毒...) - 儘管估計正確,在轉換成真實股價時可能估計錯誤(轉成股價才知道現在的股價是低估還是高估) - "客觀"並不容易 - 目前盈餘對現在的市場是"高"還是"低"其實很難知道 - 儘管價格估計正確,市場反應你不一定照預期的走 - e.g. A 股票被低估,市場的調整方式不是拉高 A 股價,而是降低其他公司的股價 - 分析師本身問題 - 是人就會犯錯 - 強的不做分析了,自己跑去外面開避險公司或是自己在家做 - 利益衝突:不敢得罪客戶(可能是要分析的公司),所以呈現的資料會比真實的高估很多,不會有叫大家賣的,頂多叫你持有 - 真的無效嗎?(來做實驗檢測一下) - 找華爾街的分析師分析公司未來一年以及五年的盈餘成長率 - 比猜常數還爛(e.g. 以氣象來說,昨天天氣晴,今天就猜晴天) - 一年的分析比五年還爛 - 沒一個產業容易預測(Error rate 33%)(書中舉公營事業) - ### 基金操作:來看一下實際操作績效,也許他們不一定按照分析師說的做呢 - 發現當前時間的前10名基金,在下一個十年基本上都不在前十年,而且要一直大敗大盤是不太可能的,除了彼得林區打敗了20年除外 - 作者結論:既然大家都亂操作,那乾脆就 follow 大盤就好,買 ETF 囉 - 問題:從數字可以看出來,其那些前 10 名基金儘管不能一直保持前 10 名,從那30年來看,他們的平均績效也是高於大盤的(但是不知道那份績效有沒有扣除相關手續費以及管理費) - ### 效率市場假說 - 因為發現哪種方式都不太能預測市場,所以就有人提出市場可能是效率的,他對此分成了三個等級 - 弱勢:現在的股價已經反應完全過去的價量 - 半強勢:現在的股價已經完全反應目前的以公開消息(這些消息對於預測未來沒有幫助) - 目前的假設,仍有獲利空間,但就要比拼大家的訊息獲得能力 - 強勢:現在的股價已經完全反應目前所有已知以及未知的消息(股價完全無法預測) - 太過理論,若是如此,那內線交易根本木用開罰 ## Part 3 學習新投資技術 ### 第八章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 - ### 風險的定義:報酬的變動範圍 - 可以以變異數(Variacne,即標準差的平方)來計算報酬的變動範圍,加以衡量風險 - 報酬越高,承擔風險越大 - ### 利用現代投資組合理論降低風險 - 島國經濟理論:假設島上只有兩企業:渡假村與雨傘行。 - 晴天時:渡假村獲利50%、雨傘行虧損25% - 雨天時:渡假村虧損25%、雨傘行獲利50% - 投資人可將一半資金投資渡假村、一半投資雨傘行,則不管晴天雨天皆可獲利12.5%(分散風險的概念,風險因子為天氣) - 可透過計算兩家企業的共變異數或相關係數,來分析風險被降低的程度(只要不是完全正相關,風險就有可能降低) ### 第九章 藉由承擔風險來提高報酬 CAPM: R(股票報酬) =rf(無風險報酬)+B(rm(市場報酬)-rf)+a1*()+a2*()+... ### 第十章 行為財務學 > 到目前為止,我是根據「投資人完全理性」這個前提來說明股市理論和技術。 - ### 投資人並不理性 - 套利:買進「被低估」的股票,在股價衝到「太高」時賣出 - 效率市場理論:勤奮的套利者會消除股價的不理性波動 - 行為財務學:套利效率實際上實行困難 - 散戶的不理性行為 - 過度自信 - 「成長股」績效常不如「價值型」股票的可能原因:在預測成長時過度樂觀 - 偏誤的判斷:許多投資人相信自己可以看出股價走勢,進而預測未來股價 - 從眾心理:「團體迷思」讓團體中的個人彼此強化信念,相信某個可能不正確的觀念是正確的(如2000年的網路泡沫) - 損失趨避的心理:人們認為損失的痛苦大於獲利的快樂(即使是相同金額) - 架構效應:以不同方式描述完全相同的選項,可能導致人們做出不同的選擇 - 處分效應:人們傾向賣出賺錢的股票,留著賠錢的股票,即使他們可能是糟糕的決定 - ### 套利的限制 - 市場的不理性期間,可能比套利者維持償債能力的時間還久 - 放空可能借不到券 - ### 教訓? - 避免從眾行為:不要追高殺低 - 避免交易過度頻繁:這麼做只會負擔龐大的交易成本 - 如果已進場:賣掉賠錢股、不賣賺錢股 - 賣出賠錢股可以減少稅、賣出賺錢股會增加稅 - 其他愚蠢行為 - 提防新上市股(IPO) - 不要輕信小道消息、完美計畫 ### 第十一章 Smart Beta 策略商品真的聰明? > 我的結論是,對散戶來說,Smart Beta 策略並不是聰明的投資方法,投資在低成本、廣基型的市值加權指數基金還是建立投資組合最好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 Smart Beta:使用多種相對被動的投資策略,來獲取超額報酬,且風險沒有比低成本的整體指數基金還高 - ### 四種選股方法:贊成與反對的理由 - 價值投資 - 贊成:尋找「當下」價格低於價值的股票,即本益比低、股價淨值比低的股票。若股價成長,會帶來盈餘和本益比皆上升的加倍獲利 - 反對:低本益比與低淨值也是風險因素,財務困境的公司也有此現象 - 如何執行:將投資組合分為「價值股」和「成長股」(皆可以 ETF 執行) - 偏重小型股 - 贊成:小型公司的股票報酬會高於大型公司股票(資本額是一種衡量方式) - 反對:小型股的風險較高,而且小型股有「倖存者效應」,市面上的公司只包括活下來的小型公司 - 如何執行:追蹤小型股的 ETF - 短期動能和長期回歸均值策略 - 贊成:認為股價在短期上升時會有動能,使股價進一步上漲。而長期來看,股價會回歸均值。 - 動能:行為財務學(跟隨效應)以及對於新消息的反應遲緩 - 長期回歸均值:投資人過度反應,使得股價脫離基本面價值,過一段時間才回歸均值。支持「反向策略」,也就是長期來看投資市場不看好的股票 - - 反對:統計上有很強的報酬率反轉型態,不代表市場沒有效率而使得投資人可以得到超額報酬(疑問:動能的反對理由?) - 如何執行:上漲動能 ETF - 低波動股票 - 贊成:透過融資買進低beta值股票,使beta值上升(價格因波動變大,beta 也變大),提高報酬 - 反對:低波動投資組合往往偏向某些類型的股票(公用事業或大型醫藥類股),所以實際上並不能分散風險 - 如何執行:買進低波動ETF,藉由槓桿操作使beta = 1 - ### Smart Beta 基金的風險測試 - Smart Beta 能創造超額報酬,往往是因為承受得更大的風險(即使beta值不一定高) - 以多因素風險模型評估時,Smart Beta 並沒有超額報酬 - Smart Beta 需要再平衡,所以管理費比傳統市值加權的指數基金高,並且有更高的買賣成本 - 長期表現不佳,「超額報酬」後常出現「過度失望」 - ### Smart Beta 市值加權指數仍是最好的投資組合 - 若想得到超額報酬,可以採取謹慎的做法:投資組合的核心為市值加權的指數ETF,增加其他小部分的風險(如:追蹤小型股的指數) ## Part 4 你也可以是理財高手 ### 第十二章 個人理財的十項練習 - #### 未雨綢繆 - 定期儲蓄 - #### 備好現金與保險(莫非生性樂觀) - 現金:至少三個月生活費 or 有目標的短期定存(e.g. 小孩學費) - 保險:房屋、車,不購買終生or變額壽險 - 壽險的前拆兩塊,一塊放保證續約的定期保險,一塊放在免稅計劃的個人退休帳戶 - #### 保持競爭力(跟上通膨) - 貨幣市場基金、銀行定存(建議短期,1~3年)、網路銀行(利率比實體高)、國庫券(利率高於貨幣市場基金)、免稅貨幣基金(適合高稅率者) - 108年申報去年度所得,所得淨額0元至54萬元以下者,適用最低級距的5%稅率;超過54萬元至121萬元以下者,適用12%稅率;超過121萬元至242萬元以下,適用20%稅率;超過242萬元至453萬元以下,適用30%稅率;所得淨額超過453萬元以上,適用40%最高級距稅率。 - #### 學習節稅 - 個人退休帳戶(遞延繳稅,提領出來時才要繳稅,但算起來仍然划算) - 台灣勞保帳戶就是這個 - 羅斯退休帳戶(與上相反,提領時免稅,因為可儲存時間較長,適合用來給下一代存錢) - 退休金計畫(作用類似個人退休帳戶) - 台灣勞退(但其本身的投資計畫太呆板->股債比完全不變,但年齡不同風險承受程度也會不一樣) - 529計畫(學費儲蓄) - 免税,但只能用做教育用途 - 地方政府公債(免稅) - 免稅貨幣基金 - #### 釐清投資目標(見 p338) - 心理狀態:自行衡量睡眠品質的可接受程度(p342) - 稅率級距:太高的話手上不應保留太多現金,應該選擇可以節稅的投資方式 - #### 從自己的房子開始投資 - 房貸利息及房屋稅可全額扣抵所得稅 - 台灣報稅分成標準扣除額以及列舉扣除額,而房貸利息只能用在列舉扣除額(保費、醫藥、房貸利息...),所以若算出來標準扣除額較划算,房貸利息對你來說沒辦法幫你節稅 - 需設籍(自己的房子)且自用(公司無法) - 上限30萬 -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54768/post/201904100009/%E8%B6%85%E5%B1%95%E9%96%8B%E6%A8%A1%E5%BC%8F%E9%81%BF%E5%85%8D%E7%99%BD%E5%BF%99%20%20%E6%88%BF%E8%B2%B8%E6%97%8F%E8%A9%B2%E9%96%83%E9%96%8B%E7%9A%845%E5%A4%A7%E9%9B%B7%E5%8D%80 - 出售房屋的資本利得限額免稅 - 其他作法:投資 REITs(不動產投資信託) - 分散風險、股利收益高(抗通膨)、房屋間相關性低 - 不知選擇哪個可選 REITs指數基金 - #### 了解債券(這邊推薦四種債券) - 無息債券:沒有利息,但會折價發行,之後隨著時間會升到面額 - 好處:穩定,投資人持續以到期收益率再投資 - 壞處:每年依照面額差異繳税(除非你用個人投資帳戶買這個) - 免收佣金債券基金 - 建議買低利率的開放型債券共同基金, 長期穩定收利息 - e.g. Total Bond Market Index Fund - 免稅債券 - 各類主管機關的債券(e.g. 州政府、地方政府、港務局、公路局) - 建議購買新發行債券(票面利率較高)但穆迪or標普公司的平等要在A以上 - 要確定你購買的長期債券禁止提前清償(不然利率走低時,發行單位會提早清償,再以較低的利率重新發行債券,這樣你就賺不到後面的錢了) - 國庫券(抗通膨) - 通膨->提高利率->債券價格下跌以及利息的實質價值降低 - 國庫券利息以及面額會隨著通膨做上下調整 - 但這些調整是需要扣稅的,因此不適合高稅率者 - 其他 - 垃圾債券:是否購買視心理程度而定 - 外國債券:投組終可適當納入新興市場債券 - 金融壓抑期間將債券換成高股息股票(避免被政府坑 p353) - #### 謹慎投資黃金與收藏品 - 黃金:可購買基金 or ETF, 少量持有即可(本身是投機,因爲無法使用) - #### 尋找提供折扣的證券商 - 折扣證券商(並非全套,所以較便宜,但要先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 避免使用綜合帳戶(wrap account),費用太高(因為是全套基金服務) - 收費最低的共同基金通常會產生最高的報酬率(表示操作手段差異不大),指數基金走起 - #### 分散投資 ### 第十三章 衡量股票及債券的報酬 - 長期股票報酬 = 原始股息殖利率 + 股利與盈餘成長率 - 決定股票報酬的三項因素 - 購買時的股息收益率 - 盈餘成長率 - 股票評價的改變(本益比) - 決定債券報酬的因素 - 購買時到期日的報酬率 - 利率的改變對債券價格的影響(利率↑、價格↓,反之亦然) - 估計未來債券市場價值 - 優良公司債到期的期望報酬以及10年國庫券到期報酬 - 通膨率 - ### 股票市場的四大波段 - 安穩時期 - 焦慮時期 - 風險溢價? - 繁榮時期 - 覺醒時期 - 從歷史本益比看接續十年的報酬率 - 在本益比越低時買進,未來十年的報酬率越高(見圖13-1) - 此處的本益比為 CAPEs(cyclically adjusted P/E multiples),為考慮過去十年平均通膨率後的本益比(又稱 Shiller P/E ratio) ### 第十四章 做好人生四季的投資規劃 - ### 配置資產組合五項原則 - 風險與報酬有關(從百年的歷史資料來看) - 股票與債券的實際風險視持有時間而定 - 債券:持有到到期日就是幾乎沒風險 - 股票:作者說長期持有風險會跟著減低是絕對的,並且跟第十一章的報酬反轉現象有關→保持懷疑(? - 定期定額可以降低股票與債券的風險 - 低價實惠買得多,高價時會買得少 - 再平衡能降低風險,有時還會增加報酬 - 根據年紀及能承受的風險,來調整股債比 - 例如設定固定股債比例,定期檢視是否因漲跌而比例改變,再調整回原始比例 - 個人能承擔的風險試整體財務狀況而定 - 賺錢的能力是承受風險的能力 - ### 調整人生各階段的三個投資策略 - 特殊資金需要特定的資產支應 - 例如預計一年後需要一百萬元付房子頭期款,則這筆金額可能放定存比較好,到時候一定能夠用 - 了解自己對風險的忍受程度 - 持續規律地儲蓄 - ### 投資退休儲蓄金 - 年金 - 支付固定金額的終身年金保費(例如:一百萬美金,每年可領到六萬美金) - 能確保有生之年不會花光儲蓄 - 缺點 - 沒有遺產 - 無法彈性消費 - 可能不便宜,所以可能是很差的投資(管理費、佣金等) - 缺乏稅務效率 - 建議將部分資產轉換成年金 - 自行投資 - (沒很懂 - 通則:估計投資基金的報酬率 - 通膨率 = 支出的可用資金比例 - 概念上是每年只花真實賺的錢,這樣一來投資資產的真實價值就會始終保持不變,讓你每年都有錢可以花 - 註腳 - 一開始提領4%後,每年逐年增加 1.5% or 2%(因為未來的支出不太平穩,尤其年齡也大了,保持多點現金在手較為保險) - 提領的錢可以當作 rebalance(維持適當風險的投組) - 盡量延後支付所得稅(先花其他帳戶的存款,再花延遲所得稅帳戶的存款) - ### 人生四階段投資指南(p400) - 按年齡調配股票、債券、房地產、現金的比例,可自行參考 - 嫌麻煩可以使用生命週期基金,他會幫你自動調整,但費用會較高 ### 第十五章 進軍股市三大步 - ### 不須動腦的方法:購買指數基金 - 投資更廣泛的指數 - 小型股、新興市場、不動產、債市、股利成長基金 - ETF 好處:比一般的指數型基金更具稅務好處,贖回ETF時是按照當初的購買成本計算所得稅、費用較低 - ### 深思熟慮的方法:自行投資 - 作者推薦仍以指數為投資組合的核心,小部分用於自行投資 - 規則一:只購買至少能維持五年「盈餘成長超過平均」的股票 - 規則二:不要購買股價高於合理真實價值的股票 - 找本益比相對於成長展望低的股票 - 規則三:購買有故事題材的股票(空中樓閣) - 規則四:盡可能減少進出 - 作者建議投資人在投資組合中加碼中國的比重(p.432) - 如果公司的某些股票沒有自由交易,則不會被算進指數(書中這部分沒很懂 - 中國在全球指數佔2%,但GDP佔全球GDP的13% - ### 找人代打的方法:雇用華爾街專家 - 不能依賴期望過去績效好的基金,未來仍會好 - 找費率合理、周轉率低的(作者建議分別低於0.5%及50%) - ### 墨基爾策略(作者本人) - 封閉型共同基金 - 封閉型:首次發行後就不再發售或購回 - 推薦理由:大部分的價格都低於資產淨值 -> 打折 - 矛盾現象:三、四十年前可能管用,現在越來越沒用 -> 反映市場效率理論 - 但歷史告訴我們未被發現得機會仍然存在,作者堅信真實價值終會出頭,但不時的異常狀況仍會發生。若是真有100掉在地上,他會停止隨機漫步,專程走過去把它撿起來
×
Sign in
Email
Password
Forgot password
or
By clicking below,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
Sign in via Facebook
Sign in via Twitter
Sign in via GitHub
Sign in via Dropbox
Sign in with Wallet
Wallet (
)
Connect another wallet
New to HackMD?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