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gs: `海洋` # 濁度 Turbidity * 水中的混濁程度(並非水中的顆粒數) * 測量水中顆粒反射光線的性質 * 水中濁度高,顆粒相對多,除了會擋住光線,也會吸收更多的熱,使水溫升高。 ## 影響濁度的因素 * 蛋白質 * 礦物質 * 微生物 * 藻類 * 浮游生物 * 沙塵物 * 沈積物 * 油污 >1ml中的水含有10^6^微生物 >光學法(比色法)測量營養鹽時若濁度過高,會影響其光學性質,造成誤判。 ## 濁度的原因 * 水中的顆粒物質或化學物質(肉眼可能無法看見) * 都市的淨流排放水、廢水處理場的大量微顆粒 ## 量濁度的目的 * 告知水質的乾淨程度(國家公園水質監測、飲用水標準) * 現代史用儀器來量化、標準化濁度 ## 水質過濾 * 混濁的水經常有過高的細菌量 * 過濾水耗能耗財 * 若水變混濁,可能代表: * 上游地層不穩定(風化侵蝕速率快) * 細菌量過高 * ### 高濁度影響 * 大量的水中顆粒會較為吸熱,使水溫增高 * 不太美觀,無法飲用,影響生物 ## 濁度測量 ### 濁度單位 * nephelometric(散射) turbidity units ### 測量方式 * Secchi disk/tube 測量表水的相對濁度  * 濁度探針:可放置於拖曳探測儀測量剖面濁度 * 濁度儀 * 衛星:測量表水濁度,與光照反射相關(太深看不到,只能量測表水) ### 散色測濁法 Nephelometry * 給予一光源,光通過水後產生散射,感測器接收到光後回算水中濁度 * 感測器放置於各個角度代表不同意義(得到的得到的),多放置於0度或是90度  #### 標準品 * 環狀有機物極不溶於水,在水中形成膠體時成分穩定,因此定義10g溶於一公升純水中的濁度為4000NTU ### 測定懸浮固體顆粒 * 因濁度不代表水中顆粒數量,因此需另以其他方式定義 * 1mg/L(ppm)懸浮顆粒大約為3NTU ## 濁度與海洋化學 * 有機物的降解:$CH_2O->CO_2$,若缺乏氧氣,則可利用硫酸根、硝酸根等含有氧的物質合成化學能 * 若透過硫酸根合成,則產生硫化氫$H_2S$ * 硫化氫與海水濁度具有顯著關係,可透過測量濁度預測硫化氫 * 硫化氫與溶氧關係: * 硫化氫、溶氧皆高:新鮮的噴發熱液 * 無硫化氫、溶氧低:噴發已久的熱液 * 冬天的溶氧、二氧化碳較高,因飽和溶解度較高 瑪鋉溪樣品:4.42NTU 瑪鋉出海口海水樣品: 5.22NTU ## 水質相關數據 [iOcean海洋保育網](https://iocean.oca.gov.tw/OCA_OceanConservation/Default.aspx) ### 矽在海水中隨深度的分布(營養鹽型分佈) * 因浮游生物需光行光合作用,把在表層海水把矽元素拿來自用,故水中的矽濃度在表層海水是最少的。越往深濃度越多,至一定深度後又漸減,因溫鹽環流流經所致(較少矽質殼體沉積。) * 中層的消費者將矽藻分解,逐漸釋出矽 * 深層水的來源為北大西洋,最起始來源為表層水,矽含量較少,因此至深層水後含量逐漸降低 ### 水中的溶氧分佈 * 表層水與大氣接觸,溶氧高 * 中層生物消耗氧氣,濃度逐漸降低 * 深層海水溫鹽環流補充氧氣 * 越新鮮的海水溶氧量越高 * 大西洋的溶氧量普遍比太平洋高 ### 水中二氧化碳分佈 * 太平洋>大西洋 * 二氧化碳在深層中的溶解量更大 * 二氧化碳的溶解與分解作用 ### 移除性元素 * 對顆粒的吸引力較高的元素,故在濁度高的情形下(顆粒多),移除性元素在水中的含量降低。(但可能會隨著顆粒一起沉降,造成底泥移除性元素含量高) * 大氣中鉛含量較高,因表層水含量較高 * 隨著水中深度增加,元素逐漸被移除 * 下層的海水顆粒含有較多污染物,導致污染放大(biological aggregation) * 錳元素在太平洋溶氧量少的地區含量高(因缺少氧氣,有機物將二氧化錳+二氧化碳+水還原為錳離子+碳酸氫根+...,使錳離子溶解在水中使含量變高) ### 其他論文 [SPOT 衛星影像應用於近岸水質推估模式建立與評估](http://www.twaes.org.tw/ae/htmdata/05502028.pdf)
×
Sign in
Email
Password
Forgot password
or
By clicking below,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
Sign in via Facebook
Sign in via Twitter
Sign in via GitHub
Sign in via Dropbox
Sign in with Wallet
Wallet (
)
Connect another wallet
New to HackMD?
Sign up