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gs: `資料分析` # 大氣資料與分析 ## 熱力過程 ### 氣壓梯度力 #### 熱力作用 * 溫度差、空氣體積與壓力變化,溫度升高氣體上升 * 空氣柱地表以上的高度,溫度高空氣柱壓力較大,壓力差推動空氣流動 * 熱能轉為動能,熱空氣往冷空氣移動 * 熱力作用可解釋: * 海陸風 * 山谷風 >接近夜晚時轉為山風,大氣沉降,形成雲海或晚上開天 * 季風 #### 暖心高壓/太平洋高壓(沉降作用) * 赤道地區受熱空氣上升,氣體上升至平流層頂 * 氣體向南北移動,約30度時質量累積使氣體沉降輻散 * 非氣壓梯度力促使 * 對流層高層壓力較低層大,可能仍為高壓,但低層氣壓較冷高壓低,約1020hPa #### 冷心高壓/蒙古高壓(熱力作用) * 氣體冷卻,體積縮小,質量累積於五公里以下,低層大氣壓力增加 * 對流層高層密度減少,轉為低壓 * 強度較強,約1050hPa以上 #### 空氣流動 * 沿著等壓面流動,非沿同一高度移動 * 高空天氣圖多以同一氣壓(等壓面)、等高線呈現 ### 海陸風 * 海陸日夜氣壓梯度變化導致,台灣西半部較東半部變化明顯 * 10:00通常是陸風轉海風的交界/22:00海風轉陸風 * 海陸風的風相嚴格定義上需垂直海岸線 * 台灣5~8月夏季時,海陸風較明顯(西部) #### 台北地區午後雷陣雨(和海陸風有關) * 淡水、基隆河口吹海風,西北、東北風帶入水氣(水氣通量) * 大漢溪河谷西南風可能同時帶入水氣(較少) * 水氣匯集於台北盆地,受熱對流抬升後形成午後雷雨(於臺北盆地南側輻合,此時台北盆地的風相約為西北,風又將加熱後的空氣向東南方推,因此午後雷雨最強的區域約在台北盆地南側) * 都市熱島效應使溫度增加,加強午後雷雨 #### 可由淡水、基隆、台北風場預測午後雷陣雨 * 風速越快,總水氣輻合較高,下雷雨機率較高   Chen et al.(2007) ## 降雨 * 台灣最多降雨:高雄山區(午後雷陣雨、颱風、西南氣流)、宜蘭(東北季風、少雷雨) * 午後雷陣雨經地形抬升(雲底高度約500-1000m) ### 雷達(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 * 主動式遙測 * 發射電磁波,偵測水相粒子(雲滴、水滴、冰粒...)的散射(nonselective scattering) :arrow_right: 回波強度 * 發射電磁波,偵測水相粒子移動的都卜勒效應 :arrow_right:徑向速度 * 波長 * S, $f$=2-4GHz, $\lambda$=15-8cm(代表10cm) :arrow_right: 看降雨 * C, $f$=4-8GHz, $\lambda$=8-4cm(代表5cm) * X, $f$=8-12GHz , $\lambda$=4-2.5cm(代表3cm) >波長長,能量衰減越小/波長短,能量衰減快(故較無法穿透物體) ### 回波強度單位 1. dBZ:dB為分貝,Z為反射率(由偵測得的數值轉換,由不同雷達偵測的同一個雲的dBZ應相同) 2. dBZ= ${10log_{10}} {Z \over Z_0}$ 3. $Z=mm^6/m^3$ (單位體積內水滴直徑的6次方) 4. $Z_0=1mm^6/m^3$ (作為標準,將單位除掉,使括號內無因次) * 取log意義:使數值呈現的scale不會太大 * 乘十意義:比較大比較好看 * 函數中數值絕對無因次 * e.g.水滴個數不變,直徑2倍,多約18dB/水滴個數2倍,直徑不變,多約3dB。故使水滴變大,對回波強度較有關係。 * If dBZ < 0,表示收到的回波 < 參考值(回波很弱) * 參考值:毛毛雨(15dBZ),大雷雨(50dB) * 雷達觀測上的亮帶:0度存在的地方 5. $Z_{DR}$ = ${10log_{10}} {Z_h \over Z_v}$,為水平回波與垂直回波的差異,可表示雨滴形狀 ### 天線形狀 * 圓的:垂直水平識別度好 * 橢圓的:水平識別度差、垂直好 * 海軍的:垂直識別度差、水平好  ### 電磁波 * 司乃爾定律 * 轉彎幅度與大氣折射率在垂直方向變化有關(dn/dz) * 一般大氣情況:$dn\over dz$ $=-0.04/km$ ### 大氣折射率 $N=$${77.6\over T}$$(P+4810\frac{e}{T})-4.03*10^7\frac{N_e}{f^2}$ $N=(n-1)*10^6$ * 與大氣壓力P、水氣壓e、電子密度$N_e$正相關($N_e$影響較小) * 與大氣溫度T、電磁波頻率$f^2$負相關 #### 掩星觀測 * 測量大氣折射率N值,推導大氣環境 * 氣壓與溫度藉由數值模式推導,藉由掩星觀測得N,求出水氣壓,有助於颱風預報 ## 大氣穩定度 * 起因:地球大氣的熱力不平衡,大氣趨於平衡時連帶發生天氣作用 * 極端氣候:人為影響天氣系統更趨於不平衡,需要更劇烈的天氣回到平衡 ### 遞減率 * 絕對穩定、條件性不穩定、絕對不穩定  * 趨於穩定的條件:高空變暖(暖平流、沉降逆溫:上層空氣下降較多,增溫較高;下層空氣下降少,增溫少,使下層空氣比上層冷)、低層大氣變冷(輻射冷卻、冷平流) > 濕空氣較乾空氣輕(平均分子量低) ### 垂直混合 * 將下層空氣帶至上層(上層冷卻);上層空氣帶至下層(下層空氣增暖),使大氣變不穩定 * 混合層頂,通常會形成一個逆溫層。 ## 探空資料 ### 探空氣球 * 探空儀:氣壓、溫度、濕度、GPS、風向、風速、上升速度、無線電發報天線 * 上升速度多控制在5~6m/s * 要跟民航局申請 ### 探空站 * 彭佳嶼(NEW!!) * 板橋 * 花蓮 * 東沙島 * 馬公 * 屏東 * 綠島 ### 斜溫圖 * 等溫度線和X軸成$45^。$交角 * **能量圖**:一單位面積代表能量大小,相同面積具相同能量 * 氣塊逐漸上升至飽和,達濕絕熱與乾絕熱線平行時,氣快下降溫度增加,為氣塊理論 * **虛溫**:將溼空氣轉換為乾空氣質量,並算出其假設的溫度 * **露點溫度**:可表示空氣中所含的水氣,從地面起露點溫度沿等混合比線上升,與溫度沿著乾絕熱遞減上升的交點,為 **LCL** (因太陽輻射加熱地表,故氣塊從地表開始抬升)、(氣塊飽和混和比與露點溫度飽和混和比相同時,水蒸氣開始凝結) * **CCL**:地表氣壓與露點交線隨飽和混合比線上升至與環境溫度相交,代表其上升至露點溫度與溫度相同,呈飽和狀態成雲。(通常較LCL高) * **LFC & EL**:LFC以上,環境溫度較濕絕熱線低,因此氣塊會持續抬升至環境溫度較濕絕熱線高,此點稱為EL。 * **CAPE**(對流可用位能)=${1 \over 2}w^2$,能量為正。 w=上升速度,LFC與EL之間環境溫度與濕絕熱線間的面積。 * **$T_C$**:對流溫度,從CCL沿著乾絕熱線下降至地表,表示地表一旦超過該溫度,就能藉由對流自然發展成雲(不須耗能)。 * **MCL**(混合均勻高度):由於混合達到飽和,於混合層上,飽和後沿濕絕熱線上升。  #### 應用 * 沉降逆溫(溫度上升,濕度下降):下沉(密度增加),上層增溫比下層多 * 鋒面逆溫(溫度上升,濕度潮濕) * 輻射逆溫 ## 均勻混合層 * 位溫接近定值:探空圖上溫度線平行乾絕熱線 >位溫意義:空氣中所含的能量,定義為氣塊在1000hPa的溫度 * 水氣接近定值:露點線平行等混合比線 * 相對濕度隨高度呈線性增加(直到飽和) * 相當位溫接近定值 ## AQI ### 空污來源 * 境外移入:高層傳送、中低層傳送,常伴隨高壓出海 * 本土:局部地區產生,大氣垂直擴散能力差,伴隨高壓沉降,大氣穩定度高(逆溫層) ## 資料庫 * [大氣水文研究資料庫](https://dbar.pccu.edu.tw/) * [文化大學氣象資料](http://140.137.32.27/www/) * [中央氣象局探空圖](http://140.137.32.27/www/rawsnd/) * [台灣氣象測站-map](https://www.google.com/maps/d/u/0/viewer?hl=en_US&ll=24.335608485149066%2C121.33311387858551&mid=1R_bp6jQg8PJACRINBwa-mK0TRUE&z=9) * [台灣氣象測站-list](https://e-service.cwb.gov.tw/wdps/obs/state.htm#existing_station) * [空氣品質指標](https://airtw.epa.gov.tw/CHT/EnvMonitoring/Central/DailyAQI.aspx) * [氣象站探空資料(效期不知道到什麼時候)](https://dbar.pccu.edu.tw/IESO2022_Down.aspx) * [大氣水文資料庫(比較多data版本)](http://140.137.32.27/www/)
×
Sign in
Email
Password
Forgot password
or
By clicking below,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
Sign in via Facebook
Sign in via Twitter
Sign in via GitHub
Sign in via Dropbox
Sign in with Wallet
Wallet (
)
Connect another wallet
New to HackMD?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