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圖資及空間資料分析運用 ### :movie_camera: 課程影片 {%youtube 4OyCpBKuyeA %} 地圖,是一種掌控地方的空間載具,它從製圖者的角度留存了重要的空間資訊。因此,在歷史真相調查的工作中,地圖也是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這堂課邀請到台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的鄭安睎老師,老師爬梳了16世紀大航海時代以降台灣地圖的繪製與發展,幫助我們快速入門認識台灣豐富的歷史圖資! ## 【台灣有哪些地圖】 從16世紀開始,透過指認北迴歸線,我們可以發現台灣島開始出現在地圖上,但當時的地圖還沒有人群的標記。到了17世紀,可以更看清楚台灣島的輪廓,但因為技術不發達,位置與形狀仍然有失真的狀況。18世紀之後,台灣地圖上開始出現河流名稱,但此時的地圖缺少花東地區,因為當時清代的統治尚未觸及東台灣。清代統治時期繪製很多地圖,但這些地圖大多屬於「山水畫法」,造成空間的壓縮與變形,解讀困難。但我們仍能透過地圖上的文字,讀出重要的空間資訊。 清代末期重要台灣地圖包含了:《台灣府輿圖纂要》、《台灣輿圖》、《全台前後山輿圖》、《台灣地輿總圖》、《台灣內山番社地輿全圖》等。其中《台灣內山番社地輿權圖》記載了全台灣的番社地名,反映了清代末期各部落的分布狀況。1895年日本領台,便複製了上述的《台灣內山番社地輿權圖》,並稱之為《台灣蕃地圖》,作為日治初期瞭解台灣山地的重要參考。    ## 【日治時期的地圖】 歷經三角測量、水準點測量、地形測量與製圖作業等四階段,日治時期得以繪製出較為精準的地圖。日治時期原住民地區重要的基本圖包含了: *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台灣堡圖》:1898-1904年繪製完成,比例尺為1/20,000,此堡圖是針對平地而繪製,但有部分地區測繪到平地普通行政區與蕃界的交界處。 * 台灣總督府蕃務本署《內灣、蘇澳間蕃地豫察圖》:1903年起,總督府仿照《台灣堡圖》的圖式,調查並繪製了北部的蕃地,最後完成八張地圖,比例尺為1/50,000。 * 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蕃務本署《台灣蕃地地形圖》:1907至1916年間測量,比例尺為1/50,000。部分南部山區尚未實測,且因為測量時並沒有實際埋設三角點,造成空間資訊的誤差。 * 台灣總督府警務本署、蕃務本署《二十萬分之一台灣蕃地圖》:從《台灣蕃地地形圖》縮製而來,本圖是當時台灣總督府蕃務署僅有的一套全台蕃地縮製地圖。 * 日本陸地測量部《台灣地形圖》:1909年,日本參謀本部陸地測量部開始在台灣實施正式一等三角點測量與地圖繪測,並於1923年至1938年間陸續出版,比例尺為1/50,000。    ## 【如何判斷地圖】 要認識一張地圖,有幾項必須辨識的要素:行政區域名稱、圖名、圖幅接合表、比例尺、圖示、圖號、測圖年代與其他相關事項。先掌握這些基本資料,能夠幫助我們釐清製圖的脈絡,並更準確地理解地圖上呈現的資訊。    ## 【要去哪裡找地圖】 * 實體地圖典藏單位:國立台灣大學、國立台灣圖書館、台灣文獻館等單位,都典藏許多重要的歷史地圖。 * 日文書籍或檔案附圖:如《文山郡管內要覽》、《桃園廳志》、《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等文件,都附有許多地圖資料。 * 網路資源:許多歷史地圖已完成數位化,一般民眾也能夠快速而方便地取得應用。小編在這裡推薦兩個歷史地圖的數位資源,大家快去逛逛吧! 1. 中研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台灣百年歷史地圖](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以大量地圖資料結合google地圖介面,在系統中能夠進行圖層套疊與比對,是一套容易入手且資料量非常豐富的數位資源。 1. 中研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地圖數位典藏整合查詢系統](http://map.rchss.sinica.edu.tw/): 以「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累積的大量歷史地圖資料,所建立的跨資料庫查詢網。透過該網站檢索後,可向圖資管理單位提出應用申請。 ###### tags: `原住民族歷史真相調查人才培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