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與劇場
黃孫權 @中山大學 2020.06.03
- 城市就是原初劇場。希臘的哲學討論廣場,莎士比亞的"廣場"戲劇,Richard Sennett《The Fall of Public Man》的咖啡店,到敦南誠品關門。
- 一旦我們無法真實的過日常生活了(Henri Lefebvre),劇場作為再現日常生活而出現。
- 極致形式是嘉年華,低限形式則是默劇。
- 當城市成為劇場,劇場變身為城市。
二、破報與小劇場
- 來自小劇場成員與愛好者破報的親密關係
- 甜蜜蜜、台灣沃克、臨界點田啟元、王墨林、陳界仁、鐘喬與差事、吳朋奉等等。
- 小劇場從街頭政治走向國家劇院的實驗劇場。
- 從信息媒體化轉為媒體化的訊息。
跳舞的吉姆·克勞(Jim Crow)

- 好萊塢將所有暴力的,歷史的、反壓迫的都綜合在單一連續鏡頭劇場感的敘事中。
- 我們養成了好萊塢感知分配的習慣,因此更麻木而遞減了震撼。
- 作為為梗圖的梗圖,是很美國的。
- 如果有This is Taiwan,我們會怎麼拍?
四、櫻井大造
- 安保條約下黑帳棚的黑歷史
- 天空的墳墓
- 流動的歷史
- 想像的避難所
- 世界是一匹陣痛的獸
五、冷媒體與熱媒體
- 熱的:高清、再現程度高、無參與感的,完全決定了感知分配
- 冷的:低清、參與度高、需行動介入、參與程度決定了感知分配
六、當代藝術的劇場化
- Harun Farocki 的〈嚴肅遊戲〉,戰爭總有出路嗎?
- 跟象棋、軍旗、沙盤推演的冷遊戲有何不同?
蔡明亮的《無無眠》、《只有你》,是電影與藝術、劇場的交融(跨媒體),還是媒介化一切?
技術創造一種環境,我們使用技術,依賴技術使我們麻木。技術將一種知識轉接為另一種形式的知識,一種媒介是另一種媒介的內容;媒體的使用者就是內容,媒體就是社會交往的內容。
七、劇場的前墜詞
- 疏離劇場
- 民眾劇場
- 應用劇場
- 貧窮劇場
- 被壓迫者劇場
- 殘酷劇場
- 荒謬劇場
- 對話劇場
- 參與式劇場
- 沈浸式劇場
- X劇場
八、新形式舊內容
- 麥克魯漢知名的比喻:「人是機器世界的生殖器官,如蜜蜂是植物世界的生殖器官一樣。」
- 技術創造一種環境,使用技術,依賴技術使我們麻木。
- 技術將一種知識轉接為另一種形式的知識,一種媒介是另一種媒介的內容;媒體的使用者就是內容,媒體就是社會交往的內容。
- 媒體改變了我們感知率的變化,感知率的變化首先發生在驚奇感上(內容就無關緊要了),技術使得我們延伸(同時被截肢了),輪子加快了跑步的速度,也讓兩腳無用了,打字讓我們快速寫作,也讓我們忘了字如何寫(特別是象形文字拼音化之後)
- 我們從冷媒介渴望著熱媒介,就是渴望抹除自身參與的熱情。印刷術取代了口說,讓口說變成它的內容(詩人馬拉美說:世界的存在中止於書中。),讓專斷(常常表現為清晰與標準化)識字的階級主宰了世界,讓部落從家族從血緣習慣剝離出來。
- 電子媒體(由電力驅動的)出現取代了印刷,廣播取代了電話,電影取代了廣播,電視取代了電影,AR/VR取代了電視,社交媒體取代了社會。
- 每一種取代,都是新環境使得舊環境轉變成一種藝術形式。
- 我們常說,技術有了,藝術就出來了。根本的原因,是有了新技術,新環境適應期引發的爭議與不滿,讓舊的內容可以再說一遍了(畢竟沒人會關心內容,臣服於驚奇感中)。
- 藝術家只是表現了技術的形式,而非新的內容,無論如何調動感知率的分配,藝術的主題還是舊的。若是如此,那麼新媒體取代了什麼?
- 人類越是技術世界的伺服系統,我們重複看自己的方式就愈是五彩繽紛,多樣豐富。用新的觀點看世界(技術),卻一直沒有看到新世界(內容)。
- 藝術家總是詳細撰寫未來的歷史,因為只有他們才能察覺當前的特性。藝術家是具有整體意識的人(the artist is the man of integral awareness)。
- 藝術家在意識過程尚未被新技術打擊麻木之前,就能矯正各種感知比率。如果有所謂的「實驗藝術」,就是能夠仔細轉換既有經驗而成為社會的導航圖。
- 實驗性藝術(劇場)可以是社會性藝術或是冠著其他名字的各種藝術,實驗藝術不是方法,而是批判,批判人與人的延伸所構成的真本與臨摹間的鬥爭,是我們朝向新技術發展環境的最重要的緩息,而且盡可能讓緩息不變成嘆息。
- 新媒體藝術(劇場)的中年危機,正是習慣了原本猛烈衝擊,麻木而習慣的使用、依賴技術決定的感知分配比率,”衝擊”變得習慣甚至好用了,沒有什麼東西來自於自己的對抗了,而是我們爭先的想要使用的更為順暢。
- 技術創造了新環境,在新環境使得我們麻木且依賴之前,對抗習慣了的刺激與技術的擺布,以能勾勒新世界的社會導航圖譜在藝術家手上
媒介與劇場 黃孫權 @中山大學 2020.06.03
{"metaMigratedAt":"2023-06-15T08:59:02.854Z","metaMigratedFrom":"Content","title":"媒介與劇場","breaks":true,"contributors":"[{\"id\":\"7c733e2a-c98e-40c3-b085-ed8567b34719\",\"add\":5967,\"del\":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